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文具(四则运算顺序和认识中括号)》教学设计
飞向蓝天的恐龙课文-测试题
4.1 《买文具》教学设计
课题
执教
买文具(四则运算顺序和认识中括号)
高家堡小学
王彦军
教材版本
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上册
课时
时间
第一课时
2014.10.17
本课时学习“买文具”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初步了解了小括号的意义,会用小括号进行
计算的
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教材首先通过创设“买文具”这个与生活密切相连的具体情境,让学生从情境图中
获取有
用的数学信息,再让学生有选择地解决有关问题,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感受和体验四则运算的运算顺序;然后让学生回忆含有小括号的试题的运算顺序,在此基础上去思考如何让“9
教材分
析
÷3×5-2=1”这个等式成立的问题,自然引入中括号;最后,在认识中括号
的写法和用法后,
师生共同交流归纳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由于学生在此之前,已经学过
了带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因此在教学中,教师
可以放手让学生去独立探索、大胆交流,让学
生在热烈、主动和富有个性的课堂氛围中完成新
知的学习。
在巩固练习阶段要注意及时发现学
生可能或易出现错误的地方进行及时的纠正,以帮助学
生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提高计算能力。
1、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回忆和巩固含有小括号的算式的运算顺序。
课时目
标
2、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认识引入中括号的必要性,理解并掌握含有中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
顺
序。
3、能熟练进行简单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并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4、在计算中增强学生用多种策略解决问题的意识,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及发散思维的能力。
重点 理解并掌握含有中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突破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通过解决问题发现中括号的作用,从而理解含有中括号的试题
突破
重难点
方法 的运算顺序。
难点 熟练进行简单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
突破
方法
让学生通过自由交流,概括总结四则混合运算顺序。先从理论上掌握计算的
规则和要
求,再通过课后的练一练,巩固和深化中括号在运算中的作用,深入理解四则混合运
算
的运算顺序,从而切实提高实际计算的能力。
充分运用体验式教学方式,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循序渐进
地思考,从而让学生在愉悦
的学习过程中深刻体验“中括号”的作用和含有中括号的试题的运算顺序。
采用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进行生动活泼和富有个性的学习。
教法
与学法
教学准
备
教法
学法
教师
多媒体课件
学生 常规学习用具。
教学环
节
教学策略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师:我们学习了有关乘法的计算、神奇的计算工学生说出对数学计
新课伊始,通过
具和一些有趣的算式,发现数学世界真是奇妙无
算运算规律的继续
谈话,将本单元
一、引导
入新课
比。其实在数学计算中,还有许多运算规律,你
学习的想法
要学习的内容自
然地引入,为本
节课的学习作了
一个很好的铺
垫。
谈话,导
们想去研究、学习吗?
师引入新课:从这节课开始,我们就来探索和学
习一些有关数学计算的规律。
(板书课题:买文具)
1、创设情境,交流算法。
(1)课件出示教材第47页情境图。
让学生仔细观察情境图,在小组内交流自己从图学生仔细观察情境
中获取的数学信息。
指名汇报,师根据生答进行梳理(课件呈现):
1从图中可以知道计算器、铅笔盒、圆珠笔、
○
足球的单价。
2从图中还可以知道每盒钢笔的价钱和每副羽
○
毛球拍的价格。
二、互动
图,小组内交流自
己从图中获取的数
学信息。
让学生在“买
文
具”的具体情境
中提出问题,解
决问题。在解决
问题的过程中感
受
和体验混合运
算的运算顺序,
不但让学生经历
了知识的形成过
程,提高了学生
解决问题的能
力,也让学生进
一步体会到了数
学学习与生活的
紧密联
系,认识
到数学学习的现
实意义。
(2)课件出示问题:买3个计算器和一支钢笔
新授,探
要多少元?
索新知
让学生独立尝试解答,教师巡视检查。
教师根据巡视,有选择地选取用分步方法和综合
学生独立尝试解答
方法计算的两名学生进行汇报,师根据生答进行
板书。
分步算式:
22×3=66(元)
24÷4=6(元)
66+6=72(元)。
综合算式:
22×3+24÷4
=66+24÷4
=66+6
=72(元)
(3)质疑:这个综合算式既含有乘法,也含有
加法和除法,这位同学算得正确吗?学生在小组
内讨论交流计算顺序。
指名汇报交流结果,师
根据生答进行点拨(板
书):在既有加减又有乘除的算式里,要先算乘
除,后算加减。
(4)刚才这位同学的计算正确吗?还可以怎样
计算?
指名汇报,师根据生答进行小结:
刚才这位同学的计算是正确的,但他把乘和除这
样
的同级运算分成了二步进行,在书写上比较繁
琐,我们也可以同时进行计算,使过程更为简练。
(师板书算式):
22×3+24÷4
=66+6
=72(元)
学生在小组内讨论
交流计算顺序。
(5)即时练习:完成教材第48页“练一练”第全班齐练,两名学
2题。
全班齐练,两名学生板演。
全班交流,集体订正。
(6)课件出示教材第47页下面计算式题:
35+65×40÷5
12×(153-83)÷8
(96-6)×(15+9)
生板演。
学生在小组内交流
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
:这样的算式应该先算什么
这样的算式应该先
算什么再算什么?
