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诗歌鉴赏的专项培优易错试卷练习题(含答案)附答案解析

巡山小妖精
731次浏览
2021年01月10日 19:15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营业执照年检-我的价值观

2021年1月10日发(作者:惠世如)




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
1.以罗贯中《三国演义》为背景,根据要求,完成小题。

宋代诗人王质有一首《八声甘州》词:

过隆中,桑柘倚斜阳,禾黍战悲风。世若无徐 庶,更无庞统,沉了英雄。本计东荆西益,
观变取奇功。转尽青天粟,无路能通。

他 日杂耕渭上,忽一星飞堕,万事成空。使一曹三马,云雨动蛟龙。看璀璨、出师一表,
照乾坤、牛斗气常 冲。千年后,锦城相吊,遇草堂翁。

(1)上片中划线句子“世若无徐庶,更无庞统,沉了英 雄”一句提到了哪几个人物?这中
间有什么故事?

(2)这首词道出了“英雄”的一 生。请从词中所涉及的事件中任选一件(划线句子除
外),简要概括时间的情节。

【 答案】(1)三个人物:徐庶、庞统、诸葛亮。人物之间的主要故事(示例参考)有:徐
庶走马荐诸葛; 诸葛亮号称卧龙,庞统号称凤雏,江湖传言“卧龙凤雏,得其一足以安天
下”。

(2 )示例参考:“本计东荆西益,观变取奇功”句,刘备三顾茅庐,与诸葛亮隆中对答,
谋划天下大计。向 东攻取荆州,向西掠地益州以为根基,然后连吴抗曹,最后谋求夺取中
原,回复汉室。

【解析】

【详解】

试题分析:(
1
)上片中画 线句子涉及到徐庶、诸葛亮、庞统师兄弟三人。他们三个人都是
相知相识的好朋友和同学,他们三个人的 才能都差不多,才能做到慧眼识英雄:徐庶举荐
诸葛亮,诸葛亮推荐庞统,都说对方的才能在自己之上。 徐庶投了曹营,但是一生不出一
个计谋,帮助刘皇叔打败了过几次曹军。庞统可以说是用他的死,为刘皇 叔换来攻占益州
的借口和决心。诸葛亮出山后不负众望拿下荆州,攻占益州。刘备死后,又凭自己一己之
力,保证了蜀汉延续十几年。据此归纳作答。(
2
)根据诗文内容,叙写词中所涉及的 历史
事件作答。如:“杂耕渭上”指的是诸葛亮的最后一次北伐,据武功五丈原与魏将司马懿
对 垒。魏军坚壁不出,诸葛亮即分兵屯田于渭水两岸,和当地居民杂处而耕,作为久驻之
计。再如“出师一 表”指诸葛亮出师伐魏之前写给后主刘禅的奏折,阐述了北伐的必要性
以及对后主刘禅治国寄予的期望, 言辞恳切,写出了诸葛亮的一片忠诚之心。答案是多元
的,符合题目要求即可。


2.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五律·喜闻捷报

毛泽东

一九四七年中秋步运河上,闻西北野战军收复蟠龙作。

秋风度

河上,大野入苍穹。

佳令随人至,明月傍云生。

故里鸿音绝,妻儿信未通。


满宇频翘望,凯歌奏边城。

(注)①度:通“渡”,过的意思。

1.“每逢佳节倍思亲”,诗中最能表达这层感情的是第
______
联。

2.这首诗是毛泽东喜闻捷报后诗兴大发而作,诗歌情景交融,耐人寻味。请从写景的角度
赏析 诗歌的首联。


【答案】

1
.三

2 .首联点出时令,铺写近景远景,极目所视,开阔舒展,表现出诗人闻捷报的喜悦之情和
革命领袖的博大 胸怀。

【解析】

1
.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分析。结合“每逢 佳节倍思亲”分析,需要找出思念亲人的诗
句。故应该是“故里鸿音绝,妻儿信未通。”答案是第三联( 颈联)。

2.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分析。结合“秋风度河上,大野入苍穹。”的意思 “ 暮色苍
茫,挟秋带晚的风冉冉从河上吹过,晓来一眼尽收的无边原野渐渐与天地溶为一体。”分
析:秋风:点出时令。度河:铺写近景;大野入苍穹:是远景,极目所视,开阔舒展。从
而衬托出领袖的 心境和胸怀。


3.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后面小题

菩萨蛮

舒亶

画船捶鼓催君去,高楼把酒留君住。去住若为情

,西江潮欲平。

江潮容易得,只是人南北。今日此樽空,知君何日同?

