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初二数学知识点总结(2018最新教材版) - 副本

玛丽莲梦兔
640次浏览
2021年01月11日 12:43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最好看的头像-如果我死了

2021年1月11日发(作者:何瑞荣)


数 学









姓名
初一全一册










初二数学(上册)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 勾股定理
1、勾股定理
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a,b的平方和等于斜边c的平方,即
abc

2、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直角三角形的判定条件)
如果三角形的三边长a,b,c有关系abc
,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且最长边所对的角是
直角。
3、勾股数:满足
abc
的三个正整数,称为勾股数。
222
222
222
第二章 实 数
一、实数的概念及分类
1、实数的分类
正有理数
有理数 零 有限小数和无限循环小数
实数 负有理数
正无理数
无理数 无限不循环小数
负无理数
2、无理数:无限不循环小数叫做无理数。
在理解无理数时,要抓住“无限不循环”这一时之,归纳起来有四类:
(1)开方开不尽的数,如
7,
3
2
等;
(2)有特定意义的数,如圆周率π,或化简后含有π的数,如
π
+8等;
3
(3)有特定结构的数,如0.1010010001…等;
(4)某些三角函数值,如sin60
o

二、实数的倒数、相反数和绝对值
1、相反数
实数与它的相反数时一对数(只有符 号不同的两个数叫做互为相反数,零的相反数是零),从数轴上看,互为
相反数的两个数所对应的点关于 原点对称,如果a与b互为相反数,则有a+b=0,a=—b,反之亦成立。
2、绝对值
在数轴上,一个数所对应的点与原点的距离,叫做该数的绝对值。(|a|≥0)。零的绝对值是它本身,也可看 成它
的相反数,若|a|=a,则a≥0;若|a|=-a,则a≤0。
3、倒数
如果a与b互为倒数,则有ab=1,反之亦成立。倒数等于本身的数是1和-1。零没有倒数。
4、数轴
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的直线叫做数轴(画数轴时,要注意上述规定的三要素缺一不可)。
解题时要真正掌握数形结合的思想,理解实数与数轴的点是一一对应的,并能灵活运用。
5、估算
三、平方根、算术平方根和立方根
1、算术平方根:一般地,如果一个正 数x的平方等于a,即x
2
=a,那么这个正数x就叫做a的算术平方根。
特别地,0 的算术平方根是0。
表示方法:记作“
a
”,读作根号a。
2



性质:正数和零的算术平方根都只有一个,零的算术平方根是零。
2、平方根:一般地,如果一个数x的平方等于a,即x
2
=a,那么这个数x就叫做 a的平方根(或二次方根)。
表示方法:正数a的平方根记做“

,读作“正、负根号a”。
a

性质:一个正数有两个平方根,它们互为相反数;零的平方根是零;负数没有平方根。
开平方:求一个数a的平方根的运算,叫做开平方。

注意
a
的双重非负性:

a

0
3、立方根
一般地,如果一个数x的立方等于a,即x
3
=a那么这个数x就叫做a 的立方根(或三次方根)。
表示方法:记作
3
a

性质:一个正数有一个正的立方根;一个负数有一个负的立方根;零的立方根是零。
注意:< br>3
a
3
a
,这说明三次根号内的负号可以移到根号外面。
四、实数大小的比较
1、实数比较大小:正数大于零,负数小于零,正数大于一切负 数;数轴上的两个点所表示的数,右边的总比
左边的大;两个负数,绝对值大的反而小。
2、实数大小比较的几种常用方法
(1)数轴比较:在数轴上表示的两个数,右边的数总比左边的数大。
(2)求差比较:设a、b是实数,
a0

ab0ab,

ab0ab,

ab0ab

(3)求商比较法:设a、b是两正实数,
aaa1ab;1ab;1ab;

bbb
(4)绝对值比较法:设a、b是两负实数,则
abab

(5)平方法:设a、b是两负实数,则
abab

五、算术平方根有关计算(二次根式)
1、含有二次根号“”;被开方数a必须是非负数。
22
2、性质:(1)
(a)
2
a(a0)

a(a0)

(2)
aa

a(a0)

