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化学说课稿范文
各民族风俗-描写祖国风光的古诗
初三化学说课稿范文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初中化学第三章“水氢”的内容可划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水和氢气,第
二部分为原子结构知识的扩展。对于第一部分而言,教材第一节以水是人类宝贵
的自然资源为题
,讨论了水与工农业生产等的紧密关系,在学生了解了水污染产
生的严重后果和防止水源污染的重要意义
之后,就应该对水作进一步认识,但教
材只讲了水的物理性质和水的组成,把水的化学性质分散到以后的
其他章节中去,
而把本节重点放在分析水的组成。教材的编排还注重了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本
节是在学习了原子、分子、元素、单质、化合物等概念基础上编排的,因此,通
过本节的学习,巩固和加
深了这些知识。通过实验现象引出的氢气,又为学习氢
气的性质作出铺垫。
2、教学目标
①知识目标:
a、使学生了解水的物理性质;
b、通过电解水的实验,使学生认识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了解水的
化学式;
c、通过本节学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分子、原子等概念及相互关系,并可
进一步理解化学变化的实质。
②能力目标:
a、培养学生的观察探究能力;
b、培养学生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的分析探究能力。
③德育目标:
a、通过电解水的实验对学生进行物质无限可分性教育,培养实事求是的态
度;
b、通过观看有关水资源和水的污染的录像,增强环保意识。
3、教学重点、难点
①教学重点:电解水的实验和根据实验现象分析确定组成水的成分元素。
②教学难点:用分子、原子的知识解释电解水,即从宏观现象转向微观分析。
二、说教学实施
运用现代教学媒体,创设情境,为学生提供丰富、生动、直观的实验,激
发
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学过程如下:
1、以问题导入新课,简洁明了
在讲授新课前,通过计算机展示出两个联系
实际的问题,然后进入新课。
2、归
纳出水的物理性质展示一杯水,培养学生从观察中发现问题,学生结
合教材探究出水的物理性质。
3、分析实验现象,探究水的组成,进行微观解释(这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
点)课件展
示出一组富有探究性的问题,引出水的组成这个重要知识点。因此,
作好演示实验尤其关键(展示实验)
,书第48页,这是未改进的演示实验,实
验效果不直观,效果不好;这是改进后的实验,使实验效果更
清晰、更直观,更
便于学生主动根据实验进行探究。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出水的电解产物——氧气和
氢气,然后学生根据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也很容易探究出水是由氢、氧
两种元素组成,水属于
化合物,重点知识得以解决。
(展示课件)分析了水的组成后,接着展示电解水的微观解
释图片,将微观
过程进行宏观模拟,从讨论中发现,问题得到解决,进一步理解化学变化的实质,
难点也得以突破。
4、课堂练习巩固,达标检测
5、观看录相:有关水资源及其污染
三、介绍教法和学法
本节课
坚持“教与学、知识与能力的辨证统一”和“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
发展”的原则,博采演示教学法、课
件展示教学法、探究教学法等诸方法之长,
努力做到教法、学法的最优组织,并体现以下特点:
1、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探究能力:重点改进了演示实验,利
用实物投影将实
验投在屏幕上,将实验加以放大,实验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包括
实验装置、步骤、现象都展现在每一个学
生眼前,使实验效果更清晰、更直观,
让每个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得出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突出了
重点。
2、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充分发挥主体作
用:通过
课件展示出一组富有探究性的问题(如水是由哪些元素组成的?水属于哪类物质?