注:①若为情:何以为情,难为情。

1.赏析“画船捶鼓催君去,高楼把酒留君住”的表达效果。。

2.“今日此樽空,知君何日同?”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1
.画船上的船夫捶着鼓催促着你启程,在高楼上我端着酒想把你 留住。该句运用对比的表
现手法,把将别而又不忍离别的情景映衬得十分强烈,突出强调了作者与好友的 深厚友情
和依依惜别之情。

2.从将别想到别后,笔意拓展,以问句结尾,表达了作 者与好友的深厚友情和依依惜别之
情,寄托了重逢的希望,情深意长。

【解析】

1
.试题分析:体会重要语句的含意,品味语言表达艺术。古诗词 句子的赏析,要抓住关键
字词来理解、揣摩、推敲语句的妙处。赏析可以从诗句的特色,或修辞,或表达 方式,或
遣词造句,或表现手法,或表现的情境等方面分析,并要结合具体语境灵活作答。通常解
题思路是:先写出句子的特点,然后结合具体语境进行分析,最后写出表达效果。诗句
“画船捶鼓催君 去,高楼把酒留君住”把船夫捶鼓催促启程和朋友把酒挽留进行对比映


衬,突出地表达了 作者与好友之间的深情厚意和依依惜别之情。

2.试题分析:考查对诗歌主旨的理解。诗句“ 今日此樽空,知君何日同?”的意思是:今
天这酒杯空了,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与你同饮!叙写的是情景 和思忖的结合。将送别之人
心中的不舍之情表达的淋漓尽致,抒发了词人希望再与君重逢的迫切愿望。据 此理解分析
作答。


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辛弃疾

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 乘风好去,长空万
里,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注)本词约作于宋孝宗淳熙元年,作者时在建康(今南京)江东安抚司参议任上。

1.下列对这首词作的赏析,不恰当的是( )

A
.开篇破题,写中秋圆月皎洁似金波,升高后逐渐变得像重新磨过的铜镜般明亮。

B
.词人举杯赏月,由月亮联想到月中仙女,作者向嫦娥劝酒提问,浪漫而有意趣。

C
.结句展现了作者奇特的想象:要飞奔月宫,砍去婆娑的桂树,让清光洒满人间。

D
.作为豪放派词人,作者在本词中运用象征等手法托物言志,浪漫主义风格明显。

2.作者在这首词中寄寓了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


【答案】

1

B

2
.作者问姮娥“白 发欺人”等词句,表达了自己时光流逝的感慨与功业难成的愤懑。“直
下看山河”“斫去桂树”等词句, 表现了坚定的报国理想:扫清朝廷的妥协投降力量,驱
除入侵中原的外敌势力,把光明带到人间。

【解析】

1
.试题分析:词句“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的 意思是:我举起酒杯问那月中
的嫦娥:白发日增,好像故意欺负我,应该怎么办呢?故
B
项中所说的“作者向嫦娥劝
酒”理解有误。故答案为
B


2.试 题分析:考查对诗歌主旨的理解。作者的这首《太常引》,运用浪漫主义的艺术手
法,通过古代的神话传 说,强烈地表达了自己反对妥协投降、立志收复中原失土的政治理
想。从词的内容看,作者“把酒问姮娥 :被白发,欺人奈何?”表达了词人感慨时光的流
逝和功业难成的愤懑心情。词的下片,作者又运用“直 下看山河”“斫去桂树”等词句,
展开想象的翅膀,直入月宫,并幻想砍去遮住月光的桂树。直接而强烈 地表现了词人为实
现理想的坚强意志,更鲜明地揭示了词的主旨。据此理解分析作答。


5.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列小题。

赤壁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1.请从炼字角度赏析“自将磨洗认前朝”的妙处。

2.这首诗采用了“以小见大”的手法,请列举一例解读这种手法在诗中的运用。


【答案】

1
.用“磨”“洗”“认”几个动词,写出了诗人发现“折戟”到 “认出”它是前朝之物的
过程,自然引出后文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咏叹(或为下文的议论抒情做好铺垫) 。

