铺垫、伏笔和悬念的区别(教材课文例子)
保密协议保密费-快乐出发歌词
铺垫、伏笔和悬念的区别(教材课文例子)
一、基本概念
【铺垫】
铺垫是为了突出后面要出场的主要人物、事物或要发生的事件,先对次要人物、事物
、
事件进行铺陈描述,来烘托、引出重要的情节和内容的一张手法。其目的就是为了让后文的
意
思表达的更清楚,更形象而做的一种烘托,一种陪衬。其实也是利用写作手法中的烘托手
法,为了表现主
要写作对象而提前做的基础性描写。或为行将来临的事物的衬托。
例如,鲁迅在《孔乙己》中
写道:“中秋过后,秋风是一天凉比一天,看看将近初冬;
我整天的靠着火,也须穿上棉袄了”,文中这
里通过自然环境的描写,暗示当时天气已经很
冷了(秋风越来越凉,初冬,靠着火,穿棉袄),为下文写
孔乙己的悲惨遭遇作了铺垫。
如《孔乙己》一文的第一部分交代描写的故事发生的具体环境和
社会文化背景,就是为
下文主人公的出现及性格命运的揭示作了一个铺设衬垫。可想在那样没有同情心,
没有友爱
的社会环境下,不会营生的孔乙己只能在世人们的讥笑取乐声中消失蒸发,根本没有生存之地。导致世人如此麻木冷漠,不具有同情友爱之心,其根源就是腐朽没落的封建社会。
如
《麦琪的礼物》中插叙了对德拉的头发、杰姆金表的叙写,为后文写杰姆夫妇毅然舍
弃如此珍贵、心爱的
东西作铺垫,以凸现双方深挚的爱情。
《三国演义》写
诸葛亮出场就布置了铺垫过程。先是水镜先生司马德操感叹 刘备手下
空有关、张、 赵云等“
百人敌”的勇将,而独少运筹帷幄之谋臣、统帅。一句话击中了 刘
备的心病。接着他向
刘备介绍了“卧龙”先生,为 诸葛亮的出场铺下第一块基石。接下去
是徐庶出辅 刘备,
旗开得胜,击败了曹军,印证了水镜先生判断的正确。只可惜一仗之后
徐庶就被曹操骗走,这才有徐庶走马荐诸葛的情节。 刘备这时才知道“卧龙”先生原来就
是
诸葛亮。 刘备以前到处碰壁,现在有了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更体会到“左右不得其人”
的
致命弱点,于是接下去便是三顾茅庐,一而再,再而三地请 诸葛亮出山,等气氛酝酿足
了,诸葛亮才登
场亮相。这种铺垫不仅刻画了人物的隐士风度,也满足了读者的审美需求。
【铺垫的种类】:
1)背景式铺垫,即交代故事发生的原因或环境。如《皇帝的新装》第一段极力描述皇
帝如
何喜爱新衣服,这就交代了他被两个装成织工的骗子所骗,最后光着身子举行游行大典
的原因,为故事的
发生作了铺垫。文章中的环境描述一般是为故事作铺垫,背景式铺垫使故
事更真实合理。
2)衬托式铺垫,即用次要情节正面衬托主要情节。如刘鹗的《明湖居听书》主要表现
白妞出神入化的说
书艺术,但文章先写琴师的弹奏和黑妞的演唱。俩人的精彩演出更衬托出
白妞说书技艺的高超,为主角白
妞的出场作了绝好的铺垫。衬托式铺垫使文章收到“水涨船
高”的艺术效果。
3)反差式
铺垫,即铺垫的方向与情节发展的方向相反。如莫泊桑的小说《我的叔叔于
勒》开头浓墨重彩地描述“我
”一家人如何日夜盼望“发了财”的于勒回来,如何对于勒的
钱拟定上千种计划,然后笔锋一转,写全家
人意外地发现于勒竟是个靠卖牡蛎为生的穷水手。
这样,前面的铺垫与后面的情节构成巨大的反差,情节
跌宕,意味深长,艺术效果强烈。
4)铺陈式铺垫,在抒情散文中,对景物的描述、铺排往往是为下文的抒情、议论作铺垫。
1、情节铺垫
在一篇小说中,作者会写很多的情节,以此来推动故事的发展。比如在《丑
小鸭》这篇
童话中,作者设计了丑小鸭在沼泽地受到野鸭们的嘲笑、讥讽,在老太婆家里受到猫和母鸡<