(3)
ab
2
ab(a0,b0)

abab(a0,b0)

(4)
aaaa
(a0,b0)

(a0,b0)

b
b
b
b
3、运算结 果若含有“
a
”形式,必须满足:(1)被开方数的因数是整数,因式是整式;(2)被开方数 中不
3



含能开得尽方的因数或因式;(3)分母中不能含有根号。
六、实数的运算
(1)六种运算:加、减、乘、除、乘方 、开方
(2)实数的运算顺序
先算乘方和开方,再算乘除,最后算加减,如果有括号,就先算括号里面的。
(3)运算律
加法交换律:
abba
加法结合律:
(ab)ca(bc)

乘法交换律:
abba
乘法结合律:
(ab)ca(bc)
乘法对加法的分配律:
a(bc)abac

第三章 位置与坐标
一、在平面内,确定物体的位置一般需要两个数据。
二、平面直角坐标系及有关概念
1、平面直角坐标系
在平面内,两条互相垂直且有公共原点的数轴,组成平面直角坐标系。
其中,水平的数轴叫做x轴或横轴,取向右为正方向;铅直的数轴叫做y轴或纵轴,取向上为正方向;x 轴和
y轴统称坐标轴。它们的公共原点O称为直角坐标系的原点;建立了直角坐标系的平面,叫做坐标平 面。
2、为了便于描述坐标平面内点的位置,把坐标平面被x轴和y轴分割而成的四个部分,分别叫做 第一象限、第二
象限、第三象限、第四象限。
[注意]:x轴和y轴上的点(坐标轴上的点),不属于任何一个象限。
3、点的坐标的概念
●对于平面内任意一点P,过点P分别x轴、y轴向作垂线,垂足在上x轴、y轴对应的数a,b分别叫 做点P的
横坐标、纵坐标,有序数对(a,b)叫做点P的坐标。
●点的坐标用(a,b)表 示,其顺序是横坐标在前,纵坐标在后,中间有“,”分开,横、纵坐标的位置不能
颠倒。平面内点的坐 标是有序实数对,当
ab
时,(a,b)和(b,a)是两个不同点的坐标。
●平面内点的与有序实数对是一一对应的。
4、不同位置的点的坐标的特征
(1)、各象限内点的坐标的特征
点P(x,y)在第一象限
x0,y0

点P(x,y)在第二象限
x0,y0

点P(x,y)在第三象限
x0,y0

点P(x,y)在第四象限
x0,y0

(2)、坐标轴上的点的特征
点P(x,y)在x轴上
y0
,x为任意实数
点P(x,y)在y轴上
x0
,y为任意实数
点P(x,y)既在x轴 上,又在y轴上

x,y同时为零,即点P坐标为(0,0)即原点
(3)、两条坐标轴夹角平分线上点的坐标的特征
点P(x,y)在第一、三象限夹角平分线(直线y=x)上

x与y相等
点P(x,y)在第二、四象限夹角平分线上

x与y互为相反数
4



(4)、和坐标轴平行的直线上点的坐标的特征
位于平行于x轴的直线上的各点的纵坐标相同。
位于平行于y轴的直线上的各点的横坐标相同。
(5)、关于x轴、y轴或原点对称的点的坐标的特征
点P与点p’关于x轴对称

横坐标相等,纵坐标互为相反数,即点P(x,y)关于x轴的对称点为P’(x,-y)
点 P与点p’关于y轴对称

纵坐标相等,横坐标互为相反数,即点P(x,y)关于y轴的对称 点为P’(-x,y)
点P与点p’关于原点对称

横、纵坐标均互为相反数,即点 P(x,y)关于原点的对称点为P’(-x,-y)
(6)、点到坐标轴及原点的距离
点P(x,y)到坐标轴及原点的距离:
(1)点P(x,y)到x轴的距离等于
y

