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杨教学课件
怎样更改ip地址-康熙王朝片尾曲
白杨教学课件
白杨教学课件1
【设计理念】
1
、语文课程的工具性要求阅读教学必须抓住“学习语言”这一根本。只有抓
住“语言”这一本体,才能让
新课标的先进理念得以充分落实。
2、语文课程的人文性要求教学要构筑学生的精神家园。学生的精神家园是在
语言的学习中得以构筑的。
从学生对语言材料的接受过程来看,它需要这样一个复杂的过程:接触语言符
号→形成物象
→提升意象→构筑思想。因此,本教学设计试图在逐层深入学习语
言的基础上,构筑学生的精神世界。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走进白杨世界
1、播放课件:
课件的背景音乐为歌曲《小白杨》,画面为茫茫大戈壁及傲然挺立的白杨树。
2、学生看完课件后交流感受:
⑴你们看到了什么?
⑵看完后有什么感受?
3、作家袁鹰曾抑制不住自己的激情,写下了《白杨》这篇课文,我们想不想
跟随作家袁鹰
,走进白杨树坚强而又美丽的世界?
师板书课题,学生书空:
(设计意图:情境的
创设,在于酝酿学生学习的心理场,激发学生走进白杨的
欲望和兴趣,为整节课的学习张本。)
二、初读课文,感知白杨形象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朗读。提出以下要求:
⑴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⑵联系上下文或利用工具书自学生字新词;
⑶思考课文主要讲述了一件什么事情?
2、检查自学情况:
⑴生字新词的检查,重点放在是用什么方法学懂的。
⑵先指
名几个同学说说写了一件什么事。再进行归纳:爸爸和他的孩子们在去
新疆的列车上谈论白杨的事。
(设计意图:整体把握课文,为下一步解读白杨物象铺垫。避免学生“只见树
木,不见森林
”的狭隘阅读。)
三、解读物象,勾画白杨轮廓
1、勾画白杨生长环境——大戈壁的轮廓
师:请同学们拿起笔,找出描写大戈壁的句子,并圈出重点词语。
学生自读自划──全班汇报交流。
句子一:车窗外是茫茫的大戈壁,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
句子二:天和地的界限并不那么清晰,都是浑黄一体。
重点词语:茫茫;没有──没有──也没有──;浑黄一体。
2、勾画白杨的轮廓:
师:请同学们用同样的方法找出描写白杨树外形特点的句子,并圈出重点词语。
重点词:高大挺秀、直、粗壮。
3、想象轮廓:
师:读着这样的句子,品着这样的
词语,我们的脑海里里一定浮现出了一幅清
晰的戈壁白杨图。请大家想一想,能把你想到的画面说出来与
大家交流吗?
(教学时主要要引导学生通过对以上词句的揣摩与体会,想象出在茫茫大戈壁
这一背荒凉景下白杨的高大挺秀。)
(设计意图:先把握“物象”,恰如郑板桥所说的画竹三过程之首:“眼中之
竹”。)
四、品读意象,探究白杨神韵
1、深情朗读爸爸说的三句话,在细细品读中体会白杨的神韵:
⑴比较下组句子,反复朗读体会。
①白杨树在任何时候都是这么直,这么高大。
②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
③白杨树很直。
(体会白杨树无论过去、现
在还是将来,在漫长的岁月里不管遇到什么情况始
终都是这样,用一个词来说,就叫自始至终或者始终如
一。)
⑵联想具体环境展开述说:
需要白杨,白杨就在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当风沙狂吼着袭来时,白杨_______________
当雨雪冰冷的落下时,白杨_______________
当干旱煎熬着大地时,白杨_______________
(白杨树在任何环境中都能生根发芽
,长出粗壮的枝干。从而体会出白杨树生
命力强、坚强不屈、无私奉献的精神。)
(设计意图:品读“意象”,正是由“眼中之竹”升华为“心中之竹”。)
五、领悟思想,构筑精神家园
1、白杨树在荒凉的戈壁中顽强地生长着,同学们,读了课文,你觉
得还有谁
也像白杨树一样,在那里默默奉献着?
2、爸爸的做法和白杨的特点有什么相似
的地方?从爸爸的做法可以看出,爸
爸具有怎样的心愿和怎样的精神?
服从需要、扎根边疆、无私奉献。
师:看来,爸爸不只是介绍白杨,赞美白杨,他也在表白着自己
的心愿,就是
像白杨那样,服从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做无私的奉献。
3、爸爸像白杨,在你们眼里,你们觉得还有谁像白杨?你们愿意做一棵白杨
吗?
