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教学设计(第2课时)
开户籍证明需要什么-允许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教学设计(第
2课时)
教学目标:
1.在观察、操作活动中理解100以内的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
的算理。
2.掌握100以内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的笔算方法。
3.在情境中体验加法计算的价值,在探究中培养迁移类比推理的
能力。
4.体会两位数加两位数与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的联系密切,
感受数学的统一美。
目标解析:
本课教学目标的定位,是基于一年级下册学生已掌握的两位数加
一位数和整十数的口算方法以及前一课时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
的笔算方法的基础之上。通过在学
生熟知的情境中展开探索,在动手
操作中理解算理,在知识迁移中体会笔算加法的算法。让学生真正做<
br>到“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
教学重点:掌握100以内的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的笔算方
法。
教学难点:理解10
0以内的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的算理,
理解个位相加满十,向十位进1的道理。
教学准备: 课件、小棒等。
教学过程:
第1页共6页
一、复习旧知,铺垫导入
(一)复习口算
5+34= 63+7= 9+84=
38+50=
让学生说说自己的算法。
(二)复习笔算
32+6= 5+43=
24+61= 43+37=
学生独立列竖式计算,指名板演后交流,列竖式时要注意什么,
关键把哪个数位对齐?
(三)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笔算加法(进位)。(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课前复习
100以内的两位数加一位数、两位数加整
十数的口算加法和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笔算加法,既是对旧知的
复习,
也是为本堂课学习“进位加”做好铺垫。笔算的最后一道题设计让学生
产生认知冲突,激
发探究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的欲望。】
二、合作交流,探究算理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课件呈现主题图,读取主题图中的信息。
2.根据图中的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3.学生汇报,提炼问题:二(1)班和二(3)班一共有多少名学生?
4.列出算式:35+37=
(二)小组合作,探究算法
你想用什么办法算出得数?小组合作来试一试吧!
第2页共6页
【设计意图:放手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自主探究计算的
方法,体现方法多样化,发散学生思维。
】
(三)汇报交流,明确算理
预设一:用小棒摆
1.学生汇报演示。
2.结合学生的操作,重点交流5根加7根
得12根,把其中的10
根捆成1捆再和原来的6捆相加。
【设计意图:借助摆小棒理解进位加法的算理,为竖式计算做准
备。】
预设二:列竖式计算
1.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2.你在列竖式计算时,是从哪一位加起的?为什么要从个位算起?
3.讨论:5加7满10后怎么办?在竖式中怎么表示?
【设计意图:详细讲解5加7得12
,向十位进“1”中“1”的写法。
一方面结合摆小棒理解笔算进位加法的算理,另一方面又突出了竖式
中进“1”的写法,如果有的学生从十位加起,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
比较,优化整合。】
(四)归纳总结,理解算理
1.我们今天学的加法与以前学的加法有什么不同?
2.进位加在计算时要注意什么?为什么要这样算?
3.课堂小结:笔算加法时,要把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个
位满十,向十位进“1”。
第3页共6页
三、巩固练习,深化理解
1.教材第14页“做一做”。
学生列竖式计算,巩固算法。
2.教材第15页第5题。
判断改错,进一步理解算理。
3.教材第15页第3题。
运用新知解决问题,体会数学的价值。
【设计意图:通过巩固练习,使学生给巩固两位数加两
位数的进
位加的算法,进一步理解算理,并运用它解决实际问题,体会数学的
应用价值。】
四、课堂小结
1.谈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单靠“死”记
还不行,还得“活”用,姑且称之为“先死后活”吧。让学生把一
周看到或听到的新鲜事记下来,摒弃那
些假话套话空话,写出自己的真
情实感,篇幅可长可短,并要求运用积累的成语、名言警句等,定期检查
点评,选择优秀篇目在班里朗读或展出。这样,即巩固了所学的材料,又
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等
等,达到“一石多鸟”的效果。
2.笔算加法时,需要注意什么?
“教书先生”恐怕是市井百姓最为熟悉的一种称呼,从最初的门馆、
私
塾到晚清的学堂,“教书先生”那一行当怎么说也算是让国人景仰甚或
敬畏的一种社会职业。
只是更早的“先生”概念并非源于教书,最初出
第4页共6页
现的“先生”一
词也并非有传授知识那般的含义。《孟子》中的“先生何
为出此言也?”;《论语》中的“有酒食,先生
馔”;《国策》中的“先生
坐,何至于此?”等等,均指“先生”为父兄或有学问、有德行的长辈。其实《国策》中本身就有“先生长者,有德之称”的说法。可见“先生”
之原意非真正的“教师”之
意,倒是与当今“先生”的称呼更接近。看来,
“先生”之本源含义在于礼貌和尊称,并非具学问者的专
称。称“老师”
为“先生”的记载,首见于《礼记?曲礼》,有“从于先生,不越礼而与
人言”
,其中之“先生”意为“年长、资深之传授知识者”,与教师、老
师之意基本一致。
观察内容
的选择,我本着先静后动,由近及远的原则,有目的、有计
划的先安排与幼儿生活接近的,能理解的观察
内容。随机观察也是不
可少的,是相当有趣的,如蜻蜓、蚯蚓、毛毛虫等,孩子一边观察,
一边
提问,兴趣很浓。我提供的观察对象,注意形象逼真,色彩鲜明,
大小适中,引导幼儿多角度多层面地进
行观察,保证每个幼儿看得到,
看得清。看得清才能说得正确。在观察过程中指导。我注意帮助幼儿学习正确的观察方法,即按顺序观察和抓住事物的不同特征重点观
察,观察与说话相结合,在观察中
积累词汇,理解词汇,如一次我抓
住时机,引导幼儿观察雷雨,雷雨前天空急剧变化,乌云密布,我问<
br>幼儿乌云是什么样子的,有的孩子说:乌云像大海的波浪。有的孩子
说“乌云跑得飞快。”我加以
肯定说“这是乌云滚滚。”当幼儿看到闪电
时,我告诉他“这叫电光闪闪。”接着幼儿听到雷声惊叫起来
,我抓住
时机说:“这就是雷声隆隆。”一会儿下起了大雨,我问:“雨下得怎
第5页共6页
样?”幼儿说大极了,我就舀一盆水往下一倒,作比较观察,让幼儿掌
握“倾盆
大雨”这个词。雨后,我又带幼儿观察晴朗的天空,朗诵自编
的一首儿歌:“蓝天高,白云飘,鸟儿飞,
树儿摇,太阳公公咪咪笑。”
这样抓住特征见景生情,幼儿不仅印象深刻,对雷雨前后气象变化的
词语学得快,记得牢,而且会应用。我还在观察的基础上,引导幼儿
联想,让他们与以往学的词语、生
活经验联系起来,在发展想象力中
发展语言。如啄木鸟的嘴是长长的,尖尖的,硬硬的,像医生用的手<
br>术刀―样,给大树开刀治病。通过联想,幼儿能够生动形象地描述观
察对象。
【设计
意图:通过师生交流、归纳总结和评价,让学生享受学习
成功的快乐,体会前后知识间的联系,感受数学
的统一美。】
第6页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