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集体备课
我用尽一生一世来将你供养-幸福时刻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集体备课
一、教学内容:
1、整十数加、减整十数
2、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
3、两位数减一位数和整十数
二、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本学期的重点单元之一,约占教学总课时数的25%,它是在学生学
习了20以内的加减法
和100以内数的认识以及整十数加一位数和相应的减法的
基础上展开的,它为今后学习万以内的加、减
法和四则混合运算奠定了基础。
这一单元主要学习100以内加减法的口算。这样安排便于学生打好口
算基
础,形成口算的技能。100以内的口算加减法是按难易程度分三阶段安排的:第
一阶段整
十数加、减整十数的口算;第二阶段是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的口算,
先是不进位后是进位;第三阶段
是两位数减一位数、整十数的口算,先是不退位
后是退位。应用题是结合计算出现的,在两位数减一位数
和整十数后,编入了求
两数相差多少的图文应用题。
三、学情分析:
本单元教材是
在学生基本掌握了100以内数的读法、写法和数的组成,以及
整十数加一位数和相应的减法的基础上进
行教学的。
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的口算,先教学不进位的,再教学进位的。不进位
的口算
,着重解决把相同数位的数相加。学生不了解这一点,在计算两位数加一
位数、整十数的时候,容易出现
把不同数位的数相加的错误。这样设计既有利于
学生初步掌握数位的概念,又利于减少计算中的错误。两
位数减一位数和整十数
口算内容先出现不退位的,再出现退位的。学生有了加法的基础,很容易类推出<
br>减法应该怎样算。关于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计算。学生在第一册已学过连加、
连减和加减混合计
算,对加减两步试题的计算顺序已经掌握,学生在计算这些题
时,容易出现错误,为此教材特别注意加强
练习。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100以内的加减法计算
难点: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和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的计算
1
五、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理解加、减法的含义,感受数的加减计算与生
活的联系。
(2)能比较熟练地口算100以内的整十数加减整十数及两位数加、减一位
数和整十数。
2、过程与方法
(1)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加减法算式的过程,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意
义。
(2)经历提出问题、探索、交流算法的过程,培养学生会初步抽象概括,
推理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发展学生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和应用意识和能力。
(2)进一步培养合作意识,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六、教学建议:
1.让学生在
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计算,培养学习兴趣和计算意识。如,
借助教材设计的“发新书”、“买玩具”等
,给学生创造结合实际情境提出计算问
题和进行计算的空间。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资源,使计算教学成为
学生丰富多彩
的学习活动,既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计算方法,又可以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
趣
。更重要的是,有利于培养学生遇到问题能够从数量上进行观察和思考的兴趣
和习惯,促使学生形成初步
的计算意识。
2.重视直观操作,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 《标准》认为:动手实
践
、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教材的设计已经努力体现
了《标准》的理念。教学时
,可以结合教材,精心设计,创设有意义的问题情境
或数学活动,激励每一个学生在动手实践中独立思考
;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
并与同伴进行交流。这样,就给了学生充分探索、思考、动手、动口的时间
和空
间,就能实现获得知识、发展能力的目的。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探索知识才能让学
生在学习活
动中逐渐领悟数学,促使学生与同伴合作交流,才能开阔学生的思路,
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2
3、确实加强练习,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是小学数
学教学的重要任务。根据《标准》对数的运算规定有具体目标,组织好学生的练
习,需
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要讲究练习形式。
(2)要突出难点,讲究实效。
(3)多进行口头练习。
4.注重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
培养学
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是学生进一步学习和发展的需要,是
培养人才
的需要让学生参与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活动的全过程,才能有效地培
养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不断让学
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使学生
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体会学习数学的重要性,并
促使应用意识的形成。
同时,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获得的成功,会产生较强烈的成就感,有<
br>利于增加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5、关注三维度的评价,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
七、课时安排:
1、 整十数加、减整十数„„„„„„„„„3课时
2、
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4课时
3、 两位数减一位数和整十数„„„„„„„6课时
4、 整理和复习„„„„„„„„„„„„„2课时
(本单元建议教学课时数为15课时,教学时,教师可以按学生的实际情况
进行调整。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