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课文26《少年闰土》语文S版

温柔似野鬼°
865次浏览
2021年01月11日 04:49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鲫鱼的做法-耸立的近义词

2021年1月11日发(作者:黎元洪)


课题名称: 《少年闰土》
教学目标

1、正确读 写“胯下、厨房、刺猬”等词。了解“便是、如许、先前”等半
文半白的词语在今天的含义。
2、通读课文,初步感受少年闰土聪明、能干、活泼可爱的农村少年形象。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1自然段。

4、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的言行外貌概括人物特点的写作方法。
5、初识鲁迅,了解鲁迅的文学成就。

教学重点: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初步感知闰土的形象。
教学难点:
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揣摩人物的特点,体会课文的表达
方法。
教学资源:

辅助教师讲课的PowerPoint演示型课件,介绍鲁迅生平的照片 ,课文朗读
配乐音频文件

教学活动过程:

一、 揭示课题
1、谈话 导入
(利用课件,认识照片中的人物,介绍鲁迅生平。)
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在鲁迅的笔下应运而生,今天就有一位农村儿童走进课
堂,让我们在文字中与人物近距离地接触。

2、齐读课题。(板书课题)

二、 检查预习,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抽查认读“捏、将身一扭、胯下、祭祀 、装弶、厨房、套住、竹匾 、
刺猬 、秕谷、 伶俐、潮汛、畜牲、 闰月、逃窜”
2、根据课后练习2,完成自学提示。(做批注,画记号等自学方法)
3、了解半文半白的词语。“便是,没有知道,先前,许下愿,素 ,如许
其间,无端地觉得 ”

4、根据自学提示,完成练习(用小标题概括闰土告诉“我”的四件趣事)。
老师根据学生发言相机点评。(课件出示对照)

三、品读第一自然段,揣摩人物



1、抓重点,明详略。童年的记忆很多,哪件事给“我”留下难以忘怀的印象
2、文中确实用较多笔墨描写“看瓜刺猹”的事件,看来写文章做到详略得当,
自然就突出重点了。
3、老师范读第一自然段(课件配音)让我们穿过时光隧道,亲临月夜刺猹的场
景(想像色彩画面)
4、在这样一幅色彩鲜明的画面中,“其间有一个少年”“其”怎样讲?(那中间,
课文中指西瓜地。)


5、这片月光下,少年闰土最引人注目的外貌特征(项带银圈)
从下文找出特殊装饰的寓意(这可见他的父亲十分爱他、、、、、、)
联系上下文,可以起到互文见意的作用
6、这一番美好的期许,越发觉得海边少年的可爱。文中片段,还看出人物的
性格特点
7、找出“捏、尽力地刺”解读少年的机智、勇敢。
(老师适时启发引导)
8、指导朗读,借助课件配乐吟诵课文片段。

四、阅读比较,分析文法

1、改写后的片段与原文比照,再现原文 的文学魅力。
(启发学生发现作者丰富的表现手法)

2、学生讨论发言,老师指导表达(相机板书)

3、小结:看来原著细致生动的刻画,比起开门见山的简洁明了,更具感染力,
更衬托笔者对主人公的形象已烙入脑海。

五、课堂小练笔

1、通过刻画外貌、动作、神态,写出人物特点
仿照课文第一自然段的写法,描写身边的小伙伴。
2、分享评价,谁的描写抓住人物典型特征,生动形象。
一写就像,一猜就准。
六、课外延伸,拓展阅读
1、好朋友总有离别的时候,可这一别就是三十年,你们想知道 三十年后鲁迅
和闰土见面的情景吗?老师建议大家去读一读鲁迅的小说《故乡》。
2、课件出示:



 中年闰土: 虽然我一见便知道是闰土,但又不 是我这记忆上的闰土了.他
身材增加了一倍,先前的紫色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
眼睛也像他的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他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
件极薄的棉衣,浑身 瑟索着;手里提着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那手也不是
我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 是松树皮了.


 关于小说<故乡>的写作背景:
 小说的素材是鲁迅1919年从北京回故乡的见闻, 它深刻地概括了1921年
前三十年内,特别是辛亥革命后十年间中国农村经济凋敝﹑农民生活日益贫困的历史,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

总结:仅仅是岁月不饶人吗?还是生活境遇改变了当年那个可爱的孩子,这种巨
变又怎不让人心酸感慨!
板书设计:
少年闰土
月夜刺猹——可爱 机智 勇敢
写法:烘托
勾勒
悬念
照应





