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材解读
苍镜空灵传-雨季三防措施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
第五单元《测量》教材解读
大邑县三岔小学:蒋金
一、 教材前后联系
“测量”这一单元属于空间与图形领域
的内容,主要有铅笔有多长(分
米、毫米的认识)、1千米有多长这两个内容,其前后联系如下:
已学的相关内容
一年级下册
●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
●
认识分米、毫米、千米
后续的相关内容
三年级下册
●认识周长
●计算长方形、正
统一测量单位的必● 掌握分米毫米千米等单位
要性
之间的简单换算
●
●
认识厘米、米
简单的估测和测
量
● 感受1分米1毫米1千米间方形的周长
的实际长度,能选择合适的长
度单位
● 估计物体的长度
二、目标要求
1、借助具体的测量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
2、通过测量活动,实际感
受1分米、1毫米、1千米有多长,并知道千米、米、
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关系,能根据具体情境选
择合适的长度单位。
3、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进一步发展估测意识。
三、单元教材的基本内容与编写特点。
1.在实际测量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
教材安排了两次量一量铅笔有多长的活动,是学生体会到引入长度单位分米、
毫米的必要性,感受长度,
引导总结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关系。
2、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
估测是测量
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现实生活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估测
的活动应该贯穿于整个测量教学活动之中
。
四、教材呈现及设计意图。
教材按照:“铅笔有多长(分米毫米的认识)——1千米有多
长(千米的认识)
——练习六”的体系进行编排。
(一)、铅笔有多长(分米毫米的认识)
教材创设了估计、测量铅笔长度的情
境,引
出分米这个长度单位及米、分米、
厘米之间的关系。
第二个情境是测量6厘米多一点的铅笔,是学生认识到在测量中需要一个比厘
米还要小的单位,从而引出毫米。
(二)1千米有多长(千米的认识)
对于这个比较抽象的长
度单位,教材
通过三个步骤帮助学生体会1千米有多
长。一是通过学生手拉手站成一排,体会<
br>10米大约有多长;二是通过全班同学手拉
手站成一排和100米大约要走多少步,体
会
100米有多长;三是通过10个100米
跑道的长是1千米等场景,体会1千米有
多长。
(三)练习六——实践活动
先估计一支铅笔的长度、一本书的
厚度、
小臂长度、凳子高度和自己喜欢的意见物体的
长度,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
五、教材实施建议
(一)教材实施建议
1.一定是在实践活动中认识分米和毫米,建立1分米和1毫米的表象。
2.创造机会让学生
在实际测量中,学会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了解长度单位间的
进率,提高估测能力。
3.在活动中提高参与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
(二)课时安排建议
教学内容
铅笔有多长
1千米有多长
练习六
建议课时数
3
《铅笔有多长》教材解读
一、教材的前后联系及内容分析
本节课是本单元的第一课时,学生在学习第二册时已经认识了
“厘米”和
“米”这两个长度单位,能体验1米和1厘米的长度,理解1米=100厘米。这
节
课是有关长度的第二阶段的学习,通过教学使学生再认识两个新的长度单位
“分米”和“毫米”。教材通
过让学生估一估、量一量、想一想、议一议、说一
说、做一做,使其建立起分米和毫米的表象,形成解决
生活中长度问题的一些基
本策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
。教学中,教师要尽量创设
真实而有意义的问题情境,让学生自主动手解决问题并引导学生在操作学具、
解
决问题的过程中,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此外,估测是测量的一个重要
组成部分,在
现实生活中有着重要作用,因此,估测活动应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
之中。
二、课标表述
第一学段,图形与几何(测量)涉及到的有关标准。
1.
结合生活实际,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建立统一度
量单位的重要性。
2.
