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教材解读及教学建议

玛丽莲梦兔
990次浏览
2021年01月11日 04:32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满月酒答谢词-关爱作文400字

2021年1月11日发(作者:于兰馥)


统编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教材解读及教学建议


第一单元 走进西部



教材解读



本单元教 材围绕着“走进西部”这一专题进行编写的。这一组教材共选编了4篇课文,
其中两篇精读课文、两篇略 读课文,分别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反映了西部的神奇,西
部的开发与建设,西部的昨天和今天。< br>


本单元以走进西部作为专题进行研究,一是引导学生通过读书和搜集有关 西部的资料,
了解西部,培养学生热爱西部的思想感情;二是引导学生学习把握课文主要内容,联系上下
文,体会优美语言的表达效果和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提高理解语言的能力,积累语言增强
语感 ;三是引导学生了解文章的一些写作方法,并试着将这些方法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去。



为了更好的使学生《走进西部》,课后安排了阅读连接,此外教材还安排了词语盘点、
口语交际与习作的训练项目,再回顾与拓展中设置了交流平台、日积月累和趣味语文,为同
学们的知识 拓展搭制了平台。学习整组教材,学生既要把具体的景、人、事和作者所要表达
的思想感情结合起来,还 要借助一些课外资料认识西部,了解西部,加深对西部的自然风光
及建设者热爱之情。所以在整组的教材 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仅要多方位、多渠道的了解西部,
还要联系上下文,把握课文内容,体会文章句式及 语言的优美,提高理解语言及写作的能力。



学情分析:



学生对西部缺乏了解,教学本组教材,既要引导学生把具体的景、人、事与作者所 要表
达的情感结合起来,还要尽可能地为学生多做一点西部背景材料的介绍,以加深对西部自然
风光、历史文化、风土人情和建设者的认识。



教学目的:



1.引导学生通过读书和搜集资料了解西部,激发热爱西部的情感。



2.引导学生学习把握课文主要内容,联系上下文,体会优美语言的表达效果和理解含
义深刻的句子,进一步提高理解语言的能力,并不断积累语言,增强语感。


< br>3.引导学生了解文章一些比较简单的、适于他们接受的写作方法,并试着将这些写法
运用到自己 的习作中。



教学重难点:



1.本单元会认识生字27个,会写20个字。



2.体会作者在表达上的特点。



3.联系课文内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4.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5.背诵指定段落:1课第2.3小节。3课指定段落。



6.第3课后的小练笔



课例解读及教学建议



1.《草原》



这篇散文 是作者第一次访问内蒙古大草原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并通过这些所见、所
闻、所感,赞美了草原的美 丽风光和民族之间的团结。本文层次井然,作者按照事情发展顺
序叙述,先描写草原秀美的景色;再描写 草原迎客场面和草原联欢的情形。作者移步换景,
由景及人,最后,以简明有力、含义丰富的诗句结束。 全文安排有序,脉络清楚,衔接紧密,
推进自然。课文写景语言优美,善于运用比喻和拟人的写法,不但 形似而且神似,生动贴切,
同时又不失纯朴简练,生动感人。三是情景交融,无论是描写自然风光还是主 客相见、联欢、
惜别,处处流露出作者的赞美之情。



本文作为 “走进西部”第一篇课文,目的一是引导学生感受充满诗意的草原风光与民族
风情,体会作者对草原的热 爱和对民族团结的赞颂之情;二是在阅读中体会表达上的一些特
点,并积累语言;三是走进西部,通过这 一篇课文的学习,引发学生对西部了解的欲望,激
起对西部探讨的兴趣。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随着作家的 叙述,在头脑中浮现出一幅幅生动的
画面,从而感受草原风光与人情的美好。教学难点是品味优美的语言 ,体会表达方法。



教学建议



自学生字、新词,理解作者写作思路──用“朗读品析,想象画法”的教学手段,感受
草原风光美──以 “理解概括、情境表演、写作深化”的教学手段深读深悟,感受草原人情
美,体会蒙汉两族人民之间的深 情。



2.《丝绸之路》



《丝 绸之路》是一篇略读课文。这篇课文以独特的视角,生动描绘了两千多年前中国与
安息古国交流的一幕, 再现了西部灿烂辉煌的历史文化,说明了丝绸之路不仅是古代亚欧互
通有无的商贸大道,还是促进亚欧各 国和中国往来、沟通东西方文化的友谊之路。据史载,
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公元前119年至公元前1 15年),率300人使团到乌孙,又从乌孙
分派副使赴大宛、康居、大月氏和大夏等国访问。汉使到安 息,安息国王派大将率2万骑
兵到东部边境迎接。汉使回国时,安息还赠送大鸟卵(鸵鸟卵)黎轩眩人( 罗马杂技艺人)
给汉武帝。



作者先描写了矗立 在陕西西安市的“丝绸之路”巨型石雕,然后由点及面、由情入理地
阐明了丝绸之路的历史意义。由群雕 遐想到两千多年前的情形,重点描写了汉代张骞的副使
与安息国将军在边境上互赠礼品的场面,展现了两 国不同的礼节、文化及经济发展。课文描
写细腻生动,人物的动作、语言、表情栩栩如生。作者接着概述 了丝绸之路对中西方国家经
济、贸易、文化的促进与繁荣所起的重大作用。最后一段与开头相照应。课文 生动再现了昔
日丝绸之路上“驰命走驿,不绝于时月;商胡贩客,日款于塞下”(《后汉书·西域传》)
的繁荣景象。文章结构清晰,语言生动,叙述情节具体可感,易于激起读者对西部繁荣历史
的遐 想。



学习这篇课文,一是让学生了解丝绸之路对历史上东西方国家政治 、经济、文化交流和
增进各国人民间友谊所作的重大贡献;二是了解课文主要内容,体会文章的叙述顺序 和表达
特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提高独立阅读的能力。教学本文的重点是引导学生独立阅读课
文,了解主要内容,体会丝绸之路的重大作用和作者的表达方法,激发了解丝绸之路和西部
历史的兴趣 。



教学建议



初读课文,自学 生字,新词,掌握文章主要内容──抓住全文中心句,联系全文,从“友
好往来、贸易交流、文化交流” 等方面深读深悟丝绸这路的重要作用,历史价值。──转换
迁移,创编故事。



3.《白杨》



这是一篇精读课文。文章写的是在通 往新疆的火车上,一位父亲和两个孩子,望着车窗
外的白杨展开讨论的事。作者借白杨,热情歌颂了边疆 建设者服从祖国需要,扎根边疆、建
设边疆的远大志向和奉献精神。作家文笔清新流畅,人物描写生动。 文章由树及人,从孩子
关于白杨的争论开始,引出爸爸对白杨特点的介绍,托物言志,借物喻人;然后写 爸爸借白
杨表明了自己扎根边疆的志向,并希望孩子也能够成为边疆建设者的心愿。在作者的描写和叙述中,没有直接歌颂这些无私奉献的建设者,而是将戈壁上高大挺秀的白杨与扎根边疆的
建设者形 象逐步交融在一起。车窗外的白杨──于茫茫戈壁站得高大挺秀;父亲眼中的白杨
──不择环境,不惧灾 害,茁壮成长;父亲心中的白杨──就是扎根边疆、无私奉献的边疆
建设者的化身。



学习这篇课文,一是让学生继续学习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
深刻的句子;二是体会课文是怎样借物喻人,赞颂边疆建设者的;三是进一步加深对西部的

了解。本课的教学重点是通过白杨树的外在特点感悟其内在品质;难点是体会写法,感悟树
的某些特 点与人的某些品质之间的相通、相似之处。



教学建议



初读课文,把握主要内容──外形特点(联系白杨生长的环境大戈壁体会白杨高大 挺秀
的特点)──内在品质(联系白杨恶劣的生长环境,联系生活体会白杨内在品质。)──借
物喻人(前后联系,体会爸爸的心思、心愿)──研讨写作特点



4.《把铁路修到拉萨去》



这是一篇充满了昂扬向上的精神和 英雄气概的文章。文章记叙了在高寒缺氧,自然环境
恶劣,生态环境脆弱,施工条件异常艰苦的情况下, 西部建设者们以智慧和力量克服了一个
个世界级难题,攻克了国际性技术难关,创下了世界铁路建设奇迹 ,那就是当今世界上海拔
最高的隧道──风火山隧道贯通的经过。文章条理清楚,数据详实,字里行间包 含着对西部
建设者智慧与力量、吃苦奉献精神的歌颂。



这篇通 讯字里行间洋溢着浓郁的抒情色彩。作者主要采用这样几种抒情方法:一是直抒
胸臆,通过8个感情色彩 强烈的感叹句,充分表达了筑路大军的信心与决心以及所遇困难
的严峻以及克服困难和取得胜利的喜悦之 情。二是运用恰当的比喻,如,“铁龙”“下马威”
“逞凶一时的冻土”“巨大的拦路虎”,更加突出了 建设者的豪情壮志。三是语言直白简洁,
有很强的节奏感,字里行间充溢着乐观情怀。



学习这篇课文,一是引导学生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联系上下文体会含义深刻的句 子,
进一步提高阅读能力;二是使学生感受到建设者们身上无私奉献、乐观向上和科学创新的精
神,在脑海中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三是对西部大开发有更多的了解。教学本文的重点是把
握主要内容, 弄清建设者们是如何克服复杂冰冻土层、恶劣天气和极度缺氧这些困难的,并
从中受到感染。难点是修建 风火山隧道中的施工困难及科技攻关的方法。



教学建议



自学生字,理解新词,指导学生抓住题目用四要素归纳主要内容──从建设者在修 建铁
路中遇到困难、克服困难体会建设者的精神。──为青藏铁路命名──阅读迁移,训练运用。