再算什么?
指名说一说每一个算式的运算顺序。
师根据生答,概括小结(课件出示):
指名说一说每一个
算式的运算顺序。
1在加减乘除混合计
算的式题里,要先算乘除
○
后算加减,在只有乘除或只有加减时,按从左往
右的顺序进
行计算。
2在有小括号的算式里,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
○
再算小括号外面的。
2、尝试探索,领会新知。
(1)课件出示教材第48页“试一试”:你能添
上括号使9÷3×5-2=1成立吗?
学生在小组内交流方法,教师巡视指导。
指名汇报自己的解决办法。
师根据生答质
疑:刚才同学们提出要在算式中加
上中括号,这是一个新的符号。有了小括号,为
什么还要在算
式里添上中括号呢?你能给大家
介绍一下这个符号吗?
师根据生答小结(课件呈现):中括号
是一种改
变运算顺序的符号,也叫方括号,用“【】”来表
示。因为题中已经有了小括号,如果
需要再改变
运算顺序,为了和已经使用了的小括号区别开
来,就要用中括号。
(2)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含有中括号的算式,
在计算时应该按什么样的顺序进行计算? 指名汇报,师生共同小结(板书):在含有括号
的算式里,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计算中括号里的,最后算括号外面的。
完成教材第49页“练一练”第4题。
全班齐练,指名板演。
全班交流,集体订正。
三、巩固
引导交流:看一看计算的过程和结果,想一想,
练习
学生在小组内交流
方法
汇报自己的解决办
法。
学生思考有了小括
号,为什么还要在
算式里添上中括
号?
小组内交流:含有
中括号的算式,在
计算时应该按什么
样的顺序进行计
算?
让学生通过不同
形式的练习,由浅
学生先独立完成练入深,进一步明确
习,再相互讨论。各计数单位之间
集体订正。
的关系,加深对数
发现了什么?
指名汇报,共同小结:上下两道题数据相同,看
上去
很相似,但运算顺序改变了,计算的过程和
计算的结果都不同。
指名汇报,共同小位顺序表的认识,
结 理解数位和计数
单位的区别.
师追问:由此你想到了什么?
指名说说,师点拨:由于括号能改变
运算顺序,
所以在计算含有括号的计算题时要看清题目,以
免出错。
先让
学生自主解
决问题,在独立
尝试中产生问题
冲突,再通过师
生交流,使学生<
br>对中括号的意
义、写法及使用
中括号后算式的
运算顺序有较明
确的了解
。让学
生在动手动脑亲
自体验的过程
中,掌握和巩固
中括号的有关知
识,理解中括号
在运算过程中的
作用。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能总结一下四则运算
的运算顺序吗?(师根据生答,课件呈现)
四、课堂
往右的顺序进行计算。
小结
学生自由讨论这节
课学习的内容。
1、只有加减运算或者只有乘除运算时,按从左认识较大数等计数
单位
2、既有加减又有乘除运算时,要先算乘除后算
加减。
3、如果有括号,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计算
中括号里的,最后算括号外面的。
4.1买文具(四则运算顺序和认识中括号)
分步算式进行计算:22×3=66(元)
24÷4=6(元) 66+6=72(元)
综合算式进行计算:
五、板书
设计
22×3+24÷4
22×3+24÷4
=66+24÷4 =66+6
=66+6 =72(元)
=72(元)
在既有加减又有乘除的算式里,要先算乘除,后算加减。
在含有括号的算式里,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计算中括号里的,最后算中括号外面的。
六、
教学
本节课是一节计算法则的归纳总结提升课,让学生在复习前面所学的运算顺序的基础上,
反思
通过让算式符合计算要求的问题情境来学习新的运算符号——“中括号”
,从而对四则混
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做一个系统的总结和归纳。在教学安排上,这节课注重数学教学的生活
化,让学生在“买文具”的具体情境中解决问题,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经验,提高
学生的
学习积极性。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不急于提示学生应该怎么做,而是给学生
足够的空间和时间让他
们去思考怎么做,不断地与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既复习了旧知,
也自然而然为引入中括号、认识中括号
作了很好的铺垫,为顺利总结出四则运算的运算顺
序打下扎实的基础。这节课对于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太
过于自信,没有太多关注到学生在
计算时可能出现的错误。今后的教学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知识基础,对
学生在解决问题过
程中可能出现的错误多做一些预设,照顾到全体学生,使学生在不同程度上得到提高和
发
展。同时,通过教学发现自身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1、学案编排中存在一处错误,“学
以
致用”中
3题的算式:234÷[(51-58)×3],正确的应为:234÷[(51-48)×<
br>3]。2、学生读学习目标时遇到不认识的 “巩” 字,读音纠正出错。3、教学时间
安排不够
科学合理,呈先松后紧现象。4、学案中的三块内容在规定的教学时间内
只完成前两块,“当堂检测,达
标训练”环节未处理,教学任务没有完成。5、只注
重过程性评价,忽略结果性评价,没有很好的发挥评
价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