在实践活动中,体会并认识长度单位千米、米、厘米,知道分米、毫米,
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能恰当
地选择长度单位。
3. 能估测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进行测量。
三、学情分析
1、学生已有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
学生在生活中已经具有了测量物体长度的经验,并在前面
的学习中认识了长
度单位——米和厘米,具有初步的估测意识。
2、学生在学这部分知识时的兴趣点和难点。
(1)学生对测量活动感兴趣。
(2)学生对于长度单位的理解和数感的建立比较困难。
四、教学目标及重难点的确立
在2011新课标的指导下,根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确立本课教
学目标如下:
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方面:
知道1分米和1毫米有多长,了解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关系,能估测物
体的长度。
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方面:
在实践活动中发展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体会统一测量单
位的必要性,形成
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数学故事处)。
教学重点:认识分米和毫米,了解其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对于长度单位的理解和数感的建立及估测能力。
五、
教材设计意图:
1、 对于分米的认识。
教材巧妙地安排了一个测量铅笔的实践活动,
运用学生之前认识了的厘米作为
单位,智慧老人揭示出10厘米就是1分米,从而认识分米。
2、对于毫米的认识。
也是在实践测量活动中有了需要,产生毫米的必要性出现了,自然引
出毫米的
认识。并在此基础上,系统整理所学过的长度单位。
3、关于长度单位的理解和估测意识能力的培养。
课标对于学生数感的建立强调甚重,
对于空间与几何中的测量板块更是要结
合具体情境,体验中建立表象,形成能力。
(如教材中的
这个环节。)
六、教材呈现
对于本节认识活动,教材按照“认识——理解——转化——应用”的编排
体系,通过四个部分来呈现。
第一部分,认识分米和毫米。
教材创设了估计、测量铅笔长
度的情境,引出分米和毫
米的认识,
并揭示米、分米、厘米和毫米的关
系。
第二部分,理解分米和毫米的长度,形成数感。
为了加深对1分米和1毫米的认识,
教师可以让学生用尺子量一量自己
的手掌,接着可以准备1分的硬币,
用尺子量一量它的厚度,
还可以举生活实例,充分交流中感知单位长度。
第三部分,长度单位之间的转化。
结合量铅笔的的情境,利用长度单
位之间的关系进行单位换算。
第四部分,应用练习,解决问题。
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而又为解决实际问题的思想,在
练习中巩固知识,形成技能。
我们可以感受到新课程标准下的概念教学模式,
即“在实践中充分体验进行概念教学”。
七、实施策略
1、教法与学法
教法:情境教学法,活动体验法,趣味练习法。
学法: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2、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实物投影、课件等。
学具准备:两人一把米尺,每人直尺、小棒、IC卡各1个。
10厘米、30厘
米的彩条各1根。每个小组橡皮、曲别针、胶棒、铅笔、1分硬币、光碟盒、草
稿本各一个。
八、教学流程
新课程的实施,教师从过去注重“研教”转向重视“研学”
,“以学定教”也
就自然成为课堂教学很重要的一条教学原则。为了更好地将“以学定教”这一主
题深入数学课堂,我对教材的呈现形式做了适当的调整,采取了以下环节进行教
学:
(一)唤起已有的知识经验。
师:大家知道,在测量物体长度时,要用到长度单位。我们认识
了哪几个长
度单位?请同学们打手势1米有多长?同桌上的米尺比一比。1厘米有多长?比一
比
。
师:米和厘米有什么关系? (生:1米=100厘米。)
(二)动手操作,探索新知
1.认识分米
(1)实践活动引入分米
出示铅笔——估计长度——实际测量——汇报结果——揭示“分米”
【从生活情境铅笔的长度引入
,先估计可以培养学生估测能力,在实际测量出铅
笔长10厘米,从而揭示10cm=1dm,并揭示字
母表示方法。体现出分米的学习是
生活中产生的。】
(2)建立1分米的表象
师:1分米有多长呢?伸出你的两指,比一比多长是1分米。
师:我们生活中或我们周围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分米?
