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语文五年级下册文言文阅读专题测试

余年寄山水
668次浏览
2021年01月11日 07:30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心理素质-企业管理学论文

2021年1月11日发(作者:宣坦)



绝密★启用前
部编语文五年级下册文言文阅读专题测试

考试范围:xxx;考试时间:100分钟;命题人:xxx
学校: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
___________


评卷人

得分

一、文言文阅读
1.课内阅读。
《论(lún、lùn)语》记载(zài、zǎi),弟子子贡曾经问孔 子:“有没
有一句可以终身奉行的话呢?”孔子回答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用今天的话 说,就是自己所不愿意的,不要施加给别人。人们很推崇
这种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的处(chǔ、chù )世准则,便把这句话概括成
“推己及人”的成语,一直沿用至今。
有一次,孔子在游历讲 学途中,口渴得厉害。他看见路边有一眼泉水,
正要畅饮解渴时,发现泉边石头上刻有“盗泉”二字。孔 子非常厌恶
这个“盗”字,虽然干渴难忍,也不喝一口“盗泉”里的水。
(1)用选出文中括号里不正确的读音。
(2)你对选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的理解是 。
(3)这两个自然段各写了一个什么故事?
(4)从第一自然段可以看出孔子具有 的美好品德。








…< br>…








…< br>…








…< br>…








…< br>…
线







…< br>…


(5)孔子厌恶“盗”字实际上是说他厌恶 的行为,说明他能
时时坚守君子的节操。
【答案】1.
(1)lùn、zài、chù
(2)自己所不愿意的,不要施加给别人
(3)①孔子与子贡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②孔子不喝“盗泉”水。
(4)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5)偷盗

【解析】1.⑴字音题的考 查只要求识记不要求拼写,即侧重于考查识
记、辨别、确定字音的能力,准确地判断其正确与否。识记现 代汉语
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侧重的是“常用字的字音”。考查主要涉及同
音字、形声字、形近 字、多音字、习惯性误读字、方言字、统读字、
难读字等。多音字、习惯性误读字是考试的重点、形声字 、形近字次
之。多音字、难读字是“认读”的难点。复习时应分类整理记忆,以
记忆为主,把记 忆和训练结合起来。
⑵句子理解的考查。认真阅读短文,联系上下文,正确理解句义。
⑶概 括段意,可先看看这段有几句话并了解每句话的意思,接着找出
每句话中的重点词或中心词语,然后把这 些词语连起来,组成一句通
顺的话。
⑷评价人物性格要应做到通观全文根据文中故事情节以及人物的言
答案第2页,总71页


































线


























线











行举止具体分析其中蕴涵的精神或品质。
⑸词语理解的考查。认真阅读短文,联系上下文,正确理解词义。
所以答案是:⑴lùn、z ài、chù;⑵自己所不愿意的,不要施加给别
人;⑶①孔子与子贡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②孔 子不喝“盗泉”
水。⑷己所不欲,勿施于人;⑸偷盗。
读下面短文,回答问题。
楚 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
于物无不陷也,”或 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2.
这则寓言名叫《
____ ___
》,选自《
________
》作者是
_____
时期
______

________

3.
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____________

1< br>)楚人有鬻盾与矛者


2
)物莫能陷也
_________ ____



3
)以子之矛,陷子之盾
____________



4
)其人弗能应也
_____________


4.
用现代汉语说说下列句子的意思。


1
)誉之曰。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这则寓言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A.
我们说话做事要实事求是,不能盲目夸大,否则会出现无法自圆其说的局面。
B.
不要自己夸耀自己。
C.
同伙间不要相互争吵或冲突。
D.
同学之间要互相团结,不要发生矛盾。
【答案】

2.
自相矛盾

韩非子•难势

战国

思想

韩非子


3.
……的人。

穿透。

用。

不。


4.
他首先夸耀自己的盾。

如果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会怎么样?


**




































线












在战国时期,楚国有个卖矛和盾的人,他先夸耀自己的盾很坚硬,说:“无论用什 么东西
都无法破坏它!”然后,他又夸耀自己的矛很锐利,说:“无论什么东西都能被其破坏!”,市场上的人质问他:“如果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它们将怎么样?”,那个人无法回答。
欧阳修苦读
欧阳修四岁那年,家贫无资。太夫人以荻(与芦苇相似的草本植物)画地,教以书 字。多
诵古人篇章,使学为诗。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里(街坊)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
而抄录。抄录未必,而已能诵其书,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自幼所作诗赋词文字,
下笔已如成人 。
6.
下列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
以荻画地


:



C.
使学为诗


:
作为


B.
教以书字


:


D.
及其稍长


:
等到

7.
欧 阳修

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

的最根本原因是
( )
A.
欧阳修聪明过人

C.
闾里士人家慷慨借书

8.
将下列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
多通古人篇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惟读书是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
欧阳修的成功,除了他自身的努力之外,还有一个促进他成长的原因是
___________

【答案】

**
B.
太夫人教子有方
D.
欧阳修刻苦攻读
**
8. 诵读了许多古人的文章。 只是致力读书。
9.
家长的善于教育和严格要求


答案第4页,总71页






































线





























线













译文:欧阳修先生四岁时父亲就 去世了,家境贫寒,没有钱供他读书。太夫人用芦苇秆在
沙地上写画,教给他写字。还教给他诵读许多古 人的篇章。到他年龄大些了,家里没有书
可读,便就近到读书人家去借书来读,有时接着进行抄写。就这 样夜以继日、废寝忘食,
只是致力读书。从小写的诗、赋文字,下笔就有成人的水平,那样高了。
【解析】
2.

【解析】
3.

【解析】
4.

【解析】
5.

课外阅读 < br>魏武将见匈奴使,自以行陋,不足雄远国,使崔季珪代,帝自捉刀立床头。既毕,令间
谍问曰:“ 魏王何如?”匈奴使答:“魏王雅望非常;然床头捉刀人,此乃英雄也。”魏
武闻之,追杀此使。《世说 新语·容止》
10.
解释加点词的含义。
(1)自以行陋,不足雄远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既毕,令间谍问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魏王雅望非常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魏武闻之,追杀此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
魏王为什么要“追杀此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
用“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这一成语形容文中的魏王是否恰当?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0.
认为

接见

不同寻常

这件事


11.
他狡诈 ,怕自己形陋,叫人扮自己接待使者:他多疑,事毕后派间谍听消息;他残酷,
怕匈奴使对自己不利,派 人追杀。
12.
不恰当。因为匈奴使就是从相貌上看出“此乃英雄也”的;而“人不可貌相” 常用在外
表上看不出,实际上却很有本领的场合。




…< br>○








…< br>○








…< br>○








…< br>○




线



…< br>○








译文 :匈奴来使,曹操将接见,以为自己的相貌平平,不能镇住匈奴,便叫相貌堂堂的崔
琰代替他,自己却捉 刀站立在旁装作侍卫。接见完毕,派人问匈奴使者:“魏王的举止怎
么样?”匈奴使臣回答说:“魏王相 貌堂堂,气质非凡,但是旁边的侍卫,才是真正英雄
啊。”曹操于是派人把这个使者给杀了。
【解析】
6.

1
)“自以行陋,不足雄远国”的意思是:曹操接见匈奴使臣 百,认为自己其
貌不扬,不足以震慑偏远的国家。“以”的意思是“认为”。

2
)“既毕,令间谍问曰”

的意思是:接见完匈奴使臣,曹操令间谍问问使臣说。“既”
的意思是“接见”。

3
)“魏王雅望非常”

的意思是:魏王长得非常俊美。“非常”的意思是“不同寻常”。

4
)“魏武闻之,追杀此使”

的意思是:曹操听说了,命令人追赶到使臣并杀了他。“非
常”的意思是“不同寻常”。
【解析】
7.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为理解文言文。
同学们在做此类题目时,要 在了解文章人物个性的基础上,深刻理解课文内容。然后,我
们再加以概括、总结。
【解析】
8.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为理解文言文。同学们在做此类题目时,要在理解谚语的基础
上 ,深刻理解课文内容。然后,我们再加以概括、总结。
“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的意思是:不能 以貌取人
,
如同海水不能斗量。结合原文我
们知道,匈奴使就是从相貌上看出“此乃英 雄也”的;而“人不可貌相”常用在外表上看
不出,实际上却很有本领的场合。
阅读理解
晏子使楚(原文)
晏子使楚。楚人以晏子短,为小门于大门之侧而延晏子。晏子不入,曰:“ 使狗国者,
从狗门入。今臣使楚,不当从此门入。”傧者更道,从大门入。
见楚王。王曰:“ 齐无人耶,使子为使?”晏子对曰:“齐之临淄三百闾,张袂成阴,
挥汗成雨,比肩继踵而在,何为无人 !”王曰:“然则何为使子?”晏子对曰:“齐命使,
各有所主。其贤者使使贤主,不肖者使使不肖主。 婴最不肖,故宜使楚矣!”
13.
理解字词意思。
短:
______
更读音(
_____
):
_______
不肖读音(
_____
):
_______

答案第6页,总71页






































线





























线













使狗国者,从狗门入。
_________
齐无人耶,使子为使?
_________
张袂成阴、挥汗成雨、比肩继踵这三 个成语运用了
_____
修辞手法,我知道成语(
_____

的意 思是
_______
这三个成语运用了
_____
修辞手法来表现齐国人多。
14.
这两个短小的故事,告诉我们晏子
_________
(用三个以上成 语或四字词)的人。
【答案】

13.


gēng

变换,更换

xiào

贤,好

出使狗的国家知的人,从狗用的门进去。


国难道没人了么,让你做使者?

排比

挥汗成雨

挥洒汗水就像下雨

夸张


14.
不卑不亢、足智多谋、随机应变


译文: < br>晏子出使到楚国。楚人因为晏子身材矮小,在大门的旁边开一个小门请晏子进去。晏子
不进去,说 :“出使到狗国的人从狗门进去,今天我出使到楚国来,不应该从这个狗门进
去。”迎接宾客的人带晏子 改从大门进去。
(晏子)拜见楚王。楚王说:“齐国没有人可派吗?竟派您做使臣。”晏子回答说:“ 齐
国的都城临淄有七千五百户人家,人们一起张开袖子,就能遮天;挥洒汗水,就是下雨;
街上 行人肩膀靠着肩膀,脚尖碰脚后跟,怎么能说齐国没有人呢?”楚王说:“既然这样,
那么为什么会打发 你来呢?”晏子回答说:“齐国派遣使臣,各有不同的规矩,那些有德
有才的人被派遣出使到有德有才的 君主所在的国家,没有德没有才的人被派遣出使到没有
德没有才的国王所在的国家。我晏婴是最不贤,没 有德才的人,所以只好出使到楚国来了。
【解析】
9.
此题考查文言文字音、字义及 句子翻译能力。结合语境解答。“以晏子短”
句意:认为晏子矮小。
张袂成阴:张开袖子能遮掩天日,成为阴天;形容人多。
挥汗成雨:形容天热出汗多。
比肩继踵:形容人很多或接连不断。
【解析】
10.
此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 理解和分析,在解答时可以从人物的动作、语言等分析
人物形象,注意表达清楚,正确分析人物形象。通 过晏子与楚王的对话可知,他是一个足
智多谋、随机应变的人。








































线











文言文 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女(同“汝”)还,顾反,为女杀彘(猪)。”
妻适市反 ,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
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 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
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
15.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意义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曾子妻之市 之:往


C.
妻适市反 适:往


B.
顾反,为女杀彘 反:同“返”

D.
特与婴儿戏耳 特:特别

16.
请把“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这个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
试概括这则寓言的寓意或简要说说它给你的启示。
答:
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
16.现在你欺骗他,这是教孩子以后去欺骗人。
17.
无论是教育子女还是做人,都必须讲个“信”字,要说到做到,不能说谎。


译文:
曾子的妻子上街去,他的儿子跟在后面哭着要去。曾子的妻子没有办法,对 儿子说:“你
回去吧,我从街上回来了杀猪给你吃。”曾子的妻子刚从街上回来,曾子便准备把猪抓来< br>杀了,他的妻子劝阻他说:“我只是哄小孩才说要杀猪的,不过是玩笑罢了。”曾子说:
“小孩不 可以哄他玩的。小孩子并不懂事,什麽知识都需要从父母那里学来,需要父母的
教导。现在你如果哄骗他 ,这就是教导小孩去哄骗他人。母亲哄骗小孩,小孩就不会相信
他的母亲,这不是教育孩子成为正人君子 的办法。”
【解析】
11.
本题考查词语翻译。特,应为“只是”之意。从上下文的 具体语境来看,曾子
之妻只是对孩说说而已,并不是真的要杀猪给孩子吃。所以从语意上来看,特,只, 只是。
12.
本题考查句子翻译。【解析】句中的前一个“子”是敬称,可译成“你”,第二 “子”,
指孩子;“是”,这里是代词,这;这个句子是判断句,其表判断的不是“是”,而是“也”。
答案第8页,总71页






































线





























线













译为:现在你欺骗他,这是教他学会欺骗啊!
【解析】
13.
本题考查主旨 理解。要概括这则寓言的寓意或者说出它给我们的启示,要紧紧
抓住文中曾子所说的话,就是教育子女要 讲“信”,不能欺骗他们。将此推开去,那就是
做人也要以“信”为本。由曾子的话想开去就可以了。
阅读。
墨鱼

自蔽


海有虫,拳然

而生者,谓之墨鱼。其腹有墨,游于水,则以墨蔽其身,故捕者往往迹

墨而渔之。噫 !彼所自蔽者,乃所以

自祸

也欤?人有恃

智,亦足以 鉴。
注释:①墨鱼:乌贼。②蔽:隐蔽。③拳然:屈曲成一团的样子。④迹:循着踪迹,即
跟 踪。⑤所以:……的原因。⑥自祸:给自己带来祸患。⑦恃:凭借,依仗。
18.
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1)故捕者往往迹墨而渔之。(
______ ___
)(
_________

