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以内的加减法教案[整理版]
愚人节表白-高一语文教学计划
100以内的加减法教案[整理版]
100以内的加减法教案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理解“求比一个数多几(少几)”的意义。在解决问题的过程
中,探索两位数
减一位数、整十数的口算方法,培养初步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
题的能力。
2、经历解决问
题、探索、交流算法的过程,体现算法的多样化,培养初步的
抽象、概括、推理能力。
3、主动参与新知识的学习活动,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对数学学习的信心和
兴趣。
教学重点: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的口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求比一个
数多几(少几)”的意义 教学准备:小树卡片、绿色大卡片、小棒、课件。
教学过
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知道3月12日是什么节日吗,(植树节)。 每一年植树节快要到
来的时候,我
们学校都要开展一次绿色植树活动,今天,我们班先举行一次植树活
动,好不好,(板书课题:绿色行动
)。 老师为我们每个小队都准备了一块草地,如
果你在这节课表现得好,回答问题积极,就可以为你们
小队的绿地栽上一棵小树。
咱们比一比,看哪个小队树栽得最多。栽树最多的小队将被评为本学期的 “
优秀
植树小队”~让我们一起努力吧~加油~(课前准备各种不同的小树卡片和八张绿
色卡纸。
)。
同学们,你参加过“植树活动”行动吗,你知道在植树行动中要做些什么事
情,(根据
学生回答板书:挖坑、栽树、浇水、挂牌等。)
[设计意图: 教师配合时令特点,
结合近期的植树节,充分利用情景图,让学
生充分观察,把情景图的中“植树活动”主题情景转换成了学
生需要进行活动的参
考信息,结合课本内容设立了以“小树”为奖励,联系内容,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师生合作,探究新知
师:看来,小朋友们都喜欢参加“植树活动”行动。(出示投
影:植树活动),这
幅画面就是小朋友参加“植树活动”行动的情境,瞧,这些小伙伴们干得多带劲儿<
br>~下面,请同学们在小组内互相说说你发现了那些有趣的数学信息,你能提出那些
有用的数学问题
呢,看看谁发现的最多、最有用。
学生小组内互相交流自己发现的信息,教师进行巡视,指导学生找
到有用的信
息,小组内成员根据信息提出问题,并说明根据哪些信息可以提出那些问题,小组
长
进行记录。
全班交流,选小组到讲台上进行叙述。
小学低年级数学学科
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板书:
(1)这里一共有多少棵花,
(2)他们一共要挂多少个牌子,
(3)挂牌的和浇花的一共有多少人,
(4)挂牌的比浇花的多多少人,
同学们的提问能力真是强,能发现这么多的有趣问题,作为表扬每一个组都种
一棵树~
4、解决问题
师:我们先来解决“这里一共有多少棵花,”这个问题。同学们,我们要解决
这
个问题,需要用到那些信息呢,如何利用这些信息列出算式呢,该如何计算呢,(用课
件出示
这三个问题)下面请同学们自己先试着想一想~
组织小组讨论:请你先把你的想法和
计算方法在小组内交流交流,小组长认真
组织,我们比一比,看一看,哪个小组解决问题的方法多~(生
交流,师适时进行
指导)
组织全班研讨:哪个小组能把解决方法说给大家听,(对于学生的方
法,选择优
秀的进行板书,鼓励引导学生学习最佳的方法。)
师:小朋友们真了不起,一道
题竟能想出这么多的计算方法,你能把你最喜欢
的计算方法介绍给大家吗,你为什么喜欢这种算法,(根
据学生表现奖励小组“植
树”)
(设计意图:主动猜测,多种算法。根据情景图鼓励学生寻找
信息,提出问题,
解决问题。在教学口算25+3=,时,让学生想办法用已经学过的知识和方法尝试解
决问题。提供自主思考学习的机会,给学生充分思考的空间和时间,允许并鼓励他
们有不同的想
法,尊重他们的想法,哪怕他们的想法是不合理的,甚至是错误的,
让他们在相互交流、碰撞、讨论中进
一步明确算理。)
6、小练习:
a、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算一算这两道题吗,
21,8, 4+53,
b、谁愿意把你的计算结果说给大家听,你是怎样算的,
7、“这里一共有多少
棵花,”这个问题我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已经解决了,这些问题你还想解决哪个,
生:我想知道“他们一共要挂多少个牌子,”。
师:怎样才能知道“他们一共要挂多少个牌子,”呢,
师:你知道怎样计算吗,请
把你的计算方法在小组内交流交流~(生交流,师适时进行指导)
8、谁愿意把你的计算方法说给大家听,
9、小练习:
小学低年级数学学科
a、小朋友请看屏幕,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算一算这两道题吗, 45,30,
10+36,
b、谁愿意把你的计算结果说给大家听,你是怎样算的, 10、小结: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黑板上这两道题,你发现它们有什么特点,
