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角形边的关系教案
面包机配方-长生不灭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八册《三角形边的关系》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新世纪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30-31页“三角形边的关
系”
【教材分析】
教学主要内容及地位:本节教学的《三角形边的关系》是四下
第二单元认识图形中的第四课内容。是小学
“空间与图形”领域中
新增添的内容。是在线段、角、顶点、三角形分类等三角形知识学习
的基
础上的延伸。为今后学习三角形面积和应用提供了重要条件。
编写意图:本节教材强调通过直观操作来
认识、体验、探索图形的性
质。让学生通过操作获得一些数据。特别重视对探索过程的亲身体验。 教材有两个显著的特色:1.提出“空间与图形”学习的新方式:
探索与发现。2.教材非常重视创
设问题情境,重视问题情境的呈现
方式,创设有趣的、具有生活实践意义和挑战性问题情境,激发学生<
br>强烈的求知欲和探索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操作活动,进行探索。
数学思想和方法:本课通
过摆图形,发现问题,寻找数量间的关系;
又通过数据的整理和分析,确定图形的存在性和图形具有的性
质,使
数形紧密结合,渗透了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同时对不同类型三角形
都具有的共性归纳总
结,渗透了数学的归纳思想。教学中始终以这一
核心的思想为教学灵魂,时时渗透,处处体现。
【学生分析】
在以往空间与图形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已初步养成了动手操作
的意识;
对角、三角形的分类等建立了基本概念。但学生从接触三角
形以来,都是针对已成立的三
角形进行学习和研究的,从未涉及到:
“两边之和小于第三边的三条线段不能围成三角形”这一陌生领域
。
在生活实际中缺乏鲜活实例和经验,固而学生在学习该段内容时,会
有与生活实践相割裂的感
觉。学生对较抽象的问题无法明白其含义。
所以这段知识的理解对学生来说有相当的难度,需要老师以学
生体验
过程为主,以感知探索的方法为重,给予指导。
【总设计思想】
本节课以“
问题解决”的思想为基本理念设计课堂教学,以“发
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为主线组织数学
教学活动,以“问
题——探索——发现——应用”为探究和发现问题的基本步骤和方
法,以数形
结合起来的思想和数学归纳思想为教学的灵魂,以学生的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为基本学习方式
,让学生在富有情趣,
蕴含生活意义和具有挑战性的探究活动中,完成数学化和“再创造”
的过
程,初步体验科学探究问题的思想和方法,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
力和创新意识。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发现并理解: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并能运用规律解决生活中的
实际问题。培养归纳、概括能力和推理能
力。
过程与方法: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分析数据,
体验探索和发现三角
形边的关系的过程,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意识及提出问题的能力,积
累探索
问题的方法和经验。
情感态度价值观:提高学生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能力。激发对数
学
的探究兴趣,引导学生树立自己探索真理的勇气和信心,享受成功的
喜悦。
【教学
准备】课件;自制教具;小棒:3根3cm(白色)、一根4cm(绿
色)、5cm(蓝色)、6cm(
黄色)、 9cm(红色)共7根小棒;6根等
长小棒。
【教学过程】(按40分钟设计)
一、复习引入:(预设时间约5分钟)
1.判断哪些图形是三角形?(强调首尾相连的封闭图形。)(板书)
【设计意图:在生动的问题情景
中,回顾三角形的定义和特性,为学
生下面的正确操作提供理论依据。】
2.小明回家路线有几条?哪个近?为什么?(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设计意图:引发思考,三角线三
边的关系与以前学习的“两点之间
线段最短”有很大关系,同时引出本节课研究内容。】
二、探究新知
1.
三根纸条(红、黄、蓝),如果每根纸条代表一条线段,能用这三
根纸条,围成一个三角形吗?
(1)指名演示。
(2)引导得出:必须首尾相连,不留缝隙,中间的空白部分是围成的三角形,真正用上了纸条的长度。
(3)拿出老师发的纸条,两根纸条能围成一个三角形吗?怎么做就
行了?(剪断其中一根)
2.用纸条围三角形。
(1)要求:a剪刀与纸条垂直去剪。b
使用剪刀注意安全,用完放
到抽箱。c 将三角形摆在本子上。
(2)比一比,哪个组先摆好。
3.
3.学生操作演示(实物投影):用1cm的小棒表示1m的木材
3cm、4cm、9cm (不能围成)
3cm、6cm、9cm
(不能围成)
4cm、6cm、9cm (能围成)
(设计意图:一石激起千层浪,矛盾激趣穷究因。学生亲身
经历操作过程,发现了数学问题,有效地激发
了学生的探究欲望。)
4.看到结果,你有什么疑问?(为什么有的能围成
三角形,
有的不能围成?到底怎样的3根小棒才能围成三角形呢?能围成三
角形的三根小棒之间
有什么关系?)
