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数学优秀说课稿范文五篇
观舞记教案-消防安全漫画
高三数学优秀说课稿范文五篇
说课稿是为进行说课准备的文
稿,你知道说课稿怎么写么?
下面就是给大家带来的高三数学优秀说课稿范文五篇,希望大家
喜
欢!
高三数学说课稿1
一、教材分析:
(一)地位与作用:
《应用举例》通过运用正弦定理、余弦定理解决某些与测量、
工业和几何计算有关的实际问
题,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在实际
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由实际问题抽象
出数学问题并加以解决的能力。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一部分可以
视为用代数法解决几何问题的典型内容
之一。它是对前面学习的
正余弦定理以及三角函数知识的应用推广,有机的将数学理论知
识与实
际生活联系起来,再次提高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
(二)学情分析:
高中学生的学
习以掌握系统的、理性的间接经验为主。然而,
间接经验并非学生亲自实践得来的,有可能理解得不深刻
。因此,
还应适当地参加课外活动,亲自获得一些直接的经验,以加深对
间接知
识的理解,培养自己综合运用知识,主动探索新知识和创
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 高中二年级的学生学
习主动性增强,
观察力,思维的方向性、目的性更明确,而且他们的独立分析和
解决问题的能力
也有很大的提高,依赖性减少,他们开始重视把
书本知识和实践活动结合起来,形成知识、能力和个性的
协调发
展。
基于以上我制定如下的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初步运用正弦定理、余弦定理解决某些与测量、工业和几何
计算有关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解决“测量一个底部不能到达的建筑物的高度”或“测量
平面上两个
不能到达的地方之间的距离”的问题,初步掌握将实
际问题转化为解斜三角形问题的方法,进一步提高用
正弦定理、
余弦定理解斜三角形的能力,提高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
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解决“测量”问题,体会如何将具体的实际问题转化
为抽
象的数学问题,逐步养成实事求是,扎实严谨的科学态度,学会
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解决问
题,认识世界。
(四)重点难点:
根据知识与技能目标以及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知识水平
确定以下的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如何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并利用解斜三
角形的方法予以解决。
教学难点:分析、探究并确定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
思路。
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让学生准确分析题意,加深对实际
情况的理解,我把幻灯片与实物投影有机地结合起来,并让学生亲自动手参与具体测量工作,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实现由具体
的实际问题向抽象的数学问题转化。
重点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
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
(五)教具:
多媒体、实物投影、自制测角仪、米尺
二、教法学法
根据化理论、
系统论,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
结合高二学生的认知特点,喜欢探究事物的本质 ,创设良
好的
教学活动环境,控制活动进程,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引发争论,
并让学生自由发表各研究小
组的见解。同时尊重学生的主体地
位,给学生充分的动手时间,进行思考探索,合作交流,以达到
对知识的发现和接受,使书本知识成为学生自己的知识,从而达
到教学的效果。
三、教学过程:
基于上述教法学法分析,我把教学分为课前和课上两块:
第一块:课前教具准备及材料收集
1、课前简要讲述测角仪原理,学生自己动手制作简易测角
仪。
2、课前组织学生去测量沈阳彩电塔的指定相关数据,收集
材料。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
3、提出课前思考题:怎样用米尺和测角仪,测算电视塔的
高度?
这部分课前准备可以使同学们在活动中感受体验,获得感性
的认识,为新课教学奠定基础。
第二块:课上教学研究
第一部分:复习回顾
(1)
正弦定理、余弦定理
(2) 正弦定理、余弦定理能解决哪些类型的三角形问题?
