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顾茅庐》说课稿
有关七夕的歌曲-期末考试总结
《三顾茅庐》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选自部编版九年级上
册第六单元第23课《三顾茅
庐》,本单元选编了《智取生辰纲》《范进中举》《三顾茅庐》《刘姥姥<
br>进大观园》四篇名家节选文章。本文节选自名著《三国演义》的第三十八
回“定三分隆中决策
战长江孙氏报仇”,当时有宏图大志的刘备依附于
刘表,屯驻在新野,徐庶被曹操所骗,在去曹营前走马
荐诸葛亮:“有经
天纬地之才,盖天下一人也。”后刘备又遇到司马徽,司马徽对诸葛亮的
评价
是:“可比兴周八百年之姜子牙,旺汉四百年之张子房。”两人的荐
语,更引起了刘备拜见诸葛亮的兴趣
。一顾茅庐遇崔州平,论天下事;二
顾茅庐遇诸葛均、黄承彦,留下书信。
课文从三顾茅庐开始写起。
《三顾茅庐》作为古代白话小说节选具有小说的典型特色。小说,
在
初中语文教材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小说教学,更因其内容的丰富、情节
的曲折、形象的多异
、主题的深刻性等特点而呈现教学的多样性。学好这
一课,对于学生感悟人物形象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
审美情趣有着重要的
作用。
单元导语给古代白话小说的教学提供了明确的导向:要抓住小说的
主
要线索,梳理故事情节;把握人物形象,探讨其性格形成的原因;结合具
体描写,了解古代白
话小说的艺术特点。
二.学情分析
九年级的学生在两年初中语文学习的基础上,对小说有一
定的阅读欣
赏能力。部分学生通过观看电视剧和阅读文学作品对《三顾茅庐》有大致
的印象。老
师利用学生的初步认知,进一步引导、启发,在了解故事背景
的基础上,能够把握故事情节,把握人物的
性格特征,欣赏小说鲜明的艺
术特色。文章篇幅较长,文言味浓重,情节复杂,对学生的古典名著积累<
br>也要求较高。
三.教学目标
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设计如下:
1.通过速读课文,整体感知,梳理故事情节。
2.通过勾画、精读人物描写的段落,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
3.通过研读典型句段,欣赏古代白话小说鲜明的艺术特色。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
重点:圈点勾画出对诸葛亮、刘备、张飞三人的典型描写,说出
三人的性格特征,品味作者语言的魅力。
教学重点:通过研读典型句段,重点从诸葛亮的出场方式、衬托、铺
垫等手法欣赏作者谋篇布局
的匠心独运。
四.教法学法
【语文课程标准倡导合作、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教学过程应
重视学生的
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1、情境教学
法: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组织形式多样的朗读,寓教学内容
于具体形象的情境之中,其中也就必然存在
着潜移默化的暗示作用。从而让学生
获得感同身受的效果。
2、讨论分析法:通过设计问题,
以启发引导的方式,让学生开展积极的讨
论,让他们自己去分析,去感悟,最后由教师补充点拨归纳。增
加学生对文学作
品的感悟能力。
3、勾画圈点法:学生在阅读过程将重要的字词或存在疑惑的
重难点勾画出
来,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非读书”的良好阅读习惯。
五.教学过程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难点,课堂教学我准备从以下几个
环节展开。
(一)悬念导入,激兴趣:
【设计原因:好的新课导入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
学
习积极性,能创设生动和富有吸引力的情境,形成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
教
师开场白: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群雄纷争。刘备胸怀大志,急于
寻求人才,辅助自己实现统一大业,于
是就有了“三顾茅庐”这一典故。
历史上用了“凡三往,乃见”这五个字来记载这一过程,而罗贯中则依
据
这五个字,将其洋洋洒洒地书写了近五千字。那么,他究竟比历史的记载
多了些什么呢,这节
课我们就一起走进《三顾茅庐》,去一探究竟!