..
(2)亦足以鉴。(
____________


19.
翻译下面的句子。
则以墨蔽其身。
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
为什么说“彼所自蔽者,乃所以自祸也欤”?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
这个故事告诉人们的道理是( )。
A.
不要聪明反被聪明误
B.
只有掌握本领,才能保护自己
C.
遇到危险要保持冷静,不能慌张
【答案】

18.
所以。

捕捉。

借鉴。


19.
(它们)就用墨汁隐蔽自己。
20.
因为渔人会发现它们的墨汁,跟踪墨汁就会捕捉到它们。
**


译文:海里有一种生物,拳头大小,叫做墨鱼。他的腹部里面有墨汁,在水里游泳,就用墨汁掩护自己,所以捕鱼的人往往跟踪着墨迹就能逮到他们。啊!他们用来掩护自己的东西,








































线











竟然给自己带来了灾难?也有觉得自己智力很高而自负的,也应该借鉴墨鱼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练习。
钟氏之子
钟毓、钟会少有令誉①。年十三,魏文帝 闻之,语其父钟繇②曰:“可令二子来!”于
是敕③见。毓面有汗,帝曰:“卿④面何以有汗?”毓对曰 :“A。”复问会曰:“卿何以
不汗?”对曰:“B。”
(注释)①令誉:好的名声。②钟繇 :三国时魏国相国。钟毓:魏国车骑将军。钟会:
魏国大将军,后平蜀。③敕:皇帝召见。④卿:古时帝 王对臣子的称呼。
22.
将“战战栗栗,汗不敢出”“战战惶惶,汗出如浆”填入文中A、B两处。
A.
_______
B.
_________

23.
解释下列加点词。
(1)钟毓、钟会少有令誉
_________________


(2)卿何以不汗
________________


24.
翻译下列句子。
年十三,魏文帝闻之,语其父钟繇曰:“可令二子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5.
阅读上文,试用自己的话说说主人公的聪明主要体现在哪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6.
通过这篇文章,简单分析两个孩子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22.
战战惶惶,汗出如浆

战战栗栗,汗不敢出


23.
年轻

为什么


24.
十三岁的时候魏文帝听说后,对他们的父亲钟繇说:“能带你的两个儿子来让我见见吗?”
25.
能够从容不迫巧妙地回答魏文帝的问题。
26.
钟毓:忠厚老实。钟会:调皮能言、聪明机灵。


译文: 钟毓、钟会小的时候就有美好的声誉,十三岁的时候,魏文帝听说后,对他们的父
答案第10页,总71 页






































线





























线













亲钟繇说:“能让你的两个儿子来让我见见吗?”于是他们奉皇帝的命令进见。
钟毓脸上有汗 ,皇帝问他:“你脸上为什么会出汗
?
”钟毓回答说:“我见到您,感到紧张,
所以出 了很多汗。”皇帝又问钟会:那你为什么不出汗
?
”钟会回答说:“我因为见到您而
紧 张,连汗也不敢出。”
【解析】
14.
此题考查语句填空能力。解答时一定要根据上下文作出判断。
从“毓面有汗,帝曰:‘卿④面何以有汗?’”可知,A处应填写“战战惶惶,汗出如浆”;
从“复问 会曰:‘卿何以不汗?’”可知B处填写“战战栗栗,汗不敢出”。
【解析】
15.
本题主要考查点是文言实词的理解。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
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并要 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
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实词。

1
)句意:钟毓、钟会在少年时期就有美好的声誉。少:小时候
(2)句意:你脸上为什么不出汗?何:为什么
【解析】
16.
本题主要考 查点是对句子翻译。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
法是“增、删、调、换”,具体到某一 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
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 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
完整。①重点词有:语:对……说
句意:十三岁时,魏文帝 曹丕听说这两个孩子的聪慧名声,就对他们的父亲钟舔说:“可
以叫这两个孩子来见我。”
【解析】
17.
此题考查文本的理解和分析能力。面对魏文帝的问题,两人巧妙作答。
【解析】
18.
考查了思维拓展。结合他们说的话来分析,毓“战战惶惶,汗出如浆” 他老实
忠厚;而会则答曰“战战栗栗,汗不敢出”略带有调皮之意。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练习。
杨氏之子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 ,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

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 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
27.
文中加点的“其”指的是
______ __
。“夫子”指的是
________

28.
孔君平由“______
”而联想到小儿姓“
____
”,就和小儿开了一个玩笑,说明孔君 平非
常幽默。
29.
短文主要通过对人物的
________
描写 来表现杨氏之子“甚聪惠”的特点。
30.
你认为杨氏之子的回答妙在哪里?( )
A.
都根据人物姓氏来借题发挥。








































线











B.
杨氏之子以否认的语气表示出杨梅是自己家的果子。
C.
指出了孔君平的“孔”是孔雀的“孔”。
D.
既否定了孔君平的话,并不尊重。
31.
你认为杨氏之子是一个怎样的孩子?(提示:结合杨氏之子说的话来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27.
杨氏子

孔君平


28.
杨梅




29.
语言
**
31.杨氏之子是一个机敏、懂礼貌的孩子。他由孔君平 的姓想到孔雀,
婉转地否定了孔君平“此是君家果”的说法,既表现了应有的礼貌,又
表达了“ 既然孔雀不是您家的鸟,杨梅岂是我家的果”这个意思,表现
了他的聪明、机敏和有礼貌。


译文:在梁国,有一户姓杨的人家,家里有个九岁的儿子,非常聪明。孔君平来拜见他的父亲,恰巧他父亲不在家,于是便叫杨氏子出来。杨氏子为孔君平端来水果,水果中有杨
梅。孔君平 指着杨梅对杨氏之子,并说:“这是你家的水果。”杨氏子马上回答说:“我
可没有听说孔雀是先生您家 的鸟。”
【解析】
19.
考查内容理解。联系上下文立即额,“孔君平诣其父”句意 :孔君平来拜见他
的父亲。可知,其:杨氏子。“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句意:我可没有听说孔雀是先生 您
家的鸟。夫子:孔君平。
【解析】
20.
此题考查文本内容的理解。孔君平由“杨梅”联想到小儿姓“杨”。
【解析】
21.
考查人物描写方法的掌握。本段主要通过两人的对话展开的,表现了杨 氏之子
的“甚聪慧”的特点。
【解析】
22.
考查文本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联系文段内容,杨氏之子都巧妙借助“姓氏”委
婉幽默地展开对话。
答案第12页,总71页






































线





























线













【解析】
23.
考查了思维拓展。结合他说的话 来分析,从“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可知,
杨氏之子是一个机敏、懂礼貌的孩子。他由孔君平的姓想到 孔雀,婉转地否定了孔君平“此
是君家果”的说法,既表现了应有的礼貌,又表达了“既然孔雀不是您家 的鸟,杨梅岂是
我家的果”这个意思,表现了他的聪明、机敏和有礼貌。
阅读理解
陈太丘与友期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过中不至, 太丘舍

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

?”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
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
礼。”友人惭 ,下车引

之,元方入门不顾


注释:①期,约定。②日中,正 午时分。③舍:舍弃,抛弃。④不,通“否”。⑤委:
丢下,舍弃。⑥引:拉。⑦顾:回头看。
32.
文中加点字的意思解释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
去:离开 乃:就,于是
B.
去:去掉 乃:才
C.
去:离开 乃:才
D.
去:去掉 乃:就,于是
33.
选出下列句子意思正确解释。
(1)待君久不至,已去。(
_____

A.我父亲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已经离开了。
B.您等了我父亲很久他却还没有到,他已经离开了。
C.我父亲没有等您,已经离开了。
D.我父亲等了您不久,已经离开了。
(2)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_____

A.朋友感到生气,下了车想去拉扯元方,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
B.朋友感到惭愧,下了车想去和元方握手,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
C.朋友感到高兴,下了车想去和元方握手,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
D.朋友感到惭愧,下了车想去拉扯元方,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
(3)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_____

A.和别人相约同行,却相互推诿后离开了。
B.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








































线











C.和别人相约同行,却和其他人先离开了。
D.和别人相约同行,却委托别人来,自己先离开了。
34.
选一选,在括号中填上下列句中省略的内容。
A.陈太丘的朋友 B.元方 C.陈太丘
(1)(
________
)过中不至
(2)(
________
)去后(
________
)乃至 35.
《陈太丘与友期》主要写的是
_______

________
两个人,通过对比描写,突出了
___________
聪明、勇敢、识礼、有节,< br>__________
无信、无义、无礼,但能接受批评的性
格特点。
【答案】

**
33. A B B
34.
A

C

A


35.
元方

陈太丘的朋友友人

元方

陈太丘的朋友友人



< br>译文: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出行,约定在中午。过了中午还没到,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
了,陈太 丘离开后朋友才到。元方当时年七岁,在门外玩耍。朋友问元方:“你的父亲在
吗?”(元方)回答道: “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现在已经离开了。”朋友便生气地
说道:“真不是君子啊!和别人相约同行 ,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元方说:“您与我父
亲约在正午。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父 亲,就是没有礼貌。”朋友惭愧,
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
【解析 】
24.
此题考查字义的掌握。句意为“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去,离开;
“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乃,才。
【解析】
25.
此题考查文言文翻译能力。解题时,借助给定注释帮助理解句子。
【解析】
26.
此题考查文言文句式中的省略句。

1
) “过中不至”意思是过了中午还没到,没到的是“友人”,所以省略的内容是“友人”。

2
)“去后乃至”意思是离开后朋友才到,即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所以省略的内容分
别是“陈 太丘”、“友人”。
答案第14页,总71页






































线





























线













【解析 】
27.
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文中主要是写元方和陈太丘的友人的对话,从而反映二
人的性格特点,所以主要人物是元方和陈太丘的友人。通过“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
则是无信;对 子骂父,则是无礼。”这句话看出元方的聪慧、直率、知书达理。通过“过
中不至”看出友人的不守信; “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看出友人的无礼;“友人
惭,下车引之”看出友人能知错就改、有羞耻 心。
阅读下列古文,完成练习。
何晏
何晏七岁,明慧若神,魏武奇爱之,以宴在 宫内,因欲以为子。宴乃画地令方,自处其
中。人问其故,答曰:“何氏之庐也”。魏武知之,即遣还外 。
——
《世说新语》
注释:①若:好像。②奇爱:十分喜爱。③以:把。④乃:于是。
⑤欲:想,希望。⑥知:明白。
36.
联系上下文,查字典解释文中的字,再理解词句的意思。
(1)何氏之庐也。
庐:
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2)人问其故。
故:
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3)即遣还外。
遣还:
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37.
这篇文章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36.
房子

这是何家的房子。

原因,缘故。

有人问他(这样做的)原因。

送回(原来的
地方)遣送。

立刻把他遣送出去。


37.
何晏七岁,像神童一样聪明智慧,魏武帝认为他很出色而很喜爱他。把何晏安 置在皇宫
里,想以此把他当儿子。何晏于是在地上画出一方形,自己坐在里面。有人问他(这样做的)< br>原因,他回答:“这是(我)姓何的房子。”魏武帝知道了(这件事),就把他遣送出宫外了。








































线












译文:何晏七岁,像神童一样聪明智慧,魏武帝认为他很出色而很喜爱他。把 何晏安置在
皇宫里,想以此把他当儿子。何晏于是在地上画出一方形,自己坐在里面。有人问他(这样< br>做的)原因,他回答:“这是(我)姓何的房子。”魏武帝知道了(这件事),就把他遣送出宫
外 了。
阅读理解
郑人买履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 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
...
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 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
..
无自信也。”
38.
给下面加点的“度”字选择合适的解释。
①标准,限度 ②衡量 ③计量长短的标准或工具
先自度其足
_________
吾忘持度
_________
宁信度
_________

...
39.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0.
文中加点字“之”共出现五次,任意选择其中的两处,说说“之”的词性和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1.
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38.