br>的捉弄,在老农家被追打狼狈不堪地逃跑等故事情节。这些情节一步步把丑小鸭推到可怜境
地的同
时,也水到渠成地为作者最后揭示文章的主旨作好了铺垫。可以说没有前面的这些故
事情节,这个主旨就
没有说服力。
2、气氛铺垫
这种铺垫在都德的小说《最后一课》中运用
得很明显。小弗郎士在走进学校的瞬间,就感受
到了平日所没有的一种寂静,这种寂静和平日的喧闹差别
是那么大,以至于小弗郎士走进教
室的时候“脸多么红,心多么慌”!进入教室后,他所看到一切,又是
那么反常,不管是老
师的穿着,还是教室后几排板凳上坐着的那些镇上的人,都让周围的一切一下子陷入
了一种
“肃静”中,在这反常的肃静里,韩麦尔先生开始了最后一课。可见,在作者还没有展示最
后一课的时候,他就在气氛上作足了铺垫,让像一片树叶一样天天飘浮在空中的小弗郎士瞬
间掉入了一
种无法把握和掌控的气氛中,让法国战败这一国家大事,一下子和小弗郎士的生
活联系在一起,对他的心
灵产生了巨大的冲击,让他一下子从懵懂无知中醒悟过来,变得懂
事、善良、善于感知,并把韩麦尔先生
的爱国形象很好地塑造了出来。
3、环境铺垫
鲁迅的《孔乙己》,作者先是介绍了二十
多年前咸丰酒店的布局,这就是社会环境的交代。
因为在那“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封建时代,孔
乙己宁肯穷死,也不愿意脱下那象征
着读书人身份的长衫,穷到活不下去走上偷窃的道路,还百般为读书
人的偷窃作冠冕堂皇的
狡辩。
【悬念】
所谓“悬念”,就是通过
对情节做悬而未决和结局难料的安排,以引起读者急欲知其结
果的迫切期待心理的一种写作技巧,即读者
、观众、听众对文艺作品中人物命运的遭遇,情
节的发展变化所持的一种急切期待的心情。
设置悬念就是安排一些情节,目的是把读者的胃口吊起来,造成一种情节的跌宕起伏,
使读者的心随着故
事的情节而起伏变化的效果。它包括“设悬”和“释悬”两个方面。前有
“设悬”,后必有“释悬”(照
应)。
例如,《谁是最可爱的人》用标题设悬,《背影》用开头倒叙设悬,还有《祝福》《清兵
卫葫芦》等。
散文《背影》一文的开头一段叙述:“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
他的背影”。这里的“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既开篇扣题又设置悬念-为什么最不能忘
记,这个背
影有什么非同寻常的意义呢?于是驱使读者集中注意力去探寻这一背影的意义。
还有《核舟记》一课开篇
一句“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奇巧人到底奇巧在什么地方,有些
什么高超的雕刻技巧手法呢?这些念想
一下就会涌上读者心头,还是抓紧读完下文吧!
类似的还有《口技》一文的开篇:“京中有善口技
者”等句例。当然悬念的设置并不是
一概放于文首,那些险象环生,池水兴波的好文章就得力于文中悬念
的设置。
设置悬念的具体方法常见有如下几种:
①以人物某一时刻的神态描写为悬
念。如《渡船》开篇写:“年轻的妈妈坐在船舷上,
愁眉不展,眼睛里还噙着泪水,船一摇晃,泪珠便直
滚下来。在她的怀里,孩子沉沉地睡着。
孩子全身都裹在被子里,看不出什么样子,尽管这样,妈妈还是
把他贴在胸口,生怕被江风
吹着,被水花溅着。”这是怎么回事呢?文章自然引起了读者的注意。 ②以人物某一时刻的言行心理描写为悬念。如《三人行》开头便写:“‘一定要走到那棵
小树跟前再
休息!’指导员王吉文望着前面四五百米处一棵小树,又暗暗地下了一次决心。??