2.示例一:从一件沉埋沙底数百年、锈迹斑斑的“折戟”写起,引发对历史重大事件和前
朝人物的慨叹。

示例二:以东吴美女“二乔”的个人命运,暗指赤壁之战吴魏双方形 势的变化,劝诫当朝统
治者汲取历史教训,含蓄表达自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抑郁不平之气。

【解析】

1
.此题考查了学生炼字的能力。做此题首先要了解古诗内容,在 此基础上对关键字做出赏
析,赏析时要把字放在语言环境中,“自将磨洗认前朝”,这句话的意思是:自 己磨洗后
发现这是当年赤壁之战的遗留之物。“磨”“洗”“认”几个动词,使得诗人思绪万千,
因此他要磨洗干净出来辨认一番,发现原来是赤壁之战遗留下来的兵器。这样前朝的遗物
又进一步引发 作者浮想联翩的思绪,为后文抒怀作了很好的铺垫。

2.考查对诗歌“以小见大”的手法的理 解。诗的后两句写战争的胜负时,作者并未点破,
而是通过大小乔这两个具有特殊身份的女子命运来表达 设想中东吴败亡的结局,真可谓以
小见大,别出心裁。试想,若东吴前国主和当朝主帅之妻均已被曹军掳 去铜雀台,那战争
的结局不言自明,这就使得全诗既生动形象,又含蓄蕴藉,富有情致。


6.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小题

夜宿七盘岭


(唐)沈佺期

独游千里外,高卧七盘西。山月临窗近,天河入户低。

芳春平仲绿,清夜子规啼。浮客空留听,褒城闻曙鸡。

(注释)①七盘岭:地名。这 首诗作于诗人被流放途中夜宿七盘岭之时。②浮客:游子,诗
人自指。③褒城:地名。

全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结合本诗画线句中的意象简要分析。

【答案】“清夜 ”写出夜晚的清冷,渲染出悲凉的气氛;又以子规近似“不如归去”的悲
啼倍添伤感。表达了作者在流放 途中失意、怀乡、孤独之情。

【解析】

【详解】

此题考查的是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芳春”和

“子规啼”表明时节是暮春。作者望 着浓
绿的银杏树,听着悲啼的杜鹃声,虽然面对的是万紫千红,百鸟齐鸣,但只选择了银杏树
的 绿和杜鹃鸟的啼,一则代表了江南的名木和四川的名鸟,表明自己远游已快到蜀地了,
二则寄托了自己独 宿异乡的愁思和惆怅。据此理解作答。

译文:

②③


我独自远游在千里之外,高枕安稳地睡卧在褒城西的七盘岭上。远处山头的月亮近得到窗
前,高处的天 河低得流进门来。春天的银杏树已绿,清凉夜晚杜鹃在啼叫。浮游之人白白
听到杜鹃唤归,听到褒城晨鸡 报晓还得上路前行。


7.古诗鉴赏

黄 鹤 楼

崔 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合理想象,描绘“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这一情景。

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思乡之情。(意对即可)

(2)遥望对岸,晴日里的原野上, 汉阳城的树
木枝繁叶茂,清楚可见。那鹦鹉洲上的草长得极为茂盛,郁郁葱葱,就像铺上一层绿茸茸的毯子。


【解析】

【详解】


1
)题考查对诗歌情感主旨的理解,诗歌中的情感往往会在诗歌的最后一句体现出来。
《黄鹤楼》这首诗所表达的情感,在诗歌的最后一句“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
愁。”中流露出来 ,从这句可以看出诗人浓浓的思乡之情。


2
)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做此 类题目,不仅需要掌握诗句的翻译,还要加入一些合理的
想象,让所描绘的画面更加生动饱满。“晴川历 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翻译为:阳
光照耀下的汉阳树木清晰可见,鹦鹉洲上有一片碧绿的芳草覆盖 。在做题时,可以结合翻
译,加入一些形容词,使用一些修辞手法。


