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二组课文教案

巡山小妖精
767次浏览
2021年01月11日 04:17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渠道招商-用力多者收功远

2021年1月11日发(作者:鲍廷博)



第一课时(《牧童》)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7个生字,正确、流利朗读、背诵古诗。
2.理解词中字词的意思以及整首词的意思。
3.想象词所描绘的情景,并在说的基础上写下来。
教学难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牧童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介绍诗人,激发兴趣
大家听说过“八仙过海”的故事吗?谁知道“ 八仙”是哪八个人?()今天我们要学习
的这首《牧童》相传就是八仙中的“吕洞宾”写的。吕洞宾到底 是不是神仙我们不知道,但
历史上确实有吕洞宾其人,他原名叫做“吕岩”,是唐代人。吕岩考过科举, 做过县令。后
来唐代暴发了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时局动荡,吕洞宾就带家人躲入山中修道。最后不知去
向,传说他已经得道成了神仙。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自由读古诗,读通顺,读流利。
2.小组齐读古诗、互评、互相正音。
(注意强调“蓑”字的读音和写法)
3.再自由读诗,把不理解的词语勾画出来。
4、学生反馈并质疑。(师适时板书并回答学生的质疑)


铺,铺开。
弄,逗弄。
饱饭,吃饱了饭。
蓑衣:棕或草编织的外衣,用来遮风避雨。
卧月明:躺着观看明亮的月亮。
(三)再读古诗,交流学习
1.再读古诗,利用工具书和学习资料进行“小组学习”。
(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自主学习,交流讨论。)
2.反馈:你读懂了什么?
3.根据学生回答,教师适时小结出各诗句的意思:
青草像被谁铺开在地上一样,方圆六七里都是草地。
晚风中隐约传来三四牧童声悠扬的笛声。
牧童放牧归来,在吃饱晚饭后的黄昏时分。
他连蓑衣都没脱,就愉快的躺在草地上看天空中的明月。
4.全班齐读此诗。
(四)想象画面,体会情感
1.教师配乐朗读,学生闭目想象。
2.学生反馈,把所想象到的画面说给大家听。
3.学生配乐朗读,边读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4.体会到什么,迅速写下来,与小组同学交流。
5.全班交流所体会到的思想感情,教师加以引导:
(诗人向往宁静淡泊,饥来即食,困来即眠,无牵无挂,自由自在的生活。)


(五)感情朗读,背诵古诗
1.自由读诗,带着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思想感情朗读。
2.比赛读诗,单个比,小组比,男女生比。(教师适当点拨抑扬顿挫)
3.伴乐,全班一起诵读全诗。
第二课时(《舟过安仁》)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2.理解诗句的意思。
3.想象诗中所描绘的情景。
4.用画的方式自由表达所想象的诗冲情景。
教学难点
以读解意,以画悟情。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一首写儿童的诗,这节课我们还要学习另外一首写儿童的诗。和前一
首诗 有所不同的是,前一首《牧童》只写了一个小孩子,而这首诗中写了两个十分顽皮的小
孩子。你们想知道 他们怎样顽皮吗?想,那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首杨万里写的《舟过安仁》
(板书课题)
(二)自读感知,理解诗句
1.自由朗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读正确这首诗。
(注意强调读准字音:篙、棹)
2.小组赛读,看谁把这首诗读得最准,最流利。
3.自读理解,借助课后注释或结合插图理解诗句意思,划出不理解的词语、句子。


4.小组合作学习,交流已读懂的诗句、解决不理解的问题。(老师巡回指导)
篙:撑船用的竹竿或者木杆。
棹:船桨。
怪生:怪不得。
遮头:为头部遮挡住风雨。
使风:借助风的力量。
5.汇报交流,小组指派代表交流,疏通整首诗的意思。
(一只小渔船里坐着两个小孩子,他们收 起了划船用的篙和桨,而撑开了一把伞。难怪
他们会在没有下雨的时候打伞,原来是想借助风的力量来驶 船。)
(三)再读感悟,以画悟情
1.自由读诗,边读边在脑海中想象诗歌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小组内交流,互相说说你所想象的画面。
3.请学生描述画面,引导学生把想象的画面说具体、说生动。
4.请学生用彩色笔把想象的画面画出来,再把想对两个顽皮的孩子说的话写在下面。
(诗中两个孩子的顽皮举动,肯定会让学生有话想说,把这些话写下来,老师加以点拨
就是思想感情)
5.汇报展示:用投影仪展示部分学生的画,并让学生加以解说。
(以伞借风力让船 行驶,肯定是行不通的,但这种举动却反映了两个孩子的聪明和顽皮,
同时诗人对两个顽皮孩子的喜爱和 赞赏。)
(四)感情朗读,背诵古诗
1.感情朗读,带着顽皮、喜爱的情感自由朗读古诗。
2.通过赛读、评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读好这首诗。
3.诵读古诗。