(引导学生发现:
两位数加一位数是个位相加;两位数加整十数是十位相加)。
(设计意图:
验证猜想,探究算法。任何猜想都要经过证明,才能确定其是否具
有普遍意义,所以设计了两个活动进行
练习,在练习中教师要重视引导学生验证猜
想。验证猜想的过程,也就是学生主动参与数学知识探究的过
程。通过多样的练习
让学生自己感受出自己的口算方
法的优缺点,进而自主的选择最优的口算
的方法,促使学生以一个创造者、发
明者的身份去探索知识,让学生在体验满足感、成功感的同时,获得
一种科学方法
的启蒙教育。)
三、课堂练习:
1、你们太棒了,老师真佩服你们
~我这里有一些问题需要同学们帮忙解决。
看一看这节,课谁学的最棒~
(1)、学校要给
一些小树挂牌,现在已经做好了23个牌子,还有5个没有做
好,你能知道我们一共要给多少棵小树挂牌
子吗,
(2)、如果我们大家要去植树,男同学有18人,女同学有20人,如果一人栽
一棵树,
一共要栽多少棵树,
(3)、要挖38个坑,男同学已经挖了26个坑,女同学挖了10个坑,我们挖的
坑够不够,
2、游戏:找树叶。
同学们表现得这么棒,为了奖励大家,我们来做个游戏:“找树叶”。 小组活
动:大树的四个枝上写上不同的得数,树叶上写算式,让学生找一找:看看每片叶子
应该长在这棵大树的
哪个枝上,
四、课堂小结:
小朋友,你今天学到了什么,(生交流) 你们可真了不起
,每一个小组都种了这
么多的树,表现太棒了~不但会计算100以内两位数加减法的题,而且还想出了
这
么多的计算方法,老师真为你们骄傲~希望小朋友们继续努力,相信你们一定会更
出色~
教学反思:
多少年来,口算教学所追求的目标是:能正确、迅速地口算,掌握一定的速算<
br>技巧,具备一定的口算能力。而评价的标准也简单,即检验一个学生的口算能力就
是看他一分钟能
口算多少题。并为让学生尝试用自己的方法来计算,算法多样化就
是鼓励学生独立思考,鼓励学生尝试用
自己的方法计算。
小学低年级数学学科
算法多样化是近年来小学数学教学改革中最易引
起争议的焦点问题。算法多样
化是《数学课程标准》所倡导的教学理念,按照这样的教学,不仅有利于培
养学生
独立思考的能力,有利于学生进行数学交流,而且有利于因材施教,发掘每个学生
的潜能
。这样的教学不但使得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愉悦,而且能使不同的学生学到
不同的数学。但是在教学中,
我们应该指导学生选择口算的最优方法,所以,在教
学中,我鼓励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说出自己的口算方
法,小组内进行评价,进行辩
论,进而形成最优的口算方法,通过多样的练习让学生自己感受出自己的口
算方法
的优缺点,进而自主的选择最优的口算的方法,并且通过练习达到认可和巩固的作
用。
在设计中我注意了以下几点:
一、密切联系生活实际,培养估算意识 <
br>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
战性的。估算在日常
生活中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应该培养学生结合具体情境进行
估算,并解释估算
的过程。在口
算时可以先加强学生的估算的练习,这样有助于学生提高学生学
习兴趣,提高口算的准确性,促进学生对
口算的理解和应用。
二、重视算法多样化,培养创新意识
由于学生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
不同,所使用的方法必然是多样的。面对算式,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各自不同的思维方式,无论哪个学生
,凡是以自己的学习方
式,根据自己的特点,以自己的步调进行学习,都是有效的。学生的学习总是在自
己已有知识基础上的自我建构,学生的心灵深处不仅有求异和创新的需要,而且完
全有创造的潜
力。这样通过一道题的有效学习比训练几张口算卡来得收获更大。
三、鼓励质疑评价,培养反思意识
新课程标准指出:要使学生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对于学生思维成果的评
价,并非是老师的专
利。因此对学生各种各样的口算方法,教师不要急于评价优
劣,应引导学生比较各种算法的特点,并对各
种算法进行质疑、剖析。让学生自己
来评价,自己来反思。“为什么结果要减去3呢,”“对××同学的
算法,你想发
表什么意见,”“还有不同意见吗,”等等,特别是引导学生对各种方法的思路进行
比较,让学生进一步思考:同学们用多种方法去口算,尽管大家的思考方法不同,
但有一种相同的思路
,想一想,这一基本的思路是什么,学生经过思考发现,都是
在想方设法“凑整”。如果学生原来的“凑
整”是处于无意识状态,那么,通过对
自己解决问题过程的反思,就增强了用“凑整”思路来解决实际情
境中的各种计算
问题的意识。不仅使结论得到进一步的凝练和升华,而且有助于学生建立初步的数
学价值观
四、通过比较练习,发现最优方法
教学中,教师根据教材的思
路教给学生一般的口算方法。在学生掌握一般口算
方法的基础上,启发学生进行思考,说一说自己的计算
方法。最后,通过比较找出
比较简便的口算方法。在口算的过程中,学生会说出几种不同的算法。这时,
应及
时对提出新的计算方法的学生给予充分的肯定,对他们积极思考的精神给予表扬。
然后,再
启发学生进行分析、比较,这几种方法中,哪一种比较简便,经过讨论,
让学生发现最优的方法,并向学
生说明,在以后地计算中可以用不同的方法,但尽
量要用最优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