(2)点P(x,y)到y轴的距离等于
x

22
(3)点P(x,y)到原点的距离等于
xy

三、坐标变化与图形变化的规律:
坐标( x , y )的变化
x × a或 y × a
x × a, y × a
x ×( -1)或 y ×( -1)
x ×( -1), y ×( -1)
x +a或 y+ a
x +a, y+ a
图形的变化
被横向或纵向拉长(压缩)为原来的 a倍
放大(缩小)为原来的 a倍
关于 y 轴或 x 轴对称
关于原点成中心对称
沿 x 轴或 y 轴平移 a个单位
沿 x 轴平移 a个单位,再沿 y 轴平移 a个单
第四章 一次函数
一、函数:
一般地, 在某一变化过程中有两个变量x与y,如果给定一个x值,相应地就确定了一个y值,那么我们称y
是x 的函数,其中x是自变量,y是因变量。
二、自变量取值范围
使函数有意义的自变量的取值 的全体,叫做自变量的取值范围。一般从整式(取全体实数),分式(分母不为
0)、二次根式(被开方 数为非负数)、实际意义几方面考虑。
三、函数的三种表示法及其优缺点
(1)关系式(解析)法
两个变量间的函数关系,有时可以用一个含有这两个变量及数字运算 符号的等式表示,这种表示法叫做关系式
(解析)法。
(2)列表法
把自变量x的一系列值和函数y的对应值列成一个表来表示函数关系,这种表示法叫做列表法。
(3)图象法
用图象表示函数关系的方法叫做图象法。
四、由函数关系式画其图像的一般步骤
(1)列表:列表给出自变量与函数的一些对应值
(2)描点:以表中每对对应值为坐标,在坐标平面内描出相应的点
(3)连线:按照自变量由小到大的顺序,把所描各点用平滑的曲线连接起来。
五、正比例函数和一次函数
1、正比例函数和一次函数的概念
●一般 地,若两个变量x,y间的关系可以表示成
ykxb
(k,b为常数,k

0)的形式,则称y是x的一
5



次函数(x为自变量,y为因变量)。
●特别地,当一次函数ykxb
中的b=0时(即
ykx
)(k为常数,k

0 ),称y是x的正比例函数。
2、一次函数的图像: 所有一次函数的图像都是一条直线
3、一次函数、正比例函数图像的主要特征:
一次函数
ykxb
的图像 是经过点(0,b)的直线;正比例函数
ykx
的图像是经过原点(0,0)的直线。
k的符号 b的符号 函数图像
y



0 x



y



0 x



y




0 x



y



0 x



图像特征
b>0
图像经过一、二、三象限,y随x
的增大而增大。
k>0
b<0
图像经过一、三、四象限,y随x
的增大而增大。
b>0
图像经过一、二、四象限,y随x
的增大而减小
K<0
b<0
图像经过二、三、四象限,y随x
的增大而减小。
注:当b=0时,一次函数变为正比例函数,正比例函数是一次函数的特例。
4、正比例函数的性质
一般地,正比例函数
ykx
有下列性质:
(1)当k>0时,图像经过第一、三象限,y随x的增大而增大;
(2)当k<0时,图像经过第二、四象限,y随x的增大而减小。
5、一次函数的性质
6



一般地,一次函数
ykxb
有下列性质:
(1)当k>0时,y随x的增大而增大
(2)当k<0时,y随x的增大而减小
6、正比例函数和一次函数解析式的确定
确定一个正比例函数,就是要确定正比例函数定义式
ykx
(k

0)中的常数k。确定一个一次函数,需要确
定一次 函数定义式
ykxb
(k

0)中的常数k和b。解这类问题的一般方法 是待定系数法。
7、一次函数与一元一次方程的关系:
任何一个一元一次方程都可转化为:kx+b=0(k、b为常数,k≠0)的形式. 而一次函数解析式 形式正是
y=kx+b(k、b为常数,k≠0).当函数值为0时,•即kx+b=0就与一元一次方 程完全相同.
结论:由于任何一元一次方程都可转化为kx+b=0(k、b为常数,k≠0 )的形式.所以解一元一次方程可以转
化为:当一次函数值为0时,求相应的自变量的值.
从图象上看,这相当于已知直线y=kx+b确定它与x轴交点的横坐标值.
第五章 二元一次方程组
1、二元一次方程
含有两个未知数,并且所含未知数的项的次数都是1的整式方程叫做二元一次方程。
2、二元一次方程的解
适合一个二元一次方程的一组未知数的值,叫做这个二元一次方程的一个解。
3、二元一次方程组
含有两个未知数的两个一次方程所组成的一组方程,叫做二元一次方程组。
4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二元一次方程组中各个方程的公共解,叫做这个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5、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
(1)代入(消元)法(2)加减(消元)法
6、一次函数与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关系:
(1)一次函数与二元一次方程的关系:
直线y=kx+b上任意一点的坐标都是它所对应的二元一次方程kx- y+b=0的解
(2)一次函数与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关系:
a
1
c
1
yx
二元一次方程组


