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数的加法和减法建模分析与教学建议
怎么忍心放开手歌词-中国文化软实力
青岛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
主要建模点分析与教学建议
数学知
识的教学,要注重知识的“生长点”与“延伸点”。整数
四则运算、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以及简单的小数加
减法是学生学习本单
元的“生长点”。使学生体验从实际情境中抽象出数学问题、构建小
数加减
法计算模型、寻求结果、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就是对知识的延
伸。本着立足“生长点”,关注“延伸点”
的教学原则,对本单元两
个建模点从教学内容、教材简析、教学建议三方面进行简要分析。
建模点1:小数加减法计算方法模型
教学内容:教材第78—82页信息窗一
教材简析:本信息窗呈现的是克隆牛“健健”与“壮壮”出生时
胸围、体长、身高等方
面的相关信息。通过学生提出“'壮壮'出生时
的胸围是多少?”“'壮壮'出生时的体长比'健健'长
多少?”等问题,
引入对小数加减法知识的学习。通过本信息窗的学习,引导学生自主
探究出小
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所学内容解决有关的简单的
实际问题。同时,通过展现生物科学最前沿的
研究成果,初步培养学
生爱科学的情感。
教学建议:
小数的加法和减法是
在学生学习了整数加减法、小数的意义和性
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小数加减法在意义、计算方法上和整
数加减
法是一样的,只不过是数的范围扩大了。教学时,可放手让孩子自己
去尝试、去探索、去
获取知识。
1.依托情境,感知小数加减法意义模型
学生获得知识
,必须建立在自己思考的基础上。教学时,让学生
独立思考,列出算式,并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小数加法(
红点)和减法
(绿点)的意义。师:为什么用加法算式?生:求“壮壮”出生时的
胸围是多少,
也就是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是多少,所以用加法;师:
为什么用减法算式?生:求“壮壮”出生时的体长
比“健健”长多少,
也就是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多少,所以用减法。在探索交流和多层
次互动
中,引导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学算式,体会小数加减法
的意义模型。
2.借助问题,建构小数加减法计算方法模型
简单的小数加法笔算来源于整数笔算方法的迁移
,对学生来说自
然过渡难度不大。因此,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0.77+0.03的结果,
在尝
试计算的基础上组织学生交流计算的算理、方法和结果。引导学
生重点交流以下几个问题:竖式为什么这
样对齐;百分位上7和3
相加表示什么;0.80末尾的0可以去掉吗;怎么验证计算结果是否
正确。针对学生出现的问题,教师进行具体指导,引导学生掌握数位
对齐的方法,感知各数位上数字相加
表示的意义,建构小数加法验算
方法模型。最后,教师对小数加法计算过程和方法以及需要注意的问题进行简要小结,并引导学生沟通小数加法与整数加法计算方法之间
的联系。
在解决0.
76-0.72这个问题时,引导学生自主由小数加法计算迁
移到小数减法计算。关于验算,应让学生明
白既可以用差加减数的方
法,也可以用被减数减差的方法,构建小数减法验算方法模型。
此时,
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对小数加、减的计算方法进行回顾反思,找到相同
点:计算时,相同数
位要对齐。
在解决小电脑标示的问题 1.3-1.25时,引导学生重点讨论:“应
该怎样
对齐数位呢?”通过交流质疑,明确对齐了小数点也就对齐了
数位的竖式书写模型。接着,放手让学生探
究计算结果,并选择喜欢
的方法进行验算。
最后,引导学生全面总结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先把小数点上
下对齐,再按照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进行计算。最终,借助问题解
决完成小数加
减法计算方法模型的建构。总之,教学中要积极引导学
生主动地去参与、去体验,让学生在体验中思考,
在思考中理解,在
理解中建构模型。
3.利用练习,巩固对小数加减法计算方法模型的理解
在小数加减法计算方法模型形成之初,利用练习进行巩固,更易
于抓住学生学习的关键期,能取
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解决第1、3、
7题时,要让学生进一步巩固小数加减法的竖式计算、验算方法模
型,
强调计算结果要化简。还要重点关注整数与小数、一位小数与两位小
数的加减法。例如:练
习3中的10-0.8。部分学生找不到小数点了,
所以无从下手,这时可以引导学生把算式搁置在具体
情景中(以元为