教学思路



第二单元 永远的童年



教材解读



童年, 是充满纯真和情趣的时光,也是令人留恋和难以忘怀的时光。本组教材就是以童
年为专题来编排教学内容 的。《古诗词三首》向我们展示了古代儿童生活的画面──《牧童》
生动地描写了牧童放牧晚归后那种安 然与恬淡、闲散与惬意的生活;《舟过安仁》以新奇的
角度写渔童行舟过江,以伞作帆,张伞使风时天真 、活泼的情景;《清平乐·村居》则写了
农村孩子童年的无忧无虑。《冬阳·童年·骆驼队》《祖父的园 子》分别写了骆驼队和祖父
的园子给童年带来的快乐。这几篇课文反映了古代、现代和当代中国儿童生活 的某些侧面。
《童年的发现》写童年时有趣的发现。《儿童诗两首》则写了现代儿童的丰富的想象和美丽
的憧憬,展示了当代儿童的生活乐趣。童年生活,因为无忧无虑而快乐,因为有了梦想而精
彩。 透过一篇篇风格各异的课文,我们看到了童年生活的多姿多彩,一种难言的亲切感和温
馨会久久地萦绕在 我们心头。引导学生感受童年的美好,享受童年,珍惜童年,并在阅读中
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理解词句 ,体会词句表达的感情,丰富语言积累;更重要的是让学生
留心观察生活,用心感受生活,培养积极、乐 观的生活态度。



配合本组专题,在课后安排了“综合性学习”“阅读链 接”,在“语文园地”里安排了
“口语交际•习作”等多项训练内容,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童年,把自己 生活中难以忘怀的
事、真实的感受说出来、写下来,和同学一起分享;阅读中外伟人、名家的童年故事( 或励
志名言),开拓视野、增进了解、激励自我。



课标要求:



1.在语文学习过程中,鼓励学生利用多种渠道获 取有关信息以扩展知识面,努力提高
学生的科学素养。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2.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



3.指导学生认真做好笔记或卡片,总结从课文中获取的知识和信息,列出课 文中运用
的表达方法。使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



教学目标:



1.认识本单元的生字,明白字的意思,学会本单元的新词,并积累一些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中自己喜欢的部分。



3.通过古诗词的学习,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和快乐。



4.理解课文内容,结合重点词句体会作者怀念童年的思想感情,并揣摩这种感情是怎
样表达出来的。



6.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快乐心情,感悟作者的表达方式。


7.把握课文内容,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领悟作者童年时求知若渴、寻根究底和大胆
想象的精神。



8.通过朗读课文,感受儿童丰富的想象力,体会童年生活的快乐。感 悟儿童时(删除)
(诗)的特点。



教学重点:



1.学习作者细致的观察和一些表达方法,积累好词佳句.



2.流利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结合重点词句体会作者怀念童年的思想感情,并揣摩这种感情的表达。



4.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抄写喜欢的句子。



5.把握主要内容,感悟作者的表达方式。



6.通过朗读课文,感受儿童丰富的想象力,体会童年生活的快乐。



教学建议:



1.让学生多读书,体会作者对童年的眷恋,感受 童年生活的美好,童年时光的美好,
丰富情感体验。



2.通过对比阅读,领悟文章的一些表达方法。



3.丰富语言的积累,交流和描绘自己的童年的生活。



教学建议



一、教师可从整体上观照本组的教学 内容和编排特点,把理解内容和体会感情、读书与
表达、语言积累与语言运用、课内与课外有机地结合起 来,以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学习
这组课文后,可以组织学生围绕“永远的童年”这个专题进行综合性 学习,加强教材的整合
和课内外的融合,努力把书本与生活结合起来,使学生对生活充满热爱。



二、用整合式思维,和孩子们开展以“童年”为主题的专题学习。由此安排了以下 的学
习程序:



1.童年杂忆──漫谈童年,老师讲述名家的童 年趣事,如冰心小时候读书痴迷的故事,
和爸爸一起骑马的故事;高洪波小时候和小伙伴斗陀螺的故事; 刘绍棠童年的玩与学;乔叶
儿时盼望妈妈给她做一个最美的书包的故事……这些都激发孩子们也畅谈自己 的童年趣事,
这样大家的故事就在孩子们的头脑形成丰富的素材库,在孩子们情感饱满的契机,让孩子们
在学习本单元课文之前提笔成文。



2.学习课文:《古诗词三 首》《儿童诗两首》为一组,《冬阳,童年,骆驼队》《祖
父的园子》为一组;这样以对比学习的形式, 让学生有更清晰的思路参与学习。



3.搭建再次畅谈的交流平台:学习 完本组课文之后,孩子们心目中已经深深地留下了
许多“孩子”的形象:聪敏善良,感情丰富的小英子, 孜孜不倦,探索不止的费奥多罗夫,
沐浴在爱中得以在祖父的园子里畅享自由的小萧红,还有古人笔下生 动孩童:晚归休憩的牧
童悠然自得,借伞使风的两小儿,卧剥莲蓬的小儿……让学生在学完文章建构起成 熟的认知
系统时,再次回顾这些生动的人物形象,既是对课文内容的再次复习,又是一次情感的升华──-如此多有趣的故事见证着我们童年的丰富多彩。这样的交流对整组课文的学习可以说
是画上一 个圆满的句号。同时,这样的语言训练,其实也给了学生一个整合课文教材资源的
一个机会,从而慢慢地 养成整合教材资源的学习意识。



4.讲评习作,学习修改,成就新作─ ─在“童年杂忆”中孩子们已经畅谈自己的童年,
现在再加上学完整组课文,有了一定的表达方法的积累 ,有了一些词藻妙句的陈淀,有了饱
满的情感欲望,此时讲评孩子们当初写下的习作,让孩子重新审视“ 学习前”与“学习后”
的效果,在对比之中找到差距,把学到的内化到自己的表达写作中,成就新作,孩 子们就已
经上了一级新的台阶,难得的是,这是孩子自己在自主地登上新的台阶,写作的动力是发自内心的。以上学习程序始终让孩子们在一个主题的范围内,由自己的生活经历,看到名家名
人的独特 故事,紧接着再看到自己的表达,进而学习名家名人的表达,提高自己的表达水平。


这样 就灵活运用了教材的内容,根据学习的需要来完成学习课文,口语交际“难忘童年”,
交流平台“我喜欢 的课文“,以及习作”童年趣事“各部分内容。



三、围绕““爱”这一情感体会,挖掘童年生活的“趣”



小英 子也好,小萧红也好,古诗词三首中描绘的趣稚儿童也好,之所以天真动人,都因
作者们在字里行间暗藏 着一份深深的爱的渲染:小英子的童年里有爸爸对女儿温柔的爱,有
小英子对骆驼队的爱;小萧红的童年 里,在祖父的园子里自由畅快,也是全因有祖父柔柔的
爱;古诗词三首里的孩童们被写成稚趣百态,不也 少不了诗人对他们的一番喜爱吗?有了这
样的感情根基,学习课文的时候,着力让孩子们感受这点最动人 之处,才能激发更深的情感,
看懂表面的“趣”了。



如在教学 《祖父的园子》时,安排了这样的程序:1.自由读文,找出小萧红在祖父园
子里享受的快乐事有哪些? 谈谈自己的感受。2.示句:一切都活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
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学生 结合刚才找到的快乐事,深入理解这句话,同时进
行语言训练,用上这句话来说说小萧红的自由与快乐。 3.补充材料,体会祖父的爱是小萧
红快乐童年的源泉:老师出示选自《呼兰河传》的句子:祖父的眼睛 是笑吟吟的,祖父的笑,
常常是笑得像个孩子似的。等我生来了,第一给了祖父无限的欢乐。等我长大了 ,祖父非常
爱我,使我觉得在这世界上,有了祖父就够了,还怕什么呢?4.回应题目:“祖父的园子”
中“祖父”的深层含义在于祖父给与小萧红的慈祥的爱,所以她称园子是祖父的园子!5.课
外 拓展阅读,深入感受由祖父的爱所生发的更多的属于小萧红的童年快乐:推荐《呼兰河传》
节选篇目。< br>








第三单元 语言艺术



一、教材解读



人们每天都要用语言进行交流。精练得当的语言,能准确表达思想情感;机智 巧妙的语
言,有时会帮助人们摆脱困境;幽默风趣的语言,能活跃生活;生动优美的语言,能愉悦身心……反之则不然。俗话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语言就是这样奇妙。
凡是精练 、幽默、生动的语言都是被艺术化了的语言,都充满了艺术的魅力。本单元教材就
是以语言艺术为专题来 组合课的。第一篇精读课文《杨氏之子》是一篇文言文,是小学阶段
出现的第一篇文言文,文中的九岁男 孩与客人机智巧妙的对答,令人拍案叫绝;第二篇精读课
文《晏子使楚》是一个历史故事,写晏子面对楚 王的再三侮辱,运用机智的语言应对,给楚王以
有力的回击,维护了祖国的尊严。两篇略读课文都是小学 阶段出现的新体裁。其中《半截蜡
烛》是一个短小的剧本,写了母子三人为保护隐藏在半截蜡烛里的秘密 文件与德国军官机智
周旋的事,它的精彩之处体现在母子三人与敌人不动声色的对话中;《打电话》是一 段相声,
它用夸张幽默的语言告诉人们,说话要简练。以上各篇课文都体现了语言的作用和魅力。“综< br>合性学习”“口语交际·习作”和“回顾·拓展”,紧紧围绕单元专题、配合课文的学习来
安排, 使语言的学习感悟与积累运用及学习成果展示紧密联系起来,是本单元教学的重要组成
部分。