(五)拓展活动
你还知道哪些描写儿童的诗,请读给大家听听
第三课时(《清平乐·村居》)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词的有关知识。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3.理解这首词的意思。
4.想象这首词所描绘的田园生活的情景。
重点难点
感悟词中田园生活的美好,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解题
1.板书课题,读题。
2.解题:
“清平乐”是 词牌名,并不是题目。词是诗歌的一个种类,因为句子长短不一,所以也
称“长短句”。古代的词,都可 以伴乐歌唱,词的曲调名称叫词牌。“清平乐”的“乐”要
读成“lue”清平乐本来是一种音乐歌曲, 后来才用来当做词牌。
“村居”才是这首词的题目,意思是“农村闲居的人家”。《清平乐村居》 这首词是南
宋爱国诗人辛弃疾的描写农村生活的著名作品。
(二)初读,正音
1.自由读词,注意读准字音。
2.难字正音,引导学生读准:茅、檐、相、媚、翁、媪、亡赖、剥
3.全班齐读,男女生赛读,同桌互读。


4.且读且点评,读出韵律节奏。
(三)再读,解意
1.自由读文,自主理解词语意思
2.自由汇报自己第一次读课文的收获,老师引导学生解释重点词语:
茅檐:茅草搭的屋子。
醉里:喝了酒后,微微有点醉意。
吴音:吴地的方言。这里泛指南方方言。
相媚好:彼此之间很亲密和睦的样子。
翁媪:老翁、老妇人。
锄豆:在豆田里锄草。
无赖:音同“无赖”,这里指顽皮、可爱。
3.小组合作,结合插图和注释,疏通句子意思
屋檐低,茅舍小。小溪潺潺,岸上长满了茵茵绿草 。一阵吴音,絮絮叨叨,还带着几分
醉意,亲切,美好!这是谁家,一对白发苍苍,公公,姥姥。
大儿子,在小溪东岸,豆地里锄草。二儿子,正在编织鸡笼,手艺可巧!小儿子,躺在
溪边 剥莲蓬,一个逗人喜爱的顽皮佬。
4.再读全文,学生质难问疑
(营造民主课堂,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有争议之处,还可以展开讨论)
(四)精读、悟情
1.教师配乐范读,学生闭目想象画面。
2.请学生自由谈所“看到”的画面。
3.学生配乐自由读,边读边悟。
4.请学生自由谈所悟到的思想感情。


安宁、悠闲、快乐、恬静、幸福的平淡农村生活让人陶醉使人向往。
(五)熟读,成诵
1.小组内互读,把所感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2.全班朗读,注意表达思想感情。
3.熟读成诵。


6.冬阳。牧童。骆驼队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基本读懂课文,感受作者对童年的怀念之情。
教学重点
从作者忆童年生活的几个片断中体会童趣,感受作者的怀念之情。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最后两段。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准备
1.教师多媒体课件
2.学生收集作者的相关信息
教学过程
(一)歌曲激情,解释课题


