长春版《三峡之秋》教学设计
记性不好怎么办-周汝昌百家讲坛
长春版《三峡之秋》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三峡由西陵峡、巫峡、瞿塘峡组
成,全长200多公里,河谷
深切、两岸山峰秀丽、景点众多。尤其是中秋时节的三峡,
愈发显
出成熟、热烈抑或轻缓、安静的秋天的气息。你看,
当秋色把橘柚树染成绿得发黑的颜色,累累的果实挂
满枝头
时,三峡便充满了“成熟的秋天的气息”。作者从第2自然段
开始,分别用5个自然段的
篇幅向我们介绍不同时间段里三
峡的景色特点。这篇课文的叙述顺序非常明显,是按时间顺
序写
的。每段首句做了提示。三峡之秋很美,描写三峡的词
句也很美。除了引导学生积累课后所列的词语外,
还可以仔
细品味文中的佳句,并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教学建议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7个生字,会写5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三峡之秋的秀丽风
光,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绘的方法,体会运用比喻、
拟人的修辞方法使描写更生动 <
br>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三峡之秋的秀
丽风光,.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点进行
描绘的方法。
课时分配:两课时
第1页共4页
教学准备:图片资料、课件
备课人:初鹏
备课时间: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一、检查预习,导入新课
1、指名读课文,检查生字、断句
2、交流课前收集的资料
3、长江三峡由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组成。那里群山耸立,
雄奇壮丽,好像一幅连绵不断的画卷,是闻名世界的风景区。
本文的作者方纪对三峡的秋景的描写更是
美丽动人,读了之
后,仿佛置身其中。(板书课题:三峡之秋)
二、请同学们认真读课文,选
最喜欢的部分自学,在书上圈
圈、划划、注注,想一想应该怎样读。三、小组讨论交流,
教师巡
视指导。四、全班交流,读好自己喜欢的部分并说一
说为什么这样读
五、进行课文朗读比赛
六、指导写字:
“累”字,上面的田字要写得扁些。
“耀”字左边偏旁中的竖钩不要写成竖弯钩。
“昏”字上面的“氏字头”最后一笔“斜钩”要写得稍微长过下面
第2页共4页
的“日字底”的横折,这样显得美观。“
驳”字的最后一笔是捺,不要写成点。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朗读课文
一、导入:上节课,同学们已经初步领略了三峡之
秋的美丽,
这节课我们进一步走进三峡,去感受三峡的壮观于独特。
二、学习课文
(一)默读课文,说说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描写三峡之秋的,
在课文中找到相关句子,画一画,说一说。
(二)在不同时间里,三峡的景色有怎样的不同?自己读课
文,将你最喜欢的语句读好,一会请
你来讲一讲,三峡美在
哪里?
(三)汇报交流
根据学生汇报,及时指导,抓住重点词语进行朗读,体会感
情
1、总写三峡秋景,抓
住了成熟的特点。通过橘树、柚树的
叶子、果实来表现成熟的秋景。要读出喜悦之情。
2、早
晨景色,突出了清新和明丽。从晨露闪亮到露水渐逝,
再到一片明丽,读者在感受变化时心情似乎也一片
明朗。要
读得轻快一些。3、中午的景色,表现了热烈的特点。作者
用比喻的手法,把长江化作
一条巨蟒,咆哮奔腾、呼啸而去,
所过之处,一片金黄。朗读时要突出“翻滚、呼啸、奔流、热
第3页共4页
烈”等词语,有激情。4、黄昏景色,抓住了平静的特点。倒
影
林立的长江仿佛变成了一条静静流淌的小溪,温柔可爱。
语速可以慢一些,温柔一些。5、在写夜景时
,作者用两个
自然段的笔墨,描绘了一幅静谧而神的图画。从入夜时的沉
沉入睡到圆月高悬时的
恍入梦境。渔火、灯光、光晕、汽笛,
有光有声;月光、山影,有黑有白。再加上比喻手法的运用,呈现出一幅大写意的三峡夜景图。朗读时可以舒缓一些。
三、教师总结:本文文质兼美。文中运用
了拟人、比喻等修
辞方法,抓住了景物特征,进行了动静、粗细、远近等多角
度的具体描写,在
读者面前展开了一幅立体的、生动的“三峡
秋景图”,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对三峡、对长江的喜爱和赞美
。
四、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五、积累好词好句,写在积累本上
板书设计:
三峡之秋
时间 特点 景色
早晨 明丽 (露水 橘柚树)
中午 热烈 阳光
长江
下午 平静 雾 倒影
夜 宁静、朦胧 月亮 月光
第4页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