1.教材在指导学习上有比较系统的设计



教材在“导语”中点明了学习重点:搜集、积累用得精妙的语言,并学习用得体的语言
进行表达。在课 文学习中,引导学生体会主人公说的话妙在哪儿;感受剧本、相声的语言特
点。在语文实践活动方面,提 出日常注意发现、积累不同特点的谚语、歇后语、广告词、提
示语、古今笑话等,并鼓励学生试写提示语 、广告词。



2.本组安排了小学阶段的第一篇文言文──《杨氏之子》 ,篇幅短小,文字也比较浅
显,适宜学生积累背诵。安排文言文的一个主要目的,是为以后的学习搭一个 梯子,使学生
能初步感受文言文的语言风格,为顺利过渡到中学的文言文学习作一个铺垫。



3.在本组教材选入了剧本《半截蜡烛》。《半截蜡烛》讲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 间,
伯诺德夫人一家为了保护情报,与德国军官巧妙斗争的故事。通过课文的学习,通过人物对


话,学生不仅能感受到人物勇敢机智,而且能初步了解剧本的特点:开头写明故事发生的时
间、地点和剧中人物、布景等,然后着重写人物对话。



4.引入相声 这种新的教学题材。一般说来,相声的语言具有下面一些特点:通俗易懂、
明快动听、形象具体、生动活 泼、用词俏皮、丰富多彩。本组的《打电话》是一段对口相声,
作者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活灵活现地给 我们呈现了一个说话啰唆的人物形象,让人在捧腹
中深受教益。



5.本组教材安排了一次综合性学习活动。活动内容是发现、搜集、积累运用有特色的
语言,体会有艺 术魅力的语言。教学时,教师要整体观照本组教材编排的特点,整体安排教
学活动,做到教学内容自然融 合,教学活动能够协调进行。



二、学情分析



由于本单元的课文多为新体裁,且内容具有较强的趣味性,学生会有较强的新奇感。这为教师采用活泼多样的教学形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提供了契机。教师要引导学生有感情地
朗读课文 ,感受人物语言的精妙,在语文学习中积累语言。



三、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读书,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 眷恋,感受童年生活的美好,童年时光的
珍贵,丰富情感体验,更深切地感受正在经历着的童年生活。< br>


2.通过对比阅读,领悟文章的一些表达方式。



3.丰富语言的积累。



4.交流和描绘自己的童年生活。



四、教学重难点



1.让学生通过读书感受精妙语言的魅力,感受语言表达的艺术。



2.通过不同体裁文章的阅读,体味不同风格的语言,了解不同体裁的表达方式。



3.积累优美语言,并学习用得体的语言进行表达。



五、课例解读及教学建议



《杨氏之子》



《杨氏之子》选自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该书是一部主要记载汉末至晋代士族阶
层言谈轶事的小说。故事情节简单,语言幽默,颇有趣味。选编本课的目的,一是让学生开
始接触文言 文,对文言文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二是理解古文的意思;三是使学生感受到故事
中人物语言的风趣机智。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指导学生把课文读流利,读懂句子,体会人物语言的风趣和机智。



(二)教学建议



1.设计思路



教学本课,要使学生对文言文有初步的感觉,重点抓朗读,释句和背诵。朗读要通过范
读,让学生注意停顿,体味语感,而后领读、自读,直至正确、读流利;释句要借助注释,

带领学生疏通文句,要词词落实,句句落实,在此基础上交流“杨氏之子的回答妙在哪里”
以及阅读 心得;背诵不仅要正确,还要注意停顿和语气。



2.弄清古文与现代文 的不同。在这篇古文中,有许多典型的单音节词,如“孔君平诣
其父”中的“诣”指拜见。还有“未”、 “闻”、“示”等,那么我想让孩子学会借助注释
学习,这是一种习惯。先举出注释中有的“诣”,再让 孩子去研读。



3.本文虽行文简洁,不足百字,但古今字义不同是学生 阅读理解的难点。建议采取以
下步骤帮助学生理解短文的意思:



(1)学生尝试读文,根据学生读文情况教师示范读文,帮助学生在把短文读正确的基
础上读流畅。< br>


(2)在读通课文后,请学生根据注释、插图和联系上下文,理解每一句 话的意思。教
师加以点拨,如:“为设果”是说谁为谁摆放水果?“家禽”是现在说的“家禽”吗?使学 生
能贯通上下文。



4.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要在古文 的语境中读出语感来,这可有点难,不像现
代文的有感情朗读。古文要读好,首先当然要理解意思,这是 学生通过自读及合作交流可以
基本达到的,那么这可以放手让学生操作。在此基础上,学习适时停顿朗读 。此时,学生可
能读不出古文味,读得一字一停,什么也不像。这时可加强教师范读和学生练读,这样花 费
的时间可能会很长。虽然时间很长,但是,我不觉得浪费,这绝对不是简单的模仿,这是入
情 入境地品味。品味够了,我们就可抛出本文的中心问题:读了文章,杨氏之子应答如何?
我们再结合重点 句子将“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与“孔雀是夫子家禽”作比,实在不行还可
教师与学生相互演一演。


5.教师在教学时,可根据情况拓展学习《世说新语》上的其他关于言语表达的小故事。



《晏子使楚》




《晏子使 楚》讲述了春秋末期,齐国大夫晏子出使楚国,楚王三次侮辱晏子,想显显楚
国的威风,晏子巧妙回击, 维护了自己和国家尊严的故事。故事盛赞了晏子身上表现出来的
凛然正气、爱国情怀和他高超的语言艺术 。



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是通过朗读体会晏子语言的巧妙,并从他机智 的回答中体会人物
的特点。



(二)教学建议



1.设计思路:



从总体感受、了解课文 主要内容入手;然后师生共同探究原因,选取一个故事内容认真
导读,明确因果联系,启发学生一个部分 一个部分地阅读思考,提出不懂的问题或自己的看
法;再通观全文,进行情景再现,加深对全篇文章的理 解、掌握,加深对人物个性的把握。



2.抓住中心问题,将课堂引向深入



新课开始时,教师在学生 充分自学的基础上,可设计三个问题,即:故事中,什么地方
让你最气愤?谁令你最佩服?有没有使你感 到大快人心的情节?三个问题的提出既巧妙地
帮助学生进一步梳理了文章的思路,又使教师了解了学生的 认知水平,使教学更有针对性。
另外,虽是问题,我们可以不以问题的形式提出,而是告诉学生“老师在 读书的过程中遇到
了一些小问题,谁愿意帮助我解决呢?”这样可体现教师对于学生的尊重,无形中拉进 了师
生间的距离,使课堂的气氛更为和谐,激发了学生继续学习的兴趣。



3.利用有效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课堂上,我尽 量把时间还给学生,通过合作、交流、探究等教学环节的设置,调动每一
个孩子的积极性,让大家更多地 参与。如为了更好地理解课文的内容,体会人物内心的情感
世界,使学生与文本对话,从而在阅读课文后 有所领悟,可以让学生通过自己的阅读理解进
行表演。我们不求学生表演的优劣,但求孩子在表演中的自 我理解和感受。




4.本课适合分角色朗读。结合学生的 交流,引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重点朗读晏子和
楚王三次斗智的部分,要读出楚王的骄横、傲慢、阴险和 在失败面前的窘迫;要重点引导读
好晏子的话,晏子的语气或义正词严,或嘲弄戏耍,或诙谐反问,语气 虽然变化较多,这些
多变的语气,却充满了他的机智勇敢和爱国情怀。



5.在教学晏子三次反驳侮辱的故事导读过程中,可采用从整体到局部,从局部的结果
到分析理 解个别的句子,词语的方法进行。然后再串联起三个故事,进行总体的再现领悟。
例如:首先理解掌握每 则故事分别讲什么主要意思,最后结果又是怎样的?三个故事相互独
立,又彼此关联。从“只好”的结果 来分析,楚王是步步退却,晏子却一次比一次更淋漓尽
致的在反驳,最后,楚王“只好”落得个“赔不是 ”的下场。由于这种强烈的首尾反差,能
很好地引领学生去深究细抠,在深入的研读中,找出个中原因, 得到人生的启迪。



6.扩大课堂的信息量,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晏子使楚》是发生在春秋末期的有名的历史故事,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较远,虽然 它中
间的推理、斗智深为学生喜爱,但其中深远的历史背景、人物性格的特征却不好把握和理解,
尤其对于十岁的孩子来说,所以我在课前精心设计了资料交流的环节。这次资料的交流不同
于以往,不 光是选择资料的孩子要经历一个搜集、筛选的过程,其他听的孩子也要说说你在
听完后有什么收获或不懂 的地方,这充分体现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人的不同,体会
和需求自然不同,学生间的交流也正是 一个相互补充、相互促进提高的过程。



《半截蜡烛》



本篇课文是一个短小的剧本,反映的是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某城市的故 事。
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阅读,体会人物的机智、勇敢和爱国情怀,并初步了解剧
本这种文学形式,领悟其是怎样通过人物对话来表现人物特点的。



教学 重点是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把握剧情,通过人物的对话,体会人物的机智、勇敢和
爱国情怀。



(二)教学建议




1.设计思路



本课是略读课文,首先通过自读自悟了解课文大 意,知道“半截蜡烛”的重要性;然后,
通过小组讨论和全班交流的方式,理清课文脉络,深入学习课文 ,可引导围绕“蜡烛里的秘
密是怎样被完好无损地保留下来的”这一问题进行细读、探究,体会人物语言 透出的机智勇
敢;最后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朗读评价时,要引导学生注意到旁白语言的作用,以
便更好地揣摩人物的语气,把课文读好。