8.阅读戴叔伦的《江乡故人偶集客舍》一诗,回答问题。

天秋月又满,城阙夜千重。还作江南会,翻疑梦里逢。

风枝惊暗鹊,露草泣寒虫。羁旅长堪醉,相留畏晓钟。

(注)①千重:千重万户。② 翻:义同“反”。③暗鹊:化用曹操《短歌行》中的“月明
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
zā< br>,周的意思),无枝可依”。④羁旅:留滞他乡。

(1)清代学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 》中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请体会并说出“风枝惊暗
鹊,露草泣寒虫”一句描绘了怎样的情景,表达了 怎样的感情。

(2)古人写诗讲究炼字,请结合诗句赏析“相留畏晓钟”中“畏”的妙处。

(3)下列说法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联两句,一写时间:秋天的满月 之夜,一片清辉;一写地点:京城长安,已沉睡在静
静的深夜里了。

B.颔联“还作”“翻疑”写出写客居他乡与江南故友不期而遇的惊喜心情。

C.“羁旅长堪醉”中的“长”意即永远沉醉不愿醒来,表现了醉生梦死的颓废心境。

③④
①②


D.全诗情景交融,婉转深至,格调清美,悠然不尽。
< br>【答案】(1)这两句通过乌鹊的惊动和秋虫的悲鸣表现了夜色的沉寂和凄凉。(意思对即
可)抒 写了身世飘泊之感和宦海浮沉之痛,寓有怀乡思亲的悲凉况味(答到任意一点即
可)。

(2)“畏”是说害怕听到报晓的钟声,曲折地表达了不忍与朋友分别的心理,传达了对友
情的珍视, 侧面烘托了对故乡的思念和飘泊在外的孤寂、痛楚。

(3)C

【解析】

【详解】


1
)概括诗歌画面的内容 是诗歌常考的题目之一,答题时首先描述画面的内容,然后概括
意境特征,一般为“通过……等景物,描 绘出一幅……(意境特征)
+
时令
+
地点图景。后
面再加上情感。颈 联很明显是写景,从“惊暗鹊”“泣寒虫”可见景之寂寞与凄凉。然后
结合全诗中“江乡故人”“梦里逢 ”“羁旅”“相留”可得出悲情。颈联两句紧紧围绕
“秋”字写景,秋风吹得树枝飘摇,惊动了栖息的鸟 鹊;秋季霜露很重,覆盖了深草中涕
泣的寒虫,到处都能感觉到秋的寒意和肃杀,在渲染气氛的同时也烘 托出诗人客居他乡生
活的凄清,以及身世漂泊和宦海沉浮之痛;诗人借用曹操的《短歌行》中的典故,写 出自
己与故友分别之苦。他们的异乡羁旅生活都很凄苦,相逢不易,于是一起欢聚畅饮,长夜
叙 谈,最后,诗人又以害怕天亮就要分手作结,这一切充分表现出诗人对同乡聚会的珍惜
和同乡深厚的友情 。


2
)本题是一道很规范的炼字题,炼字题的答题步骤一般是:解词+
释句
+
手法
+
作用。
“羁旅长堪醉,相留畏晓钟。” 漂泊在外的人都沉醉于饮酒,酒醉方能解千愁,大家相互
挽留着不肯散去,心里只怕听到报晓的钟声又要 分手。末联里,作者直抒胸臆:羁旅他乡
的人,只有醉了才不思乡啊,那就长醉不用醒吧;虽欲相留,共 话乡情,却怕听到报晓的
钟声,因为晓钟一敲,彼此势必就要分手了。这一联最有表现力的词语就是“畏 ”,害怕
听到报晓的钟声,报晓的钟声意味着分别的时刻,表达了依依不舍之情,也含蓄地表达了
对故乡的思念。


3

C
“表现了醉生梦死的颓废心境 ”说法不恰当。尾联“羁旅长堪醉,相留畏晓钟”中
的“长”字运用得极为恰到好处,“长”字意谓宁愿 长醉不愿醒来,只有这样,才能忘却
痛苦,表现了诗人的颠沛流离之苦。


9

1
.概括诗歌画面的内容是诗歌常考的题目之一,答题时首先描述画面的内容,然 后概
括意境特征,一般为“通过……等景物,描绘出一幅……(意境特征)
+
时令+
地点图景。
有时后面再加上情感。此题为,概括出所描绘的场面特点即可。“八百里分麾 下炙”:兵
士们欢欣鼓舞,饱餐将军分给的烤牛肉。这一句描绘了将士们练兵前分享牛肉的热闹场
面,预示了战无不胜的前景。