a
的解可看作两个一次函数
xbyc
1
111
bb
11


axbyc
22

2

ac

y





2

x

1



2
的图象的交点。
b
2
b
2

当函数图象有交点时,说明相应的二元一次方程 组有解;当函数图象(直线)平行即无交点时,说明相应的二
元一次方程组无解。
第六章 数据的分析
1、刻画数据的集中趋势(平均水平)的量:平均数 、众数、中位数
2、平均数(1)平均数:一般地,对于n个数
x
1
,x
2
,,x
n
,
我们把
平均数,简称平均数,记为
x

(2)加权平均数:
3、众数
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那个数据叫做这组数据的众数。
7

1
(x
1
x
2
x
n
)
叫做这n个数的算术
n



4、中位数
一般地,将一 组数据按大小顺序排列,处于最中间位置的一个数据(或最中间两个数据的平均数)叫做这组
数据的中位 数。
新章节: 图形的平移与旋转
一、平移
1、定义:在平面内,将一个图形整体沿某方向移动一定的距离,这样的图形运动称为平移。
2、性质:平移前后两个图形是全等图形,对应点连线平行且相等,对应线段平行且相等,对应角相等。
二、旋转
1、定义
在平面内,将一个图形绕某一定点沿某个方向 转动一个角度,这样的图形运动称为旋转,这个定点称为旋转中
心,转动的角叫做旋转角。
2、性质
旋转前后两个图形是全等图形,对应点到旋转中心的距离相等,对应点与旋转中心的 连线所成的角等于旋转角。
四边形性质探索
一、四边形的相关概念
1、四边形:在同一平面内,由不在同一直线上的四条线段首尾顺次相接组成的图形叫做四边形。
2、四边形具有不稳定性
3、四边形的内角和定理及外角和定理
四边形的内角和定理:四边形的内角和等于360°。
四边形的外角和定理:四边形的外角和等于360°。
推论:多边形的内角和定理:n边形的内角和等于
(n2)
180°;
多边形的外角和定理:任意多边形的外角和等于360°。
6、设多边形的边数为n,则多边形的对角 线共有
n(n3)
条。从n边形的一个顶点出发能引(n-3)条对角线,
2
将n边形分成(n-2)个三角形。
二、平行四边形
1、平行四边形的定义: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叫做平行四边形。
2、平行四边形的性质
(1)平行四边形的对边平行且相等。
(2)平行四边形相邻的角互补,对角相等
(3)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
(4)平行四边形是中心对称图形,对称中心是对角线的交点。
常用点:(1)若一直线过平 行四边形两对角线的交点,则这条直线被一组对边截下的线段的中点是对角线的交
点,并且这条直线二等 分此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2)推论:夹在两条平行线间的平行线段相等。
3、平行四边形的判定
(1)定义: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2)定理1:两组对角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3)定理2: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4)定理3: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5)定理4: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4、两条平行线的距离
两条平行线中,一条直线上的任意一点到另一条直线的距离,叫做这两条平行线的距离。
平行线间的距离处处相等。
5、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S
平行四边形
=底边长×高=ah
8