2.以读为主,贯穿始终



在教学中注重让学生参与阅读实践, 引导他们从读中质疑,读中释疑,既为学生创造了
阅读实践的环境和空间,又很好地发展了学生的智力, 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训练了思维的敏捷性、深刻性。如:上课伊始,我们出示“半截蜡 烛”的图片,引导学生质
疑,学生的阅读欲望一下子提高了,教师用一些鼓励的话引导学生自己读书。在 读对、读顺、
读好的基础上,让学生身临其境的读,使其感受伯诺德夫人母子三人在危急关头与敌作斗争
时的机智、勇敢,学习他们热爱祖国的精神。



3.课堂是学生 学习的主要场所,学生应畅所欲言,自主互动。让学生自由读文,告诉
学生想怎么读就怎么读,让学生自 由选择感兴趣的学习内容,自由选择学习伙伴。如教学中,
学生在初步感知课文的基础上,我们让学生从 文中选择一个自己最感兴趣的人物学习,还可
以离开座位和你最信任的小伙伴讨论交流。并让学生自由表 达,想说什么就说什么,允许学
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4.教师注重引导。教师是学生的学习伙伴,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我们要充
分尊重学生,让学 生享受到学习乐趣,获得成功喜悦。如在指导学生读“杰克”这一段内容
时,教者可以引导学生抓住人物 动作、神态、心理等有关词句多读,体会杰克从容、机智,
把语言文字训练落到实处。



《打电话》



《打电话》 就是一段惹人发笑、发人深省的相声,它讽刺了一个在公用电话亭打电话,
缺乏公共道德的年轻人。一句 话就能说清楚的小事,结果被这个人东拉西扯,说了两个多小
时,既误了自己的事,又耽误了别人的时间 。选编这段相声的目的,是让学生体会相声语言
的精妙和幽默,了解相声这种特殊的语言表演艺术。在读 中感悟到,打电话与人交流要言简
意赅,这样不仅节省时间,也是对别人的尊重。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通过分角色朗读课文,理解主要内容,体会相声语言的精妙与幽默。



(二)教学建议



1.设计思路



对于相声,学生并不陌生。要充分利用学生的经验积累,调动起学生读相声的兴趣 。本
文是略读课文,首先通过引导学生浏览全文,了解课文的意思,体会人物的特点。然后让学
生充分地进行自主阅读,体会作者的创作意图,感受人物语言的特点。



2.明确学习目标,阅读课前提示:想想这篇课文,我们应该弄懂哪些问题?



(1)浏览全文,想想说的是件什么事?



(2)故事里的那个人说话的特点是什么?



(3)这个相声对你的启发是什么?



(4)说说这个相声或听听其他相声,感受相声语言的艺术特点。



3.根据目标采用小组合作形式学习全文。




4.在学生理解完课文后,可以交流一下这个相声对自己有什么启发。



5.最后请同学们分角色读读这个相声,来感受感受相声语言的艺术风格。



口语交际



本次口语交际的话题是“劝说”,这里有 规劝的意思,劝说别人改掉不良的习惯。安排
这次口语交际的目的,是让学生在交际中学会怎样动之以情 、晓之以理地劝说别人,了解规
劝语言的特点,体会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的重要性。



教学建议:



1.创设情景、激发劝说欲望



学生模拟表演—孙女劝说爷爷戒烟,教师提出问题:这个模拟表演为什么颖没有说 服爷
爷?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做出总结:在劝说别人时,以理压人、说软话求人都不大可能奏效,
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让对方心服口服。另外,劝说还要注意对象、场合、方式方法。



2.交流、体会劝说语言特点假如你是颖,你会怎么劝说爷爷?把每个小组的方法进行
全班交流,比较,说说哪种说法更容易奏效,体会劝说的艺术。



3.拓展、运用



教师引导:刚才大家帮颖解决了难题,可是生 活中还有很多类似的问题,如:爸爸烟瘾
很大、妈妈多次劝爸爸戒烟,可他就是不听;走在大街上,好朋 友把果皮随手乱丢,其实不
远处就有果皮箱;剧院里,大家都在静静地看戏,可身旁的两个人就是说个没 完没了;邻居
的大哥哥一放学就玩电子游戏,顾不上吃饭,既影响学习,又伤身体……遇到类似的情况我
们应该怎样劝说别人?先请学生在小组内交流一下,说说你打算针对什么事进行劝说,再商


量一下怎样劝说会更有效,最后请若干小组上讲台进行模拟表演后,让学生评一评谁的劝说
效 果好。



习作



本次习作是写常 用应用文──发言稿。发言稿是参加会议者为了在会议上表达自己意
见、看法或汇报思想、工作情况而事 先准备好的文稿。



教学建议:



1.课前让学生收集发言稿,如:班委竞选发言稿、班队会发言稿等,先让学生在全班
朗诵自己所收集 的发言稿,以此调动起学生的经验积累,使学生从感性上了解发言稿,体会
到发言稿的作用。



2.师举例讲一讲在写某一发言稿的时候要写进哪些内容。请学生根据以上例子归 纳总
结发言稿的写作特点:发言稿的内容要根据具体需要、具体环境而定。



3.尝试让学生根据习作提示自己选择写作情景。写作时要先明确习作要求:①内容具
体、适合当时需要;②感情真实;③语句通顺。



4.评改、交流。教 师根据巡视观察指名几个学生读习作草稿,让学生结合评改中出现
的典型问题自己修改作文草稿。评价时 不必拘泥于字数多少,以符合当时的发言要求为评价
标准,以发言稿内容是否具体、语言是否通顺为评价 重点。



回顾拓展



一、交流平台



1.结合本单元内容,自由交流 。请两名学生分角色朗读小林和小东的对话,我们可引
导:听了这段对话,你想说些什么?让学生畅所欲 言,说出自己的感受。



2.展开话题、深入交流。如师:小林和小东学 了本组课文有这么多收获,老师相信在
座同学的收获肯定也不少,那就把你们的收获说出来让大家一起分 享。根据学生交流的话题,
教师相机引导,使话题展开;并就大家都感兴趣的话题,引导学生深入交流。 鼓励学生把课
内和课外的阅读有机地结合起来,而不是仅仅拘泥于几篇课文。



二、日积月累



首先让学生自由读对联,并把你喜欢 的对联读给同桌听,并说出喜欢的理由;然后学生
齐读对联,在全班交流你的发现(简要说说特征);再 鼓励学生背诵喜欢的对联;最后如时
间允许可安排学生默写对联。



三、展示台



“展示台”作为综合性学习的组成部分,是为学生 提供展示综合性学习成果的舞台。教
材从展示方式方面提供了三个例子:说快板、说相声、写提示语。这 些仅仅是例子,我们还
可根据综合性学习的实际情况,除了教材中说的三种形式,启发学生采用其他喜闻 乐见的形
式展示,比如:朗诵、办班级板报、讲故事等形式。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语言形式中、在自主的语言实践中,调动探究感悟语言的兴趣、热情,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开拓眼界。









第四单元 他们让我感动



教材解读



本组教材是以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为专题安排教学内容的。《再见了,亲人》记叙了
1958 年最后一批志愿军离朝回国时,同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情景,赞扬了中朝人民用鲜血
凝成的伟大友谊。《 金色的鱼钩》通过对老班长外表的描写,和以“我”的言行、神态作烘
托,讴歌了老班长宁可牺牲自己也 要完成党交给的任务的崇高的精神世界。《桥》的作者满
怀深情地塑造了一位普通老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 ,面对狂奔而来的洪水,他以自己的威信和
沉稳、高风亮节、果决的指挥,将村民们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 桥。他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
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不朽的桥梁。《梦想的 力量》则是一篇
读来令人心灵震撼和感动不已的课文。文中加拿大一个年仅6岁的男孩瑞恩·希里杰克为
了实现“给非洲的孩子修一口井,好让他们有干净的水喝”这一梦想而不懈努力,终于使一
个毫 无可能实现的梦却变成了现实,而且影响着越来越多的人去关爱和帮助别人,赞扬了瑞
恩善良、坚定执著 、金子般美好的童心。



课文中的这些人物虽然身份不同,但他们都有一 颗善良的心,用实际行动谱写了一曲曲
感天动地的人间真情。而《同步阅读》安排的几篇文章也都从不同 角度讲诉了感人至深的故
事。单元整合、群文阅读教学设计旨在让学生在阅读课文的同时,能体会善良、 执着、无私、
奉献给人们带来的感动,树立讲诚心、动真情、乐意用自己的爱心去帮助别人的风尚。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在阅读 这些生动感人的故事的同时,思想感情受到感染和熏陶,情感得到
陶冶升华,感受到人物心灵的美好和品 质的高尚。



2.引导学生懂得在阅读的时候既要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 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又要
注意领悟作者的一些表达方法。



3.引导学生课外收集一些感人的故事,为口语交际和习作教学做一些准备。



教学重点



1.通过入情入境地读、设身处地地想, 使学生懂得表达情感的方法虽然各不相同,但是
有着具体内容的真情实感具有超凡的感染人的力量。




2.分享学生同步阅读的学习感受、学习方法等,为学生有效同步阅读奠定基础。



教学建议



本单元课文中那些令人感动的情感、品质 ,都是建立在对崇高理想和事业的不断追求中
的,这种感动相对以往那些课文中的那些感动在人生态度价 值观的取向上更为自觉更有广泛
的社会意义。既然如此,我们就要在教学中引导孩子找到文中切实让他们 感动的地方,以此
为切入点来理解课文,感悟文本,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在本单元教学中, 我们
不如:以点带面,以文中让学生感动的字词句段为契机进行全篇课文的学习。



一、《再见了,亲人》──抓重点词句体会“感动”。


课文记叙了1958年最后一批志愿军离朝回国时,同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情景,赞扬了中
朝人民用 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这篇课文感情真挚,语言凝炼,句式参差多样,篇幅较长。建议老
师们是否可以用 这样的问题去引导学生切入全文的学习:课文描绘的是战争时代,没有血缘
关系的人,可是为什么他们能 够成为亲人?由此来统领全篇,再由此过渡到文中的三个有代
表性的人物,找到他们最让你感动的地方。



如:老大娘让我们感动的地方,一个是给我们送打糕,一个是为救伤员 牺牲了小孙孙。
如果单纯靠老师讲解,学生的感悟可能只会停留在字面,我们是否可以采用这种方法:< br>


第一个事例,设计这样两个问题:



1.为什么说老大娘给我们送打糕是“雪中送炭”?