(设计
意图:语文教学,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的品读,得到情感
的`熏陶,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
和提升。)
白杨教学课件2
自学提示:
1.默读整篇文章,圈出生字。
2.想一想文章分成几大段落。
生字学习
晰(清晰)伞(雨伞)
抚(安抚)绍(介绍)
疆(新疆)陷(陷入)
分段
第一段1~3主要写大戈壁的铁路线上长着高大挺秀的白杨树。
第二段4~12讲爸爸向孩子们介绍白杨的特点。
第三段13~15写爸爸借白杨表
白自己的心,孩子们虽不理解爸爸的心意,但却
知道,在通往新疆的路上有许多的白杨树。
第四段16写几棵小白杨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
1~3车窗外是茫茫的大戈壁,没有山,没有水,
也没有人烟。天和地的界限并
不那么清晰,都是浑黄一体。
从中你体会到什么?
戈壁滩自然环境恶劣,不适合植物的生长。
4~12找出文中关于爸爸神情的三个词语
出神、 微笑、严肃
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 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
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
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他总是那么直,那么
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不择环境、不惧困难、坚强执着、无私奉献
作业:造句:哪儿…… 哪儿 ……
不管……不管 …… 总是 ……
托物言志
就是通过对物品的描写和叙述,表现自己的志向和意愿。
采用托物言志法写
的文章的特点是用某一物品来比拟或象征某种精神、品格、思想、感情等。
借物喻人
就是借某一事物的特点,来比喻人的一种品格。
让人读了文章,就能清楚地认识到,本文借 物要说明什么,要借物赞誉怎样
的人。
课文表达最突出的就是借物喻人,托物言志。
本文借白杨在环境恶劣、荒无人烟的戈壁生长,并长
得高大挺秀,成为毫不动
摇的“戈壁卫士”,来比喻建设者们在生活条件艰苦、经济、文化落后的西部地
区,代代扎根、奉献青春,成为坚强不屈的“新疆战士”。他们同样不择环境,
不讲条件,哪儿
需要就在哪儿安家。歌颂了边疆建设者服从国家需要,扎根边疆、
建设边疆的远大志向和奉献精神。
白杨教学课件3
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课文通过一位边疆建设者在旅途中向子女介绍生长在戈壁滩上的白杨这件事,
赞扬了边疆建
设者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远大志向和无私奉献的精神。
戈壁是荒漠的一个类型。即地势起伏平缓
、地面覆盖大片砾石的荒漠。来自蒙
古语,蒙古语称砾石质荒漠为戈壁。蒙古人称沙漠地区,这种地区尽
是沙子和石
块,地面上缺水,植物稀少。
默读4—9段,思考:
(1)“一位旅客”和“卫士”各指的是谁?你是怎么知道的?
(2)从哥哥和小妹妹的谈话中可以看出白杨的外形特点是什么?
品读爸爸介绍白杨特点的三句话
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
枝干。不管遇
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
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
你从中读出了白杨的什么特点?
能读出高大挺秀的特点吗?
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从这一句话里你又能读懂白杨的什么特点?
指导练读:你能把白杨生命力如此顽强的特点读出来吗?
抓住三个“只知道”体会爸爸的心
他们只知道爸爸在新疆工作,妈妈也在新疆工作。他们只知道爸爸这回到奶奶
家来,接他们
到新疆去念小学,将来再念中学。他们只知道新疆是个很远很远的
地方,要坐几天火车,还要坐几天汽车
。
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那是因为他看见火车前进方向的右面,在一
棵高大的
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
爸爸自己扎根边疆,献身边疆,他希望自己的子女如小树一样经受锻炼,成为
建设边疆的栋梁之才。
托物言志 借物喻人
托物言志(借物喻人),
即讲个人之“志”依托在某个具体之“物”上。于是,
这个“物”便具有了某种象征意义,成为作者的志
趣、意愿或理想的寄托者。作
者的个人之“志”,借助于这个具体之“物”,表达得更巧妙、更完美、更
充分、
更富有感染力。
大胆质疑:
(1)爸爸望着窗外的白杨树又陷入沉思,爸爸会想些什么?
(2)为什么爸爸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
大胆想象四十年后,当年的爸爸如今的爷爷的第三次沉思。
四十多年过去了,如今,在一架西行的
波音七四七客机上有不少来自国内外的
志士仁人,他们正准备奔赴西部边疆。飞机内还坐着当年的爸爸,
他已是白发苍
苍的老人了,他带着两个在新疆出生的小孙孙刚从上海探亲归来,此时他搂着两
个
小孙孙,俯视着舷窗外的茫茫戈壁,又陷入了沉思。同学们想想,这位当年的
爸爸如今的爷爷四十年后可
能在沉思什么呢?这位爷爷和两个小孙孙之间又会有
一段怎样的对话呢?
【白杨教学课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