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课本《她是我朋友》的讨论
yy公会名字大全-远处的霓虹灯亮了
对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课本《她是我朋
友》的讨论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
下册语文课本《她是我朋友》如果教
小学四年级语文的老师应该都非常熟悉,可是我在第一次读
的时候就感觉文章很别扭,特别是那医生告诉别人说阮恒是
害怕自己输血会死所以才哭,我就纳闷怎么可
能那个医生知
道小阮恒的想法呢?从头到尾阮恒都没有说一句话啊,而且
前面也没有一点医生可
能会理解阮恒的伏笔,这个弯是怎么
转过来的?
突然想起曾经在一些杂志上看过一个差不多内
容的故事(主
人公都是外国小朋友),只是题目是《她是我妹妹》。说,一
对失去双亲的兄妹相
依为命,有天突然妹妹出了事故一定要
输血才能救活,输血要很多钱,哥哥出不起,知道也同样可
以用自己的鲜血挽救妹妹的生命于是毅然挽起自己的胳膊。
输血的过程中哥哥一直看着妹妹,当医生拔
下针头后,哥哥
问医生:“我还有多久可以活?”医生愣住了,原来在小男
孩的思想里,让这么
多血流出来就一定会死的。这是一种多
么崇高的伟大精神啊!“如果会死掉,你为什么还要决定给
妹妹输血呢?”“她是我妹妹。”医生留着泪告诉了小男
孩,输适当的血是不会死的,小男孩立刻再次
挽起自己的胳
膊:“把我的一半血都给妹妹吧!”
我想查阅这个原文和教科书上的原文给大家
看看比较一下,
哪个故事更好些。可是我却有了意外收获,我查阅到了《她
是我
朋友》的原文,现给大家拷贝下来:
她是我朋友
孙光辉 译
我在越南时听说了这个故事。 不知是什么军事目的,几发
迫击炮弹突然落在一个小村庄里一所
由传教士创办的孤儿
院里。传教士和一两名儿童当场被炸死,还有几名儿童受了
伤,其中有一个
小姑娘,大约八岁。
村里人立刻向附近的小镇要求紧急医护救援,这个小镇和美
军有通讯联系
。终于,美国海军的一名医生和护士带着救护
用品乘着吉普车赶到了。经过查看,他们确认这个小姑娘伤
的最严重,如果不立刻抢救,她就会因为休克和流血过多而
死去。
输血迫在眉睫但得
有一个与她血型相同的献血者。经过迅速
验血表明两名美国人都不具有她的血型,但几名未受伤的孤儿却可以给她输血。
医生用掺和着英语的越南语,护士讲着仅相当于高中水平的
法语,加
上临时编出来的大量手势,他们竭力想让他们幼小
而惊恐的听众知道,如果他们不能补足这个小姑娘失去
的
血,她一定会死去。
他们询问是否有人愿意献血。他们的要求只得到一阵沉默。
每
个人都睁大眼睛迷惑地望着他们。过了一会一只小手缓慢
而颤抖地举了起来,但忽然又放
下了,然后又一次举起来。
“噢,谢谢你。”护士用法语说:“你叫什么名字?”
“恒。”
叫恒的小男孩很快躺在草垫上,他的胳膊被酒精擦拭以后,
一根针扎进他的血管。
输血过程中,恒一动不动,一句话也不说。
过了一会,他忽然抽泣了一下,全身颤抖。并迅速用一只手
捂住了脸。
“疼吗?恒?
”医生问道。恒摇摇头,但一会儿,他又开始
呜咽,并再一次试图用手掩盖他的痛苦。医生又问他是否针
刺痛了他,他又摇了摇头。
医疗队感到有点担心,觉得显然有点不对头。就在此刻,一
名越南护士赶来援助。她看见小男孩痛苦的样子,用极快的
越语向他询问,听完他的回答,护士用轻柔
的声音安慰他。
顷刻之后,他停止了哭泣,用疑惑的目光看着那位越南护士。
护士向他点点头,
一种消除了顾虑与痛苦的释然表情立刻浮
现在他的脸上。
越南护士轻声对两位美国人说:“他
以为自己就要死了,他
误会了你们的意思。他认为你们让他把所有的鲜血都给那个
小姑娘,以便
让她活下来。”
“但是他为什么愿意这样做呢?”海军护士问。
这位越南护士转身问这个小男孩:“你为什么愿意这样做
呢?”
小男孩只回答:“她是我的朋友。”
我想,没有人奉献的爱比这更伟大的了---
他为了一个朋友
愿意献出自己的生命。
这个故事事情的前因后果就非常自然,可是我不明白,
为什
么课文就不能用这个原文呢?何必要改变成抗日战争时我
国所发生的事情?难道这种爱这么
伟大,每个国家都确确实
实发生过?可是就是发生过,上面文章的逻辑性也比课文中
的逻辑性强
,如果不用原文,为什么不把原文修改好呢?毕
竟老师是用教材来教学的,教材的误差会对教学带来困扰
,
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