2.把“ 是您带着全村妇女,顶着打糕,冒着炮火,穿过硝烟,送到阵地上来给我们吃。”
这句话缩到最简,并将 缩句与原句比较谈感受。



3.大娘送去的仅仅是打糕吗 ?(送去了……送去了……送去了……),此时战士们心
中是多么……(多么……多么……多么……)< br>


经过以上两个问题,学生对大娘送打糕的背景有了深入的了解,对当时大 娘时的危险也
有了深刻的体会,感动之心不用老师多讲也会油然而生。



第二个事例,抓住词语“唯一”,体会:小孙孙对于的老大娘重要性,老大娘对小孙孙
的疼爱, 想象祖孙俩相依为命的情景。但是为了救伤员老大娘竟然失去了小孙孙,你会有什
么感受?



小金花和大嫂的事例也可以用同样的方法,如体会“大嫂”让我们感动的地方可以 抓住
“深情厚谊”这个词语,大嫂做了那些事可以体现她对志愿军的深情厚谊?想一想,除了这
些她还做了哪些事?以此联想到,除了他们,还有多少朝鲜人民也做了哪些让我们感动的事
情?找到了这 些让我们感动地方,才能真正体会到那句“再见了,亲人”包含的真正含义。


< br>只有触动了学生心底的那根弦,学生才能真正体会到单元主题的意义,才会由衷地感受
到“他们让 我感动”。学生对课文的感悟才会深入,感情的表达才会真挚,朗读才会由感而
发。



二、《桥》──抓住文眼设置情感冲突。



1.抓住动词设置情感冲突:



(1)找找描写老汉动作的词语 :老汉从刚开始恶狠狠的“揪”到最后危难关头又“吼”
又“推”,急于求生的小伙子到最后危难关头又 “推”老汉先走,为什么?



(2)老汉和小伙子的言谈举止是多么矛盾 ,多么令人费解啊!请同学们读最后4个自
然段,相信你在顷刻间会明白许多许多……



(3)如果这个小伙子不是老汉的儿子,他还会“揪”,还会“推”吗?




(4)谈谈感受(结局太出人意料了,父爱太伟大了,老汉实在太 了不起了等等),试
着将这些感受都读出来。



2.抓住“关系”设置情感冲突:



(1)读课文14到23自 然段,再将文中的“老汉”换成“父亲”、“小伙子”换成“儿
子”读一读,给你什么感受?



(2)齐读课文最后四个自然段:课文这样的结尾给你最大的感触是什么?



(用比较的方法引导学生体会设置悬念的艺术效果,设置悬念往往能冲击读者的心灵,
发人深思,是一种很有效的表达技巧。不求使用,但必须要能领悟这种表达技巧所造成的效
果)



全文虽没用一个字来抒情议论,但经过两次情感冲突,学生不但深刻地体会了 老汉在生
死危急关头所展现出来的“把生的希望留给别人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的伟岸形象,在脑海中更刻下了慈爱的父亲的形象。



三、《金色的鱼钩》──抓细节描写体会感动。



我们可以抓住 这样几个细节“他坐在那里捧着搪瓷碗,嚼着几根草根和我们吃剩的鱼骨
头,嚼了一会,就皱紧眉头硬咽 下去”,抓住句子里的几个动词,体会老班长咽下草根和鱼
刺时的痛苦。感受他把鱼留给我们自己吃鱼刺 的高贵品质。课文中像这样的细节描写还有很
多,我们可以一一找出来引领学生体会,从中受到感动,最 终明白“在这个长满了红锈的鱼
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这句话的深刻含义。



需要注意的问题



教学本 单元我们需要注意的是,不管是《金色的鱼钩》中的长征,《再见了,亲人》中
的抗美援朝战争,《桥》 中老共产党员无私无畏、英勇献身的光辉形象,《梦想的力量》中
赚钱筹款的经历,都与学生的现实生活 有相当大的差距,在思想感情上也容易产生多元冲突。
所以,要达到深刻体会思想感情的教学目的,在这 组课文的学习中,我们就有必要注意:要
缩短学生认识与作者所表达出来的思想感情上的差距。



我们可以采用如下方法:



1.联系学生生活实际



2.补充背景资料(如观看相关的影视 作品、展示图片、阅读背景资料等。《金色的鱼
钩》就可以提供长征的文字、图片,观看过草地视频,帮 助学生阅读理解。)



3.利用情感的生发点体会崇高精神、革命传统, 像《再见了,亲人》中“雪中送炭”、
“失去唯一的亲人”、“舍身救老王”等情节,《金色的鱼钩》中 老班长嚼草根和吃鱼骨头
的细节描写,《桥》中老汉的“推”的动作等。



课后习题引发的思考。



纵观本组课文后面的练习题,可以发现 都侧重于一个重点就是:强调了文章在表达方法
上的特点,如《再见了,亲人》课后第三题:朗读课文前 三个自然段,想想在表达上有什么
共同点;《桥》课后第三题:课文在表达上很有特色,如课文最后才交 代老汉和小伙子的关
系,文中有多处关于大雨和洪水的描写,你发现了什么?找出来,和同学交流这样写 的好处。
这些都向我们提出了明确了教学目标,即:要引领学生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



人教版新教材中安排过很多以关爱、感动为主题的学习单元,那么这次的“他们让我感
动”和以往的这类主题最大的不同在哪里呢?作为第三学段的教材,我们要以怎样的眼光去
看这类课文 呢?面对第三学段的孩子,我们以怎样的方式去教学这类课文呢?我以为,光是
感受字里行间蕴含的感情 已远远不够了,更要考虑的是作者是用什么方法将这种感受传递给
读者的,也就是在这里我们应更多地关 注如何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



《再见了,亲人》在表达 方式上很有特点,前三个自然段都是以满含恳求意愿的语气开
头,中间是送别的情景和对往昔的追忆,最 后都是有充分肯定语意的反问结尾,叙事抒情相
互交织,情感强烈语言感人。《金色的鱼钩》生动感人, 作者抓住了人物的语言、动作、神
态等方面进行细致入微的描写来表达思想感情,尤其是老班长嚼草根和 吃鱼骨头的细节描写
更让我们唏嘘不已。《桥》中设置了悬念,在故事结尾才让读者知晓“老汉”与“小 伙子”
的关系是父与子,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达到了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



其实,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最终还是为模仿与运用。



(1)模仿



《再见了,亲人》一课从头到尾都是以志愿军战士 的视角来叙事,以志愿军战士的口吻
来抒情,通过研读,学生明白“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是志 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之
间相互的情感。这就为学生阅读留下了驰骋拓展的空间,可以模仿、运用文中前三 个段落的
表达方式,以大娘、小金花、大嫂等朝鲜人民的视角来叙志愿军战士的事,以朝鲜人民的口吻来抒对志愿军战士的情,实现语言训练的迁移、内华和运用。



(2)运用



在阅读教学中充分注意了表达方法的学习,就可以 在“交流平台”中对这组课文表达思
想感情的一些方法进行提炼:“有的课文把思想感情含在事情的叙述 和环境的描写之中;有
的课文在叙事的基础上,直接抒发感情。”“口语交际·习作四”中的习作写“一 件令你感
动的事”,不但要与口语交际紧密结合,也要强调思想感情的表达方法。



在这里,我们顺便说一下本单元的口语交际和习作。



口语交际·习作训练四:一件令你感动的事



习作要求:电视中 曾经播放过这样一则公益广告:一个五六岁的男孩,用稚嫩的双手颤
巍巍地打来一盆洗脚水,要给他的妈 妈洗脚。还有一部根据真人真事改编的电影,讲一个穷
苦的学生为了完成学业,背者患病的父亲去上学。 像这样深深触动心灵的事,你一定看到、
听到甚至经历过。选一件令你感动、使你难忘的事讲给同学听。 要充满感情,把事情说清楚,
说具体,让听的人被你讲的故事所打动。




口语交际:



本组课文讲 述的故事感人肺腑,闪烁着人性善良、精神高尚的光辉。那可歌可泣的事,
那令人震撼的情,深深地触动 着学生的心灵。安排这次口语交际和作文的训练,一是继续让
学生从看到的、听到的或者是亲身经历过的 令人感动、使人难忘的事情中受到启发和教育;
二是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教材以电视公益广告和一部根据真人真事改编的电影引出口语交际的话题,拓宽了学生
的思路:选择的内容既可以是自己亲身经历过的,也可以是听别人讲述的,还可以是从电影、
电视、书 中看到的。只要是令自己深受感动的、触动过自己心灵的事情,都可以成为口语交
际和习作的题材。


教学建议



1.读一读题目和要求 ,整体了解本次口语交际和习作的内容,然后说一说:本次“口
语交际”和“习作”的内容是什么?