在此复习旧知为新课做好理论支持,也为数学建模提供思
路。第二部分:设置情境,引出问题
在课前材料准备,和知识储备基础上,创设全方位立体情景,
例如热点问题冰岛火山灰对世界各地侵扰时
间的预测(也就是通
过冰岛与各地距离的测算及火山灰扩散速度推算时间问题);课外
活动中的
彩电塔高度的测算问题,以及地球与月球之间的距离问
题引入我们的新课:利用正弦定理、余弦定理研究
如何测量距离
——《应用举例》。(板书课题)在此充分调动学生的好奇心,激
发学生的探索精
神,进入问题研究阶段。
第三部分:新课研究。(分四步)
第一步:合作交流,探求新知
学生在初中研究过底部能到达的建筑物高度的测量方法,提
示学生用类比的思想再次研究底部不能到达的建筑物高度又怎
么测算——以彩电塔为例,对测量的数据进
行分析,处理。
教师可以让学生拿出各小组测得的数据讨论 ,并派代表发
表见解,实物
投影展示其完成情况。学生通过研究可能得到如下
方法:____(投影展示多种方法)
。要注意给学生足够多的时间,
空间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分析解决问题,充分展示自我,享受
学习的乐趣。再次体现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第二步:分析解题方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在学生充分发表各自的见解后,出示一组学生的数据,具体
运用正余弦定理解题,并归纳总
结解题的方法。
解题步骤:
(1)分析:理解题意,分清已知与未知,画出示意图
(2)建模:根据已知条件与求解目标,把已知量与求解量尽量
集中在有关的三角形中,建
立一个解斜三角形的数学模型
(3)求解:利用正弦定理或余弦定理有序地解出三角形,求得
数学模型的解
(4)检验:检验上述所求的解是否符合实际意义,从而得出实
际问题的解
通过以上步骤
,使学生学会收集材料,整理材料及分析材料
的方法,学会用数学思维方式去解决问题、认识世界。
如果学生讨论的情况不是很好,可视情况逐步引导学生分析
题意,研究一个具体问题需要(
至少)设置几个测量点,哪些边角
可测,哪些边角不可测,构造一个三角形能否解决问题?如何运
用具有公共边的三角形进行已知(或已求)边角与待求边角之间的
转化 。随着问题一
个个的提出解决,知识结构逐渐在学生的头
脑中完善,具体。使学生轻松自然接受,从而突破本节的重难
点。
第三步:学为所用,继续探索。
进一步探究第二个问题: 怎样测量地面上两
个不能到达的
地方之间的距离。以测量两海岛间距离为例。鼓励学生创新,构
建适当的三角形再
次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从而解决实际
测量不便问题,深化本节课的精髓——数学建模。
第四步:加强练习,提高能力。
(1)练习题1、2的配置,可加强学生对实际问题
抽象为数学
问题过程的理解和应用。在演算过程中,要求学生算法简练,算
式工整,计算准确。
为解答题的规范解答打下坚实的基础。
(2)练习题3呼应开头,通过台风侵袭问题联系实际问题
冰岛
火山灰侵扰时间预测,使学生懂得解斜三角形的知识在实际生活
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3)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编题,互相解答,将课堂教学推向高
潮。再次加强学生对数学建
模实质的理解。
第四部分:小节归纳,拓展深化
总结:
(1)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方法?
(2) 能解决哪些实际问题?
通过总结使学生明确本节的学习内容,强化重点,为今后的
学习打下坚定的基础。
第五部分:布置作业提高升华
我将作业分为必做题和选做题两部分,必做题面向全体,注
重知识反馈,选做题更注重知识的延伸和连贯性,让有能力的学
生去探求。(幻灯打出必做和选做题)
四、板书设计
高三数学说课稿2
教学目的:使学生熟练掌握奇偶函数的判定以及奇偶函数性
质的灵活应用;
培养学生化归、分类以及数形结合等数学思想;提高学生分
析、解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知识要点回顾
1、奇偶函数的定义:应注意两点:①定义域在数
轴上关于
原点对称是函数为奇偶函数的必要非充分条件。②f(_)f(_)或
f(_)f(_
)是定义域上的恒等式(对定义域中任一_均成立)。
2、判定函数奇偶性的方法(首先注意定义域是否为关于原
点的对称区间)
①定义法判定
(有时需将函数化简,或应用定义的变式:
f(_)f(_)f(_)f(_)0f(_)1(f(_)
0)。f(_)
②图象法。
③性质法。
3、奇偶函数的性质及其应用
①奇偶函数的定义域关于原点对称;②奇函数图象关于原