1.上课前,咱们先一起来听一支歌,会唱的跟着一起唱,认真听注意歌词。(课件 播
放歌曲:《童年》)
2.谁能说说歌词都写了什么?(生自由说,师板书题目)
3.这个题目与我们平时学过的课文题目有何不同?(题目的三个词语中间有两个间隔
符号)。
老师读题目,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感受一下,在你的脑海中浮现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在
温 暖的冬阳下,一群骆驼队从远处走来,驼铃声悦耳动听,童年的“我”站在旁边静静地看
着。)
这个题目把三种事物编织在一起,充满诗情画意,会令我们产生许多遐想。每个人都有
美好 的童年,童年发生的事往往充满稚趣,又很有意思,它们像一颗颗闪亮的珍珠收藏在我
们的记忆里,今天 就让我们和作者一起回忆他那充满稚气的童年往事吧,齐读课题。
(二)交流信息,简介作者与背景
1.全班交流课前收集的相关信息。
2.教师总结,出示:
“冬阳下的骆驼队”是作者林海音女士童年记忆最深刻的一个画面。林海音 是我国现代
著名作家。她原籍台湾,1918年出生于日本,童年时随父母回国住在北京城南,1948 年举
家迁回台湾。林海音女士根据在北京生活的点点滴滴写成了《城南旧事》一书,深受读者喜
爱。《冬阳?童年?骆驼队》一文正是《城南旧事》这本书的序言。
(三)初读课文,理清思路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要求(课件出示):
①借助文中注音和工具书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②思考:
课文以什么顺序记叙了作者的童年生活?
作者回忆了童年生活中的哪几个片断,分别在课文中的哪些自然段?


2.全班汇报、交流(教师及时板书)
①注意指导学生区分文中两个“嚼”字的不同读音。
②课文以季节的推移为顺序记叙了作者的童年生活。作者回忆了童年生活中的这几个片
断: 先讲冬天“我”看骆驼咀嚼(4自然段);再讲了“我”关于骆驼系铃铛的想象(5-9
自然段);然后 讲冬春之交骆驼脱毛的情景(10自然段);最后讲夏天不见骆驼的影子(11-14
自然段)。
(四)深入感悟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1.学习“学骆驼咀嚼”的片断
①反复读第4自然段,细细地品味,画出自己感受最深的词句,简单地写出自己的体会
感悟 ,然后带着自己的理解试着练习有感情地朗读本段。
课件出示:我站在骆驼的面前,看它们吃草料 咀嚼的样子,那样丑的脸,那样长的牙,
那样安静的态度。它们咀嚼的时候,上牙和下牙交错地后来磨去 ,大鼻孔里冒着热气,白沫
子沾满在胡须上。我看呆了,自己的牙齿也动起来。
②全班交 流。(从骆驼咀嚼的样子中体会作者观察仔细、描述生动;抓住最后一句从作
者学骆驼咀嚼,体会童真童 趣、体会“我”的傻样)
③总结学法:反复读、品味→画词句写感受→有感情朗读。
2.分小组合作学习后三个片断
①从后三个片断中选择最感兴趣的一个片断,用上述方法分小组合作学习。
②同兴趣的同学自愿结合小组,互相交流、探讨。
③全班交流,教师适时点拨。
猜测挂铃铛的原因
课件出示:老师教给我,要学骆驼,沉得住气。看它从不着急,慢慢地走,慢慢 地嚼;
总会到的,总会吃饱的。骆驼队伍过来时,你会知道,打头儿的那一匹,长脖子底下总系着
一个铃铛,走起来,“铛、铛、铛”地响。


爸爸告诉我,骆驼很怕狼 ,因为狼会咬它们,所以人类给它带上铃铛,狼听见铃铛的声
音,知道那是有人类在保护着,就不敢侵犯 了。“不是的,爸!它们软软的脚掌走在软软的
沙漠上,没有一点声音,你不是说,它们走上三天三夜都 不喝一口水,只是不声不响地咀嚼
着从胃里反刍出来的食物吗?一定是拉骆驼的人类,耐不住那长途寂寞 的旅程,所以才给骆
驼带上了铃铛,增加一些行路的情趣。”(从“想象铃铛用处”片断中体会“我”大 胆丰富
的想象力及童心的天真、幼稚和爸爸的认同)
看骆驼脱毛
课件出示 :冬天快过完了,春天就要来,太阳特别地暧和,暖得让人想把棉袄脱下来。
可不是么?骆驼也脱掉它的 绒袍子啦!它的毛皮一大块一大块地从身上掉下来,垂在肚皮底
下。我真想拿把剪刀替它们剪一剪,因为 太不整齐了。拉骆驼的人也一样,他们身上那件反
穿大羊皮,也都脱下来了,搭在骆驼背的小峰上。麻袋 空了,铃铛在轻松的步伐里响得更清
脆。(从“想替骆驼剪毛”片断中体会作者叙述的真实,描写的逼真 )
夏天见不到骆驼感到奇怪
课件出示:
夏天来了,再不见骆驼的影子,我又问妈:
“夏天它们到哪儿去?”
“谁?”
“骆驼呀!”
妈妈回答不上来了,她说:
“总是问,总是问,你这孩 子!”(从“追问骆驼去处”片断体会作者好奇心和对骆驼
的喜爱,之中穿插对一些语句的感情朗读)
*分角色朗读
*思考:课文中“我”问妈妈骆驼夏天到哪里去,妈妈也回答不出来。 想想看,骆驼夏
天可能到哪里去了?
(五)学习最后两段,体会怀念之情