39.
等到他再回到集市上,集市已经散了,最终他没有买到鞋。
40.
① 而置之其坐:代词,在这里指尺码。②至之市:动词,到。③而忘操之:代词,在这
...
里指 尺码。④反归取之:代词,这里指尺码。⑤何不试之以足:代词,鞋子。
..
41.
做事要学会变通,不能死守教条。


译文: 有个想要买鞋子的郑国人,他先量自己的脚,并把量好的尺码放在了自己的座位上。
到了集市,却忘了带 量好的尺码。已经拿到鞋子,才想起自己忘了带尺码,于是就说:“我
答案第16页,总71页






































线





























线













忘记带量好的尺码了。”就返回家去取量好的尺码。等到他返回集市的时 候,集市已经散
了,于是就没有买到鞋。

有人问他说:“你为什么不用你的脚试鞋呢 ?”他说:“宁可相
信量好的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28.
此题考查字义的掌握情况。【解析】解题时,应先理解短句的含义,再选择正确的解释。
先自度其足:先测量好自己脚的尺码。度(
duó
):衡量。用尺子度量的意思(动词 )。
吾忘持度:却忘了带量好的尺码。度(

)
:量好的尺码,这里作动 词用,即计算、测量的
意思。(名词)
宁信度:我宁可相信量好的尺码。
【解析】
29.
此题考查文言文的翻译能力。平时学习中一定要熟记课文内容,这样解答就很
简 单了。
【解析】
30.
此题考查“之”的词性理解能力。解题时,应理解句子含义后 ,结合上下文作
出解答。
【解析】
31.
本题主要考查归纳文章主旨的能力 。文章主要说的是郑国人因过于相信

尺度

而不相信自己的脚,造成买不到 鞋子的故事。从而告诉我们要一切从实际出发,根据实际
情况解决问题。
课外阅读。
小时了了
孔文举①年十岁,随父到洛。时李元礼有盛名,为司隶校尉;诣②
(yì)
门者,皆俊才
清称③及中表亲戚乃通。文举至门,谓吏曰:“我是李府君亲。”既通,前坐。元 礼问曰:
“君与仆④有何亲?”对曰:“昔先君⑤仲尼⑥与君先人伯阳⑦有师资⑧之尊,是仆与君
奕世⑨为通好也。”元礼及宾客莫不奇⑩之。太中大夫陈韪后至,人以其语语之,韪曰:
“小时了了, 大未必佳。”文举曰:“想君小时,必当了了。”韪大踧踖
(cù jí)

(注释 )①孔文举:孔融,字文举,是汉代末年的名士、文学家。②诣:到。③清称:有
清高的称誉的人。④仆 :谦称。⑤先君:祖先,与下文“先人”同。 ⑥仲尼:孔子,名丘,
字仲尼。⑦伯阳:老子,姓李,名 耳,字伯陽。⑧师资:师。这里指孔子曾向老子请教过
礼制的事。⑨奕世:累世;世世代代。 ⑩奇:认为他特殊、不寻常。
42.
根据文意,可以知道“小时了了”的意思是( )。
A.
小的时候很聪明
B.
小的时候很迷糊
C.
小的时候不怎么样
43.
孔融真的是李元礼的亲戚吗?请把他的解释改写成现代汉语。
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线











44.
“大踧踖”是形容非常局促不安的样子。陈韪为什么会“大踧踖”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45.
读了这个故事,你怎样评价十岁的孔融呢?
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
【答案】

**
43.孔融不是李元礼的亲戚。他的解释:从 前我的祖先孔子曾经拜您
的祖先老子为师,所以我和您是世代通好。
44.
因为陈韪 说孔融“小的时候很聪明,长大了未必很有才华”,而孔融反过来说他“我猜
想您小的时候一定很聪明吧 ”,意思就是说陈韪没什么才华。
45.
孔融是个非常聪明,口齿伶俐,反应很快的孩子。


译文:孔融十岁的时候,随父亲到洛阳。当时李元礼名气很大,做司隶校尉。到他 家去的
人,都是那些才智出众的人、有清高称誉的人以及自己的亲戚才被通报。孔融到了他家门
前,对下边的人说:“我是李府君的亲戚。”已经通报上去,一起坐下来。李元礼问:“您
和我有什么亲 戚关系
?
”孔融回答说:“过去我的祖先仲尼曾经拜您的祖先伯阳为师,所以
我和您是 世世代代友好往来亲戚关系。”李元礼和他的那些宾客没有不对他的话感到惊奇
的。太中大夫陈韪后来才 到,别人就把孔融说的话告诉给他听,陈韪说:“小的时候很聪
明,长大了未必很有才华。”孔融听后说 :“我猜想您小的时候一定很聪明吧。”陈韪听
了感到非常不安。
【解析】
32.

【解析】
33.

【解析】
34.

【解析】
35.

阅读文章,完成练习。
钟氏之子
钟毓、钟会少有令誉。年十三,魏文帝闻之,语其 父钟繇曰:“可令二子来!”于是敕
见。毓面有汗,帝曰:“卿面何以有汗?”毓对曰:“
A< br>。”复问会曰:“卿何以不汗?”
答案第18页,总71页


…< br>○








…< br>○








…< br>○








…< br>○




线



…< br>○








※< br>不








装< br>※




线



※< br>※








对曰:“
B
。”
46.
将“战战栗栗,汗不敢出”“战战惶惶,汗 出如浆”填入文中
A、B
两处。
A.
_______
B.
_________

47.
解释下列加点词。
_________________
(1)钟毓、钟会少有令誉
..
________________
(2)卿何以不汗
..
48.
翻译下列句子。
年十三,魏文帝闻之,语其父钟繇曰:“可令二子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9.
阅读上文,试用自己的话说说主人公的聪明主要体现在哪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0.
通过这篇文章,简单分析两个孩子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46.
战战惶惶,汗出如浆

战战栗栗,汗不敢出


47.
好的名声

不出汗


48.
十三岁的时候魏文帝听说后,对他们的父亲钟繇说:“能带你的两个儿子来让 我见见
吗?”
49.
能够从容不迫巧妙地回答魏文帝的问题。
50.
钟毓:忠厚老实。钟会:调皮能言、聪明机灵。


译文: 钟毓、钟会小的时候就受到大家的夸奖,十三岁的时候,魏文帝听说后,对他们的
父亲钟繇说:“能让你 的两个儿子来让我见见吗?。”于是他们奉皇帝的命令进见。钟毓
脸上有汗,皇帝问他:“你脸上为什么 会出汗?”钟毓回答说:“我见到您,感到紧张,所
以出了很多汗。”皇帝又问钟会:那你为什么不出汗 ?”钟会回答说:“我因为见到您而紧
张,连汗也不敢出。”
根据课文内容完成练习。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____________。孔君平______________其父,父不在, ___________
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_______儿曰:“此是君家果。”儿 应声答曰:








































线











“__________________。”
51.
把课文补充完整。
52.
结合阅读体会,你认为杨氏之子的回答妙在哪里?( )
A.
都根据人物姓氏来借题发挥。
B.
杨氏之子以否认的语气表示出杨梅是自己家的果子。
C.
指出了孔君平的“孔”是孔雀的“孔”。
D.
既否定了孔君平的话,并不尊重。
53.
孔君平听了杨氏子的回答后, 会有怎样的反应?请从人物的动作、神态、心理等方面加
以描绘。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51.
聪惠 诣 乃 示 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
53.孔君平一听,心中一惊,心想:这孩子反应机敏,能言善变,真
聪明。目 前,我还没佩服过九岁的孩子,他是其中之一。于是,孔君
平开怀大笑,他竖起大拇指称赞道:“厉害, 厉害,真是青出于蓝胜
于蓝呀!”


译文:在梁国,有一户姓杨的人家, 家里有一个九岁的儿子,非常聪明。有一天,孔君平
来拜见他的父亲,恰巧他父亲不在家,孔君平就把这 个孩子叫了出来。孩子给孔君平端来
了水果,其中就有杨梅。孔君平指着杨梅给孩子看,说:“这是你家 的水果。”孩子马上
回答:“我可没听说过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
课文阅读。
杨氏之子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 孔
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54.
联系上下文填空。
答案第20页,总71页






































线





























线













(1)
____________

______ ______
设果。
(2)孔指
____________
以示儿曰……
55.
判断下面说法的对错,对的打“√”,错的打“×”。
(1)“君”与“夫子”都是对人的尊称。(
______

(2)句中的“家禽”和现在的“家禽”意思一样。(
______

(3)本文选自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
______

56.文章的第一句话点明了人物以及人物的特点,在文中起到了
_______
的作用。 57.
孔君平由“
______
”而联想到小儿姓“
____
” ,就和小儿开了一个玩笑,说明孔君平非
常幽默。
58.
想一想,小儿的回答巧妙在哪儿?下列理解正确的是( )。
A.
孔雀是一种美丽的鸟,他巧妙地称赞了孔君平的高尚人格
B.
他用对方的方法来反驳对方,既表现了他的质朴,也表现了他语言的幽默
C.< br>他由孔君平的“孔”想到了孔雀,用“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正话反说的方式,婉转对答,
既表现 了应有的礼貌,又表达了“既然孔雀不是您家的鸟,杨梅岂是我家的果”这个意思,
使孔君平无言以对
【答案】

54.
杨氏子

孔君平

杨梅


55.


×




56.
总起全文
57.
杨梅




**


译文:在梁国,有一户姓杨的人家,家里有个九岁的儿子,非常聪明。孔君平来拜 见他的
父亲,恰巧他父亲不在家,于是便叫杨氏子出来。杨氏子为孔君平摆上水果,水果中有杨
梅。孔君平指着杨梅对杨氏之子,并说:“这是你家的水果。“杨氏子马上回答说:“我
可没有听说孔雀 是先生您家的鸟。”
36.
考查了根据文言文内容填空的能力,【解析】结合译文及课内学习 在理解的基础上完成。
“为设果”省略了主语及宾语,结合前文可知是杨氏子为孔君平设果。“孔指以示 儿曰”
省略了宾语“杨梅”。
【解析】
37.
考查了对文中词语的理解及文学常识,结合译文及课文中的注释完成。








































线











(2)有误,句中的“家禽”是指家里的鸟。现在“家禽”是指人工豢养的鸟类动物,主 要
为了获取其肉、卵和羽毛,也有作为其他用处。
【解析】
38.
考查了对 句子作用的辨析。文中的第一句引出所要写的人物,并说明了其特点
“甚聪慧”,在文中起到了总起全文 的作用。
【解析】
39.
考查了学生的阅读能力,结合“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 示儿曰:‘此是君
家果。’”可知,孔君平由“杨梅”而联想到小儿姓“杨”,就和小儿开了一个玩笑, 说
明孔君平非常幽默。
【解析】
40.
考查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孔君平 看到杨梅就联想到孩子的姓,而杨氏之子
并没有被难倒,以孔君平的姓联想到孔雀,更妙的是,杨氏之子 并没有生硬地回答,而是
采用了否定方式,既表现了应有的礼貌,又表达了“既然孔雀不是你家的鸟,杨 梅岂是我
家的果”的意思,婉转对答,使孔君平无言以对;用对方的方法来反驳对方,表现了他的
聪明,而不是质朴,同时也表现了他语言的幽默。
阅读课内片段,完成练习。
杨氏之子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
以示儿曰 :“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崔是夫子家禽。”
59.
判断下面说法的对错,对的打“√”,错的打“×”。
(1)文中的“家”和现在的“家禽”意思一样。(
_______

(2)文中的“夫子”是指年老的人。(
_______

(3)这则文言 文是围绕“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这句话来写的。(
________

(4)这则文言文主要通过人物的对话来表现人物的特点。(
________

60.
杨氏之子的回答妙在哪里?下面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孔君平在姓上做文章,孩子也在姓上做文章,由孔君平的“孔”姓想到了孔雀。
B.
孩子与孔君平针锋相对,生硬的态度让孔君平哑口无言。
C.
孩子采用否定的方式婉转对答,表现了应有的礼貌。
D.
孩子表达了“既然孔雀不是您家的鸟,杨梅也不是我家的果”这个意思。
【答案】

59.
×

×






**

答案第22页,总71页






































线





























线














译文:梁国一户姓 杨的人家家里有一个九岁的儿子,非常聪明。孔君平来拜见他的父亲,
恰巧他父亲不在,于是便叫他出来 。他为孔君平端来水果,水果中有杨梅,孔君平指着杨
梅给孩子看,并说:“这是你家的水果。”杨氏子 马上回答说:“没听说孔雀是先生您家
的鸟。”
【解析】
41.
(1)文中 的“家”指家中,现在的“家禽”指人工豢养的鸟类动物,主要为了
获取其肉、卵和羽毛,也有作为其他 用处。一般为雉科和鸭科动物,如鸡、鸭、鹅等,也
有其他科的鸟类如火鸡、鸽、鹌鹑和各种鸣禽的。
(2)夫子是对对方的尊称。
【解析】
42.
孩子的语气和态度并不生硬, 只是运用智慧巧妙地回应了对方的话而已。
阅读与理解。
徐孺子赏月
徐孺子年九 岁,尝①月下戏,人语之曰:“若令月中无物,当极明邪?”徐曰:“不然。
譬如人眼中有瞳子,无此必 不明。”
(注释)①尝:曾经。②瞳子:瞳仁。
61.
联系句子,给加点字词选择正确的解释。
(1)尝月下戏(
____
) A.戏弄 B.演戏 C.玩耍,游戏

(2)不然(
____
) A.不错 B.不对 C.不像

62.
面对别人的提问,徐孺子是怎么回答的呢?请你用现代的话写一写 。有人对他说:“若
是让月亮中什么都没有,它是不是会更明亮呢?”
徐孺子答道:“
_____________________
。”
63.
和杨氏子一样,徐孺子也显示出了超人的智慧,那么他的回答智慧在哪里呢?请写出你
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61.
C

B


62.
不对,就像人眼中没有了瞳仁,没有它一定什么都看不见。
63.
徐 孺子对于别人的看法没有盲目地赞同,而是机智地运用眼睛来打比方,相当形象和巧
妙地发表了自己的观 点。








































线











译文:徐孺子九岁的时候,曾经在月光下玩耍,有人对他说 :“如果让月亮里面什么也没
有,会非常明亮吧?”徐孺子慢慢地说:“不是这样的。比如人的眼睛里有 瞳孔,如果没
有瞳孔一定看不见。”
【解析】
43.
参考译文,可知这两个字的含义。
【解析】
44.
根据原文和译文,可知徐孺子的回答。
45.
在原 文的基础上进行理解拓展,【解析】徐孺子没有在第一时间对对方的观点进行赞同,
反而用了眼睛来做比 喻进行反驳,让对方能理解自己的观点。
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叶公好龙
叶公子 高好龙,钩以写龙,凿以写龙,屋室雕文以写龙。于是天龙闻而下之,窥头于牖

,施

尾于堂。叶公见之,弃而还

走,失其魂魄,五色无主。是叶公非好龙也,好夫似龙
而非龙者也。
(选自刘向《新序·杂事》)
(注释):①牖(
yòu):窗户。②施(

):延伸。③还(
xuán
):掉转。
64.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施尾于堂(
______
) (2)叶公子高好龙(
______

..
65.
下列加点字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
凿以写龙(凭借)