单位),将其都转换成相同位数的小数(10.0),便于对齐相减。在解
决这
些题目时,要引导学生通过讨论交流,发现:凡是遇到被减数的
小数位数比减数的小数位数少时,可以先
在被减数的末尾补0,使被
减数与减数的小数位数一样多,再按照整数减法的计算方法进
行计
算。其实,这里也是向学生渗透小数的基本性质。这样一来小数加减
法计算方法模型在练习
中得到进一步深化和拓展。
数学教学, 应该努力把学生所学的数学知识还原到现实生活中, 做到“教学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因此,在使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
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时,要进
一步巩固小数加减法计算方法,感受
数学就在身边,感悟数学学习的价值所在,从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
建模点2:小数加减混合运算计算方法模型
教学内容:教材第83—87页信息窗二
教材简析:本信息窗呈现的是克隆牛“蓓蓓”从出生到满月再
到
百天成长的情况。信息窗中包含的主要信息有:“蓓蓓”的自述“今
天我满月,我的体长比出
生时增加了0.1米”、“过百天了,我的体长
是0.98米,比满月时增加了0.22米”以及克隆牛
“蓓蓓”身高情况
记录:出生时身高0.78米,满月时0.81米,百天时比满月时多0.16
米。引导学生提出有关“蓓蓓”生活、成长变化的问题,引入对小数
连减、连加和加减混合运算知识的
学习。通过本信息窗的学习,引导
学生自主探究小数加减混合运算计算方法,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
br>整数加法运算律对小数同样适用,并能运用这些运算律进行简便计
算。
教学建议:
1.解读信息,提出小数混合运算的相关问题
正确读取和梳理信息是提出问题的
前提。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
生详细阅读情境图中的信息,并对这些信息按体长、身高进
行整理,
提出“'蓓蓓'出生时的体长是多少米?”、“'蓓蓓'百天时的身高比出生
时增加了
多少米?”的数学问题,为研究小数加减混合运算计算方法
和小数加法运算律奠定基础。
2.自主探究,感知小数加减混合运算计算方法模型
探索是学生探究性学习的重要方式。让每个学生根
据自己的体
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地、开放地去探究、发现相关的数学知识,
是学生发展不
可缺少的过程。教学时,引导学生分析数量之间的关系,
列出算式,接着放手让学生独立计算。在随后的
汇报交流中,重点探
讨连减和先求两个数的和再减的列式方法,理解这两个算式每一步的
意义。
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掌握了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也
更深刻的理解了一个数连续减去两个数,等
于这个数减去两个数的和
的运算性质,或者说是一种关系模型。同时,体会分步列式与两种综
合
算式的区别和联系,并掌握竖式连减的方法,感受算法的多样化,
逐步引导学生学会列综合算式解答问题
。在解决“'蓓蓓'百天时的身
高比出生时增加了多少米?”时,还是让学生尝试解决,引导学生结合教材情境说明分步与综合算式每一步所表示的意义,进而脱离情
境,总结出小数加减混合运算顺序
模型:谁在前面先算谁或从左往右
依次计算。并沟通整数加减混合运算与小数加减混合运算在运算顺序<
br>和计算方法等方面的联系。
3.迁移旧知,建构小数加法运算律模型
小电脑标示的问
题是:计算7.65+3.72+6.35+6.28,教材呈现
了两种计算方法,意在
将整数加法运算律推广到小数加法。教学时,
先放手让学生自己完成。在交流不同算法时,引导学生发现
:采用
(7.65+6.35)+(3.72+6.28)这种方法计算比较简单,原因是这
样
能凑出整数,进而发现整数加法运算律同样适用于小数加法,完成
小数加法运算律模型的构建。
4.巩固应用,强化对运算律模型的理解
模型虽然已经在脑海中产生,但还需要回归到实际问
题中加以理
解。第1、5题,属于基本计算练习,要让学生进一步巩固运算方法,
提高计算的速
度和正确度,能简算的要简算。第3题中“你还能提出
什么问题?”,要引导学生提出两步及两步以上计
算的数学问题,并
加以解决,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第4题是通过填统计表解决问题
的练习题
。练习时,先让学生看懂表格,弄清楚表中各数量之间的关
系,再将表格填完整。提问题时,引导学生开
阔思路,提出有价值的
问题。第12题是一道思考题。练习时,可以引导学生这样分析:阿
姨找
回18.2元,多找了10元,实际应找回8.2元。这本书的价钱是
50-(18.2-10)=41
.8(元)。也可以先算出阿姨收的钱数,再加上
少收的10元,书的价钱是50-18.2+10=4
1.8(元),得出实际的价
钱。这个问题既渗透“多找了”怎么解决的数学模型,又可以渗透诚
实教育。通过解决一系列的实际问题,让学生体会实际问题与运算模
型的联系,以及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