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上册教材解读

萌到你眼炸
610次浏览
2021年01月10日 08:19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钱增德-幼儿园运动会方案

2021年1月10日发(作者:郭老虎)


.
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材解读
祝相敏 冯桂珍 李万霞 刘迎梅
《课标》对进入第三学段的学生提出了新的目标。比如在阅读方
面,第二学段要求学生初步学会默读, 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
出疑问。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
达 情意方面的作用。能借助字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
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 的思想感情。而在第三学
段则上升为:默读要有一定速度,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
能 借助词典阅读,理解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恰当意义,辨别词语的
感情色彩。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 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
思,体会其表达效果。同时在阅读中要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初步
领悟 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
法,作出自己的判断。阅读说明性文章,要能 抓住要点,了解基本
的说明方法等等,具体的学段要求,在这里就不一一细说了,大家
只要参看 课标即可明白。理解这些目标,既要着眼于前两个学段的
学生达到的水平,又要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 知基础,不能人为
提高要求,要把它们看成一个需要经过两年努力才能实现的学习任
务。教学本 册教材,我们仍然需要瞻前顾后,[莲山 课~件]既要以
发展的眼光从整体上把握对比同类、异类文体 的写作特点和修辞特
点,用文本去说话,而不应生搬硬套、死记硬背;又要引导学生关
注文字描 写的细节,品词析句、积累精华、灵活运用,做好中高年
级的训练衔接。
基于课标的要求,假 期我细细地研读了本册教材,研读本册教
材,最深的感受就是教材的编写思路和呈现方式,力图实现教科 书
功能的转变,多角度引导语文学习,让学生和老师都动起来,在用
教科书的编写方式改变传统 意义上的课堂。本册教科书中的很多设
计,让教师和学生成为学习过程的设计者、参与者、评价者。整个
学习过程,从单元组的整合,从课内外的结合,从综合实践活动的
设计,从习作的设计,都能够 让学习过程成为一种师生共同参与的
活动过程。
.


.

一、教材特点
首先是选文上:既突出多元视角,又不失文化品位。
翻开本册教材, 一个多姿多彩的阅读世界呈现在大家面前。细
细浏览,我们会发现本册教材选文的品质高,视角多元,且 富有丰
富的文化内涵,同时拓宽了课文的文体和语体,将文言文引人其
中。本册安排的文言文, 篇幅短小,文字也比较浅显,适宜学生积
累背诵。文言文是在先秦口语基础上形成的古代书面语。课程标 准
在第四学段明确提出“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
基本内容。”本册安排文言 文的一个主要目的,我想就是为第四学
段的学习做一点铺垫,使学生初步感受文言文的语言风格,为顺利
过渡到中学的文言文学习做准备。
其次体例上:既注重学段衔接,又不失螺旋上升
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增强,为了帮助学生学好文
本,同时增强生活阅历,开拓视野,积淀文 化底蕴。本册教材的部
分课文新增了小资料这一栏目。这栏目或介绍相关作家生平事迹与
主要文 学成就,或简介相关的背景知识或资料的,为学生的阅读扫
清了障碍,引领学生走进大师,亲近经典。
进入了高年级,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习得必要的读写方法是十分重
要的。本册教材在每篇课文后面 都设置了拓展与运用这一环节通过
师生的即兴交流讨论,帮助学生及时地梳理、巩固本课、本单元或本期需要学到的相关的、也是必要的读写知识与方法。这些拓展与
运用的内容既源自单元的文本,又 较好地体现了《语文课标》第三
学段读写目标的要求。
3、练习上:既强调基础学力,又不失学法引领。
课后的问题与练习,紧扣教材重难点,突出 年段特点,注重培
养学生的感受、理解、积累与表达的语文素养。如《傲霜篇》一课
先后设计了 这样的习题:轻轻地、用心地读课文,再把你喜欢的语
.