三、矩形
1、矩形的定义: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叫做矩形。
2、矩形的性质
(1)矩形的对边平行且相等
(2)矩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
(3)矩形的对角线相等且互相平分
(4)矩形既是中心对称图形又是轴对称图形;对称中心 是对角线的交点(对称中心到矩形四个顶点的距离相
等);对称轴有两条,是对边中点连线所在的直线。
3、矩形的判定
(1)定义: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
(2)定理1:有三个角是直角的四边形是矩形
(3)定理2:对角线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
4、矩形的面积:S
矩形
=长×宽=ab
四、菱形
1、菱形的定义:有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叫做菱形
2、菱形的性质
(1)菱形的四条边相等,对边平行
(2)菱形的相邻的角互补,对角相等
(3)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平分,并且每一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
(4)菱形既是中心对称 图形又是轴对称图形;对称中心是对角线的交点(对称中心到菱形四条边的距离相等);
对称轴有两条, 是对角线所在的直线。
3、菱形的判定
(1)定义:有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
(2)定理1:四边都相等的四边形是菱形
(3)定理2: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
4、菱形的面积:S
菱形
=底边长×高=两条对角线乘积的一半
五、正方形 (3~10分)
1、正方形的定义:有一组邻边相等并且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叫做正方形。
2、正方形的性质
(1)正方形四条边都相等,对边平行
(2)正方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
(3)正方形的两条对角线相等,并且互相垂直平分,每一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
(4)正方 形既是中心对称图形又是轴对称图形;对称中心是对角线的交点;对称轴有四条,是对角线所在的
直线和 对边中点连线所在的直线。
3、正方形的判定
判定一个四边形是正方形的主要依据是定义,途径有两种:
先证它是矩形,再证它是菱形。
先证它是菱形,再证它是矩形。
b
2
4、正方形的面积:设正方形边长为a ,对角线长为b,则S
正方形
=
a

2
2
六、梯形
(一) 1、梯形的相关概念
一组对边平行而另一组对边不平行的四边形叫做梯形。
梯形中平行的两边叫做梯形的底,通常把较短的底叫做上底,较长的底叫做下底。
梯形中不平行的两边叫做梯形的腰。
梯形的两底的距离叫做梯形的高。
2、梯形的判定
9



(1)定义:一组对边平行而另一组对边不平行的四边形是梯形。
(2)一组对边平行且不相等的四边形是梯形。
(二)直角梯形的定义:一腰垂直于底的梯形叫做直角梯形。
一般地,梯形的分类如下:
一般梯形
梯形 直角梯形
特殊梯形
等腰梯形
(三)等腰梯形
1、等腰梯形的定义:两腰相等的梯形叫做等腰梯形。
2、等腰梯形的性质
(1)等腰梯形的两腰相等,两底平行。
(2)等腰梯形同一底上的两个角相等,同一腰上的两个角互补。
(3)等腰梯形的对角线相等。
(4)等腰梯形是轴对称图形,它只有一条对称轴,即两底的垂直平分线。
3、等腰梯形的判定
(1)定义:两腰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
(2)定理:在同一底上的两个角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
(3)对角线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选择题和填空题可直接用)
(四)梯形的面积 (1)如图,
S
梯形ABCD

1
(CDAB)DE

2
(2)梯形中有关图形的面积:①
S
ABD
S
 BAC
;②
S
AOD
S
BOC


S
ADC
S
BCD

七、有关中点四边形问题的知识点:
(1)顺次连接任意四边形的四边中点所得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2)顺次连接矩形的四边中点所得的四边形是菱形;
(3)顺次连接菱形的四边中点所得的四边形是矩形;
(4)顺次连接等腰梯形的四边中点所得的四边形是菱形;
(5)顺次连接对角线相等的四边形四边中点所得的四边形是菱形;
(6)顺次连接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四边形四边中点所得的四边形是矩形;
(7)顺次连接对角线互相垂直且相等的四边形四边中点所得的四边形是正方形;
八、中心对称图形
1、定义
在平面内,一个图形绕某个点旋转18 0°,如果旋转前后的图形互相重合,那么这个图形叫做中心对称图形,
这个点叫做它的对称中心。
2、性质
(1)关于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是全等形。
(2)关于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对称点连线都经过对称中心,并且被对称中心平分。
(3)关于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对应线段平行(或在同一直线上)且相等。
3、判定:如果 两个图形的对应点连线都经过某一点,并且被这一点平分,那么这两个图形关于这一点对称。
九、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梯形、等腰梯形、直角梯形的关系图:(图4-109)