点
对称,并且在两个关于原点对称的区间上有相同的单调性;
③偶函数图象关于y轴对称,并且在两个关于
原点对称的区间
上单调性相反;④若奇函数f(_)的定义域包含0,则f(0)=0;⑤f(_)为偶函数,则f(_)f(_);⑥y=f(_+a)为偶函数
而偶函数y=f(_+a)的对称轴为f(_a)f(_a)f(_)对称轴为_=a,
_=0(
y轴);⑦两个奇函数的和差是奇函数,积商是偶函
数;两个偶函数的和差、积商都是偶函数;一奇一偶
的两个函数
的积商是奇函数。
二、典例分析
例1:试判断下列函数的奇偶性
|_|(_1)0;(1)f(_)|_2||_2|;(2
)f(_);(3)f(_)_2_1__(_0)(4)f(_);(5
)ylog2(_;(6)f(_)loga。2_1__(_0)
解:(1)偶;(2)奇;(
3)非奇非偶;(4)奇;(5)
奇;(6)奇。简析:(1)用定义判定;
(2)先求定义域为[,再化简函数得f(_)则f(_)f(_),为奇函
数;
(3)定义域不对称;
(4)_注意分段函数奇偶性的判定;
(5)、均利用f(_)f(_)0判定。
例2,(1)已知f(_)是奇函数且当_0时,f(
_)_32_21则_R
时_32_21(_0)f(_)0(_0)
32_2_1(_0)
(2)设函数yf(_1)为偶函数,若_1时y_21,则_1时,y_24_5。
简析:本题为奇偶函数对称性的灵活应用。
(1)中当_0时,_0,则f(_)
(_)32(_)21可得f(_)_32_21,∴_0
时,f(_)_32_21
也
可画出示意图,由原点左边图象上任一点(_,y)关于原
点的对称点(_,y)在右边的图象上可得y
(_)32(_)21y_32_21。
(2)中yf(_1)为偶函数f(_1)f(_1)f(_)的对称轴为
_=1故_=1右边的图象上任一点(_,y)关于_=1的对称点(_2,y)
在
(可画图帮助分析)。y_21上,∴y(_2)21_24_5。
本题也可利用二次函数的性质确定出解析式。
练习:设f(_)是定义在[-1,1]上的偶函数
,g(_)与f(_)图象关
于直线_=1对称,当_[2,3]时g(_)2t(_2)4(_2)3
(t为常数),则f(_)
的表达式为________。
例3:若奇函数f(_)是定
义在(-1,1)上的增函数,试解关
于a的不等式f(a2)f(a24)0。
分析:
抽象函数组成的不等式的求解,常利用函数的单调性
脱去“f”符号,转化为关于自变量的不等式求解,
但要注意定义
域)。
解:依题意得f(a2)f(a24)f(4a2)(∵f(_)为
奇函数)又∵f(_)是
定义在(-1,1)上的单调增函数
1a21∴1a241
2a24aa2
∴解集是{aa2}
变式1
:设定义在[-2,2]上的偶函数f(_)在区间[0,2]上单调
递减,若f(1m)f(m),求
实数m的取值范围。|1m||m|简解:依
题意得21m2
2m2121m
(注意数形结合解题)
变式2:设定义在[-2,2]上的偶函数y=f(_+1)在区间[0,
2]
上单调递减,若f(1-m)f(m)求实数m的取值范围。
style=
0p_; MARGIN: 0p_; PADDING-RIGHT:
0p_
11m3简解:依题意得1m3
|1m1||m1|1m22
例4,已知函数f(_)满足f(_+y)+f(_-y)=2f(_)·f(y),(_,yR),且
(1)f(0)=1,(2)f(_)的图象关于y轴对称。f(0)0,试证:
(
分析:抽象函数奇偶性的证明,常用到赋值法及奇偶性的
定义)。解:(1)令_=y=0,有f(0)
f(0)2f2(0),又f(0)0∴f(0)1。
(2)令_=0,得f(y)f(y)2f(0)f(y)2f(y)
∴f(y)f(y)(yR)
∴f(_)为偶函数,∴f(_)的图象关于y轴对称。
归类总结出抽象函数的解题方法与技巧。
变式训练:设f(_)是定义在(0,)上的减函数,且
对于任意
_,y(0,)_都有f()f(_)f(y)y
1(1)求f(1);(2)若f(4)=1,解不等式f(_6)f()2_
(点明题型特征及解题方法)
三、小结
1、奇偶性的判定方法;
2、奇偶性的灵活应用(特别是对称性);
3、求解抽象不等式及抽象函数的常用方法。
四、课后练习及作业
1、完成《教学与测试》相应习题。
2、完成《导与练》相应习题。
高三数学说课稿3
一、说教材
1.从在教材中的地位与作用来看
《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是数列这
一章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它不仅在现实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实际应用,如储蓄、分期付款的
有关计
算等等,而且公式推导过程中所渗透的类比、化归、分类
讨论、整体变换和方程等思想方法,都是学生今
后学习和工作中
必备的数学素养.