2.想一想曾经看到、听到或亲身经历过的事情中,哪些深深地触动过你的 心灵,令自
己特别感动,难以忘记。从这些事情中选出一件最使你感动的事情,认真回顾事情的经过,< br>要把事情的经过想清楚、想具体,然后再想一想应该怎样讲述,才会打动别人。



3.在小组内讲一讲,讲后大家评一评,互相提出优点,指出不足,帮助改进。



4.组织全班学生进行交流,每组可选派一名同学上台前来讲述,其他同学进行评 议。
可以从内容是否清楚、具体,让人受到感动;语言是否准确通顺等方面进行评议。教师要注
意面向全体,使学生都能得到参与活动的机会。教学中可以让每一位学生都承担一定的角色,
如,每组推 选一名同学上台讲述,其余的同学做评委和“校园电视台小记者”。在每位同学
讲述之后,小记者可以进 行采访、质疑,评委进行评议。学生有了这种“角色意识”,在交
际活动中才有可能积极参与。教师要始 终关注学生在口语交际中的动态生成,适时又恰当地
引导学生进行交际活动。




在口语交际的基础上,选一件令你感动的事写下来。内容要具体, 语句要通顺,感情要
真实。题目自己定。写完以后,要认真改一改。



要求讲解:本次习作是对口语交际要求的延伸性练习,体现了由说到写的自然过渡。



习作的要求是:在口语交际的基础上,选一件令你感动的事写下来。从这句话来分析,
我们可以明确:所选习作的内容可以是自己看到、听到甚至是亲身经历过的事,也可以是在
口语交际时 ,听别人介绍的最使你感到、使你难忘的事。此外要做到内容要具体,语句要通
顺,感情要真实。题目自 己定。写完以后,要认真改一改。



实际教学中,在口语交际的基础上, 写“一件令你感动的事”,会产生这样一对矛盾:
如果按照教材中的要求允许写听到、看到的令人感动的 事,要么出现抄袭的嫌疑,要么就出
现“假、大、空”的现象;如果限定写经历过的令自己感动的事,学 生又觉得无事可写,或
者觉得事小写不具体。针对这个矛盾,可以采取以下方法:



①鉴于学生生活阅历所限,在习作教学中创设生活情境,尽量在生活小事中寻找感动人
的细节,在平淡中见真情。



②可以在《金色的鱼钩》一文的教学中提 醒学生关注细节,学写细节,并布置观察任务:
留意周围感动人的小事情。



(写法指导)



从本次习作的要求,我们知道这是一 篇叙事性文章。以前,我们已经练习过多次写事的
文章,学生对如何写好一件事已经很清楚。那么。要写 好这篇文章,应该注意哪些呢?就文
章写法,谈几点建议:



1.紧扣题目的重点进行选材:



本次习作的要 求十分明确,即选择一件令你感动的事来写。那么,什么样的事才会令你
感动呢?这样的值得我们写作吗 ?这是我们在写作时必须考虑清楚的。我们要明确要求,提
示学生只有善于从生活中发现、寻找到这样的 材料,写出的文章才能符合题目的要求。



2.突出题目的重点进行写作:



写好这篇作文的关键是在于能 否通过文章表达自己的感动之情,同时还要打动读者,使
读者也深受感动。要想达到这样的效果,必须在 文章中突出题目的重点,即突出最能打动自
己和读者的主人公命运、行为和品质。



回顾·拓展四



1.交流平台



本次“交流平台”紧紧围绕本组课文的训练重点──体会课文表达的感情,领悟课文是
怎样表达情感的来进行设计,通过小林和小东两个人物对话启发学生懂得:在阅读时既要注
意理解课文 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同时也要注意领悟作者表达情感时所使用的
方法。



教学时,教师应该注意要联系课文,深化认识,主要可以通过这样的方式:



(1)从这一组课文中选择典型的句段,朗读、体会表达思想感情的不同方式,如



A、直接抒发感情



再见了,亲人,再见了,亲爱的土地……我们的心永远和你们在一起。



您说,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么会忘记?



B、在故事的叙述中表达情感:



同志们伤心地 痛苦起来,可是你把脚一跺,嘴角抽动两下,狠狠地说:“妈妈,这个仇
我一定要报!”



五天以后,洪水退了,一个老太太被人搀扶着,来这里祭奠,她来祭奠两个人,他 丈夫
和他儿子。



C、寄情于物:



在这个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



(2)回忆以前学过的课文,还有哪些是用这样的方式来表达感情的?



(3)还有哪些其他的表达方法,给出具体实例(借景抒情,寄情于物、情境交融)。



然后将知识拓展至课外,让学生交流课外书中发现的一些表达方法,进行佳作欣赏 ,加
深理解。



2.日积月累



本次“日积月累”安排了16个关于磨砺意志、艰苦奋斗、尽职尽责、不怕困难的成语。
通过揭 示成语的内涵,可以使学生的思想受到启发和教育,并进一步丰富语言积累。


< br>教学时,先让学生读一读这些成语,把字音读正确;之后想一想每个成语都是什么意思,
不懂的成 语可以借助成语词典加以理解。有些成语还蕴含着成语故事,如“精卫填海”“愚
公移山”,可让学生概 括地说一说。在学生大体理解了这些成语的意思后,要让学生想办法
快速记住这些成语。学生如有兴趣, 可引导学生说一段话,用上部分成语,使学生在运用的
过程中加深对词语的理解,巩固记忆。




3.成语故事



本次安排 的成语故事是“程门立雪”的典故。这个故事体现了学生对老师的尊重。教学
时,可以先让学生自读故事 ,然后小组交流:“程门立雪”讲的是一件什么事?这个成语的
意思是什么?之后组织全班交流,说一说 这个成语故事蕴含的道理,并练习讲讲这个故事。
还可以让学生想想还知道哪些表现尊敬老师的成语,补 充积累。如白首北面等。



单元训练重点



1.对修辞手法的理解及运用,重点表现在《桥》一课上:



(1)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像一座山。(比喻)



(2)木桥开始发抖,开始痛苦地呻吟。(拟人)



(3)死亡在洪水的狞笑中逼近。(拟人)



让学生在理解领悟 之后,设计相关练习题,如:用比喻的方法把下面的句子写具体生动:
雨下得很大;用拟人的方法把下列 句子写生动:太阳落山了;把“洪水狂奔而来”改写成拟
人句等。



2.体会反问句的表达效果:



(1)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么会忘记呢?──改成陈述句。



(2)您为我们付出了这样高的代价,难道还不足以表达您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3.填补文本空白,体会人物内心如:



(1)想象写话:(《桥》)



A老汉似乎要喊什么……如果他来得及喊,你觉得他会喊什么?



B想象老太太祭奠的情景,你觉得她会在坟前说什么?乡亲们会说什么?



(2)体会标点符号背后的意义,如(《梦想的力量》)



“爷 爷知道了瑞恩的梦想,雇他去捡松果;暴雨过后,邻居们请他帮忙捡落下的树枝;
考得了好成绩,爸爸给 了他奖励……”想一想,这省略号里还会有什么事呢?



4.小练笔,拓展延伸



想象一下,除了小金花、老大娘、大嫂 ,还有哪些朝鲜人民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做了哪些
事?模仿课文表达手法仿写一段话



5.本组在回顾拓展中,对于成语的训练是个重点,那么我们在教学中可以有意识加强
一下这方面的训练,如:举办一个小型的成语发布会,说说你知道的成语故事



第五单元 中国古典名著



教材解读



本单元以“中国古典名著之旅”为专题,展示了悠悠中华的优秀文学篇章。安排了 根据
司马迁《史记》中著名篇章《廉颇蔺相如列传》改编的《将相和》;有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历
史小说《三国演义》中的“草船借箭”的情节改写的《草船借箭》;有根据《水浒传》第二
十三回选编的 《景阳冈》;还有选自我国古典神话小说《西游记》第一回的《猴王出世》。
除了以上课文,还安排了“ 口语交际.习作”“交流平台”“日积月累”“课外书屋”等教
学内容。



这组教材采用以篇章带名著的编排方式,在每一篇课文的最后,都有一个资料袋,系统
介绍这篇 课文所选自的名著的主要内容、历史地位、作者及所塑造的典型人物和故事。学生
学的是一篇篇课文,了 解到的却是一本本名著,这样的编排不仅以少驭多,更重要的是,引
领他们从此以后,在学习和生活中去 亲近名著,去阅读名著。



教学目标:



第五单元(中国名著之旅):理解主要内容,感受名著中的人物形象,体验阅读名著的
乐趣。< br>


1.要让学生感受古典名著的魅力,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



2.感受故事情节的曲折生动,人物形象的栩栩如生,达到感受名著的魅力,激发 阅读
名著的兴趣。



3.《将相和》让学生弄懂比较复杂的因果关系,其次感受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4.《草船借箭》重在引导学生以“借”为主线,按事情发展顺序了解草船借箭的全过
程,从而感受诸葛亮有胆有识、足智多谋、才智超群。



5.《景阳冈》是一篇近代白话文,着重引导学生透过故事情节,对文中武松武艺高强、
豪放、倔强、 勇敢、机智的性格和无所畏惧的英雄气概的个性特点有所把握,感受名篇语言
的精彩、情节之生动。


6.《猴王出世》也是一篇近代白话文,根据本文的语言表达特点,教学时 ,以读为主
线来安排教学过程,感受集猴、神、人三者为一体的神话人物形象。



教学重难点:



1.本单元会认生字36个,会写22个。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悟故事中的人物形象。



3.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些故事。掌握缩写文章的方法



4.了解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体会人物的爱国情操。



教学建议



一、关注细节,加深对文本的品读感悟



《将相和》:



廉颇很不服气,他对别人 说:“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
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 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了台!”



“秦王我都不 怕,会怕廉将军吗?大家知道,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武有廉颇,
文有蔺相如。如果我们俩闹不 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然乘机来打我们。我所以避
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啊!”



引导学生作对比阅读,有所发现,有所感悟:



称呼上的不同:廉颇──“我廉颇、他蔺相如”;蔺相如──“廉将军、我”



顺序上的不同:廉颇──“我廉颇……他蔺相如……”蔺相如──“武有廉颇,文有蔺
相如”



《草船借箭》:



诸 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
去。”



引导学生反复品读、玩味,诸葛亮这一“笑”,究竟在笑谁,在笑什么?