10





最新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下册)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 三角形的证明
1、等腰三角形
(1)三角形全等的性质及判定
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对应角也相等
判定:SSS、SAS、ASA、AAS。
(2)等腰三角形的判定、性质及推论
性质: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等边对等角)
判定:有两个角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等角对等边)
推论:等腰三角形顶角的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即“三线合一”)
(3)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及判定定理
性质定理:等边三角形的三个角都相等,并且每个角都等 于60度;等边三角形的三条边都满足“三
线合一”的性质;等边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有3条对称轴。
判定定理:有一个角是60度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或者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4)含30度的直角三角形的边的性质
定理: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个锐角等于30度,那么它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
2、直角三角形
(1)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
定理: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
逆定理:如果三角形两边的平方和等于第三边的平方,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2)命题包括已知和结论两部分;逆命题是将倒是的已知和结论交换;正确的逆命题就是逆定理。
(3)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定理
定理: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斜边直角边,简称:HL)
3、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中垂线)
(1)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及判定
性质: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这条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
判定:到一条线段两个端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
(2)三角形三边的垂直平分线的性质
三角形三条边的垂直平分线相交于一点,并且这一点到三个顶点的距离相等。
(3)如何用尺规作图法作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分别以线段的两个端点A、B为圆心,以大于A B的一半长为半径作弧,两弧交于点M、N;作直线
MN,则直线MN就是线段AB的垂直平分线。
4、角平分线
(1)角平分线的性质及判定定理
性质: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这个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
判定:在一个角的内部,且到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的点,在这个角的平分线上。
(2)三角形三条角平分线的性质定理
性质:三角形的三条角平分线相交于一点,并且这一点到三条边的距离相等。
(3)如何用尺规作图法作出角平分线
第二章 一元一次不等式和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一. 不等关系
※1. 一般地,用符号“<”(或“≤”), “>”(或“≥”)连接的式子叫做不等式.
¤2. 要区别方程与不等式: 方程表示的是相等的关系;不等式表示的是不相等的关系.
11



※3. 准确“翻译”不等式,正确理解“非负数”、“不小于”等数学术语.
非负数 <===> 大于等于0(≥0) <===> 0和正数 <===> 不小于0
非正数 <===> 小于等于0(≤0) <===> 0和负数 <===> 不大于0
二. 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三. 不等式的解集:
※1. 能使不等式成立的未知数的值,叫做不等式的解;一个不等式 的所有解,组成这个不等式的解
集;求不等式的解集的过程,叫做解不等式.
※2. 不等式的解可以有无数多个,一般是在某个范围内的所有数,与方程的解不同.
¤3. 不等式的解集在数轴上的表示:
用数轴表示不等式的解集时,要确定边界和方向:
①边界:有等号的是实心圆圈,无等号的是空心圆圈;
②方向:大向右,小向左
四. 一元一次不等式:
※1. 只含有一个未知数,且含未知数的式子是整式,未知数的次数是1. 像这样的不等式叫做一元
一次不等式.
※2. 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过程与解一元一次方程类 似,
特别要注意,当不等式两边
都乘以一个负数时,不等号要改变方向.
※3. 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步骤:①去分母; ②去括号; ③移项; ④合并同类项; ⑤系数化为
1(不等号的改变问题)
※4. 不等式应用的探索(利用不等式解决实际问题)
列不等式解应用题基本步骤与列方程解应用题相类似,即:
①审: 认真审题,找出题中的不 等关系,要抓住题中的关键字眼,如“大于”、“小于”、“不大
于”、“不小于”等含义;
②设: 设出适当的未知数;
③列: 根据题中的不等关系,列出不等式;
④解: 解出所列的不等式的解集;
⑤答: 写出答案,并检验答案是否符合题意.
五. 一元一次不等式与一次函数
六.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1. 定义: 由含有一个相同未知数的几个一元一次不等式组成的不等式组,叫做一元一次不等式
组.
12