(生:电灯开关
的长、光碟盒的长、小棒的长……)
【将教材的第二个环节提前到认识了分米之后,更利于理解分米,发展空间观
念。】
(3)米与分米之间的进率
师:请同桌合作在米尺上找出几个1分米,并汇报从几刻度到几刻度之间的长
度是1分米。
(生:0刻度到10刻度之间的长度是1分米,10刻度到20刻度之间的长度是
1分米,40刻度到5
0刻度之间的长度是1分米……)
师:1分米与1米有怎样的关系?请同桌两人研究、讨论。
(生1:我在米尺上数出1米里面有10个1分米,所以1米=10分米。
生2:我们知道1分米=10厘米,1米=100厘米,100厘米里面有10个10厘
米,
所以1米=10分米。) (板书:1米=10分米。)
师:如果用字母来表示,上面的等式还可以怎样写?
生:1 m=10 dm。(板书)
(4)实际测量
师:我们认识了分米,知道了1分米的长度。请你先估计课桌的长大约是多
少分米,再量一量课桌的长度。
【再回到实践中去应用,有助于对分米认识的进一步加深和理解】
2. 认识毫米
(1)小组学习,测量引入新知。
测量铅笔6厘米多一点——产生新单位的需要——引出毫米的认识。
【学习是为了解决生活中问题的需要,要着重让学生体会。】
(2)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师:关于毫米的知识,你都知道什么?看着你的直尺说给小组内的同学
听一
听。(合作学习,教师巡视。)
(学生汇报:实物展台。)
生:1厘米中
间有10小格,每1个小格的长度是1毫米,所以1厘米=10
毫米。(板书:1厘米=10毫米。)
师:用字母来表示,这个等式还可以写成1 cm=10 mm。(板书:1 cm=10 mm。)
(3)建立1毫米的表象
师:这是一张IC卡,你先估计它的厚度是多少。(生:大约1毫米。)
师:实际量一量,看估计的对不对?
生:IC卡的厚度正好是1毫米。
师:用拇指
和食指捏住IC卡,将IC卡慢慢地抽出,拇指与食指之间的缝隙
的宽度大约是1毫米。再做一次,体验
一下。
师:除了IC卡的厚度是1毫米以外,你还能说出长度大约是1毫米的物体吗?
生:银行取款卡、1分硬币的厚度、缝衣针的宽度……
(4)实际测量
①考考你的
眼力:估计草稿本有多厚,实际测一测。你是怎么知道的?(指导
用毫米做单位测量的方法。)
②估一估,量一量
师:每个小组都有橡皮、曲别针、
胶棒、铅笔。请同学们
从中选择一
个物体,先估计,再测量,最后把
测量的结果填到表格里汇报。填写时,要写出长度
单位。
3.阶段小结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两个新的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现在我们一共认
识了
4个长度单位,今后我们在测量物体的长度时,可以用米、分米、厘米作单位。
如果测量时
要求特别精确的话,还可以用毫米做单位,那么这4个长度单位之间
有什么关系呢?下面每个小组的同学
研究一下。
预设得出的结论有: 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
1米=100厘米,1分米=100毫米 ……
【注:配合学生的汇报,教师用课件展示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关系。】
(三)巩固反馈,学以致用
1. 估一估,量一量
任选你喜欢的物品,测出它的长度。把测量结果填到表格里。
2.课件演示
在(
)里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
练习本长约2( ) 课桌宽约4( )
一栋楼高24( ) 数学书厚约5( )
小亮身高是135( ),手长约15( )
【学生独立完成有集体汇报,注意个别指导】
(四)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生答略)有什么问题没有?
生:老师,毫米是不是最小的长度单位?
师:毫米不是最小的长度单位。如果你们有兴趣,希望你们到课外书中或网
上查查看。
九、解读思路
1.关注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为了帮助学生建立1分
米、1毫米的长度表象,我选择学生熟悉的身边的事
物,让学生在用手夹或捏的动手操作中,感知1分米
和1毫米的长度。
2.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情感体验
本课中,我把课堂的主动权
交给了学生,让学生在估一估、量一量的活动中,
借助视觉、触觉等各种感官的大量活动,感知1分米和
1毫米的长度,帮助学生
建立1分米、1毫米的长度表象。感到其实数学就在身边。
3.重视学生估测能力的培养
估测是解决问题的一种重要策略,也是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重要途径
。在本
课教学中,我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让估测活动贯穿于整个测量过程之
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