.
句多读 几遍。课文中有许多朗朗上口的童谣,有感情地打着拍子读
一读,感受童谣的“明快、流畅、风趣”。这 道题旨在交给学生朗
读的方法,让学生潜心会文。接着设计了思考与交流两道题,意在
让学生抓 住重点词句把握课文内容。第三题拓展与运用设计了比较
句子的不同,并体会加点词语包含的意思。这道 题重在引导学生抓
住关键词咬文嚼字,体会作者用词的精妙,进而领悟作者的表达方
法,以培养 学生的语感;最后一题是积累。抄写句子,想象当时作
者看到的情景。我们本册教材每篇课文后一般都安 排三——四道
题,有的是引导朗读或默读,从整体上把握课文;有的是抓住重点
段落或重点语句 进行深入理解;有的是从表达方式上体会课文遣词
造句的特点;有的是从抄写、背诵方面提出要求。“课 后练习”从
整体到局部、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地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学习阅读
方法,同时也更加 关注文本,揣摩语言。我们要把课后练习做为阅
读的提纲挈领,有机地整合到各课时之中,如:借助工具 书理解词
语意思要放到预习和第一课时之中,对“朗读”“思考与交流”
“拓展与运用”则根据 实际在第二、三课时中完成,对于美丽的三潭
印月》课后的拓展与练习的两道题可以专门利用一课时,因 为这道
题不仅是本课的阅读提示,更是本版块引导学生体会写景文章不同
习作顺序的平台。建议 两题调整一下顺序,先对比三篇课文的表达
顺序的异同,然后再让学生向大家介绍三处景物,这样会起到 事半
功倍的效果。课后练习不能成为游离于课堂教学之外的附属品,不
应以教师的条分缕析代替 学生的个性化阅读,不能利用课时以外的
时间去完成课后练习,增加学生负担,要克服读书与训练脱节的 弊
端。课后练习要成为教师备课的一部分,做到精讲、精练、多
读。)
另外,课后练 习还采用了灵活安排和指定任务相结合的方式。
比如,有的课文要求“背诵你喜欢的部分”,“选自己喜 欢的段落
背一背”,“课文中有不少描写景物的好词佳句,选自己喜欢的抄
一抄”,体现让学生 自主学习的思想;有的则明确指出“背诵课文
第几自然段”,加强学习的指导性,增强了教材的操作性, 以体现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与有意义的接受性学习的相辅相成。
.


.
4、本册教材的习作更加贴近生活,,选材的范围广,写作内
容 明确,容易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从多角度引导学生感受生活,
发现生活,记录生活,让他们感到:只要 在生活中做一个有心人,
就能找到习作的资源。更加注重写法的指导,在每次表达中都分设
三个 栏目,分别是:表达内容;表达提示;交流评改。让学生感受
到习作就是实实在在、真真切切的日常生活 。容易让他们在习作中
感受进步的乐趣,赢得自信。
二、教学建议
1、加强目标意识,全面准确地落实本册语文学习目标。
首先,我们在教学时要从整体上把握 小学高年级语文学习的阶
段性目标,关注学生经过小学阶段最后两年的学习,能否达到课程
标准 对学生语文能力的要求。对学生在中年级阶段未达到的目标,
要想办法在本册教材的学习中补充、强化。
其次,五年级上学期仅仅是小学高年级的起始阶段,有的目标是在
整个学段要求达到的,我们在 教学中切不可操之过急,以避免加重
学生的负担。本册教材中提到的一些学习重点,在前面教材中可能< br>也曾涉及,但不像本册教材这样集中和深入,有的知识点我们可帮
助学生归纳整理,并逐步转化为 学生的语文能力。
2、识字、写字教学
学生通过前四年的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独立识 字能力,学
生认字并不困难,可以让学生自学或在小组里合作完成。老师在学
生自学的基础上进 行检查,可以对多音字、难读准的生字或易混的
生字作指导。高年级的识字、写字教学要更加放手,要有 别于中年
级。同时我们教师也可以鼓励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大胆猜读和跳读,
运用一些识字方法推 知生字的大意,以便在手边没有字典、词典的
情况下,不妨碍阅读。
另外课内还要留有一定的 写字时间,指导学生写好笔画、笔
顺,安排好字的各个部件及间架结构,把字写端正、写美观。在强.


