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8.卖火柴的小女孩 (第2课时)优秀教案 教学设计
孩子丢失-小小梦想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
8. 《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会认13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会阅读童话故事,能用自己的话说出故事内容。
4.体会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情感。
【教学重点】
学会阅读童话故事,能用自己的话说出故事内容。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情感。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出示会认字、会写字。
2.同学们,你有
听过这个悲伤的故事吗?知道的同学可以先向大家介绍一下
哦!下面就让我们进入课文的学习吧。
二、整体感知
(一)讨论交流:小女孩的处境是怎样的?她为什么要接连不断地擦亮火
柴?
1.天冷极了,下着雪,又快黑了。这是一年的最后一天——大年夜。
时间:大年夜
在这又冷又黑的晚上,一个乖巧的小女孩,赤着脚在街上走着。
主人公:小女孩
2.小女孩为什么会大年夜赤着脚走在大街上呢?
因为她出门时穿的妈妈那双大拖鞋在过马路时跑掉了。
3.过着节、天又冷、鞋子还丢了,她
为什么不回家呢?你知道原因吗?请你
朗读第2-4自然,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1)她没卖掉一根火柴,没挣到一个钱,害怕被爸爸打。
(2)因为家里跟街上一样冷。
(3)小女孩现在的心情会是怎样的?你能用几个词形容一下吗?
无助、茫然、害怕、焦急
(4)你想对她说些什么?
(二)小女孩擦燃了几次火柴?每次看到了什么?
1.可怜的小女孩在寒冷的街头,为了自保做了什么事?
她敢从成把的火柴里抽出一根,在墙上擦燃了,来暖和暖和自己的小手吗?
她终于抽出了一根。
2.没有温暖的房间,小女孩只能靠没卖出去的火柴来取暖,小女孩一共点燃
了几次?请你朗读
课文第5-9自然段,按照课文内容填写下表。
3.观察第一次点燃、第二次点燃、第三次点燃第四、五次点燃小女孩做了什
么的图片。 (1)第一次擦然火柴,小女孩看到了在光亮中看到了大火炉,说明她在现实
生活中太冷了,她渴望
得到温暖。
(2)第二次看到一只背上插着刀叉的冒着香气的烤鹅向她走来。因为小女孩
非常
饥饿,渴望得到食物。
(3) 第三次看到了美丽的圣诞树。这
棵圣诞树比富商家的还要大,还要美。
现实与幻象的对比,说明小女孩生活悲惨,孤独,没有快乐,她渴
望得到关爱,
得到快乐。
(4)第四、五次,这一回,火柴把周围全照亮了。奶奶出现在亮光
里,是那
么温和,那么慈爱。
看到温和慈爱的奶奶,说明小女孩缺乏爱,渴望得到疼爱。
4.小女孩为什么会在第四次火柴没灭的情况下第五次点燃了一大把火柴?
因为小女孩看到了
唯一疼爱自己的奶奶,希望奶奶能和自己一直在一起。侧
面反映出了小女孩在现实生活中的不幸。
5.可是小女孩一次又一次的点燃火柴仅仅是为了取暖吗?
不是,小女孩不停点燃火柴只是为了维持自己在这不幸生活中得到的一点点
温暖和希望。
6.小女孩五次点燃火柴分别看到了不同的景象,这些景象有何含义?
说明在现实生活中她寒冷、饥饿、孤独、缺少关爱,非常渴望温暖、食物、
快乐和亲人的疼爱。
7.小女孩最后的结局是怎样的?
第二天清晨,这个小女孩坐在墙角,两腮通红,嘴上带着微笑。她死了,
在旧年的大年夜冻死了。 8.这明明是一个悲伤的故事作者在最后为什么会说“她曾经看到过多么美丽
的东西,她曾经多么幸
福,跟着她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
9.两个“曾经”表明小女孩是怀着美好的愿望死去的。
两个“幸福”,前一个指小女孩临死前是在美好的幻想中度过的,是“幸福”
的;后一个意思是
小女孩死了,她的生活中就没有寒冷、饥饿和痛苦了,就彻底“幸
福”了。
10.作者仅仅是
为了描述小女孩的不幸吗?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会不会还存
在着这样的“小女孩”?作者想以此表达什么
?
不是,当时社会黑暗民不聊生,小女孩这样的例子不在少数。作者是借此表
达自己对穷苦人
民寄予的深切同情和对当时贫富悬殊的社会现实的强烈不满。
11.读完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感想?把你此刻想到的和大家分享一下!(可以
是你想对小女孩说的话,也可以对比现在的生活谈谈你的感受。)
三、课堂小结
这篇课文讲了一个卖火柴的小女孩大年夜冻死街头的故事,表达了作者对穷苦人民悲惨遭遇的同情及对统治者的不满。
四、作业布置
1.抄写本课生字词。
2.推荐阅读几篇安徒生童话。
板书设计
卖火柴的小女孩
(美好) (残酷)
幻 象 现 实
火 炉 → 冷
烤
鹅 → 饿
圣诞树 → 痛苦
奶 奶 → 孤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