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阅读】《三国演义》中“三顾茅庐”的艺术特色
团结就是力量指挥-风尘苦旅
【课外阅读】《三国演义》中“三顾茅庐”的艺术特色
《三国演义》是我国
著名长篇章回小说,作品围绕着魏、蜀、吴三国之间矛盾冲突的展
开,着重表现了作者对于群雄鏖战及暴
君苛政的不满与谴责;对于和平统一及明君仁政的政
治理想的追求与赞扬。这部一百二十回的长篇巨著,
以刘备集团的兴衰过程作为全书的主要
线索。作者歌颂的理想人物主要是刘备集团的君臣,特别是以刘备
与诸葛亮为代表的明君贤
相。其中,诸葛亮的形象尤为突出。诸葛亮的活动,占全书的二分之一以上,诚
如郑振铎先
生所说:“〈三国演义〉实际上是一部〈诸葛孔明传〉。”
一
《三国演
义》第三十七回、三十八回中“三顾茅庐”是诸葛亮出场文字。在这一片段中,
字字句句都渗透了作者的
心血,寄托着作者的理想。
这部长篇,“三顾茅庐”之前的全部情节,是诸葛亮出山前的政治形势的介
绍,如果把这
些都看成诸葛亮出场的远铺垫,那么“元直走马荐诸葛”、“司马徽再荐名士”两段故事,
则
是直接的铺垫。紧接在后面的“博望坡军师初用兵”,记录了诸葛亮初出茅庐的第一功,也
是
一段照应的文字。“三顾茅庐”在这部小说中所占的地位由此可见。这一章的内容可分为
“刘玄德三顾茅
庐”与“定三分隆中决策”两部分。刘备作为一个贤明的封建仁君,他的“三
顾茅庐”,侧重表现了他求
贤若渴、礼贤下士的至诚精神。刘备马跳檀溪后遇到司马徽时就
听说“伏龙、凤雏两人得一,可安天下。
”在他心里,便已播下了访贤求士的种子。但究竟
向何处寻找,却如在云雾之中。经徐庶、司马徽一再举
荐,刘备得知伏龙的真实姓名与隐居
地址后,便决心亲往隆中求谒诸葛亮,“三顾茅庐”便从这里开始。
二
“一顾茅庐”未能遇上,却遇上崔州平。崔州平认为:天下正值由治入乱,“欲使孔明斡<
br>旋天下,补缀乾坤,恐不易为,徒费心力耳。”刘备觉得自己负有“匡扶汉室”的重任,他
不为人
言所感,必欲觅得贤才,以求安邦定国之策。“二顾茅庐”,虽然正值隆冬,天寒地冻,
刘备却顶风冒雪
再去寻访,不料,这次遇到的是石广元、孟公威二位隐士和诸葛亮的弟弟、
岳丈,仍没有见到诸葛亮。到
了第二年新春,刘备决心选择吉期,斋戒三日,熏沐更衣,第
三次走访卧龙。通过三顾茅庐作品突出地表
现了刘备谦恭大度、礼贤下士的君王风度。这一
描写,反映了作者罗贯中的愿望。他希望统治者重视德才
兼备的知识分子,充分发挥他们的
聪明才智。因此,整个作品带有强烈的理想色彩。“定三分隆中决策”
充分表现了诸葛亮对
于当时政治形势的深刻了解和对未来发展的正确预见。他根据客观情况,提出争取荆
、益二
地,利用魏、吴矛盾,造成鼎足之势,然后再谋图中原,进而实现统一的方针。这
就决定了
诸葛亮出山后的政治格局。诸葛亮在刘备“三顾”的感召下,终于答应出山辅佐刘备共图霸业。“三顾茅庐”里的诸葛亮,是作者罗贯中所仰慕和歌颂的知识分子形象,他熔铸着作者
的理想与
抱负。罗贯中多么期望能有一个像刘备那样的明主,将自己的聪明才智充分发挥出
来,补缀乾坤。因此,
整个作品洋溢着浓厚的感情色彩。
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关于刘备请诸葛亮出山的记述,原不过是
“凡三往乃见”五
个字而已。元刊本《三国志评话》里,开始出现了“三谒诸葛亮”的情节,这是罗贯中
再创
作的重要依据。但《三国志评话》所写,不仅文字粗糙、情节简单,而且在诸葛亮的形象塑