在王吉文看来,它似
乎比实际距离要远一些。”王吉文为什么“又暗暗地下了一次决心”?
为什么望着只有四五百米,走起来
却“似乎比实际距离要远一些”呢?这些心理描写既紧紧
地抓住读者,也自然展开了情节,为后文埋下了
伏笔。
③以环境描写为悬念。如《卖火柴的小女孩》落笔就交代:“天冷极了,下着雪,
又
快黑了。这是一年的最后一天——大年夜。在这又冷又黑的晚上,一个光着头赤着脚的小
女孩在街上走着
。”这个小女孩是干什么的?天冷又下着雪,她为什么还光头赤脚?天快黑
了,又是大年
夜,她为什么不赶快回家?她的命运、结尾如何?文章一开头,就把人物放在
这样一个典型环境中,于是
便紧紧地扣住了读者的心弦,引起读者急切想知道事情底细的心
理。
④以记叙场面或一段情节
为悬念。如《草船借箭》一文中记叙了这样一个场面:周瑜施
毒计,要诸葛亮10天造好10万枝箭;诸
葛亮说只用3天,还立下了军令状。诸葛亮不知对
方是在陷害自己吗?只用3天能造好10万枝箭吗?诸
葛亮又是怎样造箭的?这自然引起读
者浓烈的兴趣。
⑤以贯穿全文的一个事物为悬念。如《小
木船》这篇习作,开头就写:“每当我看见藏
在抽屉里的那只精致的小木船,我就想起陈明来。”这只小
木船是怎么来的?为什么“我”
要把它藏在抽屉里?为什么看见它就想起陈明来?全文以这只小木船为线
索、悬念,层层展
开,引人细读。
【伏笔】
伏笔是指对作品中将
要出现的人物或事件,预先作出提示或暗示,以求前后呼应。其作
用有助于全文达到结构严谨,情节发展
合理的效果。它为了前后照应,使读者在看到后面情
节后恍然明白前面写一些看似闲笔的内容原来是为此
服务的。俄国作家契诃夫对伏笔的解说
特别形象:“例如在前面写到客厅的墙上挂着一支猎枪,那么这支
猎枪在最后一定要射出子
弹。”“墙上挂着一支猎枪”就是最后猎枪射出子弹的伏笔;而最后猎枪射出子
弹,是对“墙
上挂着一支猎枪”的照应。
伏笔之后一般有照应,所谓前有伏笔,后需照应,上挂下联,结构谨严是也。
下面以各家名篇为例谈谈常见的几种伏笔类型。
细节描写暗藏伏笔
《林教头风
雪山神庙》中第二、三自然段写到,“闪”到李小二店中的两人,大把给钱,
大碗要酒喝。“只见那人说
道:‘我自有伴当烫酒。不叫你休来。我等自要说话。’”“只听差
拨说道:‘都在我身上,好歹要结果
他性命。’”小说开头细致描写了陆虞候等人鬼鬼祟祟的
言谈举止,暗示他们是在密谋害人的事,而且和
林冲有关系。这些细节描写推动了故事情节
的发展,引出了李小二给林冲报信,林冲寻敌复仇的情节。
林冲要去沽酒来吃,离开草料场时,“将火炭盖了……把两扇草场门反拽上锁了。”草厅
被
雪压倒后,林冲“恐怕火盆内有火炭延烧起来”,便“探半身入去摸时,火盆内火种都被
雪水浸灭了”,
这才“把门拽上,锁了”,到山神庙里去安身。这些细节描写,一方面表现了
林冲办事谨慎的性格,另一