这些童年生活的片断,像一朵朵洁白的浪花,翻滚向前汇成了一条记忆的长河,以至 于
多年以后仍然记忆犹新。
1.齐读课文最后两段
2.你读懂了什么?从什么地方体会到的?
3.引导学生理解“童年一去不还”和“童年重临于我 的心头”(童年“一去不还”是
因为“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来了”,说明时间过得很快,转眼“我 ”已长大,不再是
童年了;“童年重临我的心头”,这个“童年”是指童年时那段有趣、难忘的生活,是 因为
当“我”又看到冬阳下的骆驼队时,触景生情,不禁想起儿时的那段难忘的生活)
(六)拓展延伸──说童年
童年是美好的,光阴是宝贵的,这正是这篇课文要向我们诉说的。而你 此时是不是也想
起了自己许多有趣的经历呢?(鼓励学生说自己的童年趣事)
(七)总结全文
1.(歌曲《童年》再次响起)教师总结:“钓龙虾”、“捉知了”、“学游泳” ......
甚至咱们还煮过西瓜。回想起童年多彩多姿的故事,每个人脸上都会露出一抹甜甜的笑,因
为童真,因为幼稚,更因为它匆匆易逝。孩子们把握好自己的美好时光,让我们生活的每一
天都 色彩斑斓,也让它成为明天最美的记忆。
2.(课件出示书的封面)最后,在这欢快的旋律中老师 给你们推荐两本书,一本是林
海音的《城南旧事》,另一本则是高尔基的《童年》,这两本书都非常的棒 ,大家可别错过
了这写好书。
教学反思:
学习《冬阳·童年·骆驼队》一 文时,有一个教学环节是我让学生选择作者童年生活四
个片段中自己最感兴趣的一个片段自学,接下来的 全班交流中,发现学生没有一人对第四个
片段感兴趣,我尊重学生的兴趣选择,只带领学生交流了前三个 片段,便开始了下一个教学
环节。
课堂上类似的现象有许多。我认为自己这样做是不妥的 。既然作者写了四个片段,那麽
每个片段必定有自己的作用,有自己的精彩之处,有自己所要表达的独特 感情。忽略了哪一


个片段的学习都会破坏文章思想内容的完整性。可是我们又 不能强迫学生喜欢,那该怎么办
呢?


7.祖父的园子
教学目标
1.会认读“蚂蚱,樱桃,蚌壳,瞎闹,倭瓜,水瓢,圆滚滚”等词语,通过查 字典,
并结合课文理解不懂的词语。
2.仔细阅读课文,了解内容,体会出“我”在园子 里自由自在,快乐无忧的心情。感
受作者童年生活的情趣.
3.学习作者留心观察生活,用心感受生活, 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感受。
4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作者当时的感受。
教学重点
体会“我”在园子里自由自在 ,快乐无忧的心情。学习作者留心观察生活用心感受生活,
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 谈话导入新课
童年冬日下的一队队骆驼,给作者留下了难忘的记忆, 下面这篇课文中的哪些童年生活
的情景让“我”对童年生活久久不能忘怀呢?
板书课题:祖父的园子
二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主要内容
1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 找出生字新词,注意读准字音.