.
调写字质量的同时,还可适当要求提高写字的速度,并养成良好的
写字习惯。对于要写的生字、课文中出现的新词,老师引导学生随
时抄写,及时听写检测。
3、重视阅读教学
①朗读、默读,相得益彰
朗读是最经常、最重要的阅读训练,也 是理解课文内容、体会
思想感情、培养语感的基本途径。本册教学仍要重视朗读训练,朗
读、默 读不可偏废,根据需要,恰当选择,才能相得益彰。
本册的朗读要求,一般安排在课后练习第一题。我 们可以根据
要求,让学生在自主的读书中学习、思考,读中理解内容,体悟感
情,增强语感。我 们重点是要调动学生的情感积累和知识积累,在
如何让学生有感情的朗读上下工夫。让学生通过自主地读 、入境入
情地、设身处地地读,去读懂课文,有所感悟;要做到读有要求,
读有层次,要通过多 种形式的朗读,悟情传情,培养语感。进而提
高自己的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另外,我 们也要
注意不是所有的精读课文都适合有感情地朗读,如《野草》;有的
精读课文也不是全篇都 要求有感情的朗读,我们要抓住重点的句
段,指导学生练读。
本册的默读,重点是提高默读速 度的训练。默读比朗读的速度
快,更利于训练思维,要培养学生一边默读,一边思考的习惯。默
读后要有自己的感受,并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我们可
以组织相应的讨论交流活动。默读能力 的提高要有个训练的过程,
教学中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来默读,循序渐进地提高默读要求,把
训 练落在实处,不能急于求成或流于形式。为了提高学生的默读速
度,我们还可以选择课外的文章,进行针 对性的训练,检测学生的
阅读速度和阅读质量。
②精读词句,积累语言
.


.
词句训练是精读课文的主要内容。本册教学要继续理解词句的
意思 ,展开联想,加深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同时积累词句,提高运
用语言文字的能力。主要做好三方面工作: 一是理解。继续重视引
导学生掌握理解词句的方法,能借助词典理解词语的意义,能联系
上下文 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辨析词语的感
情色彩,体会其表达效果。如,《三峡之秋》 、《荷塘旧事》的课
后练习在这方面都有所体现。二是积累。要在理解的基础上,通过
朗读、背 诵、摘抄等形式,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同
时培养对好词佳句的敏感,养成积累词句的习惯 。对于教科书中安
排的背诵、抄写、自主积累的练习,应通过交流、检查,使之落
实。还要重视 培养学生积累语言的兴趣和主动积累语言的习惯。三
是运用。著名语文教育家张志公先生提出了阅读教学 要 “带学生从
文章里走个来回”的观点:即“首先把语言文字弄清楚,从而进入
文章的思想内 容,再从思想内容走出来,进一步理解语言文字是怎
样组织运用的”。长春版教材的编写正是体现这一思 想,重视引导
学生学习和体会作者遣词造句、表情达意的方法,并在习作中运
用。
③精读课文,领悟感情
理解课文内容是阅读教学的重要方面。教学本册教材,要根据
课文的内容及文体特点,利用课后习题等,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主
要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精 读课文可以采取多种方法:
一是要抓住重点词句来理解课文内容。二是阅读中联系上下文和生
活 实际深入思考,对阅读的内容加以分析和归纳,进一步理清课文
的条理和思路,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从 而体会课文要表达的思想
感情。三是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入情入境地读课文,把自
己的 感情纳入到课文的人物和情节中去,了解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
乐,从而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同时, 还要在教师重点讲解和
与同学阅读感受的交流中理解内容,体会思想感情。最后,教师还
要教给 学生阅读方法,提示阅读思路,用圈点、勾画、批注等方
.


.
法,读、思、记课文中需重点领悟的部分,也为今后的略读教学起
到引领、示范作用。
在理解内容、体会思想感情的教学中,要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
意识,让学生自主完成学习过程,通过自 悟自得或交流讨论得出结
论。我们可做重点指导和点拨,不要用现成的教师的结论代替学生
的思 考。同时,尊重学生的理解和独特体验,允许学生有其他合理
的选择。另外,我们还要教会学生质疑问难 的方法,不要偏离文本
提思考价值不大的问题。在阅读教学中,要处理好正确的阅读导向
和个性 化解读的关系,使学生既学习阅读,又学习做人。
④精读内容,领会方法
通过阅读,既要理 解内容,体会感情,还要领会作者表情达意
和写作的方法。为了让学生领悟表达的方法,课后采用了多种 形式
进行练习。这一点在前面已有所阐述,就不多说了。
4、培养能力
①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
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是阅读教学精读阶段的重要目标。感悟能
力,是指在阅读中,品味语言文字,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
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 达方法的能力。怎样培养学
生的感悟能力呢?
一要重视读中指导,充分发挥教师朗读的示范 作用。曾国藩曾
如此描述读书心得:“情以生文,文亦足以生情;文以引声,声亦
足以引文。循 环互发,油然不能自己,庶渐渐可入佳境。”学生要
进入美妙的阅读“佳境”,须“悟文”,须“入情” ,须“传
声”,因为文美感目,情美感心,声美感耳。二要研读重点词语,
让学生品味词语使用 的精妙。比如,《月光启蒙》“文中说“小院
立即飘满她那芳香的音韵”,“音韵”明明是用来听的,怎 么会
“闻”到“芳香”呢?”这时就可以结合课文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精
髓。三是让学生在读中 投入自己的情感和智慧,<莲山课 件>读出情
.