※2.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中各个不等式解集的公共部分叫做不等 式组的解集.如果这些不等式的解
集无公共部分,就说这个不等式组无解.
几个不等式解集的公共部分,通常是利用数轴来确定.
※3. 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步骤:
(1)分别求出不等式组中各个不等式的解集;
(2)利用数轴求出这些解集的公共部分,即这个不等式组的解集.
两个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的四种情况(a、b为实数,且a一元一次不
等式


x>b
图示 叙述语言表达

xa



xb

xa



xb

xa


xb


xa



xb

a
b
两大取较大
x>a
a
b
两小取小
aa
b
大小交叉中间找
在大小分离没有解
无解
a
b
(是空集)
第三章 图形的平移与旋转
一、平移
1、定义
在平面内,将一个图形整体沿某方向移动一定的距离,这样的图形运动称为平移。
2、性质
平移前后两个图形是全等图形,对应点连线平行且相等,对应线段平行且相等,对应角相等。
二、旋转
1、定义
在平面内,将一个图形绕某一定点沿某个方向 转动一个角度,这样的图形运动称为旋转,这个定
点称为旋转中心,转动的角叫做旋转角。
2、性质
旋转前后两个图形是全等图形,对应点到旋转中心的距离相等,对应点与旋转中心的 连线所成的
角等于旋转角。

第四章 分解因式
一. 分解因式
※1. 把一个多项式化成几个整式的积的形式,这种变形叫做把这个多项式分解因式.
※2. 因式分解与整式乘法是互逆关系.
因式分解与整式乘法的区别和联系:
13



(1)整式乘法是把几个整式相乘,化为一个多项式;
(2)因式分解是把一个多项式化为几个因式相乘.
二. 提公共因式法
※1. 如果一个多项式的各项含有公因式,那么就可以把这个公因式提出来,从而将多项式化成两
个因式乘积的 形式.这种分解因式的方法叫做提公因式法.
如:
abaca(bc)

※2. 概念内涵:
(1)因式分解的最后结果应当是“积”;
(2)公因式可能是单项式,也可能是多项式;
(3)提公因式法的理论依据是乘法对加法的分配律,即:
mambmcm(abc)

※3. 易错点点评:
(1)注意项的符号与幂指数是否搞错;
(2)公因式是否提“干净”;
(3)多项式中某一项恰为公因式,提出后,括号中这一项为+1,不漏掉.
三. 运用公式法
※1. 如果把乘法公式反过来,就可以用来把某些多项式分解因式.这种分解因式的方法叫做运用
公式法.
※2. 主要公式:
(1)平方差公式:
a
2
b
2
(ab)(ab)
(2)完全平方公式:
a
2
2abb
2
(ab)
2

a
2
2abb
2
(ab)
2

¤3. 易错点点评:
因式分解要分解到底.如
x
4
y
4
(x
2
y
2
)(x
2
y
2
)
就没有分解到底.
※4. 运用公式法:
(1)平方差公式: ①应是二项式 或视作二项式的多项式;②二项式的每项(不含符号)都是一个单项
式(或多项式)的平方;③二项是异 号.
(2)完全平方公式:
①应是三项式;②其中两项同号,且各为一整式的平方; ③还有一项可正负,且它是前两项幂的底
数乘积的2倍.
※5. 因式分解的思路与解题步骤:
(1)先看各项有没有公因式,若有,则先提取公因式;
14



(2)再看能否使用公式法;
(3)用分组分解法,即通过分组后提取各组公因式或运用公式法来达到分解的目的;
(4)因式分解的最后结果必须是几个整式的乘积,否则不是因式分解;
(5)因式分解的结果必须进行到每个因式在有理数范围内不能再分解为止.
四. 十字相乘法:
※1.对于二次三项式
ax
2
bxc
,将a和c 分别分解成两个因数的乘积,
aa
1
a
2
,
cc
1
c
2
, 且满
a
1
c
1
c
2

ba
1
c
2
a
2< br>c
1
,往往写成
a
2
的形式,将二次三项式进行分解.
如:
ax
2
bxc(a
1
xc
1
)(a
2
xc
2
)

※2. 二次三项式
x
2
pxq
的分解:
pab

qab

1
1
a
b
x
2pxq(xa)(xb)

※3. 规律内涵:
(1)理解:把x
2
pxq
分解因式时,如果常数项q是正数,那么把它分解成两个同号因数 ,它们
的符号与一次项系数p的符号相同.
(2)如果常数项q是负数,那么把它分解成两个 异号因数,其中绝对值较大的因数与一次项系
数p的符号相同,对于分解的两个因数,还要看它们的和是 不是等于一次项系数p.
※4. 易错点点评:
(1)十字相乘法在对系数分解时易出错;
(2)分解的结果与原式不等,这时通常采用多项式乘法还原后检验分解的是否正确.