2.B“增添了悲凉之气”对本诗内容的理解不正确。“沙场 秋点兵”中这个“秋”字下得
好。“秋”在这里指的是“秋天”的意思,正当“秋高马壮”的时候,“点 兵”出征,将
军神采奕奕,意气昂扬。“秋”字点明了作者回忆中战争的季节,也表现了战争一触即发的
紧张、肃杀的气氛。



10.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雁门太守行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1.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2.诗歌尾联是怎样表达诗人的情感的?请简要分析。


【答案】

1
.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渲染战场的悲壮气氛和战斗的残酷场面。

2.诗人借燕昭王筑黄金台招揽天下贤士的典故,写出将土们誓死报效朝廷的英雄气概,表
达了自己立志报国的心志。

【解析】

1
.欣赏诗句。题干给出了 分析方向,即从修辞的角度赏析。“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
凝夜紫”两句运用了夸张手法分别从听觉 和视觉两方面铺写阴寒惨切的战地气氛。时值深
秋,万木摇落,在一片死寂之中,那角声呜呜咽咽地鸣响 起来。显然,一场惊心动魄的战
斗正在进行。“角声满天”,勾画出战争的规模。敌军依仗人多势众,鼓 噪而前,步步紧
逼。守军并不因势孤力弱而怯阵,在号角声的鼓舞下,他们士气高昂,奋力反击。战斗从
白昼持续到黄昏。诗人没有直接描写车毂交错、短兵相接的激烈场面,只对双方收兵后战
场上的 景象作了粗略的然而极富表现力的点染:鏖战从白天进行到夜晚,晚霞映照着战
场,那大块大块的胭脂般 鲜红的血迹,透过夜雾凝结在大地上呈现出一片紫色。这种黯然
凝重的氛围,衬托出战地的悲壮场面,暗 示攻守双方都有大量伤亡,守城将士依然处于不
利的地位,为下面写友军的援救作了必要的铺垫。总之, 两句运用了夸张手法极力铺写阴
寒惨切的战地气氛。

2.考查诗句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两句运用典故,表
达将土们誓死报效朝廷的英雄气概。“黄金台 ”是战国时燕昭王在易水东南修筑的,传说
他曾把大量黄金放在台上,表示不惜以重金招揽天下士。诗人 引用这个故事,写出将士们
报效朝廷的决心。


11.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北山

[宋]王安石

北山输绿涨横陂

,直堑

回塘滟滟时。

细数落花因坐久,缓寻芳草得归迟。

(注释)①北山:即今南京东郊的钟山,王安石 晚年在那里隐居。②陂(
bei
):池塘。③
堑:这里指水渠。


(1)请赏析首句中“输”字的妙处。

(2)诗的三、四句描绘出作者怎样的心境?

【答案】(1)“输”字用了拟人(化 静为动)的手法,北山将翠绿的泉水输送给山塘,春
水涨满陂堤,呈现出滟滟的波光;生动传神地描写出 春天的生机盎然,抒发了作者对北山
春光的喜爱之情。

(2)写诗人流连于自然的美景之中,不忍归去,从而表达了诗人闲适散淡的心境。

【解析】

【详解】

(1)本题考查学生对精练词语的感悟能力。 解答时要抓住诗歌中关键词语来点评,可以从
词性、色彩、修辞以及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去把握它的内涵。 值得提醒的是分析时要结合全
诗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去回答,不能孤立地谈这个词的作用。在这里,“输 ”字运用了拟
人的手法,北山将翠绿的泉水输送给池塘,春水涨满池堤,呈现出滟滟的波光,生动传神< br>地描写出了春天的生机盎然。