C.
施尾于堂(对于)


B.
叶公见之(代“龙”)

D.
好夫似龙而非龙者也(而且)

66.
古代“走” 即“跑”的意思。请你举出三个带“走”字其含义也是“跑”的意思的成语。

______
)(
______
)(
______


67.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是叶公非好龙也,好夫似龙而非龙者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8.
叶公“弃而还走”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叶公好龙”这个成语通常用来讽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64.
在,到

喜欢


**
答案第24页,总71页






































线





























线













66. 走马观花 走为上计 飞禽走兽
67.
这个叶公不是喜欢龙,而是喜欢像龙而不是真龙的那个龙啊!
68.
他只是表面喜欢龙,而并非真正喜欢龙。这个成语通常用来讽刺那些热衷于幻想而并非
脚踏实地的人。


叶公子高非常喜欢龙,衣带钩、酒器上都刻着龙,屋子内外都雕刻着龙。他这样爱 龙,被
天上的真龙知道后,便从天上来到叶公的住所,龙头搭在窗台上探看,龙尾伸到了厅堂里。
叶公一看是真龙,转身就跑,被吓的像失了魂似的,惊恐万状,茫然无措。由此看来,叶
公并不是真的 喜欢龙,他喜欢的只不过是那些像龙却不是龙的东西罢了。
【解析】
46.
本题主要 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字词的理解,要求学生联系句子理解重点字词的含
义。
【解析】
47.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文言虚词的理解。
A.凿以写龙(在)

C.施尾于堂(在)


D.好夫似龙而非龙者也(却)

【解析】
48.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词语的积累。
【解析】
49.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文言文重点语句的翻译。
【解析】50.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寓言故事内容的理解,并要求学生分析出寓言故事教给我
们的道 理。完成此题时,抓住关键句“是叶公非好龙也,好夫似龙而非龙者也。”便可得
出答案。
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自相矛盾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 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
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 也。夫不可陷之盾与
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69.
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1)吾盾之坚。(
________
) (2)吾矛之利。(
________

..
(3)或曰(
________
) (4)弗能应也。(
________

..
70.
用自己的话说说下列句子的意思。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线










______________________
71.
那个人采用了什么办法让楚人哑口无言的?(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
72.
这个故事揭示了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69.
坚硬

锋利

有人

回答


70.
有一个楚国人,卖盾又卖矛。他夸耀自己的盾 ,说:“我的盾坚固无比,任何锋利的东
西都穿不透它。”
71.
那个人让楚人用自己的矛刺自己的盾,来比较是盾坚硬还是矛锋利。
72.< br>世上没有牢不可破的盾,也没有无坚不摧的矛,这个楚国人片面夸大了矛与盾的作用,
结果出现难 以自圆其说的局面。告诉我们说话做事不要因前后抵触而不能自圆其说。


有一个 楚国人,既卖盾又卖矛。他夸耀自己的盾,说:“我的盾坚固无比,没有什么东西
能够穿透它。”又夸耀 自己的矛,说:“我的矛锋利极了,任何坚固的东西都穿得透。”
有人问他:“如果用您的矛刺您的盾, 结果会怎么样呢?”那人张口结舌,一句话也回答
不上来。什么都不能刺穿的盾与什么都能刺穿的矛,不 可能同时存在于这个世界上。
【解析】
51.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文言文中的字词的 理解情况,要求学生在平时加强识记。
【解析】
52.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文言文重点句子的理解。
53.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故事情节的理解,【解析】抓住关键句“以子之矛陷子之盾,
何如?”便可 得出答案。
54.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寓言故事所揭示的道理的理解,【解析】要求学生能根 据故事情节,
分析出寓言故事所教给我们的道理。
课内阅读。
杨氏之子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慧。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
指以示儿曰:“此 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崔是夫子家禽。”
73.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惠”在这里的意思是
_________________

74.
判断下而的说法是否正确,对的画“√”,错的画“×”。
答案第26页,总71页






































线





























线














1
)文中 的“家禽”和现在的“家禽”意思一样。(
______


2
)文中的“夫子”是指年老的人。(
______


3
)这则文言文是周绕“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这句话写的。(
______< br>)

4
)这则文言文主要是通过人物对话来表现人物特点。(
___ ___

75.
杨氏之子的回答妙在哪里
?
下面说法不正确的是(


A.
孔君平在姓上做文章,孩子也在姓上做文章,由孔君平的“孔”姓想到了孔雀。
B.
孩子与孔君平针锋相对,生硬的态度让孔君平哑口无言。
C.
孩子采用否定的方式婉转对答,表现了应有的礼貌。
D.
孩子表达了“既然孔雀不是您家的鸟,那杨梅也不是我家的果”这个意思。
【答案】

73.
聪明
74.
×

×






**


译文:在梁国,有一户姓杨的人家,家里有个九岁的儿子,非常聪明。孔君平来拜 见他的
父亲,恰巧他父亲不在家,于是便叫杨氏子出来。杨氏子为孔君平端来水果,水果中有杨
梅。孔君平指着杨梅对杨氏之子,并说:“这是你家的水果。”杨氏子马上回答说:“我
可没有听说孔雀 是先生您家的鸟。“
【解析】
55.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为文言文字词翻译。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的意思是,在梁国
,
有一户姓杨的人家
,
家里 有个九岁的儿子
,
他非常聪明。“惠”的意思是“聪明”。
【解析】
56.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为文言文字词翻译。

1
)文中的“家禽”的意思是“家里的鸟”,和现在的“家禽”意思不一样。

2
)文中的“夫子”的意思是“先生您”,是对人的尊称。
【解析】
57.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为理解文言文。
B.
孩子采用否定的方式婉转对答,反驳得既有力又有礼。
阅读理解
融七 岁时,值祖父六十寿诞,宾客盈门。一盘酥梨,置于寿台之上,母令融分之。融遂
按长幼次序而分,各得 其所,唯己所得甚小。父奇之,问曰:

他人得梨巨,唯己独小,何
故?
”< br>融从容对曰:

树有高低,人有老幼,尊老敬长,为人之道也!

父大 喜。








































线











76.
解释加点词语。
A
.置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

寿台之上
...
B
.融遂
按长幼次序而分

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7.
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他人得梨巨,唯己独小,何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8.
请用一个四字词语概括上面的故事。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9.
通过阅读选文,你发现主人公有哪些优点值得你学习?(最少写出两点)
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0.

小明说:

家里就我一个孩子,我不需要向主人公学习。< br>’”
你赞成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76.
A
.放在
……
上;

B
.于是


77.
别人都分到大的梨子,你自己却分到小的,为什么呢
?
78.
孔融让梨
79.
尊老爱幼、懂得谦让
80.



【解析】
58.

【解析】
59.

【解析】
60.

【解析】
61.

【解析】
62.

课外阅读。
守株待兔
——
《韩非子》
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① ,兔走触株②,折颈而死。因释其耒(
lěi
)而守株③,冀复

得兔



。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答案第28页,总71页






































线





























线













(注释)


株一一扭出地面的树根和树茎。



走一一奔跑,逃跑。
③耒(
lěi

——
古代的一种农具,形状象木叉。

④翼
——
希望。

⑤而身为宋国笑
——
而他自己却被宋国人耻笑。
81.
根据注释,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


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冀复得兔。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2.
请你用现代汉语把这个小故事翻译出来好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81.
田中有树桩,突然一只兔子跑过来,撞到树桩上,撞折了脖子死了。

希望再次得到
(撞死的)兔子。


82.
从前宋国 有个农民,他的田地中有一颗树桩。一天,一只跑得飞快的兔子撞在了树桩上,
扭断了脖子而死。从此, 那个农民荒废了他的耕作,天天等在树桩旁,希望能再得到只兔
子。当然,兔子是没等到,他自己却成了 宋国的笑柄。


【解析】
63.

【解析】
64.

课内阅读。
(jiān qiān)



鱼,我所欲也;熊掌
,
亦我所欲(
yù yì
)也。二 者不可得兼
..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


83.
给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用
“√”
画出来。
84.
把画横线的地方按原文填空。
85.
解释所填句子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线











**ù jiān
我就舍弃生命而获取道义。
84.
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舍生而取义者也。
85.
我就舍弃鱼而要熊掌。


【解析】
65.

【解析】
66.

【解析】
67.

课外阅读
齐宣王使人①吹竽,必②三百人.南 郭处士③请④为王吹竽.宣王悦之,廪食⑤以⑥数百
人.宣王死,闵王立.好⑦一一听之,处士逃.
注释:
①使人:叫人。



必:总是。③处士:没有官 职的普通知识分子。④请:要求。⑤廪食:
公家供给粮食。⑥以:跟别人相同。

⑦好:喜欢。
86.
联系注释与上下文解释句子。

1
)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2
)廪食以数百人: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7.
南郭先生逃跑的 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88.
读了这则寓言,你有什么启发?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86.
南郭先生请求为齐宣王吹竽。

公家供给粮食跟那几百人一样。


87.
混不下去了。
88.
不会装会是没有好结果的。


【解析】
68.

答案第30页,总71页






































线





























线













【解析】
69.

【解析】
70.

课内阅读。
子曰:“温 而知 ,可以为师矣。”
子曰:“见 思齐焉,见不贤而内 也。”
89.
在横线上填上恰当的词语。
90.
解释所填的词语,把意思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___

______________

______

_________

_____

___________

______

_________

91.
说说这两句话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
【答案】

89.
故 新 贤 自省
90.


旧的。这里指已经学过的知识。



刚刚学到的知识。



有德行的人。




自我反省。


91.
在温习旧知识后,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当老师了。看见有德行的人要想着向他
看齐,看见没有 德行的人要反省自己有没有跟他相似的毛病。


【解析】
71.

【解析】
72.

【解析】
73.

杨氏之子
梁国杨氏子九岁,_____ ____。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
梅。孔指 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_______ _______。”
92.
把原文中空白处应填写的句子写在下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3.
本文选自南朝刘义庆的《
___________________
》 。
94.
解释下面句子中带点的字。
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

诣:
_____________
乃:

②孔指以示儿曰。
..








































线












示:
_____________
曰:

95.
杨氏之子回答得极其巧妙,其巧妙之处在
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从中可以看出 杨氏之子是一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孩
子。
【答案】

92.
甚聪惠

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93.
《世说新语》
94.
①诣:拜见

乃:于是,就

②示:给
……


曰:说
95.
根据 人物姓氏来借题发挥,采用否定的方式,婉转对答,既有礼貌,又使孔君平无言
以对。






【解析】
74.

【解析】
75.

【解析】
76.

【解析】
77.

文言文阅读。
杨氏之子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
孔指以示儿日:“_ ________________。”儿应声答日:“_________________。”
96.
解释下面的字。
(1)甚聪惠 甚:
_______
惠:
______________

(2)乃呼儿出 乃:
_______

(3)孔君平诣其父 诣:
________

97.
请用“”标出下面句子朗读时的恰当停顿。
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
98.
将原文补充完整,并说说你喜欢孔君平的话还是喜欢杨氏之子的话,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答案第32页,总71页






































线





























线













96.






,智慧

就,于是。

拜见


97.
孔君平



其父
,


不在。
98.
此是君家果;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我喜欢杨氏之子的话,因为他没有生硬地回答孔君
平,而是采用了否定的形式,说

未闻扎雀是夫子家禽

,婉转对答,既有礼貌,又幽默、
风趣。


【解析】
78.

【解析】
79.

【解析】
80.


孔融,字 文举,东汉曲阜人也。值祖父六十寿诞,宾客盈门。一盘酥梨,置于寿台之上,
母令融分之。融遂按长幼 次序而分,各得其所,唯己所得甚小。父奇之,问曰:他人得梨
巨,唯己独小,何故?融从容对曰:树有 高低,人有老幼,尊老敬长,为人之道也!父大
喜。
99.
用一个四字成语为短文取个题目,写在横线上。
100.
解释下列带点的字。

值祖父六十寿诞(
________


置于寿台之上(
_______

..
母令融分之(
_________


融从容对曰(
_______

..
101.
用自己的话 说说对“树有高低,人有老幼,尊老敬长,为人之道也!”这句话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2.
读了这则故事,你觉得孔融是个怎样的孩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99.
孔融分梨
100.
正好



代词,指“梨”

回答


101.
树有高的和低的,人有老的和小的,尊敬老人敬重长辈,是做人的道理。
102.
孔融是一个懂礼貌,有长幼之分,懂得谦让的孩子。


【解析】
81.




































线










【解析】
82.

【解析】
83.

【解析】
84.

课外拓展阅读
司马光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旨 。自是
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
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103.
解释括号里的词。

1
)众皆弃去(
__________


2
)破之(
__________

104.
翻译下面的句子。

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5.

破瓮救人

的故事反映了司马光的机智聪颖。机智聪颖在某种程度 上也是一种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的事例古今中外不胜枚举。请举一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03.
去:离开

破:击破


104.
从此以后手不离书,以至到了不知饥渴寒暑的地步


105.
如:曹冲称象;瓦特留心观察水沸腾发明蒸汽机




【解析】
85.

【解析】
86.

【解析】
87.

阅读下面的小古文,完成练习。
孟母断机杼
孟子之少也,既学而归,孟母方绩,问曰:

学何所至矣?

孟子曰 :

自若也。

孟母
以刀断其织。孟子惧而问其故。孟母曰:
自废学,若吾断斯织也。夫君子学以立名,


答案第34页,总71页






































线





























线













则广知,是以居则 安宁,动则远害。今而废之,是不免于厮役而无以离于祸患也,何以异
于织绩而食,中道废而不为?宁能 衣其夫子而长不乏粮食哉?女则废其所食,男则堕于修
德,不为盗窃则为虏役矣!