(二)一波三折,构情节
【设计原因:《语
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要加深理解和体验,
有所感悟和思考。”这就要求我们在指导学生阅读时
,要引导学生在阅读
中,读思结合,要带着问题去阅读。】
速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以“第
三次顾茅庐”为切入点,从时间、
人物、重点事件入手,用100字左右概括说出情节的主要内容。
可用以下句式来说:三顾茅庐 (时间), (人
物)
(事件)。
小结:第三次顾茅庐之前,关张持有不同态度,刘备力排众议,决定
前往。刘备第
三次拜谒诸葛亮得以成功遇见,诸葛亮隆中三分天下,为其
谋兴邦定国之策。刘备拜请诸葛亮出山相助。
(三)抓住关键,析人物
【设计原因:新课程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阅读教学
中,教师要注重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引导他们交流阅读体会,展开
讨论,达到启发学生思
维,提高阅读能力的目的。】
1.细读课文,从文章中勾画出对诸葛亮、刘备、张飞三人的典型描写,
做好批注。
2.学生自主散读思考刻画人物的方法及人物的个性特点,小组互相补
充交流。
3.组内代表展示交流成果,分析三人的性格特征,师生互评。
范例导航:诸葛亮聪睿过人。
“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从语言描
写方面,写出诸葛亮不出茅庐,而已知“三分天下”,足见诸葛亮
之智。
诸葛亮对天下大势的分析,也可看出他的胸怀大志,雄才大略。“先生之
言,顿开茅塞,使备如拨云雾而睹青天。”侧面烘托诸葛亮神机妙算、足
智多谋。
学生在讨论
中,可归纳总结出诸葛亮的聪睿过人,高风亮节,气宇轩
昂……刘备的仁心爱人,求贤若渴,谦虚有礼…
…张飞的鲁莽无礼,性格
直爽……
(四)穿越时空,现情景
【设计原因:一直以来
,初中文言文教学,都是采取注入式教学,忽
略了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造成了学
生对文言文的
厌学心理。我尝试以活动贯穿,学生在演中品,在评中发展自己的思维。】
找出
诸葛亮的语言、刘备的语言、张飞的语言,分角色朗读相关片段,
还原三顾茅庐的情景,从语气、神情、
语调、动作方面演绎出刘备的求贤
若渴、谦虚懂礼,张飞的鲁莽无礼,诸葛亮的智谋广远、谨言慎行,其
他
同学作客观评价。
(五)巧析布局,赏手法
【设计原因:新课标中明确指出:鉴
赏文学作品,要能感受形象,品
味语言,领悟作品丰富的内涵,还要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
验和思考】
通过研读典型句段,重点从诸葛亮的出场方式、衬托、铺垫等手法欣
赏作
者谋篇布局的匠心独运。
师生交流人物出场的艺术。
教师分享:小说人物常见的出场方式:
一、“单刀直入”(开篇就让人
物出场);二、“先声夺人”(先闻其声,后见其人);三、“铺垫渲染
”(千
呼万唤始出来)。
学生判断诸葛亮的出场属于铺垫渲染(千呼万唤始出来)。学生结合
文
本感受古代白话小说的艺术魅力:首段刘、关、张三人的不同意见;路遇
诸葛
均;阶下侍立等昼寝的诸葛亮醒来;诸葛亮翻身将起,——忽又朝里
壁睡着;又过了一个时辰才醒。 <
br>小结:在出场前对诸葛亮的烘托、渲染,仿佛东云现鳞,西云现爪,
增强了故事的张力和神秘感,
极大地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六)迁移探究,促提升
【设计原因:语文是课内和课外的
延伸,如果只是把学生的思维局限
在课堂,那么学生学到的不是语文,只是一些枯燥的实用性不大的知识
。
叶圣陶先生也说过:“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只有在读写结合中,
才能提高阅读和写作
能力。】
1.必做:探究为何《三国演义》经千年传唱成为佳话且经久不衰,写
成200字的
探究小报告。
2.选做:展开想象和联想,将《三顾茅庐》改编成舞台剧,在读书节
上汇报展演。
板书设计:
【设计原因:这一板书,帮助学生把握人物的性格特
征,恰如其分地落实了
教学重点,形象直观,新颖有趣,给学生以美的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