2.从学生认知角度看
从学生的思维特
点看,很容易把本节内容与等差数列前n项
和从公式的形成、特点等方面进行类比,这是积极因素,应因
势
利导.不利因素是:本节公式的推导与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
推导有着本质的不同,这对学
生的思维是一个突破,另外,对于
q=1这一特殊情况,学生往往容易忽视,尤其是在后面使用的过程中容易出错.
3.学情分析
教学对象是刚进入高中的学生,虽然具有一定的
分析问题和
解决问题的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也初步形成,但由于年龄的原因,
思维尽管活跃、敏
捷,却缺乏冷静、深刻,因此片面、不严谨.
4.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公式的推导、公式的特点和公式的运用.
教学难点:公式的推导方法和公式的灵活运用.
公式推导所使用的“错位相减法”是高中数学数列
求和方法
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它蕴含了重要的数学思想,所以既是重点
也是难点.
二、说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理解并掌握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过程、公式
的特
点,在此基础上能初步应用公式解决与之有关的问题.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对公式推导方法的探索与发现,向学生渗透特殊到一
般、类比与转化、分类讨论等数学思想,培养学
生观察、比较、
抽象、概括等逻辑思维能力和逆向思维的能力.
情感与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公式推导方法的探索与发现,优化学生的思维品质,
渗透事物之间等价转化和理论联
系实际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三、说过程
学生是认知的主体,设计
教学过程必须遵循学生的认知规
律,尽可能地让学生去经历知识的形成与发展过程,结合本节课
的特点,我设计了如下的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在古印度,有个名叫
西萨的人,发明了国际象棋,当时的印
度国王大为赞赏,对他说:我可以满足你的任何要求.西萨说:<
br>请给我棋盘的64个方格上,第一格放1粒小麦,第二格放2粒,
第三格放4粒,往后每一格都是
前一格的两倍,直至第64格.国
王令宫廷数学家计算,结果出来后,国王大吃一惊.为什么呢?
设计意图:设计这个情境目的是在引入课题的同时激发学生
的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故
事内容紧扣本节课的主题与重点.
此时我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西萨要的是多少粒小麦吗?引导学生写出麦粒总数.带着这样的问题,学生会动手算了起来,
他们想到用计算器依次算出各项的值
,然后再求和.这时我对他
们的这种思路给予肯定.
设计意图:在实际教学中,由于受课
堂时间限制,教师舍不
得花时间让学生去做所谓的“无用功”,急急忙忙地抛出“错位相
减法”
,这样做有悖学生的认知规律:求和就想到相加,这是合
乎逻辑顺理成章的事,教师为什么不相加而马上
相减呢?在整个
教学关键处学生难以转过弯来,因而在教学中应舍得花时间营造
知识形成过程的氛围,突破学生学习的障碍.同时,形成繁难的
情境激起了学生的求知欲,迫使学生急于
寻求解决问题的新方
法,为后面的教学埋下伏笔.
2.师生互动,探究问题
在肯定他们的思路后,我接着问:1,2,22,…,263是什
么数列?有何特征?应归结为什么数学
问题呢?
探讨1:,记为(1)式,注意观察每一项的特征,有何联系?(学
生会发现,
后一项都是前一项的2倍)
探讨2:如果我们把每一项都乘以2,就变成了它的后一项,
(1)式两边同乘以2则有,记为(2)式.比较(1)(2)两式,你有什么发
现?
设
计意图:留出时间让学生充分地比较,等比数列前n项和
的公式推导关键是变“加”为“减”,在教师看
来这是“天经地义”的,
但在学生看来却是“不可思议”的,因此教学中应着力在这儿做*,
从
而抓住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的良好契机.