孟 子惧,旦夕勤学不息,师事子思,遂成天下之名儒。
106.
解释词语。
孟母方绩:(



孟子惧而问其故(


..
孟子之少也(



旦夕勤学不息(


..
107.
翻译句子。
1.
孟母以刀断其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宁能衣其夫子而长不乏粮食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8.
孟子

遂成天下之名儒。

他成功了,你能从文中探知孟子成功的原因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06.
正在

原因

小时候

休息


107.
孟母用刀剪断了她正在织的布

哪里能让自己的脏腑和孩子有衣服穿而且长期有粮
食吃呢?


108.
1
、自己的刻苦努力;
2
、孟母的智慧教育;3
、时代需要孟子这样的人才。




【解析】
88.

【解析】
89.

【解析】
90.

阅读理解
杨氏之子
梁国杨氏子九岁 ,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
指以示儿曰:

此是君家果。

儿应声答曰:

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109.
《杨氏之子》选自南朝刘义庆的《
_______
》。

< p>






































线











110.
给带点的字选择恰当的解释。
惠:①受到的好处。 ②智慧。 ③敬词。 甚聪惠(
________


111.
读下面的句子,停顿划分恰当的一项是(


A.
未闻

孔雀

是夫子

家禽。
B.
未闻

孔雀

是夫子家

禽。
112.

为设果,果有杨梅。

对这句话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他为孩子带来了水果,其中有杨梅。
B.
孩子给孔君平摆上了水果,其中有杨梅。
【答案】

109.
世说新语
110.

**
**


【解析】
91.

【解析】
92.

【解析】
93.

【解析】
94.

课内阅读。
杨氏之子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为设果,果有杨梅。孔
指以示儿曰:

此是君家果。

儿应声答曰 :

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113.
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甚: 未: 夫子:
114.
用原文中的语句回答。
杨氏之子反应很敏捷, 是从

________

看出来的,他有礼貌,是从

_ _______

看出来的。
115.
生活中不乏精妙的语言,如草坪上< br>“
别踩我,我怕疼

;汽车后

别让我们因相撞而相识


你还发现了哪些有趣的提示语?请选择一句写在下面。
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第36页,总71页

…< br>…








…< br>…








…< br>…








…< br>…





线


…< br>…








※< br>※








※< br>装





线


内< br>※









【答案】

113.
很。 没有。 旧时对学者或老师的尊称。

114.
儿应声答曰为设果




115.
示例:小草微微笑,请你绕一绕。


【解析】
95.

【解析】
96.

【解析】
97.

①五位壮士一面向顶峰攀登,一面依托大树和岩石向敌人 射击。山路上又留下了许多具
敌人的尸体。到了狼牙山峰顶,五位壮士居高临下,继续向紧跟在身后的敌 人射击,不少
敌人坠落山涧,粉身碎骨。班长马宝玉负伤了,子弹都打完了,只有胡福才手里还剩下一< br>颗手榴弹。②他刚要拧开盖子□马宝玉抢前一步□夺过手榴弹插在腰间□他猛地举起一块
磨盘大的 石头□大声喊道□□同志们□用石头砸□□③顿时,石头像雹子一样,带着五位
壮士的决心,带着中国人 民的仇恨,向敌人头上砸去。山坡上传来一阵叽里呱啦的叫声,
敌人纷纷滚落深谷。
又一群敌 人扑上来了。④马宝玉嗖的一声拔出手榴弹,拧开盖子,用尽全身气力扔向敌
人。随着一声巨响,手榴弹 在敌群中开了花。
116.
句子①中的两个

一面

说明 五壮士
________________

117.
在句子②的
“□”
处加上正确的标点符号。
118.句子③中把
________
比作
________
,充分体现了五壮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9.
句子④中表示动作的词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从这些词中我们能体会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120.
请用小标题概括这部分的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答案】

116.
聪明机智


117.
。 。 。 。 。 “ 。 。 ”


118.
石头

雹子

奋勇杀敌的英雄气概


119.
拔、拧、扔

五壮士对敌人的仇恨








































线











120.
五壮士顶峰歼敌




【解析】
98.

【解析】
99.

【解析】
100.

【解析】
101.

【解析】
102.

徐孺子赏月(一)
徐孺子年九岁,尝①月下 戏②,人语之曰:“若令月中无物,当极明邪③?”徐曰:“不
然。譬如人眼中有瞳子④,无此,必不明 。”
①尝:曾经。②戏:玩耍。③邪:文言疑问词,有时也作“耶”。④瞳子:瞳仁。
(二)徐家有个小孩,年方九岁,有一次在月亮地里玩耍,有人对他说:“若是月亮
中什么都没有,它是 不是应该更加明亮呢?”这个姓徐的孩子说:“不对。比方说人眼中
都有瞳仁,没有瞳仁就看不见光明了 。”
鉴赏感悟:
本文描写了徐孺子的机智风趣,把一个问题巧妙地回答到极致:他把人的眼 睛和月亮做
了比较,他不是正面回答提问者的问题,而是借助了某样东西来告诉提问者他的回答。文章语言简练,叙事清楚,把徐孺子的特点描写的淋漓尽致。
121.
文段(一)是文言文,对照文段(二)读懂它的意思。
122.
根据文言文注释,理解下面词语的意思。
①尝:

②戏:

③邪:

④瞳子:

123.
与 文段(一)中

若令月中无物,当极明邪

意思相同的是哪一句,在文段(二 )中用
“ ”
画出。
124.
理解加点词的意思。

人语
之曰
”。“


指的是
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无此必不明
”。“< br>此

指的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5.
你认为徐孺子的回答妙在哪里?他与杨氏之子,哪些特点值得我们大家称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第38页,总71页






































线





























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21.



122.
曾经 玩耍 文言疑问词,有时也作“耶”。瞳仁


123.
“若是月亮中什么都有,它是不是应该更加明亮呢?”


124.
代词 他

指代瞳仁


125.





【解析】
103.

【解析】
104.

【解析】
105.

【解析】
106.

【解析】
107.

杨氏之子
梁国杨氏(
sì shì
)之子九岁,甚(
shèn shèng
)聪惠。孔君平诣(
zhǐ yì
)其父,父不
在,
乃呼儿出。为(
wéi wèi
)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

此是君家果。

儿应(
yīng yìng
)声答曰:

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qín qíng。。”
126.
选择正确的读音,打
“√”。
127.
先解释带点词的意思,再解释整句话的意思。
。1
)孔君平诣
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 。。 。
..

。2
)孔指以示
。”。 。。 。。 。
儿曰:

此是君家果
...

。3
)儿应声答曰:

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 。
..

128.
杨氏之子的语言妙在哪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9.
想象一下,当孔君平听到杨氏之子的话之后,会有什么样的表现?自己试着写一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线











130.
这篇文章表达了怎样的一种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26.
sì shèn yì wèi yìng qín


127.
(1)拜访

于是

孔君平来拜访他的父亲
,
父亲不在于是就唤了他儿子出来。
。2。

……




水果

孔君平指着杨梅给孩子看,说:

这是你家的水果。

。3。


孩子应声答道:

没听说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



128.
妙在能够依靠对方的发言,借助现成的资源进行反驳;


129.



130.
主要表现了杨氏之子说的幽默与技巧性。




【解析】
108.

【解析】
109.

【解析】
110.

【解析】
111.

【解析】
112.

课外阅读。
两小儿辩日
孔子东游
,
见两小儿辩斗
,
问其故。
一儿曰
:“
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
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出远
,
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
:“
日初出大如 车盖
,
及日中
,
则如盘盂
,
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
一儿曰
:“
日初出沧沧凉凉
,
及其日中如探汤
,< br>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
:“
孰为汝多知乎
!”
(注释)东游
:
到东方游说。

辩斗
:
辩论
,
争胜负。


:
原因
,
缘故。


:
以为
,
认为。
答案第40页,总71页






































线





























线














:
距离。

车盖
:
车篷
,
用来遮阳挡雨。

日中
:
正午。


:

,
到。


:
就。

盘盂
:
盛物的
器皿。

圆者为盘
,
方者为盂。

沧沧凉凉
:
清凉而略带寒意。

沧沧
:
寒冷的意思。

探汤
:
把手伸到热水里去。


,
热水。


:
判定。


:
谁。


:
你。


:




智慧。

,



”,
说。
131.
给加点的字注音。
盘盂(
_____


沧沧凉凉(
_____

..
132.
理解句子的意思。
(1)
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______________
(2)
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
______________
(3)
孔子不能决也。
______________
(4)
孰为汝多知乎
!
______________
133.
短文中哪句话说明两小儿辩论的内容很复杂
?
______________
134.
两小儿的

辩斗

对你有什么启发
?
请联系实际谈谈。
______________
【答案】

131.


cāng


132.
(1)
我认为太阳刚 出来的时候距离人近。
(2)
这不是近处的热而远处的凉的道理吗
?(3)
孔 子也不能判断谁对谁错。
(4)
谁说你知识丰富呢
!


133.
孔子不能决也。


134. 提示
:
知之为知之
,
不知为不知
;
围绕要大胆质疑等方 面谈论。




【解析】
113.

【解析】
114.

【解析】
115.

【解析】
116.





○< br>…








○< br>…








○< br>…








○< br>…



线




○< br>…





课文再现。
孟子曰
:“


我所欲也

熊掌

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

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 ;

, 。
二者不可得兼
,
舍生而取义者也
。”
135.
在这段话中
,
作者
____
提出了
___ ____
的主张。
136.
把内容补充完整。
137.
加上合适的标点符号。
138.
选文中画
“ ”
的句子中的

二者

分别指
____

____
;“


的意思是
____

【答案】

135.
孟子


舍生而取义


136.
亦我所欲也 亦我所欲也


137.
, , 。 , 。


138.
生命

道义

舍弃




【解析】
117.

【解析】
118.

【解析】
119.

【解析】
120.

阅读下列两则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陈太 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

尊君在不?

答曰:

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 便怒:

非人哉!与人期行,相
委而去。

元方曰:
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
惭,下车引 之,元方入门不顾。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 。孔
指以示儿曰:

此是君家果。

儿应声答曰:

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139.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
太丘舍去
。2。
相委
而去

..
。3。
下车引


。4。
甚聪惠
..
140.
翻译下面句子。
。1。
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答案第42页,总71页






































线





























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孔指以示儿曰:

此是君家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39.
。1
)离开
。2
)舍弃
。3
)拉
。4
)聪慧


140.
您与我父亲相约在中午,到了中午还没来,就是您没信用;对着别 人的儿子骂他的父
亲,就是您没有礼貌。

没听说孔雀是您家的禽鸟。




【解析】
121.

【解析】
122.

141.
仔细读下面的句子,回答问题。 < br>孔指以示儿曰:

此是君家果。

儿应声答曰:

未 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1)
对话意思: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2)
对话精妙极了,妙在何处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4 1.
(1)
孔君平指着杨梅给杨家儿子看,说:

这是你家的果子。

杨家儿子答道:


有听说孔雀是您家的家禽。


(2)
都根据人物姓氏来借题发挥,杨家儿子反应极快,才思敏
捷。



【解析】
123.

课外点击
——————
数学家华罗庚二十多岁时染上了伤寒。半年之后,他虽然从死亡线上挣扎出来, 却落下
了终身(残疾

残废

伤残)
——
左胯关节骨膜粘连,不能自由活动了。

躺倒吗?不!他在凄风冷雨中拄着拐杖(连续

断续

继续) 到附近一所他曾念过书的中
学干点杂活。晚上,他回到父亲操持的卖点针线的小店,又打开从中学老师那 里借来的数
学书籍铺开计算。父亲看着儿子坐在昏暗如豆的油灯下苦熬,实在不知有何许妙用,就经常发脾气骂他,但是华罗庚仍然埋头在数学领域里握笔冲锋,艰苦奋斗。

今天,华罗庚已经成为世界名列前茅的大数学家了

他的著作加起来有好几万字

简直是








































线











浩瀚的数学海洋

然而这海洋不正是发源于江苏金坛镇那盏昏暗的油灯下吗
142.
给短文加个恰当题目。
143.

“”
划掉文中括号里不恰当的词语。
144.
给最后一段空缺处加标点
145.
写出第二自然段的段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6.
我们应该向华罗庚学习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42.
数学家华罗庚的故事


143.
残废、伤残

连续、断续


144.
。 。 。 。


145.
逆境中华罗庚坚强乐观的面对生活,顽强拼搏,带病坚持工作、学习
……


146.
身残志坚、勇于拼搏、艰苦奋斗、执着
……




【解析】
124.

【解析】
125.

【解析】
126.

【解析】
127.

【解析】
128.

阅读理解

武松见了,叫声:

呵呀!

从青石上翻将下来,便拿那条梢棒在手里,闪在青石边。那
个大虫又饥又渴,把两只爪在地下略按一按, 和身望上一扑,从半空里
(
蹿


)
将下来。武
松被那一惊,酒都做冷汗出了。说时迟,那时快,武松见大虫扑来,只一闪,闪在大虫背
后。那大虫背后 看人最难,便把前爪搭在地下,把腰
(



)
一掀,掀 将起来。武松只一闪,
闪在一边。大虫见掀他不着,吼一声,却似半天里起个
(


)(



)
,震得那山冈也动;< br>把这铁棒也似虎尾倒竖起来,只一剪,武松却又闪在一边。原来那大虫拿人,只是一扑,
一掀,一 剪,三般提不着时,气性先自没了一半。那大虫又剪不着,再吼了一声,一兜兜
将回来。
答案第44页,总71页






































线





























线













147.
把文中括号里正确的字用
“√”
标出来。
148.