17、《少年闰土》课后反思
钱塘小学 邱灿红


教学本课,我一直是怀着崇敬的心情阅读文本。始终认为《少年闰土 》的确
是孩子们进入鲁迅精神世界的一扇绝好窗口。鲁迅撒落在《闰土》文字中的“童
心、童趣 ”是随处可见的:“我日日盼望新年”中那种对闰土热切期盼的眼神,
“我和闰土不到半日便熟识了”的 一见如故,“我和闰土短暂生活”的亲密无
间,“我和闰土分别时”无可奈何的大声哭喊……这些天真烂 漫、可掬可捧的童
趣,是多么撩拨孩子们的心扉呀!和这样的真情文字接触,孩子们的心底会油然
而生一种“久违的相遇相知”。课前的研读,我关注到这么几点:
1、教材安排:
《少年闰 土》一课所在专题是“初识鲁迅”,本专题要学习的内容包括:
了解、认识鲁迅;继续学习描写人物的基 本方法;重点学习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及方法。
同时,学习《少年闰土》,应当在了解、认识鲁迅的大背 景中进行。教学中要注意帮助学
生总结方法、规律,以方便学生在单元末进行交流。
2、《少年闰土》的课文特色:

第一:刻画人物的外貌、动作、神态:
第二:叙事有详有略,表现人物特点:
第三:含义深刻的词句:
一些含义深刻的句 子是本课教学的难点,也是重点,要结合课文写作背景
加以理解,并体会其中所蕴含的情感。如,“项带 银圈”为何不是“项戴银圈”?
“素不知道”“无端”“我先前单知道它在水果店里出卖罢了”等词句的 意思。
3、学习提示:
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以“五四”新文化运动为划分的界限。课文《少 年闰
土》节选自鲁迅小说《故乡》,写作于新文化运动时期的1921年,虽然用的是
当时大力 倡导的白话文,但当时正值古、今汉语交替时期,鲁迅写作所用语汇
的书面形式,有些还保留着古代汉语 语汇书面形式的痕迹,与现代汉语语汇的
书面形式不完全相同。
教学策略的运用:

1提示阅读思路,教给学生阅读方法,把握教材各部分内容之间的有机联系并领
会文章基本的表 达方法。
2、提示学生用圈点、勾画、批注等方法,读、思、议课文中需重点体会的词句。
3、根据课文的内容及教学时间,安排适于学生的时间宜短而快的 “小练笔”。
4、充分、灵活运用教材资源,课外资料及多媒体课件。
教案活动在如下几方面做了尝试:
1、由扶到放
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始,通过提问直接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到“看瓜刺猹”
这件趣事上,以人物的动 作描写为突破口,引导学生接近闰土,认识闰土,
了解闰土的特点。悟出方法后,自己学习理解捕鸟、拾 贝壳、看跳鱼儿三件事,
在读、想、评、议的主动学习实践中领悟并得到语文知识、学习方法和思想内容 ,
体现“教是为了达到用不着教”的训练过程。
2、启发想象


闰土看瓜刺猹这幅画面给作者和读者都留下了极深刻的印象,启发学生想象
画面,再现语言文字所反应的 客观事物,让闰土这个人物在画面中鲜明地树立起
来,深入人心,从而利于学生掌握人物的特点。
3、体会感情
课文中闰土的四件事都是采用对话的形式描述的,教学中引导学生紧紧抓 住
闰土的语言来体会他勇敢、聪明、能干、活泼可爱的特点,同时体会作者所要表
达的热爱农村 生活,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4、比较异同
通过老师自己纂写的片段与原著的比照, 学生领悟到不同表现手法的作用,
提高了学生的文学欣赏能力,认识了不同的表达方式可以为自己的文章 服务。
5、读写结合
课文对闰土的外貌描写简洁而精彩。教学中引导学生抓住人物外貌 上最有特
征的方面去体会人物最突出的性格特点。这样既符合认知规律,又符合写人文章
的写作 规律。并带动思考·练习4的指导,做到读写结合。
6、课后拓展
课后阅读《故乡》 原文。运用抓住人物语言、动作、神态了解人物内心的方
法来体会长大后的“我”和闰土的内心活动,然 后同学之间交流中年闰土是怎样一
个人。将课内的学习方法用于课外的阅读实践当中,达到课内外的有机 结合。

7、合理安排课堂教学结构
第一课时解决了人物外貌描写的理解 和写作的问题,将四件事的分析完整地
在第二课时中进行。这样安排既分散了教学的重难点,又提高了每 一课时的教学
效率。
提高认识:反观自己的教学过程,意识到教学第一自然段时,忽略了下文 闰土告
诉我怎样看瓜刺猹的片段,充分认识到如果纵向深入地联系,充分利用文本中的
资源,就 可以使学生对闰土的认识逐步完善、深刻、整体化。





空白简历表格word-有天


上海f1时间-女人如花花似梦


中华新史-戴着镣铐跳舞


害怕的近义词-金水桥


护士简历封面-七上八下的反义词


管理定义-寂寞等待


51假期-夜莺的歌声教学设计


体能训练计划-新概念第一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