5.让我们像数学家一样去探索和发现三角形边的关系(板书
课题)。你有信心和勇气吗?
(设计意图:创设有趣的、具有生活实践意义和挑战性的问
题情境,可以激发学
生强烈的求知欲和探索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参
与操作活动,进行探索。通过小猪造房子盖三角形屋顶这
一具体情景,
创设数学问题,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感受数学学习的价值,体
现了“数学知
识来源于生活”。)
(二)实验探索:(预设时间约10分钟)
1.分组实验,合作探索:
从3cm、3cm、3
cm、4cm、5cm、6cm、9cm共7根小棒中选三
根小棒摆一摆,也可以用画一画(自己选择数
据画三角形)、量一量
(量已有三角形的各边)、折一折(用纸折三角形)等其它方法来试
一试
。将实验结果填在报告单中:
(附实验报告单):
3cm、3cm、3cm、4cm、5cm、6cm、9cm
第一边
长度cm
第二边
长度cm
第三边
长度cm
能否围成
能√否×
三角形
类型
比较三条边关系
3
4
5
3+4○5
4+5○3
5+3○4
(设计意图:“自己选择给定长度的小棒”和“用画一画、量
一量、折一折”方法进行探究,给学生提供
了足够的探索空间,既体
现了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又体现了科学实验探索的严谨性,即结
论
具有普遍性。)
2.小组内分析数据,交流探究结果。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动手摆小棒组成图形,结合数据分析
结论,使数与形紧密
联系,通过数来确定形,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
想。)
(三)发现结论(预设时间约5分钟)
1.小组汇报交流实验结果:你发现了什么?(能围成的三角
形任意两边之和都大于第三边。)
(设计意图: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研讨的学习方式,
引导学
生用自己不同的方法来操作探索三角形边的关系,体现了学生
多样化和个性化的学习方式
。教师提供的数据,能组成不同类型的三
角形,具有代表性,体现“任意”三角形都具有的共性。)
①不能围成三角形的每组小棒的长短有什么关系?(有一组两
边之和小于或等于第三边)
·
·
②围成了哪些类型的三角形?能用
一个词语概括吗?(任意
三角形)能用一句话说说你的发现吗?(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都大于
第
3边)
2.归纳结论:
同学们,祝贺你们探索和发现了三角形边的关系,让我们自
豪地再说一遍这个结论。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汇报对数据的整理分类和分析,教师
适当引导、点拨、归
纳结论,培养学生初步的归纳推理能力,学会科
学探究的基本思想和方法。)
(四)拓展应用:(预设时间约18分钟)
1.(大屏幕显示):不用摆,你能判断哪组小棒可以摆成三角
形吗?
3 4 6 2 6 3
( ) (
)
第一组能摆成三角形吗?为什么?有简单的判定方
法吗?为
什么?(第二组用“两条短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来判定。)
变式训练:你能自己举出一组能构成三角形的三条线段吗?
(让学生判定是否正确)
(设计意图:本题练习巩固了基本知识点,强化了学生学习
的重点和难点,提高
了学生对组成三角形规律的认识。同时,在实践
的应用中,发现:判定三角形是否成立,可以用判定
“两条短边之和
是否大于第三边” 的简便方法。)
2.(大屏幕显示):摆一摆,填一填。
(1)3根同样长的小棒,能否摆成一个三角形?它是什么三
角形?
(2)4根同样长的小棒,能否摆成一个三角形?5根、6根
呢?
(3)完成下表。
小棒根数
3
4
5
6
能摆成三角形吗
摆成三角形的种数
摆成三角形的类型
先独立探究再同桌合作交流、汇报。
(设计意图:这道练习题让学生在操作的活动中,更直观的
体验和感受等边三角
形和等腰三角形中,“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
是对定律的再次验证,也是对结论的巩固应用。)
3.(大屏幕显示):
小猴来小猪家作客,
有几条路可以走?
你会选哪条路?为什么?
(设计意图:数学结论指导生活实践,生活实践印证数学结论,体现
了数学的意义和价值。)
4.(大屏幕显示)如果三角形的两条边的长分别是5厘米和
8厘米
,那么第三条边的长可能是几厘米?(动手操作,课件点拨。)
(设计意图
:给学有余力的学生创造提升的空间。可点拨学
生3cm行吗?13cm呢?引导学生在动态变化中,通
过实践操作,探
索第三边最长、最短的极限,渗透数学的极限思想。)
(五)评价小结(预设时间约2分钟)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课堂中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评价总结交流所达到的知识目标和探索、
发现的过程与方法。对学生知识的应用,探索
问题的精神和创新能力
进行评价,体现“探究与发现”这类课学习的意义和价值。)
(五)习题设计:
详见教学过程第四部分的拓展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