“________”
画出文中的一个比喻句。这句话把
___________ _____
比作
________________
,说明了
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149.
老虎进攻的招式是
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武松应对的方式是
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150.
武松在面对老虎的进攻时,连续三
“< br>闪

避其锋芒,从这个



字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1.
武松不直接正面同老虎进行搏斗的原因是
( )
A.
老虎太凶猛了。
B.
武松害怕了。
C.
武松是在避其锋芒,耗尽老虎的力气,挫伤老虎的锐气,再寻找时机打虎。
152.
从文中可以看出武松是个怎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47.









148.
吼一声,却似半天里起个霹雳,震得那山冈也动

老虎的吼声 霹雳

老虎的凶猛


149.













150.



既是本能的反应,又是防御的手段,表现了武松的机智敏捷,有勇有谋。


151. C
152.
他是一个机智敏捷,有勇有谋的人。




【解析】
129.

【解析】
130.

【解析】
131.

【解析】
132.

【解析】
133.

【解析】
134.

阅读《杨氏之子》,回答问题。
梁国杨氏子九岁,

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
指以示儿曰:

儿应声答曰:

153.
按课文内容填空。




































线










154.
解释所填句子的意思。






155.
杨氏之子的回答妙在何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53.
甚聪惠

此是君家果

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154.
非常聪明。

这是你家的水果。

我可没有听说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


155.
孔 君平在姓上做文章,孩子也在姓上做文章,由孔君平的



姓想到了孔雀; 最妙的
是,他没有生硬地直接说

孔雀是夫

子家禽
,而是采用了否定的方式,说

未闻孔雀是夫子
家禽

,婉转对 答,既表现了应有的礼貌,又表达了

既然孔雀不是您家的鸟,杨梅岂是我
家的果
这个意

思,使孔君平无言以对。




【解析】
135.

【解析】
136.

【解析】
137.

课内阅读
郑人买履
郑人有且置履者,

吾忘持度。

先自度
其尺而置之其坐。至之 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
.....
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

何不试之以足?

曰:

宁信度,无自信也。

..
156.
给下面文中加点的字注音。
履(

)遂(

宁(

度(

157.
解释下列文中加点字的意思。
置:
________
度:
_______
操:
_______
坐:
_______
158.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
何不试之以足?
______________
。2
)宁信度,无自信也。
答案第46页,总71页






































线





























线













______________
159.
这则寓言讽刺了什么样的人?
______________
【答案】

156.
lǚ duó suì nìng


157.


座位



尺寸


158.
你为什么不用自己的脚试一试呢?


我宁肯相信尺度,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159.





【解析】
138.

【解析】
139.

【解析】
140.

【解析】
141.

读寓言故事,完成填空。
宋人有闵 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
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160.
这则寓言故事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161.
这则寓言故事的比喻意思是:
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60.
揠苗助长


161.
比喻违反事情发展的客观规律,急于求成反而失败。




【解析】
142.

【解析】
143.

快乐阅读。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司马光
陶侃 字士行,本鄱阳人也。徙家庐江之寻阳。侃早孤贫,为县吏。庐江太守张夔(kuí)
召为督邮,有能名 ,迁主簿。夔妻有疾,将迎医于数百里。时正寒雪,诸纲纪皆难之,侃




































线










乃请行,众咸服其义。
迁武昌太守,左转广州刺史。侃在州无事,辄朝运百甓(pì)于斋外 ,暮运于斋内。人
问其故,答曰:“吾方致力中原,过尔优逸,恐不堪事。”其励志勤力,皆此类也。
(译文)陶侃字士行,本来是鄱城人。迁家到庐江的寻阳。陶侃很早成了孤儿,家境贫
穷,后来 当了县吏。庐江太守张夔征召他做督邮,因为有才能有名声,升为主簿。 一次夔
妻有病,将到几百里地 的地方请医生。此时正天寒下雪,几个管理事务的仆人都认为这件
事很难而畏惧,陶侃于是请命前去,众 人都被他的道义所折服。
陶侃后升为武昌太守,又升调广州刺史。陶侃在州府无政事时,总是早上将百 块砖搬到
书房外,晚上再运到书房内。别人问他原因,他回答说:“我正在致力收复中原,过分的
优游安逸,恐怕不能承受大事。”他励志勤勉努力,都是像这类的事情。
162.
写出下列词语中



的意思。
( )
②过故
①人问其故人庄
( )
③温故而知新
( )
...
163.

时正寒雪,诸纲纪皆难之

一句让你想起 哪些描写冬天的成语或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164.
人们都说陶侃是个重道义的人。你知道其中的原因吗?再用两个成语夸夸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5.
陶侃运砖的目的是什么?文中怎么说?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166.
判断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在正确的说法后打
“√”
①陶侃为官后,能勇于助人而不畏艰难。
( )
②陶侃任几个州的都督,好逸恶劳,臭名远扬
。( )
③陶侃励志勤勉努力,升调广州刺史也不意外。
( )
【答案】

162.
①缘故 ②老朋友 ③旧的知识


163.
滴水成冰 冰天雪地 天寒地冻 燕山雪花大如席,纷纷吹落轩辕台。


164.
一次夔妻有 病,将到几百里外的地方请医生,此时天下大雪。几个管理事务的人认为
这事艰难而畏惧,而陶侃提出前 去。 见义勇为 舍己救人


165.
是为了锻炼自己的身心,如实现他收复中原失地的伟大理想。 吾方致力中原,过尔
答案第48页,总71页






































线





























线













优逸,恐不堪事。


166.








【解析】
144.

【解析】
145.

【解析】
146.

【解析】
147.

【解析】
148.

课内阅读。
浙江潮

浙 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最盛。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
渐进,则玉城雪岭, 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杨诚斋诗
云“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者是 也。
167.
“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在全文中起________________的 作用。解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68.
用“ ”标出文中具体描写浙江潮的句子,这是按由 到 的顺序,
从 、 、 、 四个方面来写的。
【答案】

167.
总领全文;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
168.
其 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进,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远;
近;海潮雄伟壮观(形);水军的精彩表 演(色);弄潮健儿英姿(声);
观潮人数多(势)


【解析】
149.

【解析】
150.

课内阅读我最棒。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父不在,②

为设果,③

孔指以示 儿曰:

此是君家果。

儿应声答曰:

未闻孔雀是夫子家 禽。








































线











169.
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70.
写出所填句子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69.
①孔君平诣其父②乃呼儿出③果有杨梅
170.
孔君平拜见他的父亲于是叫孩子出来水果中有杨梅


【解析】
151.

【解析】
152.

17 1.
将下面的古诗文改成现代文,注意语言要精彩、幽默。为设果,
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

此是君家果。

儿应声答曰:

未闻孔雀
是夫子 家禽。
” 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71.
< br>为客人摆上水果
,
水果中有杨梅
,
孔君平用手指着逗孩子
说< br>:“
杨梅是你杨家的水果
!”
小孩不假思索的回答
:“
是么< br>?
我可没听说
孔雀是你孔家的家禽
!”

【解析】
153.
改写古诗文不能改变古诗文的原意
,
在主要情节 不变的情况下
,
再现古
诗诗句所呈现的画面。我们所学习的古诗文大多是充满诗情画意 的
,
因此
,
改写时要特别注意将这些古诗文所呈现的画面用形象的语言表现出来,故:

为客人摆上水果
,
水果中有杨梅
,
孔君 平用手指着逗孩子

:“
杨梅是你杨家的水果
!”
小孩不假思索的回 答
:“
是么
?
我可没听说
孔雀是你孔家的家禽
!”
答案第50页,总71页






































线





























线













172.
鹬(

)蚌相争
赵且伐燕,苏代为燕谓惠王曰:“今者 臣来,过易水。蚌
n
)其喙。鹬曰:‘今日不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箝(
qiá
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
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 ,渔者得而并禽之。今
赵且伐燕,燕赵久相支,以弊大众,臣恐强秦之为渔夫也。
故愿王之熟计 之也!”惠王曰:“善。”乃止。
(《战国策》)
1
.给带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1)
蚌方出曝
( )

o
B
。pù
A
。bà
(2)
强秦之为
渔夫也
( )

i
B
。wèi
A
。wé
(3)
两者不肯相舍
( )


A
。shě
B
。shè
2
.判断正误,对的打“√”,错的打“×”。
(1)
“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句中的“雨”作动
词用,是下雨的意思。
( )
(2)
“渔者得而并禽之”句中的“禽”同“擒”,是捕捉、
抓住的意思。
( )
(3)
“以弊大众”中的“弊”意思是问题、毛病。
( )
(4)
“臣恐强秦之为渔夫也”句中的“恐”意思为害怕、恐慌。
( )





































线










3
.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白话文。
(1)
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

蚌合而箝其喙。
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2)
今赵且伐燕,燕赵久相支,以弊大众,臣恐强秦之为渔夫
也。
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____________
4
.结合短文内容,仿句填写

例:鹬蚌相争,渔翁并擒。
_______

_______。_____ ___

________。
5
.苏代对赵惠王讲“鹬蚌相争”的故事,目的是什么?这
样讲有什么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
____________
【答案】
172.
1

(1)B

(2)A

(3)A
2

(1)√

(2)√

(3)×

(4)×
3

( 1)
一只河蚌正从水里出来晒太阳,一只鹬飞来啄它的肉,
河蚌马上把壳闭拢,夹住了鹬的嘴。
答案第52页,总71页






































线





























线













(2)
现在赵国将要 攻打燕国,燕赵如果长期相持不下,老百姓
就会疲惫不堪,我担心强大的秦国就要成为那
(不劳而获的
)
渔夫了。
4
.赵燕 斗 强秦 获
5
.苏代用“鹬蚌相争”的故事来说明赵伐燕的后果是两败俱
伤,秦国得利,借此劝赵惠王停止与燕国的争 斗。这样讲显
得生动而浅显,易于接受。

【解析】
154.

173.
课内阅读
楚人有卖其珠于郑者,为木兰之( ),薰以桂椒,( )
以珠玉,饰以玫瑰,( )以翡翠,郑人买其椟而还其珠。
1.这则寓言的题目是“____________”,作者是____________。
2.在文中的括号里填上恰当的字。
3.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薰以桂椒 薰:____________________

饰以玫瑰 玫瑰:____________________
..
郑人买其椟而还其珠 椟: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则寓言故事带给我们什么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73.
1.买椟还珠 韩非




































线










2.柜 缀 辑
3.通“熏” 美玉 木匣
4.不管做什么事都要分清主次。

【解析】
155.

174.
快乐阅读(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有王告大臣:“汝牵一象来示盲者。 ”时众盲各以手触。大王唤众盲问之:“汝见象类何
物?”触其牙者言象形如莱菔根;触其耳者言如箕; 触其脚者言如臼;触其背者言如床;
触其腹者言如瓮;触其尾者言如绳。
(注释)①告:告诉 、说给。②时:当时、此时。③触:触及、摸到。④类:好似、好像。
⑤莱(lái)菔(fú):萝卜 。⑥箕:簸箕。⑦臼:舂米的石臼。
(1)短文写的是________的故事。文中“时众盲各以手 触”一句的意思是____________。
(2)文中共有_____位盲人摸象,他们在摸象后 说象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可是他们最终谁也没说准象是何物,这是因为: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答案】
174.
(1)盲人摸象 当时所有盲人都用手触摸
(2)6 莱菔根 箕 臼 床 瓮 绳 他们都只摸到局部,而没有从整体上把握

【解析】
156.

175.
快乐阅读(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夸父追日
夸父与日逐走, 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

死。弃其杖,化为邓 林。
(1)文中加点字“走”的古义是_____,今义是__________。
(2)下列各句解释中有误的一项是( )。
A、夸父与日逐走,入日。(夸父跟着太阳跑,追赶上了太阳。)
B、未至,道渴而死。(还没有跑到,就在大道旁渴死了。)
答案第54页,总71页


































线


























线











C、化为邓林。(变成了一片桃林。)
(3)文中写夸父能吞河饮渭,运用了什么修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75.
(1)跑 走
(2)A (3)夸张

【解析】
157.

176.
精读细品(先用“/”画出文言文的节奏,再说说全文的意思)。
狙公赋芧,曰:“朝三而暮四。”众狙皆怒。曰:“然则朝四而暮三。”众狙皆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7 6.
狙公∕赋芧,曰:“朝三∕而∕暮四。”众狙∕皆怒。曰:“然则∕朝四∕而
∕暮三。”众 狙∕皆悦。
狙公给(猴子)橡实(吃),说:“早晨(给你们)三个(橡实吃),晚上(给你们)四个
(橡实吃)。”猴子们都不高兴了。说:“那么就早晨(给你们)四个橡实,晚上(给你们)
三 个橡实。”猴子们都很高兴。

【解析】
158.

177.
课文精彩回放(按原文填空,再回答问题)。
楚人有__________ 于郑者,为________之柜,薰以___________,缀以___________,饰以
___________,辑以___________,郑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1)请用“/”在文中画出朗读时的节奏。
(2)“薰”通________,“辑”通________。
(3)课文选自_____ _____,作者_________,后世称他为__________,战国末期_____家。
他 是__________的学生,__________家学派代表人物。
(4)“买椟还珠”的意思 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线











(5)郑人为什么会“买椟还珠”呢?
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答案】
177.
卖其珠 木兰 桂椒 珠玉 玫瑰 翡翠 买其椟而还其珠
(1)楚人/有/卖其珠/于郑者,为/木兰/之柜,薰以/桂椒,缀以/珠玉,饰以 /玫
瑰,辑以/翡翠,郑人/买其椟/而/还其珠。
(2)熏 缉
(3)《韩非子》韩非 韩非子 哲学荀子法
(4)比喻没有眼光,舍本逐末、取舍不当。
(5)提示:可以批评郑人没有眼光,取舍不当 。也可以肯定其眼光独到,大胆取舍。一个
事物的价值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人们对它的认识。在一定条件 下人们不妨追求商品的艺术
价值,满足于对商品的审美享受。

【解析】
159.