经过比较、研究,学生发现:(1)、(2)两式有
许多相同的项,
把两式相减,相同的项就消去了,得到:.老师指出:这就是错
位相减法,并要
求学生纵观全过程,反思:为什么(1)式两边要同
乘以2呢?
设计意图
:经过繁难的计算之苦后,突然发现上述解法,不
禁惊呼:真是太简洁了!让学生在探索过程中,充分感
受到成功
的情感体验,从而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3.类比联想,解决问题
这时我再顺势引导学生将结论一般化,
这里,让学生自主完成,并喊一名学生上黑板,然后对个别
学生进行指导.
设计意图:在
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从特殊到一般,从已知
到未知,步步深入,让学生自己探究公式,从而体验到学习
的愉
快和成就感.
对不对?这里的q能不能等于1?等比数列中的公比能不能为
1?q=1时是什么数列?此时sn=?(这里引导学生对q进行分类讨论,
得出公式,同时为后面的例
题教学打下基础.)
再次追问:结合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an=a1qn-1,如何把sn
用a1、an、q表示出来?(引导学生得出公式的另一形式)
设计意图:通过反问精讲,一方
面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认识,
完善知识结构,另一方面使学生由简单地模仿和接受,变为对知
识
的主动认识,从而进一步提高分析、类比和综合的能力.这一
环节非常重要,尽管时间有时比较少,甚至
仅仅几句话,然而却
有画龙点睛之妙用.
4.讨论交流,延伸拓展
高三数学说课稿4
一。教材分析
1.本节课内容在整个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概括地讲,二次函数的图像在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
用,
它的地位体现在它的思想的基础性。一方面,本节课是对初中有
关内容的深化,为后面进一
步学习二次函数的性质打下基础;另
一方面,二次函数解析式中的系数由常数转变为参数,使学生对二次函数的图像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能培养学生利用数
形结合思想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教学目标定位
根据教学大纲要求、新课程标准精神,我确定了三个层面的
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与
能力目标:理解二次函数的图像中a、b、
c、k、h的作用,能熟练地对二次函数的一般式进行配方,
会对
图像进行平移变换,领会研究二次函数图像的方法,培养学生运
用数形结合与等价转化等数
学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运
算和作图能力;
(2)过程和方法:
让学生经历作图、观察、比较、归纳的
学习过程,使学生掌握类比、化归等数学思想方法,养成即能自<
br>主探索,又能合作探究的良好学习习惯;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教学中渗透美的教
育,渗透
数形结合的思想,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学会与人相处,感受探索
与创造,体验成功的喜
悦。
3.教学重难点
重点是二次函数各系数对图像和形状的影响,利用二次函数<
br>图像平移的特例分析过程,培养学生数形结合的思想和划归思
想。难点是图像的平移变换,关键是
二次函数顶点式中h、k的
正负取值对函数图像平移变换的影响。
二。教法学法分析
数学是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良好意志品质和美好情感的
重要学科,在教学中,我们不仅
要使学生获得知识、提高解题能
力,还要让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学会学习、乐于学习,感受
数学学科的人文思想,感受数学的自然美。为了更好地体现在课
堂教学中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
关系和以人为本,
以学定教的教学理念,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将紧紧围绕
教师组织——启
发引导,学生探究——交流发现,组织开展教学
活动。为此,我设计了5个环节:①创设情景——引入新
课;
②交流探究——发现规律;③启发引导——形成结论;④训练
小结——深化
巩固;⑤思维拓展——提高能力。这五个环节环环
相扣、层层深入,注重关注整个过程和全体学生,充分
调动了学
生的参与性。
三。教学过程分析
1.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教学应充分考虑学生的情感和需要,想方设法让学生在学习
中树立信心,感受学习乐趣。根
据教材内容,我首先出示一道题
目,以需要画y=2_?图像为引子,让学生画y=_?和y=2_?图
像,
进而比较这两个图像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为背景切入,一方面让学
生总结复习已有知识,为后
面的学习做好铺垫,另一方面,使学
生在自己熟悉的问题中首先获得解题成功的快乐体验,最后引导学生总结出函数y=_?与y=a_?图像的关系,得出本节课的第一个
知识点,即二次项系数a决
定图像的开口方向和开口大小。
由浅入深,下面让学生画y=2_?,y=2(_+1)?与y=
2(_+1)?