第五章 分式
一. 分式
※1. 两个整数不能整除时,出现了分数;类似地,当两个整式不能整除时,就出现了分式.
整式A除以整式B,可以表示成
任意一个分式,分母都不能为零.
AA
的形式.如果 除式B中含有字母,那么称为分式,对于
BB

整式
※2. 整式和分式统称为有理式,即有:
有理式



分式
15



※3. 进行分数的化简与运算时,常要进行约分和通分,其主要依据是分数的基本性质:
分式的分子与分母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零的整式,分式的值不变.

AA M
,
BBM
AAM

BBM
(M0)

※4. 一个分式的分子、分母有公因式时,可以运用分式的基本性质,把这个分式的分子、分母
同时除以它的们的公因式,也就是把分子、分母的公因式约去,这叫做约分.
二. 分式的乘除法
※1. 分式乘以分式,用分子的积做积的分子,分母的积做积的分母;分式除以以分式,把除式的分子、分母颠倒位置后,与被除式相乘.
即:
ACACACADAD

,


BDBDBDBCBC
※2. 分式乘方,把分子、分母分别乘方.
A
n

A

即:


nB

B

n
(n为正整数)

nn
A
n

A

A
n

A

逆向运用
n


,当n为整数时,仍然有


n
成立.
BB

B

B

※3. 分子与分母没有公因式的分式,叫做最简分式.
三. 分式的加减法
※1. 分式与分数类 似,也可以通分.根据分式的基本性质,把几个异分母的分式分别化成与原
来的分式相等的同分母的分式 ,叫做分式的通分.
※2. 分式的加减法:
分式的加减法与分数的加减法一样,分为同分母的分式相加减与异分母的分式相加减.
(1)同分母的分式相加减,分母不变,把分子相加减;
上述法则用式子表示是:
ABAB


CCC
(2)异号分母的分式相加减,先通分,变为同分母的分式,然后再加减;
上述法则用式子表示是:
※3. 概念内涵:
通分的关键是确定最简分母,其方法如 下:最简公分母的系数,取各分母系数的最小公倍数;最
简公分母的字母,取各分母所有字母的最高次幂 的积,如果分母是多项式,则首先对多项式进行因
式分解.
四. 分式方程
※1. 解分式方程的一般步骤:
①在方程的两边都乘最简公分母,约去分母,化成整式方程;
16

ACADBCADBC


BDBDBDBD



②解这个整式方程;
③把整式方程的根 代入最简公分母,看结果是不是零,使最简公母为零的根是原方程的增根,必
须舍去.
※2. 列分式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①审清题意;②设未知数;③根据题意找相等关系,列出
(分式)方程 ;④解方程,并验根;⑤写出答案.

第六章 四边形性质探索

1、平行四边形的性质
(1)平行四边形的对边平行且相等。
(2)平行四边形相邻的角互补,对角相等
(3)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
(4)平行四边形是中心对称图形,对称中心是对角线的交点。
常用点:(1)若一直线过平 行四边形两对角线的交点,则这条直线被一组对边截下的线段的中点
是对角线的交点,并且这条直线二等 分此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2)推论:夹在两条平行线间的平行线段相等。
2、平行四边形的判定
(1)定义: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2)定理1:两组对角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3)定理2: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4)定理3: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5)定理4: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4、两条平行线的距离
两条平行线中,一条直线上的任意一点到另一条直线的距离,叫做这两条平行线的距离。
平行线间的距离处处相等。
5、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S
平行四边形
=底边长×高=ah


17

动听free-关于写中秋节的作文


哭泣的桂花树-空气污染报告


葛优瘫-大专生自我鉴定


厉行节俭-水浒传的歇后语


梁静茹歌曲-新生军训


耐心造句-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


春天的古诗有哪些-人参的雅称


什么的春天-义务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