方面也告诉读者,草料场起火的原因并不是因为林冲疏忽,使情
节发展合情合理。
林冲
进了山神庙,“入得庙门,再把门掩上。旁边止有一块大石头,拨将过来靠了门”
这个细节描写为下文“
用手推门,却被石头靠住了,再也推不开。”埋下伏笔,陆虞候等人
只好站在庙外边看火边说话,林冲躲
在庙内听得一清二楚,知道了事情的真相,完成了性格
上的重大转变。看来,这是一个极其重要的细节。
人物语言描写暗藏伏笔
读莫泊桑的小说《项链》,最出乎读者意料的莫过于结尾佛
来思节夫人道出项链是假的
这一情节了。惊叹之余稍加回味就不难发现,在此之前作者借助人物语言做了
两次暗示。第
一次是佛来思节夫人对玛蒂尔德提出借项链要求时的回答“当然可以”。“可以”而且“当
然”,
项链自然不是贵重物了。第二次是找项链时珠宝店老板说:“太太,这挂项链不是我卖出去
的,我只卖出这个盒子。”这就等于告诉读者,青缎盒子里盛的是一挂另外配的假项链。两
次暗示,含
而微露,蓄而后发,是情节高潮不可或缺的伏笔。
环境描写暗藏伏笔
《林教头
风雪山神庙》的景物描写历来为人称道。林冲含冤受辱,被发配沧州,高俅等
还想将他置
之死地而后快。为了实施“火烧”的阴谋,林冲由天王堂被调往草料场。随着情
节的展开,作者一路点染
,从“纷纷扬扬卷下一天大雪”到“那雪正下得紧”再到“看那雪,
到晚越下得紧”,真实地传达出了特
定情景下自然景色的精神意境,唤起了读者对风雪寒冷
之中,社会逼迫之下的主人公的深切同情。而尤其
令人赞赏的是文中的风雪描写如草蛇地线
织入情节之中,成了人物行动的契机。正是由于风狂雪大,林冲
才有向火取暖后的打酒之行;
正是由于雪越下越大,屋塌火灭,林冲才能死里逃生,并于山神庙得悉陆谦
等的阴谋,直至
手刃仇敌,逼上梁山,完成了由隐忍苟活到造反求生的性格转变。
人物交代暗藏伏笔
《杜十娘怒沉百宝箱》的开篇交代李甲与杜十娘是在“与同乡柳遇春监生同游
教坊司院
内”相遇的。在介绍李甲与杜十娘时,十分自然地顺便提及柳遇春。看似闲散之笔,实际上却颇具匠心。只有在这里“先露一个消息”,到后面情节发展上需要柳遇春这个人物时才不
会显得突
然,使故事发展得合情合理。小说后文写到李甲为赎杜十娘四处筹金却“并无铢两”
时,正是柳遇春在关
键时刻援助他们渡过了难关。这便是对前文伏笔的照应。因有伏笔,而
使照应显得顺理成章、符合逻辑。
动作描写暗藏伏笔
《项链》中玛蒂尔德丢项链虽是偶然性事件,但蕴含着必然因素,她在舞会上 “狂热”、
“兴奋”、“
沉迷”,“陶醉”地翩翩起舞,以及后来丈夫给她披衣服,“她急忙闪开”并“飞
快地奔下了楼梯”,“
浑身哆嗦”着在河边找马车,在这种陶醉、慌乱之中,为她弄丢项链埋
下了伏笔。那些身边总是跟着女佣
或随从的太太、老爷们,大小事情不用自己动手,也不用
自己操心,一切行动自然是从从容容,怎么会丢
失戴在脖子上的项链?