.
趣和理趣。“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这就是让学生感悟文本的情
趣;“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 感受”,则是
让学生感悟文本的理趣。感悟的过程是学生亲历体验的过程,需要
认知的参与,需 要情感的参与,需要理性的思考,需要学生全身心
地投入。四是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初步领悟文章基本 的表达方
法,把学和用结合起来。叶圣陶先生曾经说:“看整篇课文,要看
明白作者的思路。思 想是有一条路的,一句一句,一段一段,都是
有路的,这条路,好文章的作者是决不乱走的。”对于五年 级的学
生来说,能把握住文章的脉络,明白作者的思路即可,着力点可以
放在读写的结合上。
②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探究能力,是指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 法,做出
自己的判断的能力,是感悟能力的发展。在实际教学中感悟与探究
是交织使用的,学生 感悟不透,我们可以引领学生探究,然后再深
入感悟。这样,学生的感悟能力和探究能力就得到了培养。
③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概括能力,是一种捕捉要点的能力,是指学生通过读书,能初
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的能力,也就是
我们通常说的把文章由厚读薄 ,把长文章读短的能力。概括能力在
生活中广泛应用。如何有效地提高学生分析概括能力,一直困扰着< br>我们语文教学。过去阅读教学偏重于串讲、串问,偏重于分段、概
括段落大意,教学用的时间较多 ,收效却不大。现在阅读教学又偏
重于感悟、体验,至于感悟什么,体验什么,有时往往把握不住、目标不太明确。虽然语文课程标准没有提出给阅读的文章分段、概
括段落大意,但不等于说这方面的 训练就不要了。有的课文,较适
合分段,段落大意也容易归纳,是可以进行这方面训练的。分段、
概括段落大意是培养学生分析概括能力的一种方法。在阅读教学中
可以让学生掌握这种方法。但反对的 是给每篇课文都进行分段、归
纳段意。
.


.
5、注重课外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了课外阅读的数量,教师不能将其作
为“软任 务”而忽略。因为没有一定阅读量的保障,学生是很难具
有较强的阅读能力的。“课内学方法,课外求发 展。”例如在走进
童话这一单元中教材就推荐阅读瑞典女作家拉格格洛芙的《尼尔斯
骑鹅旅行记 》。那么在平时我们应根据教材及学生的年龄特点推荐
课外读物;指导阅读方法,特别是读整本书的方法 ;鼓励摘录好词
佳句,做读书卡片,写读书笔记(但不能硬性规定,任何成年人都
不会带着这样 的目的去读书);提倡亲子阅读(父母与子女共同阅
读、交流);组织读书汇报会、开展读书评比活动等 。在不断指导
与交流中,学生必定会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尝到阅读的甜
头,进而养成读 书看报的习惯。学生一旦把读书视为生活的一部
分,好读书,读好书,那么无论在阅读能力上,还是在学 习潜能
上,都会给我们意外的惊喜。
以上几个方面,体现了精读课文的教学重点。这是从整册 教材
来讲的。具体到每一篇课文,要根据每篇课文的不同特点各有偏
重。下面我就结合课文来进 行阐述与说明。


.

营销策划论坛-文化遗产日


三维建模-骨子里的我


茶叶的种类-当当伴我心


校本教材-恋念


如何上传视频-写检查


excel表格软件下载-演讲稿作文格式


力度记号-招聘销售


动画图片-公司年度总结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