(2)此题考查学生对作者心境的感悟能力。把握诗中诗 人的思想感情,要结合诗歌的写作
背景、作者所处的时代及诗歌的具体内容来分析作者的感情基调,同时 ,要联系诗中的
景、物、意象来体会。这首诗是写王安石的闲适生活。开头说,北山把它的翠绿的泉水输
送给山塘,于是涨满了陂堤;不管是直的堑沟,曲的塘岸,都呈现一片滟滟的波光。两句
概括了 眼前的景色。下面转一笔就写自己:由于心情悠闲,一坐下来就是半天;也因为心
情悠闲,看见树上的残 花一瓣两瓣飘落地上,索性便一二三四地计数着,看看这会子功夫
到底落了多少瓣。待他感到坐倦了,于 是站起来,缓缓向家走去。“细数落花因坐久,缓
寻芳草得归迟”写出诗人留连于自然的美景中,不忍归 去,从而表达了诗人闲适散淡的心
绪。


12.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下列小题。

忆秦娥·咏桐

李清照

临高阁,乱山平野烟光薄。烟光薄,栖鸦归后,暮天闻角。

断香残酒情怀恶,西风催衬梧桐落。梧桐落,又还秋色,又还寂寞。

(注)本首词写于李清照南渡之后。

1.请赏析“烟光薄,栖鸦归后,暮天闻角”一句的表达效果。

2.“断香残酒情怀 恶”,李清照在这首词中寄情于酒。其实,很多文人也是如此。请分别
写出以下诗句中“酒”所蕴含的情 感。

(1)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范仲淹《渔家傲》)

(2)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3)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陆游《游山西村》)


【答案】

1
.运用多种感官描写(从视觉、听觉来写)或融情于景、借景抒 情;描绘了暮色之下烟雾
淡薄。栖鸭归巢、号角传响之景,渲染了萧瑟、凄清、压抑的氛围:烘托了词人 国破家亡


的伤痛和漂泊他乡的孤寂愁苦之情。

2.(1)“浊酒一杯 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表现边塞将士功业未立、归家无期的惆怅
(或“思乡之情”)。

(2)“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抒发诗人不服老、愿为国效力的豪情壮志。

(3)“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表现作者对农村热情好客的淳朴民风的赞赏。

【解析】

1
.此词乃是一首借景抒情之作。上片作者立笔高阁之外,描写作 者登楼所见所闻,并将所
思之情打入其中;下片作者转笔高阁之内,描写作者登楼所思所感,并将所见之 景绘入其
中。上下两片,均不脱出写情绘景,寓情于景,情景交加的诗词三昧,写得极为高妙,体
现了作者的才华。上片写登临高阁的所见所闻。对荒凉、萧瑟景色的渲染,造成了使人感
到凄凉、压抑 的气氛,进而烘托出作者的心境。景物的描写中,融注着作者当时流离失
所,无限忧伤的身世之感。据此 理解作答。

2.本题考查对诗句情感的理解。(
1
)诗句“浊酒一杯家万里 ,燕然未勒归无计”,词人
在这里运用典故,正面揭示了自己和征人们的一种心理矛盾:他们思念相距万 里的家乡,
但却没有办法回去,因为还没有达到建立军功、勒石燕然的目的,所以只能用一杯浊酒来排解对家乡亲人的思念,来寄托他对建功立业的向往。


2
)“鬓微霜 ,又何妨”一句运用借景抒情手法,即使两鬓有了些微白发,又有什么妨碍
呢?表达了词人借酒抒发豪迈 之气,不以年老为意,仍想报效国家、建功立业的豪情壮
志。


3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写出了农家丰收的年 景和农人热情好客的淳
厚品性。表现作者对农村热情好客的淳朴民风的赞赏。


13.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题润州金山寺

张祜

一宿金山寺,超然离世群。

僧归夜船月,龙出晓堂云。

树色中流见,钟声两岸闻。

翻思在朝市

,终日醉醺醺。

(注释)①朝市:泛指尘世。

1.诗中润州金山寺地理位置独特,该寺建在 。

2.结合诗句,分析作者感到“超然离世群”的原因。

3.尾联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案】

1
.岛上(或者“江中”、“水中”、“江上”、“水上”)