水分
子是由什么构成的?),给学生创造思维的良好环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
作用,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
、思考、分析,最后探究得出结论。自制电解水的
微观解释图片,变抽象为具体,变静态为动态,将微观
过程进行宏观模拟,化枯
燥为生动,从而降低了学习难度,使教学难点得以顺利突破。学生也为其形式之
新颖,从而产生乐学情绪,激发了他们以探究为特征的求知欲望。
3、加大教学
密度: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做到高密度的学习知识,大信息
量的优化处理,大大提高课堂效率。利用文
字闪动,图象移动,颜色变换的手段,
不仅容量更大,速度更快,效果也更好。为了增强学生对水的分布
和水的污染的
感性认识,课上选择一段“有关水资源和水污染”的录像,增强了学生的环保意
识
。
4、优化教学过程:计算机以其独特的功能创造良好的思维情景,培养探究
能
力,发展智力,教师、计算机、学生形成一个有机的组合。通过计算机不仅能
学懂、学会、学活、学精,
而且能促使学生乐学、善学、勤学、活学,师生共同
进入教与学的自觉状态和最佳状态,增加了课堂教学
的活力,优化了课堂教学过
程。
总之,我在设计本课教学程序时,力求符合探究学习的三个特征:
(1)学习者由问题或设计任务出发;
(2)学习者通过观察、假设、实验等探究活动提出自己的解释;
(3)学习者通过表达和交流,检验或修正自己的解释。
各位老师,大家好,我是今天的
××号考生,我说课的题目是《金属的化学
性质》第三课时:金属活动性顺序。接下来,我将从教材、学
情、教学目标、教
学重难点、教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这几个方面开始我的说课。
(过渡:首先谈一谈我对教材的理解。)
一、说教材
本节属于人
教版化学九年级下第八单元课题2的内容,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
金属的化学性质以及置换反应,为本堂课
学生探究金属的活泼性顺序奠定了基础。
金属活动性顺序在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化学问题上有很重要的应用
,是初中化学的
重点内容。
(过渡:合理把握学情是上好一堂课
的基础,因此要切实做好学情分析,理
解学生。接下来我将对学情进行分析:)
二、说学情
由于初三学生刚接触化学不久,对化学充满兴趣,再加上学生思维比较活跃,
但动手实验、分析能力较弱,所以本节课我会注重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获取
过程,学习科学
探究的方法,启发学生体会分类、比较、归纳的'方法和意义。
(过渡:新课标要求教学
目标是多元的,主要包括学会、会学、乐学三个维
度,所以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三、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能判断金属的活动性顺序,能够用金属活动性顺序解释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探究,提高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提高学习化学的学习兴趣。
(过渡:基于以上对教材、学情以及教学目标的设立,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
重难点:)
四、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金属活动性顺序。
【难点】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应用和适用条件。
(过渡:现代教学理论认为,在教学过程中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
习的组织者、引导者,教学的一切活动都必须以强调学生的主动性、积极
性为出
发点。根据这一教学理念,结合本节课的内容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本节课我
采用如下
教学方法:)
五、说教学方法
讲授法、实验探究法
(过渡:合理安排教学程序是最关键的一环,为了使学生学有所获,我将重
点来说一下我的教学过程。)
六、说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通过大屏幕出示三个置换反应的反应物,让学生来判断产物。学生根据
上节
课做的实验能够判断出铁能与硫酸铜反应,锌能与酸反应,铜不能与酸反应,由
此引出金属
具有不同的活泼性,那么金属的活动性强弱是怎样的顺序呢,进入新
课的学习。
采用这种导入方法既可以使学生对新知识不感到陌生,又可以降低新知识的
难度,帮助学生克服心理上的
恐惧,使学生在学习新内容时既有了思想准备,又
有了知识基础,学习起来轻松自如。
环节二:新课讲授
首先让学生自主进行铁与硫酸铜的反应以及铁、铜分别与
盐酸的反应,一边
实验一边思考铁与铜哪种金属更加活泼。在学生得到铁更活泼这个结论之后,我
会继续提问,结合刚才的实验,思考我们在证明金属活动性强弱时采取的实验方
法有哪些。学生根据学
过的知识以及刚才的实验不难得出两种判断金属活动性顺
序的方法:
(1)从金属与盐酸或硫酸反应是否有氢气生成,可以比较出金属的活动性强
弱;
(2)从一种金属能否把另一种金属从它的化合物溶液中置换出来,可以比较
这两种金属的活动性强弱。
在学生了解了判断金属活动性顺序的方法后,我会继续让学生根据现有的镁、
铜
、锌三种金属,设计方案并通过实验来判断活泼性顺序。在学生进行实验的过
程中我会巡视指导,提醒学
生注意操作规范以及安全的问题。学生通过不同的实
验方案均能得到三种金属的活泼性顺序为Mg>Zn
>Cu。
接下来我会进一步引导,根据镁、锌能从酸中置换出氢气,铜不能从酸中置换出氢气这一现象,判断氢应该排在活动性顺序的哪个位置。学生根据刚学习过
的判断方法可以得出
Mg>Zn>(H)>Cu,之后我会给出常见金属的活动性顺序:
让学
生根据金属活动性顺序表金属所处的位置与活泼性有什么关系,排在H
前面的金属有什么特点,排在前面
的金属与后面金属的盐溶液能否发生反应,从
而加深学生对金属活动性顺序表的理解,达到学以致用的目
的。
在这部分我的设计意图是:通过实验创设问题,培养学生的探究问题意识,
以问题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生以探究问题为学习动力,在我的引导启发下进
行分析、揭示、解决问题
,并且通过对实验现象和事实的分析、比较、抽象、概
括,从而得到结论。
环节三:巩固提高
请学生根据金属活动性顺序来判断某些反应能否发生,对本节课的知识点进
行进一步应用。
环节四:小结作业
学生总结回答本堂课的收获,提高归纳总结的能力。
最后布置作业:请学生根据本节课学
习的知识来设计实验鉴别金与“愚人
金”。这样的作业设计也符合新课标理念中的: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经
验出发,让
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景和社会实践中感受化学的重要性,了解化学与日常生活的
密切
关系,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与化学有关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