+3的图像并寻找它们的联系,再让学生与多媒体课件展示出的
图像进行对比,
最后总结出图像的变换规律:a决定开口方向、
h决定左右平移、k决定上下平移。由于二次函数的重要
性,本
节课我以考题为背景引入新课,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
学生的课堂注意力,可以
让学生实实在在感受到高考题就在我们
的课本中,就在我们平常的练习中。
2.探究交流—发现规律
从特别到一般是我们发现问题、寻求规律、揭示本质最常用
的方
法之一。让学生做出y=2_?与y=2_?+4_-1的图像,再与课件
上的图像对比并叙述二者之间
的位置关系,得出结论:若二次函
数的解析式为y=a_?+b_+c,先将其化成y=a(_+h)?
+k的形式,
从而判断出y=a_?+b_+c的图像是如何由y=a_?变换得到的。在课
本
第42页例1(1)中要提醒学生注意,在含有参数的解析式y=a
(_+h)?+k中,顶点坐标应是
(-h,k),而不是(h,k)。所以,
例1(1)中二次函数f(_)顶点的横坐标是4,即-h=
4,h=-4,括号
里面就是_-4(这里容易出错)。例1(2)中h、k的值是已知的,
只
需要确定a的值就可以了。
3.启发引导—形成结论
前面的练习和例题,基本涵盖
了二次函数图像平移变换的各
种情况,启发并引导了学生将实例的结论进行总结,得出y=_?
到y=a_?,y=a_?到y=a(_+h)?+k,y=a_?到y=a_?+b_+c(其中,a
均不为0)的图像变化过程,即a0开口向上,a0开口向下;h
正左移,h负右移;k正上移,k负下
移。
4.练习小结——巩固深化
为了巩固和加深二次函数y=a_?+b_+c中
的a.b.c对图像的影
响,接下来组织学生进行课题练习,完成课本44页练习1—3题。
上课时间有限,为保证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前提下,让学生充分练
习和讨论,我一直坚持让学 生规范使用演草本。课堂上需要学生
动手演练的地方不急于安排学生马上讨论,而是让学生思考后将自己的答案整齐地写在演草本上,然后小组内四人相互交换进行
量分,因为是在课堂上,量分标准要 简单,我要求用30分的整
分制。用时较短10分,书写整齐规范10分,解答正确10分。
这 个过程中会产生学生之间的三次竞争:①看谁解的快、用时
最短;②看谁书写的整齐;③看谁做的对。这 个自己做和批阅
的过程,也是学生对题目加深理解的过程。量完分后组织学生对
不同解法进行探 究,这又会产生学生之间的第四次竞争,看谁的
方法简便,思维更严密。当然做题时有的学生会做的很快 ,可以
让他们判断黑板上演示学生的解题得分情况,这也促进在黑板上
演示的学生同下面学生之 间的竞争。这个充满竞争的过程其实也
是教师通过演草本无形引导学生解决问题、收获新知的过程,也< br>是一个培养学生探究精神和思考、比较、辨别能力的过程,使学
生成为学习上的主人。这样每节课 都有竞争,能使学生发现自己
在学习的长处,增强了自己的自信心,切实感受到了学习的乐趣,
课堂才能真正的活起来。考试中,成绩必然会逐步提高,能避免
现在我们教学中学生考试什么都不会,考 完后什么都会以及阅
卷中发现的学生书写凌乱的通病,经过长期这样的练习,每个学
生练就了快 思考、求准确、写整齐的能力。
5.延伸拓广——提高能力
课堂教
学既要面对全体学生,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体
现分类推进,分层教学原则。为此,我设计了一个提
高练习题组,
共两道被选题目,以供学有余力的学生能够更好的展示自己的解
题能力,取得进一
步提高。
高三数学说课稿5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我是本科数学
__号选手,今天我要进行说课的课题是高中数
学必修一第一章第三节第一课时《函数单调性与(小)值
》(可
以在这时候板书课题,以缓解紧张)。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
标分析;教法、学法;教
学过程;教学评价五个方面来陈述我对
本节课的设计方案。恳请在座的专家评委批评指正。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1)本节课主要对函数单调性的学习;
(2)它是在学习函数概念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同时又为
基本初等函数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所以他在教材中起着承前启后
的重要作用;(可以看看这一课题的前后章节来写)
(3)它是历年高考的热点、难点问题
(根据具体的课题改变就行了,如果不是热点难点问题就删
掉)
2、教材重、难点
重点:函数单调性的定义
难点:函数单调性的证明
重难点突破:在学
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认真观察思考,