2.①金山寺 地处江中,四周烟波浩渺,与尘世隔绝;②没有世俗的喧嚣,静谧的氛围使人
有离群之感;③清晨,佛堂 云雾缭绕,给人神秘高远之感。

3.对尘世生活的鄙弃(厌恶)(或者“对官场生活的厌恶” 、“对佛门清净生活的向


往”)。

【解析】

1
.从诗句“僧归夜船月”“树色中流见”,中流:水流的中央。可知建在“水中”。

2.考查对诗句内容的理解。诗人从追逐名利、尔虞我诈的尘世来到金山寺,使他突然感受
自己 来到了一个没有名缰利锁的世外桃源;,这里环境之优美清净,岛上树木葱茏,苍翠
欲滴,景色迷人,恍 若仙境;寺院钟声,回响两岸,使人心中顿消杂念烦恼。纵游名山大
川,广与僧人交往,借以寄托自己苦 闷的情怀。因而有了“超然离世群”的心境。

3.考查对作者思想情感的理解。张祜金山寺诗 写作时间三十岁以前,那时的张祜风流倜
傥,意气风发,有远大的抱负,很想有一番作为。作金山诗时正 值第一次诸侯书荐失败归
来,因为仕途的失意,张祜整日借酒浇愁,过着放荡不羁的生活。“翻思”二字 使尾联与
首联相呼应,既反映出诗人对佛寺清静之地的羡慕之情,又突出了对尘世生活的厌恶。


14.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1)“洛城”指什么地方?

(2)这首诗的前两句运用了“以声衬静”的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作赏析。

【答案】(1)洛阳。

(2)洛阳城的夜里非常寂静,笛声呜咽好似飘散传遍整个洛 阳,以声衬静。表达诗人对家
乡和亲人的思念。

【解析】

【详解】

(1)此题是词语注释题。是近年来常考的题型,复习古诗时需要牢记重点 字词释义。洛
城:今洛阳,唐时的繁华之都。

(2)这是古诗鉴赏常见题型,赏析艺 术手法并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答题思路为:分析诗歌
的艺术手法+作者思想感情把握。这首诗的前两句运 用拟人和夸张修辞手法,赋予玉笛人的
情态,写出了诗人李白的丰富想象力和浪漫主义情怀。听觉描写和 触觉描写相结合,写出
了笛声随春风时隐时现的特点。以声音反衬夜晚的安静,写出诗人此时百无聊赖, 思念家
乡思念亲人的心理。


15.古诗文阅读

木兰花·乙卯吴兴寒食

[宋]张先

龙头舴艋

吴儿竞,笋柱秋千游女并,芳洲拾翠幕忘归,秀野踏青来不定。

行云去后遥山暝,已放笙歌池院静。中庭月色正清明,无数杨花过无影。

[注]①寒 食:即寒食节,在清明节前二日,古人常在此节日扫墓、春游。②张先:字子
野,北宋词人,婉约派代表 人物。张先善于写“影”,据说因为他的诗词中有“云破月来


花弄 影”“浮萍断处见山影”“隔墙送过秋千影”等写影妙句,而有“张三影”的美名。
③舴艋:形状如蚱蜢 似的小船。

1.下列理解或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
.开头两句写出了吴地青年的龙舟竞渡的场景,有游女成双成对笑玩秋干的画面。
“竞”字既写出了划桨 人的矫健和船行的轻疾、又可以想见夹岸助兴的喧天锣鼓和争相观
看的男女老少。