体会这一笑,笑出了诸葛亮的自信,笑出了诸葛亮的大度,笑出了诸葛亮的胸有成 竹,
笑出了诸葛亮的运筹帷幄,笑出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笑出了英雄本色。



《景阳冈》:



人虎相遇时,老虎的“一扑”“一掀 ”“一剪”等动作,把老虎凶猛残暴、让人生畏的
气势显现无遗。此时武松唯一的对策就是“闪开”,一 个接一个的“闪”字,乍看起来,好
像轻描淡写,又是重复雷同,其实它显示了作者在捕捉人物动作、表 现人物形象方面的独到
之处。一是表现了动作的准确。武松在遭突然袭击、毫无防备的情况下,“闪”既 是本能的
反应,又是防御的手段。二是体现形象的鲜明。“闪”这个动作,具有突发性,用在这里,很能表现人物的机警敏捷。三是“闪”指主动地躲过,如果换成“躲”字,则会显得很被动。



《猴王出世》:




石猴端 坐上面道:“列位呵,‘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你们才说有本事进得来,出得
去,不伤身体者,就拜他 为王。我如今进来又出去,出去又进来,寻了这一个洞天与列位安
眠稳睡,各享成家之福,何不拜我为王 ?”众猴听说,即拱伏无违。一个个序齿排班,朝上
礼拜,都称“千岁大王”。



从上面这段话中可以看出石猴的聪明、机敏、爽朗、坦率;看出他做事有心计,是天生
做首领、头目的材料。这石猴因穿越水帘洞的壮举赢得群猴的敬仰、崇拜,最终被拥戴为王。
我们似乎 能想象当时的石猴阔步登场,威风、气派端坐在一个石凳上,众猴子一个个伏首称
臣的情景。



二、与原著对照,架设初中、小学文言文学习衔接的桥梁



文言文是在先秦口语基础上形成的古代书面语。课程标准在第四学段明确提出“阅读浅
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与原著对照,原汁原味地阅读,可以给学
生的学习搭 一个梯子,使学生能初步感受文言文的语言风格,为顺利过渡到中学的文言文学
习作一个铺垫。



《廉颇蔺相如列传》原著:



既罢,归国 ,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廉颇曰:「我为赵将,有攻城野
战之大功,而蔺相如徒以口舌 为劳,而位居我上;且相如素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宣言
曰:「我见相如,必辱之。」相如闻,不肯 与会,相如每朝时,常称病,不欲与廉颇争列。
已而,相如出,望见廉颇,相如引车避匿,于是舍人相与 谏。蔺相如固止之,曰:「公之视
廉将军孰与秦王?」曰:「不若也。」相如曰:「夫以秦王之威,而相 如廷叱之,辱其群臣,
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 也。今两
虎共斗,其势不俱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雠也。」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曰:「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三国演义》第四十六回原著:



瑜曰:“先生之言,甚合愚意 。但今军中正缺箭用,敢烦先生监造十万枝箭,以为应敌
之具。此系公事,先生幸勿推却。”孔明曰:“ 都督见委,自当效劳。敢问十万枝箭,何时
要用?”瑜曰:“十日之内,可完办否?”孔明曰:“操军即 日将至,若候十日,必误大事。”


瑜曰:“先生料几日可完办?”孔明曰:“只消三日, 便可拜纳十万枝箭。”瑜曰:“军中
无戏言。”孔明曰:“怎敢戏都督!愿纳军令状:三日不办,甘当重 罚。”



学习《将相和》前可以让学生了解《史记》,教师可以介绍一些 相关的背景知识,不一
定要让学生去探究。学习《景阳冈》《草船借箭》,教师要引导学生适当联系原著 ,了解故
事的前因后果,联系当时的历史背景。



三、借助班级读书会,实现课内、课外的融合



在进行本单元的 学习时,要处理好课外阅读与课文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式
进行阅读,要阅读整本的书。教师 要提出具体、易行、准确的读书要求,还必须进行必要的
检查。举行班级读书会就是一个较好的实现课内 外阅读融合的有效途径。





第六单元 走进信息世界



教材解读



本组 教材通过这次综合性学习,引导学生走进丰富多彩的信息世界,感受信息传递方式
的变化,体会信息在人 们生活、工作和学习中的作用,学习搜集和处理信息,初步学会利用
信息,写简单的研究报告。



“走进信息世界”分成“信息传递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和“利用信息,写简单的研 究报
告|两大板块。每个板块由“活动建议”和“阅读材料”组成。“活动建议”是板块的主体,
教师可以根据这些建议,引导学生根据学校、家庭和当地的实际情况开展活动。“阅读材料”
供学生在 开展活动时阅读,学生可以从中获得信息的有关知识。



(一)信息传递改变着我们的生活



《古人传递信息的故事》由 3篇短文组成,分别是《烽火戏诸侯》《“我们胜利了”》
《装在瓶子里的信》。三个故事形象生动地介 绍了古人是如何传递信息的。教学的重点是使


学生了解古代信息传递的特点。从这三个故 事中可以看出,古代人们已经重视信息的传递,
但古人用烽火、漂流瓶等传递的信息量小,传递的速度慢 ,有时还会误事。



《因特网将世界连成一家》简要地介绍了“信息高速 公路”──因特网的建设过程和它
的作用。这个阅读材料的第一段,用简明文字回顾了人类历史上信息传 递方式的发展变化,
可以引导学生联系前一篇阅读材料,理清信息传递方式的发展。远古:口耳相传或借 助器物
古代:靠驿差长途跋涉近代:依靠交通工具的邮政系统。现代:电报、电话当代:计算机网
络。与前几种信息传输方式相比,计算机网络无论在传递的信息量、信息的多样化以及传递
的速度上, 都不可同日而语。



《神奇的电脑魔术师》以一位北京的小学生制作一份 “绘声绘色”的电子邮件为线索,
介绍了多媒体电脑的强大功能。阅读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多媒体电脑可 以将文字、图片、声
音、动画集成编辑,大大提高了信息传递量,传输的信息也更加丰富。阅读本文,最 好让学
生自己在多媒体电脑上操作,亲身感受多媒体电脑的强大功能。



《网上呼救》记叙的是一个发生在网络时代的真实故事,显示了网络的巨大作用。苏珊
是芬兰赫 尔辛基一所学院的学生,在图书馆突然发病,生命垂危,危机时刻她在网上聊天室
发出了求救信息。美国 德克萨斯州登顿县的男孩桑恩看到这条信息,展开万里营救,终于使
苏珊脱离危险。救援,并不是一个新 鲜的话题,但通过网络进行万里营救就显得很不一般,
现代信息传递方式在整个营救过程中起到了十分重 要的作用。阅读这个故事,我们除了看到
桑恩的热心与机智和更多热心相助的人们外,我们更应该关注现 代信息传递方式对人们生活
的影响。可以让学生讨论你所知道的网络的作用,比如,银行用网络实现在A TM机上存取
款,邮局用网络快速汇款,医生利用网络给在家中的病人看病,观众在家中通过网络观看演
出。



《把握自己》是一篇在“警惕电子杀手,告别网吧”活动 上的演讲稿。演讲从一名高三
学生猝死说起,列举了不健康网站、沉湎于网络游戏对青少年的危害,然后 对同学们提出希
望:要把握好自己,利用好网络资源,而不要被它控制和奴役。这篇演讲稿提出的问题有 很
强的针对性,也是很及时的。现代信息传递方式的不断改进,造福于人类,但也会带来负面
的 影响。辨别信息的良莠,正确利用信息,是现代社会一个人良好的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吸取健康信息, 抵制不良信息的诱惑,事关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从网络问题引出一系列如何
对待媒体的问题,比如,电视 对青少年的影响,出版物对青少年的影响,引导学生举一反三,
开展讨论,提高认识,正确利用媒体。学 生也可以从中学到演讲稿的写法,如,列举事实,
讲清道理,发出呼吁,语言要有感染力。



(二)利用信息,写简单的研究报告


< p>
《奇怪的东南风》记录了一次问题研究的过程。研究的起因是“爸爸得了一种奇怪的咳
嗽病 ”,“我”发现爸爸的咳嗽好像和东南风有关,于是“我”开始做观察记录,最后在医
生张伯伯的帮助下 终于找到了爸爸的病因,原来东南风带来的空气污染是爸爸咳嗽的病因。
这个材料阅读的重点是记录表和 张伯伯的话。记录表记载了两项信息,每天的风向和爸爸的
病情;张伯伯对记录表进行分析,确定了东南 风和爸爸的咳嗽之间的关系,揭示了病因。从
这个材料中,我们可以学到怎样做简单的科学研究,学习通 过寻找规律发现事物之间的因果
联系,从而对症下药,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关于李姓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是一篇比较正规的研究报告。报告分成“问题的
提出”“调查的方法”“调查情况和资料整理”“结论”等几个部分,对李姓的历史和现状
提出了自己 看法。这份调查报告中值得注意的是“调查的情况和资料整理”部分。研究者从
多种渠道搜集信息,有调 查访问、查阅书籍报刊,也有上网搜集资料。资料涉及的面比较广,
有李姓的来源、历史上的李姓名人、 李姓人口数量和李姓人口分布等,获得的资料比较丰富,
这是得出结论的前提。由于资料比较丰富翔实, 得出的结论也令人信服。研究者把结论分点
列出,结论清楚明白。以这篇研究报告为范例,对学生学写简 单的研究报告会起到启示作用。



这次综合性学习建议开展的活动有:( 1)通过多种途径搜集资料,了解信息传递的方
式及其变化。(2)开展调查,了解现在主要是通过哪些 途径来获取信息,认识信息与我们
生活、工作和学习的密切关系。(3)通过讨论或辩论,能够正确使用 媒体,辨别信息的良
莠,自觉抵制不良信息。(4)选择感兴趣的话题,搜集和处理相关信息,学写简单 的研究
报告。