3 查字典,联系上下文,与同桌探讨,理解课文中的词语。
4 分小组讨论,交流,作者回忆了童年时代在祖父的园子里快乐玩耍的哪些情景?
5 全班汇报交流,师根据学生交流。板书:
1 观赏小昆虫,大榆树
2 跟随外祖父栽花,拔草,种菜,铲地
3 误把狗尾草当谷穗留下不铲除
在祖父的园子里玩耍的情景:4 摘吃黄瓜,追逐蜻蜓,捉玩蚂蚱
5用瓢舀水往天空扬
6 沐浴阳光,感受花、鸟、果、虫的自由
7 用草帽遮脸睡觉
三 体会作者在园子里的心情
1 默读课文,体会“我”在园子里的心情是怎样的?你是从哪里体会到 的?用笔勾出相
关句子,并在旁边批注自己的体会。
2 全班交流
让学生 通过找句子,谈体会,有感情朗读,体会到“我”在园子里的心情,达成共识:
“我”在祖父的园子里是 自由自在、快乐无忧的,“我”的童年生活是多彩有趣的,令人向
往的。
四 领悟表达特点
讨论:作者为什么能将她的童年生活写得那样有趣,真实,吸引读者?
通过交流,老师点拨,使学生明白,作者留心观察生活,并用心感受生活,真实地表达
自己的感受是写好 童年生活的根本原因,要求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留心感受生活中的人、
事、物。


五 课外延伸
课外阅读有关写童年生活的文章,如高耳基的〈童年〉,为口语交际学习作准备。
板书设计
祖父的园子──“我”的乐园
留心观察生活,用心感受生活,真实表达感受



8.童年的发现
教学目标
1.学会14个生 字,会认7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胚胎、祸患、滑翔、天赋、妨碍、岂
止、痴迷、厘米、羞愧、幸亏、驱 逐、随心所遇、运转自如、绞尽脑汁”等词语。读读记记
“澄澈、困窘”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领悟作者 童年是求知若渴、寻根究底
和大胆想象的精神。
4.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培养想象能力。
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入情入景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感受人物特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
情。
2.理解“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发明与发现,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危
险”等含义深刻的 句子。
教学课时: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联系实际、激趣导入
1.引导学生联系实际说说童年生活中有哪些有趣的发现。
2.以激发学生了解作者童年生活的发现的学习兴趣进入新课学习。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要求正确流利。
2.找出生字,注意读准字音;理解词语。
3.课文课讲了一件什么事,了解课文主要内容。课文重点写作者童年时发现胚胎发育
规律的过程。
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再读课文,引导学生在小组内交流作者围绕着童年的发 现先讲了些什么?再讲了什
么?最后讲了什么?
课文先概述了作者童年的发现,然后具体 叙述这项发现的经过,最后讲了这个发现在几
年后老师讲课时得到了证实。
2.激趣朗读,作者的发现有趣吗?选择最感兴趣的段落有感情地朗读。
四、阅读理解“‘我’发现了什么?”
1.自读课文一、二自然段,说说知道了什么?还有什么不 理解?引导学生从课文内容
发散开去,以课文内容为切入点展开讨论。
2.朗读体会
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发现胚胎发育规律时的欣喜和自豪,及当众受到惩罚的愤懑。
读中评价,进行有感情地朗读入情入景体会作者的感受。


五、开放拓展
收集同学间童年的发现,看看谁的发现最有意义。
第二课时
一、回忆导入
引导学生说说作者童年的发现是什么。以作者是怎样发现这童年的秘密的导入新课教
学。
二、细读体会童年秘密的发现过程
1.“我”是怎样发现胚胎发育规律的?又是怎样找到答案的。
分小组学习,将找到的句子读一读,并谈自己的体会。讨论交流不理解的问题。
(1 )“我”是在做梦中发现自己总在飞翔,并且发现其他同学也具有“飞行”的天赋,
于是便产生了好奇, 想解决这个奇妙的问题。
(2)我们一起找到老师,请他给我们解答。
(3)老师并没有给我们一个满意的答案,便激发了“我”的想象力,渴望弄明白人究
竟是怎么来的。
(4)“我”想得是那样痴迷,以至于亲自抓来鱼,仔细观察,想从鱼身上发现人应具
有的某些特征。
(5)“我”经过思考、推算,终于找到了问题的答案。
2.从“我”的发现过程中 ,那些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找出来读一读,谈谈自
己的体会。引导学生从课文内容中体会作者执 著探究的精神。
3.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作者是怎样发现胚胎发育规律这个秘密的,并结合自己的实 际回
忆讲述生活中探究秘密的小事。
三、体味作者秘密被证实后的感受
1.学生自读课文说说作者的秘密被是怎样被证实的。