并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办法来实现重难点突破。(这个必须要
有)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函数单调性的定义
(2)函数单调性的证明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全面分析、抽象和概括的能力,以及了
解由简单到复杂,由特殊到一般的化归思想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和善于合作的意识
(这样的教学目标设计更注重教学过程和情感体验,立足教
学目标多元化)
三、教法学法分析
1、教法分析
教必有法而教无定法只有方法得当
才会有效。新课程标准
之处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在教学过程要充分
调动学生
的积极性、主动性。本着这一原则,在教学过程中我主
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开放式探究法、启发式引导
法、小组合作
讨论法、反馈式评价法
2、学法分析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
渔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只
是。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主题,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状态和参与
度是影响教学效果最重要的因素。在学法选择上,我主要采用:
自主探究法、观察发现法、合作交流法
、归纳总结法。
(前三部分用时控制在三分钟以内,可适当删减)
四、教学过程
1、以旧引新,导入新知
通过课前小研究让学生自行绘制出一次函数f(_)=_和
二次
函数f(_)=_^2的图像,并观察函数图象的特点,总结归纳。
通过课上小组讨论归纳
,引导学生发现,教师总结:一次函数f
(_)=_的图像在定义域是直线上升的,而二次函数f(_)
=_^2
的图像是一个曲线,在(-∞,0)上是下降的,而在(0,+∞)上
是上升的。(适
当添加手势,这样看起来更自然)
2、创设问题,探索新知
紧接着
提出问题,你能用二次函数f(_)=_^2表达式来描
述函数在(-∞,0)的图像?教师总结,并板
书,揭示函数单调
性的定义,并注意强调可以利用作差法来判断这个函数的单调
性。
让学生模仿刚才的表述法来描述二次函数f(_)=_^2在
(0,+∞)的图像,并找个别同学起来作
答,规范学生的数学用语。
让学生自主学习函数单调区间的定义,为接下来例题学习打
好基础。
3、例题讲解,学以致用
例1主要是对函数单调区间的巩固运用,通过观察函数定义
在(
—5,5)的图像来找出函数的单调区间。这一例题主要以学生
个别回答为主,学生回答之后通过互评来
纠正答案,检查学生对
函数单调区间的掌握。强调单调区间一般写成半开半闭的形式
例题讲解之后可让学生自行完成课后练习4,以学生集体回
答的方式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
例2是将函数单调性运用到其他领域,通过函数单调性来证
明物理学的波意尔定理。这是历年高考的热点
跟难点问题,这一
例题要采用教师板演的方式,来对例题进行证明,以规范总结证
明步骤。一设二差三化简四比较,注意要把f(_1)-f(_2)化简
成和差积商的形式,再比较与
0的大小。
学生在熟悉证明步骤之后,做课后练习3,并以小组为单位找
部分同学上台板
演,其他同学在下面自行完成,并通过自评、互
评检查证明步骤。
4、归纳小结
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函数单调性的定义及证明过程,并在
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勇于探
索的精神和善于合作的意识。
5、作业布置
为了让学生学习不同的数学,我将采用
分层布置作业的方
式:一组习题1.3A组1、2、3,二组习题1.3A组2、3、B组1、2
6、板书设计
我力求简洁明了地概括本节课的学习要点,让学生一目了
然。
(这部分最重要用时六到七分钟,其中定义讲解跟例题讲解
一定要说明学生的活动)
五、教学评价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学习的,在教学过程
中通
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跟主动性,及时
吸收反馈信息,并通过学生
的自评、互评,让内部动机和外界刺
激协调作用,促进其数学素养不断提高。
高三数学优秀说课稿范文五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