造上,也有许多欠缺。《三国志评话》里的诸葛亮不仅是一个“面如傅粉,唇似涂朱”的白
面书生,而且
还是一个“达天地之机,神鬼难度之志,呼风唤雨,撒豆成兵,挥剑成河”的
神仙。经过罗贯中的推衍加
工,不仅在文字上比“三谒诸葛亮”增加了五倍;更重要的是,
在作品里倾注了作者对明君贤相理想的追
求,并以饱满的热情,塑造了较为完美的艺术形象,
使“三顾茅庐”成为脍炙人口的篇章。罗贯中笔下的
诸葛亮是一个“身高八尺,面如冠玉”
的伟岸男子,虽然也“头戴纶巾,身披鹤氅,飘飘然有神仙之概”
;但是,从主要方面来看,
他已从传说中的神仙,恢复到人的地位。诸葛亮躬耕于野,不求闻达,后来因
感于刘备三顾
之恩,不容不出。这样的情节发展,既写出了刘备求贤若渴的心情,又写出了诸葛亮为人的
思想品德。“隆中决策”是对诸葛亮的第一次正面描写,通过他对形势的精辟分析与准确判
断,
突出地描写了诸葛亮未出茅庐已知三分天下的盖世才能和惊人智慧,从而为他出山以后
的活动做了充分的
准备。
“三顾茅庐”除了描写刘备、诸葛亮,还刻画了其他文人群像,其中包括诸葛亮的密友、
弟弟、岳丈等。这些人物,无疑都是作者所肯定和赞美的;然而,他们又都不能与诸葛亮媲
美。诸葛亮
不仅具有远大的政治抱负、经天纬地的才能和超人的智慧,而且还积极入世、关
心时势。他虽避乱于隆中
,不求闻达于诸侯,但对形势的发展了如指掌,并且具有一套安定
天下、匡世济民的方针与韬略,表现了
诸葛亮的求实精神和强烈的事业心。
诸葛亮在历史上,是封建社会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在小说《三
国演义》里,他是光
辉照人的艺术典型,成为融合并渗透着人民理想与希望的化身。
三 “三顾茅庐”不仅在全书的情节发展中具有关键意义的篇章,而且在艺术上也是不可多
得的精彩文字
。情节曲折、迭宕多姿、结构精巧、境遇奇幻,是它的特点之一。刘备三次拜
谒诸葛亮的故事,情节描写
极易重复、流于平淡。但是,罗贯中却能挥洒自如,写得生动活
泼、饶有兴趣。
第一次是刘备初访,通过他一路所见,首先介绍了卧龙冈的环境:高冈流水、疏林茅庐、
苍松翠竹、四
时野花、清景异常、情趣幽雅。来到茅庐,童子出应,回答不在,刘备只好暂
回。在返回途中“忽见一人
容貌轩昂,丰姿俊爽,头戴逍遥巾,身穿皂罗袍,杖藜从山僻小
路而来”,刘备以为定是卧龙先生,及至
见过以后,仔细一问,才发现原来不是孔明。
第二次访问,刘备是在打听孔明已经回家的消息之后出发
的。他冒着风雪严寒,一路上
只见“山如玉簇,林似银装”。将近茅庐,忽闻路旁酒店里,有二人对饮交
替作歌,词义非
凡,歌罢,抚掌大笑。刘备以为其中必有一人是孔明。但出乎意料,竟都不是,造成一个
曲
折。及至到了卧龙冈草庐,扣门问童子,童子答曰:“现在堂上读书”;刘备大喜,随童子而
入。作者在这里故作伏笔,并
不写明“先生”是谁,一直将刘备带进草堂,这时刘备与作者都以为诸葛
亮真的在草堂
抱膝长吟。不料又不是,原来是是孔明的弟弟诸葛均。正当刘备大失所望、惆怅之余,方上
马欲行,忽见童子招手篱外,叫曰:“老先生来也。”玄德视之,只见一人骑驴踏雪而来,满
以
为是诸葛亮归来,滚鞍下马,向前施礼,那人慌忙下驴答礼。这时,诸葛均却在身后指正,
并非卧龙,乃
是卧龙的岳丈黄承彦。这里又是一个曲折。刘备悒悒不已,只好冒着漫天大雪,
怅惘而归。一而再、再而
三的误会,每次误认的情景又有无穷的变化,这就使得故事情节曲
折生动、迭宕起伏,不仅引起读者浓厚
的兴味,随着刘备时而喜悦、时而失望,而且更加突