178.
三人行
,

有我师焉。择



善者

而从之
,
其不善者

而改之。
——
《论语》
(注)
①< br>必
:
一定。


:
选择。

:


他们
”。

善者
:
好的方面< br>,
优点。

不善者
:
缺点。
1.
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2.
举个你身边

三人行< br>,
必有我师

的例子
,
写下来。
【答案】
178.
1.几个人一同走路,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我要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看到自
己 也有)他们那些短处就要改正。
2.提示:只要是真实的故事即可。

【解析】
160.

179.
课外阅读。
齐白石临摹学生的画
那年,齐白石在当时的北平艺术专科学校当老师,指导学生们画画。有一 次,他的学生
答案第56页,总71页






































线





























线













谢时尼在课堂上 画了一幅《梅鸡图》。图画上的一枝梅花艳丽俊秀,梅花下的公鸡画得非常
生动别致,特别是公鸡那弯弯 的尾巴显得十分活泼可爱。
齐白石瞧着这幅画,欣赏了很长时间,然后,笑着对谢时尼说:“你画的这 画太有味道了,
能借我回去临摹一张吗?”谢时尼听了齐白石的话,起初还以为老师在跟他开玩笑。可是 ,
他一看到老师那副认真恳切的神情,知道老师没有跟他开玩笑,就把《梅鸡图》交给了齐
白石 。
一周后,齐白石又来上课了。他讲完课后,便拿出自己临摹出来的画对谢时尼说:“你看
我 临摹得好不好?”
谢时尼被老师这种虚心认真的精神感动了。过了多年以后,每当谢时尼想起这件事时 ,都
感到老师这种虚心认真的学习精神值得他学一辈子。
你需要理解并回答的问题是:
1.
结合上下文,解释下列词语。
别致:

恳切:

2.
齐白石欣赏《梅鸡图》是因为。
3.“
这画太有味道了
中的

味道

的意思是
。 。
A.
酸甜苦辣等味
B.
香、臭等味

C.
画的意境
D.
意思
4.
为什么起初谢时尼以为老师在跟他开玩笑(

A.
齐白石是大画家,怎么可能临摹学生的画?
B.
齐白石说话时的神情不够严肃。
C.
齐白石经常跟学生开玩笑。
D.
谢时尼觉得自己的画不够好。

5.
从文中可以看出齐白石是一个怎样的人?


【答案】
179.
1.
别致:与众不同的恳切:真诚地
2.
图画得很有味道
3.C 4.A 5.
齐白石是一
个十分谦虚好学的人。

【解析】
161.




































线










180.
王戎识李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①。看道边 李树多子折枝②。诸儿竞走取之
③,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

树在道边而多子④, 此必苦李。

取之,信然⑤

注释:①尝与诸小儿游:曾有一次跟许多小孩 一起玩。②多子折枝:
果子很多,把枝头都压坏了。③诸儿竞走取之:众小孩争着跑去摘李
子。 ④树在道边而多子
:
李树长在路边却还有很多果实(未被摘

。。
⑤ 取之,信然
:
摘下那李子来尝,果然是这样。
1.
王戎

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

,此时,他会想些什么?


2.
与诸小儿相比,有哪些过人之处?



【答案】
180.
3.
答到意思即可。

4.
从敏锐的观察力角度阐述。

【解析】
162.

181.阅读乐园。
《论语》四则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 ,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①,不亦君子
②乎?”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③,思而不学则殆④。”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⑤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注释】①愠:恼怒 。②君子:这里指道德上有修养的人。③罔:迷惑。④殆:精神疲
答案第58页,总71页






































线





























线













倦而无所得。⑤善:好的,优点。
1.《论语》是一部记录____________________言行的书。
2.写出第一则中的一个通假字。 _______同_______
3.第三则讲述的是什么与什么的关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唐太宗李世民有一句名言 :”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由此可以联想到本文中孔子的哪
句话?
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结合自己的学习生活,就其中一则谈谈你的认识与思考。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答案】181.)1.孔子及其弟子 2.说 悦
3.学习与思考的关系。
4.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5.略。

【解析】163.点拨:可以先写写你选择的那一则的大意,再举一个 你在实际学习生活中的例
子,来谈你的认识与思考。
182.课内阅读
孟子曰:“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
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 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1.这段话中,孟子提出了__________________的主张。
2.在文中“”里加上标点。
3.“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这句话中,“二者” 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和
__________________。“得兼”的意思 是_________________。“舍”的意思是
_________________。 < br>4.舍弃鱼而要熊掌,是因为熊掌更贵重、更稀有,而孟子为什么要宁可牺牲生命也不违背
道义呢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82.1.舍生取义
2., ; , 。 , 。
3.生命 道义 同时拥有 舍弃
4.因为孟子认为道义比生命更重要。

【解析】164.略
183.轻松阅读快车。
徐孺( )子年九岁,尝月下戏,人语之曰:“若令月中无物, 当极明邪(yé)?”徐曰:

“不然。譬( )如人眼中有瞳( )子,无此必不明。”
..
1.给短文中的加点字注音。
2.查字典,并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孺子: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
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线










185.叶公喜欢龙。
186.(1)衣服上的带钩刻着龙,酒壶、 酒杯上刻着龙。(2)于是,天上的龙听说了就飞下
来,把脑袋伸进窗户里,将尾巴拖到大厅中。 187.这个故事,用很生动的比喻,辛辣地讽刺了叶公式的人物,深刻地揭露了他们只唱高
调、不 务实际的坏思想、坏作风。同时也讽刺了名不副实、表里不一的人。
188.郑人买履、守株待兔、刻舟求剑。


【解析】166.
试题分析: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段内容的字词读音的掌握能力。
【解析】167.
试题分析: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段内容的理解能力,仔细阅读便可正确回答。
【解析】168.
试题分析: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段内容的理解能力,仔细阅读便可正确回答。注意以下字的
翻译, 钩:衣服上的带钩。写:画。 凿:通爵,古代饮酒的器具。 闻:听说。 下之:
到叶公住所处。窥:这里是探望、偷看的意思。 牖:窗户。施:延伸,同“拖” 堂:厅
堂。
【解析】169.
试题分析: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段内容的理解能力,仔细阅读便可正确回答。
【解析】170.
试题分析:这是考查学生课外阅读量的大小,只要平时多读寓言故事就不难作答。
189.按照原文填空。
叶公子高好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屋室雕文以写龙。于是天龙闻而下之,
窥头于牖,_____________ 。叶公见之,_____________ ,失其魂魄,____________ 。是
叶公非好龙也,_______________ 。
【答案】189.叶公子高好龙, 钩以写龙,凿以写龙,屋室雕文以写龙。于是天龙闻而下之,
窥头于牖,施尾于堂。叶公见之,弃而还走 ,失其魂魄,五色无主。是叶公非好龙也,好夫
答案第60页,总71页




















线












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语之曰: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答案】183.1.rú pì tóng 2.小孩子。 曾经。 玩耍。 有人对他说。

【解析】165.略
叶公好龙
叶公子高好( )龙,钩以写龙,凿( )以写龙,屋室雕文以写龙。于是天龙闻而
下之,窥( )头于牖,施 尾于堂。叶公见之,弃而还走,失其魂魄,五色无主。是叶
公非好龙也,好夫似龙而非龙者也。
184.在括号里给带横线的字注音。
185.解释题目的意思
186.翻译下列句子。
(1)钩以写龙,凿以写龙。
(2)于是天龙闻而下之,窥头于牖,施尾于堂。
187.这则寓言讽刺了什么?
188.写出你喜欢的三个寓言故事的题目。
【答案】
**ào záo kuī








外< br>…








装< br>…








订< br>…








线< br>…









似龙而非龙者也。

【解析】171.
试题分析:略
课外阅读。
守株待兔
——《韩非子》
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①,兔走触 株②,折颈而死。因释其耒(lěi)而守株③,冀复得兔
④。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⑤。
【注释】
①株—露出地面的树根和树茎。
②走—奔跑,逃跑。
③耒(lěi)——古代的一种农具,形状象木叉。
④翼——希望。
⑤而身为宋国笑——而他自己却被宋国人耻笑。
190.根据注释,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2)冀复得兔。

191.请你用现代汉语把这个小故事翻译出来好吗?



【答案】
190.
(1)田中有树桩,突然一只兔子跑过来,撞到树桩上,撞折了脖子死了。
(2)希望再次得到(撞死的)兔子。
191.从前宋国有个农民,他的田地中有一颗树桩。 一天,一只跑得飞快的兔子撞在了树桩
上,扭断了脖子而死。从此,那个农民荒废了他的耕作,天天等在 树桩旁,希望能再得到
只兔子。当然,兔子是没等到,他自己却成了宋国的笑柄。


课内阅读。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yù yì)也。二者不可得兼 (jiān qiān), 。
..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 。
192.给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用“√”画出来。
193.把画横线的地方按原文填空。
194.解释所填句子的意思。


【答案】
**ù jiān
193.舍鱼而取熊掌者也。舍生而取义者也。
194.我就舍弃鱼而要熊掌。我就舍弃生命而获取道义。




































线











课外阅读。
齐宣王使人①吹竽,必②三百人。南郭处士③请④为王吹竽。宣王悦之,廪食⑤以 ⑥数百
人。宣王死,闵王立。好⑦一一听之,处士逃。
【注释】①使人:叫人。 ② 必:总 是。③处士:没有官职的普通知识分子。④请:要求。
⑤廪食:公家供给粮食。⑥以:跟别人相同。 ⑦好:喜欢。
195.联系注释与上下文解释句子。
(1)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
(2)廪食以数百人:
196.南郭先生逃跑的原因是:
197.读了这则寓言,你有什么启发?


【答案】
195.(1)南郭先生请求为齐宣王吹竽。(2)公家供给粮食跟那几百人一样。
196.齐宣王死后,齐闵王即位。混不下去了。
197.不会装会是没有好结果的。


课内阅读。
子曰:“温 而知 ,可以为师矣。”
子曰:“见 思齐焉,见不贤而内 也。”
198.在横线上填上恰当的词语。
199.解释所填的词语,把意思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 :
: :
200.说说这两句话的意思。


【答案】
198.故 新 贤 自省
199.故:旧的。这里指已经学过的知识。 新:刚刚学到的知识。贤:有德行的人。自省:
自我反省。
200.在温习旧知识后,能有新 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当老师了。看见有德行的人要想着向
他看齐,看见没有德行的人要反省自己有没有 跟他相似的毛病。


201.先选择字词的意思,再说说每句文言文的意思
(1)患不知人也。( )

A.忧愁 B.忧虑,担心 C.祸患

(2)不患人不已知。( )
...
A.知道自己 B.被别人了解自己
C.不了解自己
答案第62页,总71页






































线





























线














(3)由,诲汝知之乎!( )

A.理由 B.缘由 C.孔子弟子,姓仲,名由

(4)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
A.知道 B.同“智”智慧 C.了解

【答案】201.(1) B (2) C (3) C (4) B

【解析】172.
阅读《学弈①》一文,回答下列各题
弈秋②,通国之善弈也。使 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
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③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虽
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吾曰:非然也。

①弈

:下




②弈秋:秋,人名,因他善于下棋,所以称为弈秋。
③鸿鹄:天鹅
202.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

A.使弈秋诲二人弈:教诲

B.惟弈秋之为听:只

C.思援弓缴而射之:援助

D.虽与之俱学:一起

203.翻译:为是其智弗若与?吾曰:非然也。



204.本文通过学弈这件小事,作者意图在说明一个什么道理?


【答案】








































线











**
203.能说这是他的聪明才智不如前一个人吗?我说:不是这样的。
204.阐明了学习必须专心致志,才能有所收获的道理。


【解析】1 73.这道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和平时的积累掌握能力。填空要根据要求和课文
的内容来分析作答。注 意不要出现错别字。
205.课内阅读。
梁国杨氏(sì shì)之子九岁,甚(shèn shèng)聪惠。 孔君平诣(zhǐ yì)其
...
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wéi wèi)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儿应(yīng yìng)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qín qíng)。”
..
⑴给加点字选择正确读音。
⑵给下列句子中的“闻”字选择正确解释:
A.听见;B.听见的事情、消息;C.有名望的;D.用鼻子嗅;E.姓。
①你号,今天有幸能见到你本人,真是百闻不如一见啊!( )
②西湖是全国闻名的风景区。( )
③你知道吗?今天晚间的新闻真让人寻味。( )
④你闻出这是什么味了吗?( )
⑤闻家的人都拌到外省去了。( )
⑶解释文中语句。
①孔君平诣其父,乃呼儿出。
____________ 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
②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____________ 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
③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____________ 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
【答案】205.
⑴shì;shèn;yì;wèi;yìng;qín
⑵①A;②C;③B;④D;⑤E
⑶①有一天,孔君平来拜见他的父亲,恰巧他父亲不在家, 孔君平就把这个孩子叫了出来。
②孔君平指着杨梅给孩子看,并说:“这是你家的水果。” ③孩子马上回答说:“我可没听说
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

【解析】174.略
206.课内阅读(9分)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 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
...
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 ”

(1)根据课文内容填空,并用“”画出该句的停顿。(2分)
(2)本文选自 朝 的作品 (1.5分)
(3)联系短文内容,解释文中加点字的意思。(2分)
答案第64页,总71页






































线





























线













甚: 诣: 乃: 示:
(4)联系上下文填空。(1.5分)
① 为 设果。
② 孔指 以示儿曰……
(5)从杨氏之子的语言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小孩是一个 的人。小孩回答
妙在何处:

(2分)
【答案】206.

【解析】175.
207.读一读,写出句子的意思。
(1)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廪食以数百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何不试之以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宁信度,无自信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207.