B
.上阙后两句只是写景,这种浓墨重彩、翠曳红摇的笔墨,平添了许多旖旎春光,洋溢着
节日的 欢乐气息。

C
.下阕前两句承上启下,前句说云去山昏,游人散后,郊外一片空寂, 后句说笙歌已歇,
喧器天的池院,此刻显得分外清静,一“静” 字又为下面写夜景做铺垫。

D
.这首词词风疏淡清丽,轻巧自然。运用华丽浓重的词语和精巧的构思,让人回味无
穷。

E.
这是一首富有生活情趣的游春与赏月的词。上阕通过一组春游嬉戏的镜头 ,生动地反映
出古代寒食佳节的热闹场面。下阙描绘出春天月夜的景色。

2.请从写作手法的角度,对词的末句“中庭月色正清明,无数杨花过无影”进行赏析。


【答案】

1

BD

2
.末 句采用借景抒情、动静结合的手法,写出了月光下,杨花飘落,没有影子,显出月光
的清明,表现了恬淡 清明的意境,表达了作者格外恬适和舒畅的心情

【解析】

1
.要 求学生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分析选项。ACE三项正确。B项错误,上阕着重写人
事,通过热闹的场 景,描写春光的美好和游人的欢乐。D项“运用华丽浓重的词语”错
误,本词语言工巧。
2.要求学生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赏析。“中庭月色正清明,无数杨花过无影。”时已
深夜,万 籁俱寂,院中的月色正是清新明亮的时候,无数的柳絮飘浮空中,没有留下一丝
儿倩影。游春的人散了, 词人回到家中,心境特别宁静。这里的月色清明,写了静夜之
美。杨花从清明的月色下飞过,影儿绰绰, 庭中景物似蒙上一层轻雾,瞬息间,月色依旧
清明。两句借景抒情、动静结合,反映出词人畅游一天后恬 静舒畅的心境。


16.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下列小题。

小重山·端午


舒頔(



碧艾香 蒲处处忙。谁家儿共女,庆端阳?细缠五色臂丝长

。空惆怅

,谁复吊沅湘 ?

往事莫论量。千年忠义气,日星光。离骚读罢总堪伤。无人解,树转午阴凉。
< br>注释:①《小重山·端午》是元曲作家、诗人、词人舒頔的作品,作于明朝建立(1368
年)之 后的一个端午节。舒頔生平处于元明之际,《新元史》称他遭逢乱世,尝避寇岩
谷,被执,頔正色叱贼( 指朱元璋等起义军),贼感而释之。他忠于元朝,入明不仕。②
五色臂丝:荆楚风俗,端午节以红、黄、 蓝、白、黑五彩丝系臂,相传这五彩丝线代表着


东、西、南、北、中五方神力,可以抵御 邪祟灾瘟,人们称之为长命线。一说这五彩象
征着五色龙,可以降服鬼怪。③惆怅:因失意或失望而伤感 、懊恼。《楚辞·九辩》:廓
落兮,羁旅而无友生;惆怅兮,而私自怜。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这首词描写的 是荆楚之地的端午风俗。全词从碧艾香蒲入笔,处处忙
女”“庆端阳”,描摹出一幅合家团圆共度佳节的 温馨,刻画出了中华民族在节日之中共
享天伦的乐趣。

B
.作者空惆怅是因 无人解,无人解,抒发了作者不为世俗理解的孤寂落寞情怀,也表
达了对屈原忠义气节的崇敬。

C
.上阕的最后两句空惆怅,谁复吊沅湘,将全词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为下阕的悼念屈
原奠定了基调,为抒情作了铺垫。

D
.此词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将众人的繁忙喜庆 和作者的独自惆怅形成对比,世俗对屈原
的不理解和作者读《离骚》的深切感伤形成对比,把内心的情感 抒发得深沉、有力。

2.该词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案】

1

B

2
.作者从眼前所见 的荆楚端午风俗写起,描画出一幅热闹繁忙的景象。作者慨叹世人忙于
节日的喜庆,而淡忘了端午节浓厚 的历史内涵,表达了作者对爱国诗人屈原的深切怀念,
同时也抒发了自己不为世俗理解的孤寂落寞之情。

【解析】

1

B
错误,“谁复吊沅湘”,交代 了“空惆怅”的缘由,“无人解”,抒发了作者不为世
俗理解的孤寂落寞情怀,也表达了对屈原忠义气节 的崇敬。

2.考查对作者思想情感的理解。本曲以端午节为载体,从眼前所见的荆楚端午风俗 写起,
描画出一幅热闹繁忙的景象,与下片的“无人解”形成鲜明对比。但沅湘之水却把作者带
入了历史,通过纪怀屈原抒发自己对元朝覆灭的感伤和不仕明朝的节烈,“空惆怅,谁复
吊沅湘”“无人 解”等诗句抒发了作者不为世俗理解的孤寂落寞情怀,也表达了对屈原忠
义气节的崇敬。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

1.无

2.无


3.无

4.无

5.无

6.无

7.无

8.无

9.无

10.无

11.无

12.无

13.无

14.无

15.无

16.无

呼喊的大脑-家装墙纸图片大全


惊蛰阅读答案-雨水


改邪归正-白痴猜一字


简历写作-减少


缬-和谐美


冬季护肤步骤-比较级最高级


密室探险-少年中国梦


dnf大将军刷图加点-中国阅兵几年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