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整理初三化学说课稿范文
那年你十八-天猫双十一活动
初三化学说课稿
初三化学说课稿 初三化学说课稿
【导语】说课稿是为进行说课准备的文稿,它不同于教案,教案只说“怎样教”,
说课稿则重点说清“为什么要这样教”。下面初三化学说课稿 ,供参考!
《水的组成》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初中化学第三章“水氢”的内容可划分为两
部分。第一部分为水和氢气,第二
部分为原子结构知识的扩展。对于第一部分而言,教材第一节以水是人
类宝贵的
自然资源为题,讨论了水与工农业生产等的紧密关系,在学生了解了水污染产生
的严重
后果和防止水源污染的重要意义之后,就应该对水作进一步认识,但教材
只讲了水的物理性质和水的组成
,把水的化学性质分散到以后的其他章节中去,
而把本节重点放在分析水的组成。教材的编排还注重了新
旧知识的内在联系,本
节是在学习了原子、分子、元素、单质、化合物等概念基础上编排的,因此,通<
br>过本节的学习,巩固和加深了这些知识。通过实验现象引出的氢气,又为学习氢
气的性质作出铺垫
。
2.教学目标
①知识目标:a、使学生了解水的物理性质;b、通过电解水的实
验,使学生
认识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了解水的化学式;c、通过本节学习,使学生进
1
一步理解分子、原子等概念及相互关系,并可进一步理解化学变化的实质。
②能力目标:a、培养学生的观察探究能力;b、培养学生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的
分析探究能力。
③德育目标:a、通过电解水的实验对学生进行物质无限可分性教育,培养实
事求是的态度
;b、通过观看有关水资源和水的污染的录像,增强环保意识。
3.教学重点、难点
①教学重点:电解水的实验和根据实验现象分析确定组成水的成分元素。
②教学难点:用分子、原子的知识解释电解水,即从宏观现象转向微观分析。
二、说教学
运用现代教学媒体,创设情境,为学生提供丰富、生动、直观的实验,激发
学生学习的积极
性和主动性。教学过程如下:
1.以问题导入新课,简洁明了在讲授新课前,通过计算机展示出两个联系实
际的问题,然后进入新课。
2.归纳出水的物理性质展示一杯水,培养学生从观察中发现问题,学生结合
教材探究出水的物理性质。
3.分析实验现象,探究水的组成,进行微观解释(这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课件展示出
一组富有探究性的问题,引出水的组成这个重要知识点。因此,作好
演示实验尤其关键(展示实验),书
第48页,这是未改进的演示实验,实验效果
不直观,效果不好;这是改进后的实验,使实验效果更清晰
、更直观,更便于学
生主动根据实验进行探究。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出水的电解产物——氧气和氢气,然后学生根据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也很容易探究出水是由氢、氧两种元
素组成,水属于化合
物,重点知识得以解决。
2
(展示课件)分析了水的组成后
,接着展示电解水的微观解释图片,将微观过
程进行宏观模拟,从讨论中发现,问题得到解决,进一步理
解化学变化的实质,
难点也得以突破。
4.课堂练习巩固,达标检测
5.观看录相:有关水资源及其污染
三、说教法和学法
本节课坚持“教与学、知识
与能力的辨证统一”和“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发展”
的原则,博采演示教学法、课件展示教学法、探究
教学法等诸方法之长,努力做
到教法、学法的组织,并体现以下特点:
1.培养学生观察
、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探究能力:重点改进了演示实验,利用
实物投影将实验投在屏幕上,将实验加以放大
,实验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包括实
验装置、步骤、现象都展现在每一个学生眼前,使实验效果更清晰、更
直观,让
每个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得出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突出了重点。
2.充分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通过课
件展示出一组富有探究性的问题(如
水是由哪些元素组成的?水属于哪类物质?水
分子是由什么构成的?),给学生创造思维的良好环境,充
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思考、分析,最后探究得出结论。自制电解水的微观解
释图片,变抽象为具体,变静态为动态,将微观过程进行宏观模拟,化枯燥为生
动,从而降低了
学习难度,使教学难点得以顺利突破。学生也为其形式之新颖,