出地表现了他思慕贤才、渴望见到诸葛亮的急切心情
。
三顾茅庐时,作者完全改变了笔调,写刘备终于见到了诸葛亮,然而并不是平铺直叙地
写他
们见面的情况。虽然孔明这次恰好在家,可是他正在草堂酣睡未醒,刘备毕恭毕敬地侍
立在阶下。忽见孔
明翻身,似要起床,却又面朝里继续睡着。刘备又立了一个时辰,孔明起
身,得知刘皇叔已在此等候多时
,遂转入后堂更衣,又半晌,方出来会见。变换无穷的布局,
以及人物的言行、情节的安排、细节的描写
,都十分贴切、合乎情理,既有利于表现人物的
性格,又收到了引人入胜的效果。
四
“三顾茅庐”的另一艺术特点,是作者善于运用铺垫、渲染与烘托等多种手法来刻画人
物、表现主题。
为了渲染与烘托主人公诸葛亮的才智与品德,在“三顾茅庐”正文开展之前,作者写了
许多伏笔
,为诸葛亮的出场极力铺垫。早在“跃马过檀溪”、“南漳逢隐沦”的两回里,就通
过司马徽对诸葛亮作
了隐约的介绍,他说:“伏龙、风雏两人得一,可安天下”,这不仅在读
者心里引起悬念
,就连刘备当时也感到疑惑。接着再写徐庶的推荐,并用徐庶的才智来烘托
诸葛亮。徐庶化名单福, <
br>辅佐刘备,智败曹仁。曹操的谋臣程昱说:“徐庶之才倍于昱”,但徐庶在介绍诸葛亮时
却说:“
以某比之,譬犹驽马并麒麟,寒鸦配鸾凤耳。”又说:“此人,每尝自比管仲、乐毅,
以吾观之,管、乐
殆不及此人。此人有经天纬地之才,盖天下一人也。”经过反复的铺垫,
主人公孔明的形象,已经开始出
现在读者的心目中。
“三顾茅庐”的开始,作者再次通过司马徽的话进一步介绍孔明与众不同的才能与
抱负,
说他“可比兴周八百年之姜子牙,旺汉四百年张子房也。”刘备听后叹曰:“真隐居贤士也!”<
br>这一小段,可以看作“三顾茅庐”的引子,刘玄德的赞叹,正是作者对孔明的歌颂。对孔明
的描写
,除了在出场前反复铺垫之外,还刻意描写了诸葛亮的朋友、岳丈、弟弟等人物形象
以作烘托。他们都是
一些超脱世俗、既高雅又有才学的人物,就连他的童子,也写得朴实可
爱、不同一般。当刘玄德第一次走
访时,对童子说:“汉左将军、宜城亭侯、领豫州牧皇叔
刘备特来拜见先生”,童子的回答是“我记不得
许多名字”。这在封建割据、你争我夺的三国
时期,对于那些追逐名利的人们,恰是一个嘲讽,同时也更
进一步烘托出主人公孔明的高尚
品德。此外,还写了张飞的急躁,用以反衬刘备礼贤下士的虔诚态度。
《三国演义》主要是描写三国时期各统治集团之间政治与军事的激烈斗争,惟“三顾茅
庐”的片
段,别开生面,全篇充满了宁静、幽雅的气氛。卧龙冈一带在作者笔下,成了一个
世外桃源的仙境,“山
不高而秀雅,水不深而澄清,地不广而平坦,林不大而茂盛,猿鹤相
亲,松篁交翠”。这些山水景物的描
写,环境气氛的渲染,都十分得体地烘托出诸葛亮的精
神与品德。而对于他“或驾小舟游于江湖之中,或
访僧道于山岭之上,或寻朋友于村落之间,
或乐琴于洞府之内,往来莫测,不知去所”的介绍,则又写出
了诸葛亮多方面的才能与爱好,
同时也正是在这些交游之中,考察、了解天下大事,分析研究形势的发展
;因而才能未出茅
庐即已预知天下三分的大势,并进而提出联吴抗魏的基本策略。
作者描绘的
卧龙冈风情,无论是山畔荷锄耕于田间的农夫及其所唱的山歌,或是贴有“淡
泊以明志,宁静而致远”对
联的草堂,无论是拥炉抱膝长吟的诸葛均及其所吟诵的诗,或是
那个骑驴踏雪而来的黄承彦及其咏唱的《
梁父吟》,都表现出来一种淡雅静谧的意境,都起
到了渲染并烘托诸葛亮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