物件的出现暗藏伏笔
冰心的作品《小桔灯》的第一自然
段,特意交代竹凳、墙上的电话,暗示下文中主人公
小姑娘将和这两件物件打上交道。果然,第三自然段
中,小姑娘“挪动竹凳” 、“登上竹凳
想去摘墙上的听话器” ,原来,小姑娘的妈妈生病了,她想打
电话叫医生来为妈妈看病。
这些物件的提前出现,为故事情节的发展埋下了伏笔。
肖像描写暗藏伏笔
《婴宁》这篇小说里,作者着力刻画的是婴宁的外貌及其嗜花爱笑的特征。在
婴宁出场
的一刹那,作者用了寥寥数字刻画出婴宁的风华绝代:“拈一枝梅花,容华绝代,笑容可掬。”
恰恰是这数十字,作者已经为以后描写婴宁的嗜花爱笑的性格埋下伏笔。足见作者之用心良
苦。
在《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中,鲁提辖听完金氏父女的哭诉后,决定资助盘缠,让“他们
明日就回东京去”。父女回说:“只是店主人家如何肯放?”提辖道:“这个不妨事,俺自有
道理。”从
“自有道理”几字可知,鲁提辖已成竹在胸,只是不加详说,也就是埋下伏笔。
这就使鲁提辖用计救出金
氏父女逃离虎口的情节变得跌宕起伏。
《孔乙己》一文中写到孔乙己最后一次来到咸亨酒店买了
酒喝了酒,在别人的耻笑声中
是“用手慢慢走去”的凄惨情景,景中的“用手慢慢走去”这一语句,看似
不经意的一笔,
实则是为后文的推测孔乙己“大约的确死了”这一结果的出现而设置的一个伏笔。读完文
后
人们自然会联想到用手走去的孔乙己是必死无疑的。这一结果的得出来源于前文的“用手慢
慢
走去”的提示。
又如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一文的第二部分反复渲染于勒在菲利普夫妇心目中
的地
位变化,由开初的“坏蛋”“流氓”递增为“福星”“唯一的希望”,这一漫画式的夸张几笔,就是为下文于勒跌入社会“底舱”再变为“恐怖”,受到“诅咒”这一结果的出现埋下伏笔。
菲利普
夫妇对于勒的夸赞越高越美,就预示着于勒受到的诅咒越深,命运更悲惨;菲利普夫
妇视财如命,金钱至
上,六亲不认的丑恶嘴脸愈暴露无余。
如《故乡》中,“我”刚回到故乡时,
母亲说“还有闰土,他每到我家来时,总问起你,
很想见你一面。我已经将你到家的大约日期通知他,他
也许就要来了。”这是一处伏笔,它
不仅点明了闰土和“我”的关系,而且暗示“我”将要与闰土见面,
使后面闰土的出场十分
自然。
都德的《最后一课》,文章开始写小佛朗士上学路上
看到许多人在布告牌前看什么,并
且交代最近一些坏消息都是从那儿传出来的,作者还顺便列举几例,如
征发啊,打仗啊等等。
那么这天是什么消息呢,小佛朗士没有去看,不知道。作者暂不交代,我们读者也
不知道。
任情节向前发展,待到上课时,韩麦尔先生宣布这是最后一堂法语课,阿尔萨斯和络林已被普鲁士士兵侵占,韩麦尔,小佛朗士他们就要沦为亡国奴时,小佛朗士恍然大悟为什么布告
牌前会有
那么多人,这天布告牌上什么消息就不言而喻了。文章设置伏笔,往往使情节波澜
起伏,跌宕。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引子“林教头沧州遇旧知”中插叙林冲、李小二对话,交代主要
人物、事情起因,点明林冲与高俅的尖锐矛盾,说明林、李亲密关联,实际也留下李小二感
恩图报的伏笔
。
林冲那把“解腕尖刀”,杀掉陆谦的描述:“把枪搠在地里,用脚踏住胸脯,身边取出那<
br>口刀来,便去陆谦脸上搁着。”“把陆谦上身衣服扯开,把尖刀向心窝里只一剜”。在故事开
头,
林冲听完李小二的描述后买的。”
又如:“老军指壁上挂一个大葫芦,说道:‘你若买酒吃时,只
出草场投东大路去,走三
二里便有市井’”。写老军絮叨之态,闲带出葫芦,当时看是为了买酒,实则是
为了引出山神
庙。“便去包裹里取些碎银子,把花枪挑了酒葫芦”,看时只道天寒手冷,实则是为之后杀
人
时可立即使枪埋下伏笔。林冲进了山神庙,“入得庙门,再把门掩上。旁边止有一块大石头,