2.引导理解“ 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发明与发现,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
的危险”这句话的意思。
让学生通过举例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引导学生说出哥白尼、布鲁诺、伽利略等人的遭
遇理解这句话。
引导通过朗读体会作者内心愤懑的感受。
四、从课文中,看出作者是个怎样的孩子?
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作者是个怎样的孩子。通过学生的读书,感悟,交流,知道
费奥 多罗夫是个天真无邪、求知若渴、善于探究和想象,并有着执著精神的孩子。
五、总结交流
通过学习课文,受到了什么启发?
引导学生说说学习这篇课文后受到了怎样的启发。 在生活中要养善于观察的习惯,遇到
问题要敢于动脑思考,最为重要的是有坚持不懈的勤奋钻研的精神。




9.儿童诗两首
学习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想象诗歌描绘的意境,感受童年幸福快乐的生活和美好的愿望。
2.认识本课生字,背诵喜欢的诗歌。如果有兴趣,尝试写一首儿童诗。
学习重点
想象诗歌描绘的意境,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感情。


课时安排
1课时
A案
教学流程
一、学习《我想》
(一)导读引入,激发兴趣
指名读导读部分的前三句。
师导:今天我们要学习两首 儿童诗。刚才同学们读的这几句话实际也可以称得上是一首
赞美童年的诗。现在请同学们把课文读一读, 看看它能带给我们怎样的感受。
(二)诵读诗歌,感悟想象
1.生自由读诗。想想每个小节作者所表达的愿望。
2.指名分小节读诗,想一想,每节写什么?
3.指名说作者在每一个小节里所表达的美好心愿。
4.说一说自己最喜欢哪一个小节,为什么?
5.学生自由品读诗句。
(1)“我”为什么想把眼睛装在风筝上?
(2)“我”为什么想把自己种在春天的土地上?
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如,平日里看见阳光的感受、脚踩土地的感觉以及结合
天空 、白云的样子和土地上草木葱翠的情景,谈感受。
6.生展示读,并说说自己在读的过程中似乎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7.比较读,看看谁能通过朗读表现诗歌所表达的意境。


(三)回归全诗,感受意境
1.师:让我们把整首诗串起来完整地读一读,边读边想,诗人是怎样 表达自己的美好心
愿?这首诗在表达上有哪些值得我借鉴的地方?
2.生谈自己的发现。 教师引导学生小结:每一小结都以“我想......”作为开头,表达
自己的梦想,每一小结里都有一 个叠音词如“悠呀,悠──”“长呀,──”这样的语句。
3.生再次自由读文,感受诗歌的韵律、节奏。
4.全体齐读。
二、学习《童年水墨画》
(一)自读自悟,理解大意
1.自读全诗,要求基本理解 诗歌大意,在不理解的地方作上记号,并在每小节的标题后
面加上一个表示动作的词,概括主要内容。如 “街头阅读、溪边钓鱼、江上戏水”等。
2.指名读诗,交流预习所得,概括全诗大意。
3.学生质疑,释疑。尤其是一些含义比较深刻的语句教师有必要加以解释。如:“草地
上 蹦跳着鱼儿和笑声”,让学生体会“笑声”怎么会蹦跳?这说明什么?
(二)赏读诗句,学习借鉴
1.画出文中精彩的语句,反复诵读,体会这样表达的妙处。
2.欣赏交流佳句。如 :“阳光从脚尖悄悄爬上膝盖”“忽然扑腾一声人影碎了,草地上
蹦跳着鱼儿和笑声”“像刚下水的鸭群 ,扇动翅膀拍水戏耍”等语句,体会诗句所包含的动
感画面,感受童年的瑰丽多彩。
(三)比较鉴赏,模仿习作
1.默读两首诗,想一想,两首诗在表达方式上有什么区别?
2.生探究、发现。
3.交流感悟。