【解析】176.
208.品词析句子。
(1)众猴拍手称扬道:“好 水,好水!哪一个有本事的,钻进去寻个源头出来,不伤身体
者,我等即拜他为王。”连呼了三声,忽见 丛杂中跳出一个石猴,应声高叫道:“我进去,
....
我进去!”
(2)好猴!你看他瞑目蹲身,将身一纵,径跳入瀑布泉中。
....
(3)石猴端 坐上面道:“列位呀,‘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你们才说有本事进得来,出得
.........去,不伤身体者,就拜他为王。我如今进进出出,寻了这一个洞天与诸位安眠稳睡,各享
成家之福, 何不拜我为王?”众猴听说,即朝上礼拜,都称“千岁大王”。自此,石猴高登
王位,将“石”字儿隐了 ,遂称“美猴王”。
读上面的句子,体会带点词、句的含义。说一说石猴能成为猴王,凭借的是什么?







【答案】208.一是勇于担当责任,二是有过人的本领,三是他的聪慧机敏。 十一、(1)略 < br>(2)只见那里——琼香缭绕,瑞霭缤纷。瑶台铺彩结,宝阁散氤氲。凤翥鸾翔形缥缈,金
花玉萼 影浮沉。上排着九凤丹霞絜,八宝紫霓墩。五彩描金桌,千花碧玉盆。桌上有龙肝
和凤髓,熊掌与猩唇。 (3)有许多稀世的美味佳肴。

【解析】177.








































线











209.快乐阅读(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夸父追日
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 ,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

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1)文中加点字“走”的古义是_____,今义是__________。
(2)下列各句解释中有误的一项是( )。
A、夸父与日逐走,入日。(夸父跟着太阳跑,追赶上了太阳。)
B、未至,道渴而死。(还没有跑到,就在大道旁渴死了。)
C、化为邓林。(变成了一片桃林。)
(3)文中写夸父能吞河饮渭,运用了什么修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209.(1)跑 走
(2)A (3)夸张

【解析】178.
210.精读细品(先用“/”画出文言文的节奏,再说说全文的意思)。
狙公赋芧,曰:“朝三而暮四。”众狙皆怒。曰:“然则朝四而暮三。”众狙皆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210.狙公 ∕赋芧,曰:“朝三∕而∕暮四。”众狙∕皆怒。曰:“然则∕朝四∕而∕
暮三。”众狙∕皆悦。 狙公给(猴子)橡实(吃),说:“早晨(给你们)三个(橡实吃),晚上(给你们)四个(橡
实吃 )。”猴子们都不高兴了。说:“那么就早晨(给你们)四个橡实,晚上(给你们)三个
橡实。”猴子们 都很高兴。

【解析】179.
211.根据课文《杨氏之子》内容填空,再回答问题。(13%)
梁国杨氏子( ),甚( )。孔君平( ),父不在,( )呼儿出。为设果,果
有( )孔指以示儿曰:“( )。”儿应声答曰:“( )。”(7%)
(1)用原文中的词语来回答:杨氏之子待客很热情,是从“ ”看出来的;他反应很
敏捷,是从“ ”看出来的;他说话委婉而有礼貌,是从“ ”看出来的。(3%)
(2)杨氏之子的回答妙在 。(3%)
【答案】211.九岁 聪惠 诣其父 乃 杨梅 此是君家果 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1)设果 应
声 夫子(2)孔君平用姓氏开玩笑,孩子也用姓氏说笑话,既 表现了应有的礼貌,又表达
了“既然孔雀不是你家的鸟,杨梅岂是我家的果”这个意思,使孔君平无言以 对。

【解析】180.
212. 俞伯牙摔琴谢知音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
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
但见一杯土,惨然伤我心!
答案第66页,总71页



○< br>…








○< br>…








○< br>…








○< br>…



线




○< br>…








不< br>※








※< br>※



线




※< br>答







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
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
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1.在这首伯牙追悼知音钟子期的诗歌中,和“破琴绝弦,终身 不复鼓琴”意思一样的诗
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2.最能表达伯牙痛失知音后的心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诗句的意思。
(1)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2)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4.从这首诗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
【答案】212.1.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2.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 3.(1)
来时多么欢乐,离去为什么如此痛苦,连江边都升起了愁云。 (2)这支乐曲已经结束,不
能再弹起,为了知音,宁愿摔掉这三尺长的瑶琴。 4.答题点:俞伯牙和钟子期之间的深
厚友情;俞伯牙失去知音的悲伤心情。

【解析】181.
213.阅读课文节选,完成练习。
伯牙鼓琴,钟子期 听之,方鼓琴而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泰山。”
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钟子期 日:“善哉乎鼓琴!洋洋乎若江河。”钟子期死,伯牙破琴
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
1.选择带线字的解释,在括号里打“√”。
(1)伯牙鼓琴

①乐器( ) ②弹奏( ) ③发动( )
(2)洋洋乎若江河

①如果( ) ②好像( ) ③你( )
(3)志在流水

①志向( ) ②记住( ) ③记号( )
(4)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①足够( ) ②值得( ) ③脚( )
2.解释带线字的意思。
(1)方鼓琴而志在高山( )

(2)巍巍乎若泰山( )
..
(3)少选之间( )
..
(4)洋洋乎若江河( )
..
(5)伯牙破琴绝弦( )
..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泰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2)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4.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线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3.选择带线词的解释,在括号里打“√”。
(1)两小儿辩日

有口才( ) 辩论( )
(2)日始出时去人近

距离( ) 失去( )
4.用“_______”画出文中的反问句。
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问其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孔子不能决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孰为汝多知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214.1.cāng shú 2.亲如骨肉 恰如其分 了如指掌(答案不唯一) 3.(1)
辩论(√)(2)距离(√) 4.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 不为远者
小而近者大乎?”一儿曰:“日初出沧(chāng cāng)沧凉凉,及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
答案第68页,总71页




















线












从文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可以看出伯牙和钟子期是
知音。
钟子期死后,伯牙 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因为
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文中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两个动词写出了 伯牙
___________的心情。
5.现在,人们常常用“高山流水”来比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213.1.(1)②(√) (2)②(√) (3)①(√) (4)②(√) 2.(1)正当;在……时候
(2)山高大的样子 (3)不久 (4)水大的样子 (5)把琴摔破 3.(1)琴弹得太美好了!仿佛
见到了高耸入云的泰山。 (2)伯牙摔破了瑶琴,剪断了琴弦,从此不再弹琴。 4.方鼓琴
而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乎 鼓琴!巍巍乎若泰山。”而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
乎鼓琴!洋洋乎若江河。”破琴绝弦,终身不复 鼓琴 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破 绝 悲
痛欲绝 5.知音难得或乐曲高妙

【解析】182.
214.两小儿辩日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远,而日中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

,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chāng cāng)沧凉凉,及日中如探汤

,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
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shú sú)为汝多知乎!”
注释:①盂:古代的圆口器皿。②汤:热水。
1.圈出文中括号内正确的读音。
2.照样子写词语。
例:大如车盖 泪如泉涌
..






































线










热而远者凉乎?” 5.(1)询问他们(争辩的)原因。 (2)孔子不能够决断。 (3)谁说你
知道的事情多呢!

【解析】183.
215.阅读课文,完成练习。
蝴蝶泉
(山麓)有树大合抱,倚崖而耸立,下有泉,东向漱根窍而出,清洌可鉴(jiàn qiàn)。
泉上大树,当四月初,即发花如蛱(xià jià)蝶,须翅栩然,与生蝶 无异。又有真蝶
千万,连须钩足,自树巅倒悬而下,及于泉面,缤纷络绎,五色焕然。游人俱从此月群而
观之,过五月乃已。
1.划去括号内不正确的读音。
2.选择带线词的解释,在括号里打“√”。
(1)东向漱根窍而出
..
东面( ) 向东( )
(2)清洌可鉴

照( ) 镜子( )
(3)过五月乃已

已经( ) 停歇( )
3.解释带线字的意思。
(1)倚崖而耸立( )

(2)东向漱根窍而出( )

(3)清洌可鉴( )
..
(4)五色焕然( )
..
(5)游人俱从此月( )

4.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清洌——( ) 耸立——( )
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须翅栩然,与生蝶无异。
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2)又有真蝶千万,连须钩足,自树巅倒悬而下。
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答案】àn xiá 2.(1)向东(√) (2)照(√) (3)停歇(√) 3.(1)靠 (2)
用水清洗 (3)可以当镜子照 (4)光彩夺目的样子 (5)都 4.清澈 直立(答案不唯一)
5.(1)触须和翅膀都栩栩如生,与真的蝴蝶没什么不一样的。 (2)那成千上万的真蝴蝶须
尾相衔,从树顶倒挂下来。

【解析】184.
216.郑人买履








































线











郑人有欲买履( )者,先自度( )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
..
乃曰:“吾忘持度( )!”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 ”
曰:“宁( )信度,无自信也。”

(1)给加点的字注音。(2分)
(2)试着解释下列词语。(2分)
度——第一个:
第二个:
操——
遂——
(3)你觉得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1分)

【答案】216.(1) lǚ duó dù nìng(2)量长短。这里指量好的尺码。拿。于是。
(3) 遇事要实事求是,要会灵活变通,不要死守教条。

【解析】185.
217.《滥竽充数》是一篇 ,讲了 的
故事,告诉了我们 的
道理。我们学过的成语故事还有 、 。
【答案】217.寓言 南郭先生不会吹竽的队伍里充数 那些弄虚作假的人虽能蒙混一时,但
是无法蒙混一世,他们经不住时间的考验,终究会露出马脚的 刻舟求剑 狐假虎威

【解析】186.
218.阅读乐园。
怀素练字
怀素是唐朝有名的和尚。他从小入庙出家,可他始终坚持了对书法的爱好,他的代表 作《自
序帖》可谓草书史上的典范之作。成就的取得,是他长期坚持不懈地练习的结果。
能有 这样的“结果”,是非常不容易的。因为僧人的本职是事佛、坐禅念经,要练字,就要
把分分秒秒的休息 时间全占满。这一点,怀素完全做到了。他的毅力是令人赞叹的。
练字还需文房四宝俱全。寺庙中的生 活本来就是清苦的,买笔买墨就得不少钱,还哪有钱
去购买砚台、纸张呢?可这并未难住怀素。聪明的怀 素想出了一个省钱的办法——以芭蕉叶
代替纸张。
长沙的气候温暖、潮湿多雨,非常适合芭蕉 的生长。芭蕉叶子又肥又大,代替练字的纸倒
也凑合。于是,怀素在房前屋后的隙地上栽了上万株芭蕉, 以供摘取叶子挥洒笔墨。他给
自己掩映在芭蕉丛中的庵堂取名为“绿天庵”。
由于怀素练字过勤,芭蕉叶子不够使用。他又找了块木板,刨平后刷上油漆。每年在
芭蕉叶子 没长成之前,他就用木板练字。写满一板后,擦掉之后再写。如此反复不已,时
间长了,一场木板竟磨穿 了。
练字离不开笔,怀素对笔十分爱护,每写完字都把它洗得干干净净。他没有合适的盛水器
皿,便就地取材;到屋外的一个小石头池子里洗笔,拿它当了“笔洗”。日久天长,池子里
的水全都变成 了黑水。人们就叫它“墨池”了。
怀素每天在芭蕉叶、木板上耐心地写着字,笔用秃了一支又一支,几 年后,用秃的笔有一
大堆。怀素对这些笔感情很深,把它们葬在山下。他还为这些笔树立了墓碑,名之为 “退
笔冢”。
答案第70页,总71页






































线





























线













怀素 就是这样努力创造条件,勤习苦练,终于练就一手用笔盘旋、狂放,变化繁多而又挥
洒自如的狂草,由一 个爱写字的小和尚成为一名值得效法、赞颂的书法大师。
(1)文中有些词语我们不常见到,请你试着说一下它们的意思。
事佛——
坐禅——
狂草——
(2)短文第二自然段中“结果”加了引号,这里引号的作用是 。
(3)请你把画线句子改写成陈述句。

(4)短文的文章结构是 ,请你用曲线画出文章前后呼应的句子。
(5)读了短文,你有什么收获?

【答案】218.(1)供奉佛祖。闭目端坐,凝志静修。草书的一种,笔势相连而圆转,字形狂放多变。
(2)特殊含义
(3)寺庙中的生活本来就是清苦的,买笔买墨就得不少钱,没有钱去购买砚台、纸张。
(4)总分总 成就的取得,是他长期坚持不懈地练习的结果。
怀素就是这样努力创造条件 ,勤习苦练,终于练就一手用笔盘旋、狂放,变化繁多而又挥
洒自如的狂草。

【解析】187.
219.课文回放。
孔子这才知道颜回并没有偷吃,心中不由感 慨万分,便对弟子们说:“我们相信自己的眼睛,
以为眼睛看到的就是事实,但眼睛不一定可信;我们依 靠自己的内心,以为内心的判断一
定正确,但内心不一定可靠。你们一定要记住,了解一个人实在不容易 啊!”
(1)读一读,说说你怎么理解画线句子。

(2孔子知道错怪颜回,才有此感叹,从他的感叹中,你觉他是一位怎样的人?

【答案】219.(1)眼见不一定为实,内心的想法太主观,要从多种角度,不同方面,全面
地去了解一个人。(2)肯于反思,肯于自省,才能不断拥有智慧

【解析】188.

三国图片-每天都是情人节


林宥嘉你把我灌醉-爱迪生名言


五彩绳-天上的菊美


文思豆腐是哪个菜系-我的双休日


个性头像女生-殿前欢


灰烬之灵出装-大气磅礴


爽-6年级数学


免费杂志订阅-喜出望外造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