从而产生乐学情绪,激发了他们以探究为
特征的求知欲望。
3.加大教学密度: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做到高密度的学习知识,大信息量<
br>的优化处理,大大提高课堂效率。利用文字闪动,图象移动,颜色变换的手段,
3 <
/p>
不仅容量更大,速度更快,效果也更好。为了增强学生对水的分布和水的污染的
感
性认识,课上选择一段“有关水资源和水污染”的录像,增强了学生的环保意识。
4.优化教学过
程:计算机以其独特的功能创造良好的思维情景,培养探究能
力,发展智力,教师、计算机、学生形成一
个有机的组合。通过计算机不仅能学
懂、学会、学活、学精,而且能促使学生乐学、善学、勤学、活学,
师生共同进
入教与学的自觉状态和状态,增加了课堂教学的活力,优化了课堂教学过程。
总之,我在设计本课教学程序时,力求符合探究学习的三个特征:(1)学习
者由问题或设计任务出发;
(2)学习者通过观察、假设、实验等探究活动提出自己
的解释;(3)学习者通过表达和交流,检验或
修正自己的解释
《酸的通性》
一、教材分析
《酸的通性》是在学
生学习稀硫酸、稀盐酸后对一类物质化学性质的概括,
而且是学生第一次概括一类物质的化学性质,它对
学生今后学习“碱的通性”、“盐
的化学性质”具有重要的作用,而且对于培养学生从诸事物的个性中概
括出共性
并达到认识事物的能力,使学生在增长知识的同时,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问题的
方法,
培养学生的比较、归纳能力。
根据本节课的内容特点以及在教材中的特殊地位,确定如下的教学目标:
㈠知识目标:
1、了解酸的涵义。
2、了解酸的通性(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3、了解金属活动性顺序(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及其意义。
㈡能力目标:
4
1、使学生逐步懂得从个别到一般的认识事物规律的过程(即从现象到本质)。
2、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㈢情意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一般规律有其局限性。
二、教法学法设计
为了更好地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对教法和学法作如下设计:
1、贯彻“教师主导、学生
主体”的原则,在教学中采用问题和演示实验为教
学情境,配以讲授、讨论、归纳、对比等方法的综合运
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通过提问、思考、议论(讨论)、讲解、练习等教学手段,引导学
生动口、
动脑,引导学生分析、讨论、释疑,从而培养学生的分析、解释一些简单问题的
能力。
三、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过程是特殊的认识过程,只有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才
能如期完
成教学目标。因此,教学过程是学生认知过程和情意活动的有机结合。结合本课
的实际
,对教学过程作如下的设计:
㈠总体思路:
⑴导入→⑵回忆已学知识→⑶归纳酸的
通性→⑷分析变化的本质→⑸酸的通
性的本质→⑹酸的涵义→⑺巩固练习及迁移(编有酸与金属不能发生
反应的题目)
→⑻质疑→⑼金属与酸反应→⑽金属活动性顺序→⑾本质→⑿巩固迁移
1、以信息加工理论为基础的设计思想
本课的总体设计思想是根据基于现代认知(信息加工)理论的学习和记忆基
本模式构建的。
5
信息加工理论的内部过程及以此为基础构建的学习过程可描述如下:
信息加工理论的内部过程学习过程(学习事件)
①接受器接受刺激①引起注意,确保刺激被接受
②通过感觉登记器登记信息②告知学习目标,建立适当的预期
③选择性知觉信息,以便在STM中储存③提示从LTM中提取先前学习的
内容
④通过复述在STM中保持信息④以富有特色的方式呈现材料,确保选择性
知觉
⑤为在LTM中保存对信息进行意义编码⑤以适当的语义编码指导学习
⑥将LTM中的信息提取到STM中⑥引出反应,包括反应生成
⑦反应生成并进入效应器⑦提供学习结果的反馈
⑧学习结果学习者的环境中⑧评估作业,包括提供学习结果反馈机会
⑨通过执行策略对过程实行控制⑨安排多种练习以帮助将来的提取和迁移
根据本课实际——教学重
点(酸的通性、金属活动性顺序)、难点(金属活动性
顺序)安排两次上述的学习过程(学习事件)以此
达到课堂教学重点突出。即⑴—⑺
为第一次学习过程,重点落实酸的通性;⑺—⑿为第二次学习过程,重
点突破金
属活动性顺序。
《环境保护》
一、教材分析
本
节课安排在第一册课本知识学完后讲授。本节教学内容是对课本中出现的
空气污染、水污染、白色污染以
及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温室效应、酸雨、臭氧层
空洞等环境问题的总结,是一节归纳复习课。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