4. 师小结:第一首,每小节的结构基本相同,并且都围绕“梦想”这一主题,语言比较
跳跃。第二首主要是 通过捕捉镜头来记录童年生活场景,有一种动态的美,还有一定的故事
情节性。
5.想一 想自己童年生活是否也曾经有过无数的梦想或者也曾经有过许多有趣的童年往
事,模仿这两首诗中其中的 一首,记录下你的童年梦想与童年往事。
6.生动笔习作,教师巡视。
7.交流作品,师生互动点评。
(四)总结谈话,结束教学
师:童年的生活是一幅 连绵不断的水墨画,里面有许多值得我们记忆、收藏的场景,我
们以往阅读了许多描写童年生活的文学作 品,今天又学习了两首儿童诗,再一次打开了通往
儿童世界的大门,请大家课外阅读其他儿童诗,丰富我 们对童年生活的记忆。
(福建省宁德师范附小章淑勇)
B案
教学过程
一、出示课题,朗读诗歌
1.出示课题《儿童诗两首》,说说你知道那些 儿童诗。可以说说诗歌的题目,也可以背
诵其中的一两句。
2.朗读课文。
二、感情朗读,体会意境
1、指导学习《我想》
(1)朗读诗歌,想象体会“我”的愿望。
①朗读诗歌,说说“我”的那么多愿望中,那一个最令你神往?
②默默诵读最令你神往的愿望,想象那是一个怎样的情景?


◇你好象看到了什么?
◇你有什么感受?比如:“牵着万缕阳光”是怎样的感觉?“成为柳絮和蒲 公英,飞呀,
飞”是怎样的感觉?
③有感情的朗读最令你神往的愿望。
(2)想象一下,“我”是在怎样的情景下产生这些美好的愿望的?具体说说。
◇春暖花开的时候,坐在绿绿的草地上......
◇在阳光下,春风中起舞......
......
(3)有感情的朗读诗歌。
2.指导学习《童年水墨画》
(1)朗读诗歌,比上眼睛想象诗歌描写的画面。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
①静静地在街头阅读《水浒传》。
②鱼儿钓上来了,鱼在草地上蹦跳。
③在江面上打水仗。
......
(2)细细朗读有关的诗句,体会其中的快乐。
(3)有感情的朗读诗歌,体会童年生活的美好。
三、比较朗读,理解诗歌
1.反复朗读两首儿童诗,比较:这两首儿童诗有什么不同?
2.在充分朗读、思考的基础上,小组讨论。
3.课堂交流,随机指导。


(1)《我想》是一首诗歌,《童年的水墨画》是组诗。
引导学生注意其中的区别:组诗有小标题;每一节诗歌写的是不同的内容......
(2)《我想》是押韵的,《童年的水墨画》不押韵。
引导学生朗读这两首诗,体会押韵和不押韵的区别,了解儿童诗可以押韵也可以不押韵。
(3)《我想》描写的是“我”的一些美好的愿望,《童年的水墨画》描写的是童年的
生活学习场景。
①说说《我想》描写了“我”的哪些愿望?
◇“我想把小手安在桃树枝上”
◇“我想把脚丫接在柳树根上”
◇“我想把眼睛装在风筝上”
......
②说说《童年的水墨画》描写了哪些学习生活场景?
◇在街头看书
◇在溪边钓鱼
◇在江上游泳
③朗读诗歌,体会描写的愿望和场景
四、诵读诗歌,感悟语言
1、自由诵读诗歌,画出你认为写得最特别的句子。
(1)“牵着万缕阳光,悠啊,悠──悠出声声春的歌唱”
(2)“忽然扑腾一声人影碎了,草地上蹦跳着鱼儿和笑声。”
(3)“阳光从脚尖悄悄爬上膝盖,也想着‘黑旋风’水战‘浪里白条’。”


......
2.说说这些诗句特别在什么地方?
(1)很有韵味。
(2)语言中有图画。
......
3、朗读或背诵这些诗句。
五、作业
1.选择背诵诗歌。
2.有兴趣的,可以试着写一首儿童诗。


南京专科学校排名-塞下曲的诗意


中合车队-永无止境影评


四季的诗句-天堂作文


最让人感动的一句话-word简历封面模板


感动中国的人物-中秋节吃月饼作文


堰苗助长-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


夏天适合去哪里旅游-先锋之歌


南京小吃街-座右铭励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