掇将过来靠了门。”这个细节描述为下文“用手推门,却被石头靠着了”埋下伏笔,陆虞候
等人只好站在
庙外边看火边说话,林冲躲在庙内听得一清二楚,知道了事情的真相。
伏笔最需要艺术技巧的铺垫
,伏笔的妙处在于一个“伏”字,且要“伏”得不露痕迹。
沽酒御寒、挡门遮寒,都是当时的实际需要,
并且都又于风雪天气有关,因此读起来感到自
然合理,不认为是有意设伏。伏笔的作用在于为后面的情节
铺垫,使读者对后面的情节不敢
突兀。
曹雪芹是用伏笔的高手,《红楼梦》中的重要
人物在书中都有伏笔。我们不妨来看看第
五回中的判词。第一首是“霁月难逢,彩云易散,心比天高,身
为下贱,风流灵巧招人怨,
寿夭多因毁谤生,多情公子空牵念”那里就为第七十八回晴雯的死埋下了伏笔
,她的死因是
毁谤,为什么有人毁谤?是正因风流灵巧招人怨。
再看下一首是“可叹停机
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这又是一个伏笔。
这个伏笔和其它的判词不一样:其它都是
一词一人,这个是写的两个人,即林黛玉和薛宝钗。
她们的结局都很凄凉。。
伏笔的感觉
像是提前隐藏一些与后文相关的信息,但这个信息在后文的哪里出现,就不
得而知了。但总之不会立刻出
现。例如,《社戏》里,月下航行时,鲁迅写到了碧绿的豆麦
田,这就是伏笔,为后文看戏归来偷豆吃埋
下伏笔。
《项链》文中有三处为文末说项链是假的埋下了伏笔。前部分写借项链时,佛来思节夫人把<
br>项链收藏在很显眼的地方,暗示它并不贵重,丢项链向珠宝店老板打听时,老板称只售出了
匣子,
未售出项链。至结尾处写道“项链是赝品”。显然,为使这一结局既出人意料,又合
乎情理,作者在上文
给了必要的暗示。而这些暗示,其目的都不在于“衬托”结尾的“意外”,
而仅仅在于使这“意外”的结
尾更加“合乎情理”。这正是伏笔的作用。
二、主要区别
1、从目的和作用上看:
铺垫是为了衬托。作者尽管是在次要人物、事件或者
是环境上下功夫,其着眼点却是突
出主要的人物或事件。
伏笔是“对将要在作品中出
现的人物或事件,预作提示或暗示,目的是以求前后呼应,
情节合理”。它常常与“照应”配合使用,即
所谓前有伏笔,后有照应。
设置悬念则是为了造成读者心中的紧张和期待心理,以求情节的曲折,故事的起伏。
2、从形态上看:
为了达到衬托的目的,铺垫对起陪衬作用的部分往往大肆渲染,惟恐读者不
见,因此,
铺垫可以说是“显性”的;
与铺垫类似,为了达到悬念的目的,作者在设
置悬念的时候,也往往是把它放在显著的
位置,或者是大肆渲染,它也是“显性”的,唯恐读者不见的。
而伏笔一般说来,贵在一个“伏”字,通常比较隐蔽,所谓埋下伏笔,即指这一点。因
而,伏笔是“隐性”的。巧妙的伏笔,在没有看到“照应”之前,往往貌似“闲笔”。
3、从笔墨上看:
铺垫所使用的笔墨往往较多,可谓浓墨重彩(当然,其程度不及对主要人物
或事件的描
写,极特殊的情况是一两笔);而伏笔通常只是一两笔,点到为止,否则就失去了“伏”的<
br>意义;设悬念则没有特别统一的规定,其笔墨根据实际需要有多有少。
判断是铺垫、伏笔还是设悬念,关键看它们的目的和作用。
如果某段文字是为了和后文构成衬
托(有正衬也有反衬)以求更好地表现人物或事件,
那就是铺垫。
如果某段文字只为了提示下
文,与下文的照应句共同组合,达到前后照应,情节合理的
目的,那是伏笔。
如果某段文字,
吊起了读者的胃口,激起读者的紧张感或急切心理,那就是设置悬念。
赏析时,还是应因文而论。
当然有时候一句话或一段话,几方面作用都起,那么就是兼有各种写法了。
渲染,是通过对环境和人物的描写、烘托来加重气氛,突出人物。,如《故乡》的开头,
渲染了深冬季节
隐晦、严寒、寂静的气氛,描绘了荒凉萧条、没有活气的村景,十分贴切地
烘托了 “我”悲凉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