单元教学目标:



1.了解信息传递方式的变化以及对人们生活、工作和学习的影响。


< br>2.了解现代信息传播的主要方式,能正确使用媒体,学会选择信息,趋利避害。3.逐
步学会搜 集信息,善于和别人交流信息,初步养成留心信息、运用信息的好习惯。4.初步学
会根据目的搜集和处 理信息,学写简单的研究报告。5.认识生字。



教学重难点:



通过本单元的教学,让学生了解 信息在我们生活的存在及其价值,了解古今的主要信息
传递方式,有初步的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能自主策划学习活动并开展活动。如何在
整合中实现这些目标呢?就是要敢于放手,放手让学生自主、合 作、探究,让他们的才能在
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中得到充分的锻炼提高,活力得到更多的释放张扬,当然 教学就会更加
精彩。



1.浏览整组教材,明确本次综合性学习的内容和目标,制定活动计划。



2.阅读《古人传递信息的故事》《因特网将世界连成一家》《神奇的电脑魔术师》和
《网上呼 救》,能选择阅读材料中的信息,了解古今信息传递方式的变化以及现代信息传递
的特点。认识这几篇阅 读材料中的14个生字,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要点。



3.继续阅读《 古人传递信息的故事》《因特网将世界连成一家》《神奇的电脑魔术师》
《网上呼救》《把握自己》,进 一步了解现代信息传递方式的特点,体会信息对人们生活的
影响。


4.调查全家人在一天中获得的信息及渠道,能对记录进行分析,能自己发现调查和分
析的结果。< br>


5.能明确清晰地阐述自己的观点,参加辩论“怎样正确利用媒体”的辩论赛。



6.阅读两篇研究报告,认识5个生字。确定研究主题,制定简单的研究计划。



7.学习小组内交流搜集到的资料,学习根据研究的问题处理信息。



8.研读两篇研究报告,了解撰写研究报告的撰写研究报告的基本方法,讨论撰写 研究
报告。修改完善研究报告。



教学建议




围绕“走进信息世界”这个主题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



1.放手自主,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2.放手合作,提高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3.放手探究,提升探究的水平。



4.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参 与学习活动之中,强调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合作与交
流。活动中注意课内与课外的结合,开展调查 研究,了解信息传递的方式,认识信息与我们
工作和学习的密切联系。



5.注重在实践中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和整理信息的能力。有条件的地区,要充分发挥多
媒体、网 络等优势,积极开展综合性学习。





第七单元 作家笔下的人



研读教材



本组 围绕“作家笔下的人”这一专题,安排了3篇课文,其中一篇讲读课文由3个片
段组成。这3篇课文有一 个共同点,就是作品中的人物形象非常鲜明,各自有着不同的特
点。作家在刻画人物时采取了不同的手法 ,有的侧重从人物的语言方面,有的抓住人物的动
作,有的以描写人物的外貌、神态、心理为主。这3篇 课文向我们展示了描写人物的一些
基本方法。此外,本组教材紧紧围绕专题还安排了“口语交际”“习作 ”“交流平台”等内


容,也就是说,本组教材以“人”为主,形成了“读人、说人、写人 ”的这样富有特色的一
组教材。教学中,要充分体现这一特点,把对“人物”的读、说、写紧密地结合起 来。



《人物描写一组》由3个独立的片段组成。《小嘎子和胖墩儿比赛 摔跤》选自中篇小说
《小兵张嘎》,《临死前的严监生》选自《儒林外史》,《“凤辣子”初见林黛玉》 选自《红
楼梦》,题目为编者所加。这3个片段分别描写了小嘎子、严监生、凤辣子三个人物形象,每一个片段,作家描写人物的方法,侧重点也不尽相同,可以说这3个片段是人物描写的
经典。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通过对3个片段的阅读,感受小嘎子、严监生、 王熙凤这三
个鲜活的人物形象。二是从中体会作家动作描写、语言描写、肖像描写、心理描写及细节描< br>写等写人的方法。另外,还要通过本篇课文的学习,进一步激发学生阅读中外名著的兴趣。



《刷子李》选编课文的目的:一是让学生感受人物形象;二是体会作者抓住细节描 写人
物的方法。本文教学的重难点是领悟并学习作者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金钱的魔力》选编课文的目的:选编本文的目的:一是通过对作品的阅读,把握托德、老板的性格特点。二是了解作者通过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的前后对比,刻画人物形象的方
法。三是 激发学生阅读外国名著的兴趣。



学情分析:



学生曾阅读过大量的以写人为主的文章,也写过这类作文,已经积累了一些这方面的读
写经验。以此为基础,教材又专门安排“作家笔下的人”一组课文,其意图,就是让学生进
一步感受作 家笔下鲜活的人物形象,体会作家描写人物的方法,并在习作中学习运用。这是
本组教学的重点,也是教 学的难点。



学习目标:



1.通过阅读3篇课文,理解课文所描述人物形象的特点。




2.以3篇课文为研究材料,寻找人物描写的一般方法和规律。



3.通过词语、句子的积累,增加语言储存,为语文学习奠定基础。



4.培养学生通过语言想象的能力,理解语言的能力。



5.培养学生探究语言,对信息分类整理概括的能力。



6.培养学生描写人物的能力,能够运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印象深刻的人。



7.提高学生介绍的能力。



8.认识22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读记文中词语



教学重难点



1.感受作者笔下鲜活的人物形象,体会作者描写人物的方法,并在习作中运用。



2.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积累语言。



3.分享孩子同步阅读的学习内容,学习方法等,为学生有效同步阅读奠定基础。



教学建议:



一、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读写知识和经验,以此为基础来学习本组教材。



二、要注意整合和提升,注重将学生已有的关于“写人”的读写经验与本组教材的学习
有机结合,提高阅读和写作这方面文章的能力。



三、对人物形象的感 受不应是几条干巴巴的结论,要以课文对人物描写的语言文字为依
据,从人和事件的具体材料出发,对人 物形象进行分析、理解和评价。在对人物有充分感性
的、形象的认识后,再对人物形象进行概括和评价。 对描写人物方法的总结,也应如此。如,
侧重从人物的语言上来刻画人物,首先应该充分理解人物对话的 内容,并从这些语言材料中
得出作者是如何运用这些人物的对话来描写人物的。







第八单元 异国风情



教材解读



本组教材以“异国风情”为专题进行编排 ,安排了二篇精读课文,二篇略读课文。为学
生打开一扇异国文化的窗口,向学生展示一幅幅多姿多彩的 异国风情画卷.《自己的花是让
别人看的》作者用优美生动的语言,描述了德国家家户户窗口都开满鲜花 的情景,点明了德
国是一个爱花的国度,并抒发了作者对德国与众不同的风俗习惯的赞美之情──“人人 为我,
我为人人”这种境界“颇耐人寻味”;《威尼斯小艇》通过介绍威尼斯小艇的样子、船夫驾
驶小艇的高超技术以及小艇的重要作用,为我们展示了威尼斯这座水上名城特有的风光;《与
象共舞》 饶有趣味地讲述了泰国人与大象之间亲密和谐的关系,展示了泰国独特的地域文化;
《彩色的非洲》描述 了非洲的骄阳蓝天、花草树木、动物世界、人们的日常生活以及艺术风
采,从多个方面展示了非洲的自然 风光和异域文化,非洲真是一个色彩斑斓的世界,让人读
后大开眼界,十分向往。



配合本组专题,在课后面安排了“综合性学习”“阅读链接”,在“语文园地”里安排
了“口语交际•习作”“交流平台”“日积月累”“趣味语文”等多项训练内。既要引导学
生关心家事 、国事、天下事,与同学交流各自近期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又要在阅读过程中


潜移默化 地对学生进行尊重世界多样文化的教育,使学生受到审美情趣的陶冶;还适当考虑
本组课文作为本册最后 一单元,对本学期注重培养的阅读能力──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和理
解含义深刻的语句等,要加以复习与 巩固。整组课文在理解上的难度不大,是培养学生自学
能力的极好凭借,可充分利用学生过去学习写景状 物类课文的阅读经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
自学能力。



教学目标:



1.要抓住主要内容,了解不同地域的民族风情特点,增长见识。



2.要揣摩作者是怎样写出景物、风情特点的,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



3.引导学生积累优美的语言。



4.要从实际出发,根据各自 条件,通过多种途径尽可能多的收集资料,以丰富对异域
风情的感受。



教学重难点:



1.本单元会认生字31个,会写17个。



2.积累文中的优美词句。



3.结合上下文与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从中受到启示教育。



4.领会作者抓住特点和巴人的活动同事物、风情结合起来描写的表达方法。




教学建议



教学本组教材 ,要在阅读过程中潜移默化的对学生进行尊重世界多样文化的教育,使学
生受到审美情趣的陶冶。还要适 当考虑本组课文作为最后一单元,对学生注重培养阅读能力
──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和理解含义深刻的句 子等,要加以巩固和复习。



学习这组关于异国风情的课文,不仅要把握 课文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还要
围绕“异国风情”这个专题进行综合性学习,加强教材的整合 和课内外的融合,努力把读与
悟、读与写、读书与活动结合起来。通过本组学习,力争让学生对异域风情 充满兴趣,既大
力弘扬丰厚博大的民族文化,也十分尊重世界多样文化,并注意从全人类优秀文化中吸取 营
养。

仙女中学-声的利用ppt


中国好声音歌手平安-家长教育


移樽就教-感恩节的歌曲


钱增德-如何自我介绍


南方航空客服-班干部总结


儿童营养早餐食谱-邪恶漫画在动车里被强


四个意识牢不牢-追悼会悼词范文


如何破解wifi密码-这种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