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教案
火车票什么时候放票-阿房宫赋ppt
第二单元: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
单元分析
教学目标
使学生会计算100以内的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会计算加减两步式题。
使学生能结合具体情景进行加、减法估算,并说明估算的思路。
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100以内的加减法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教学重点:
1.100以内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2.相差关系问题的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
1.100以内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计算算理。
2.能正确计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
3.相差关系问题的解题思路并能正确列式计算。
4.结合具体情景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
课时安排:15课时
学生状况简析:
学习本单元知识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20以内的加减法。学习100以内加减法对进一步学习
多
位数计算和其他数学知识起着重要的作用,是学习的基础。学习中必须要使学生在理解算
理的基础上学会
计算方法,并通过合理的练习达到一定的熟练程度。
第一节:不进位加法
笔算
教学内容:p8~10 例1 “做一做” 练习二1、2题。
教学目标:
1、通过笔算的学习,使学生初步理解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的计算方法,会计算
两位数加两位
数(不进位)的加法。
2、通过创设情境,解决情境中的问题,使学生经历从情景中提出两位数加两位
数(不进位)
的数学问题以及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体验解决问题的策略。
3、在计算活动中培养学生初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4、在小组活动中,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竖式计算的书写格式;笔算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笔算的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创设情景
1、出示情景图,引导学生观察交流。
提问:通过观察图画内容,你知道了什么?
2、在小组内说一说,再组织全班交流。
教师选择板书:二(1)班36人,二(2)班30人,二(3)班35人,二(4)班34人。
有两辆车,每辆车只能乘坐70人。
3、引导学生提出数学问题。
同学们该怎样乘车去博物馆参观?
如果只运一趟的话,哪两个班合乘一辆车呢?
二、探究体验
1、提出问题:同学们去博物馆怎样乘车才比较合理呢?
2、小组讨论乘车方式。
3、组织全班进行交流。
方案:(1)二(1)和班二(2)班合乘一辆车,二(3)和班二(4)班合乘一辆车。
(2)二(1)和班二(4)班合乘一辆车,二(2)和班二(3)班合乘一辆车。
4、引导学生探究笔算方法。
提示:同学们想出的方法是否可行?应该怎样验证?
明确:把两个班的学生人数相加,看是否超过70人。
指名列式,教师板书。36+30
35+34 30+35 36+34
学生口算36+30
(因为36加30等于66,没有超过70人,可以乘坐同一辆车。)
引导学生用竖式计算。(看小棒图,列出竖式)
明确:个位上的6和个位上的0对齐,十位上的3与十位上的3对齐。
摆小棒,想一想竖式的计算方法。
学生说明:先算个位上的6加0得6,再算十位上的3加3得6,所以是66。
板书:
十 个
3 6
+
3 0
6 6
引导学生比较笔算与口算的结果,你有什么发现吗?
5、组织分组讨论:用竖式计算应该注意什么?
明确:(1)十位上的数与十位上的数对齐,个位上的数与个位上的数对齐。
个位上的数与个位上的数相加,十位上的数与十位上的数相加。
(用小棒说明也可以)
6、36+3 怎么摆?怎么写?又表示什么?
三、实践应用:
1、用竖式计算下面各题:
35+34=69 30+35=65
(1)学生独立计算。
3 5 3 0
(2)引导学生交流
+ 3 4 + 3 5
要说清计算的过程及方法。
6 9 6 5
思考:二(1)班和二(4)班可以合乘一辆车吗?
2、完成“做一做”及
练习二1、2题。
3、18+81你能写出两个数相加,得数是99的竖式吗?你还能举例么?
思维训练:12颗珠子表示36+30,36+3(体会有什么不一样。)
板书设计: 不进位加法
36+30=66 35+34= 69
30+35=65
十 个
3 6 3 5 3 0
+ 3 0 + 3 4
+ 3 5
6 6
6 9 6 5
课后小结:
第二节:进位加法 笔算
教学内容:p11~12例3及“做一做”,练习二3、4、5。
.教学目标:
在
笔算过程中,初步理解掌握笔算两位数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计算两位数的进位
加法。
通过小组交流活动,初步培养学生分析概括能力。
在笔算过程中,经历两位数进位加法的形成过程,体验由具体到抽象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在解决实际问题的同时学习数学,让学生感悟学习数学的价值,培养学生的数学情感。
教学重点:个位相加满十,向十位进1以及进位加的竖式写法。
教学难点:个位相加满十,向十位进1。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出示图画,观察并提出数学问题。(二1班与二3班能不能合乘一辆车?)
二、探究体验
1、引导学生探究两位数进位加法的笔算方法。
思考:怎样才能知道二1班与二3班能不能合乘一辆车?
列出算式:36+35=
引导学生试算35+36(结合上节课所学的知识,你能不能用竖式计算出36+35得多少?)
(可以借助手中的小棒摆一摆,然后再算一算。)
组织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计算方法。
组织学生在小班内交流计算方法。
板书并说明方法: 3 6 3 6
个位上6加5得11,向十位进1,个位写
1,
+ 3
1 5 + 3 1 5 十位上3加3再加进上来的1,得7。
1 7 1 进位1要小些
2、组织引导学生总结笔算两位数加两位数时应注意的问题。
明确: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算
起。个位相加满十要向前一位进1。十位相加时要加上进位
的数。
3、比一比。
把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与学过的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和两位数加两位数
的不进位加法比一
比,想一想哪儿相同,哪儿不相同。
检验第3种乘车方案:36+34=70(人)
用竖式计算,想:个位上6加4得( ),改怎样写?
3 6
+ 3 1 4
个位:6加4得10,向十位进1,在个位上写0。
7 0
十位:3加3再加1得7,在十位上写7。
5、新课小结:(出示3种乘车方案)
36+30=66 30+35=65 30+34=64
3 6 3 0
3 0
+3 0 +3 5
+3 4
6 6 6 5
6 4
35+34=69 36+35=71
36+34=70
3 5 3 6
3 6
+3 4 + 31 5
+ 31 4
6 9 7 1
7 0
像这样的两位数加两位数,写竖式时要注意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个位满十,向十位
进1。
提示:千万不要忘记加进位1。
三、实践应用:
1、完成p-11“做一做”:先独立计算,再汇报交流。
交流时重点说说计算方法和书写格式。
2、完成p-12“做一做”:出示情景图,观察图画内容,看图中提供了哪些信息。
引导学生根据信息,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
①一张成人票比一张儿童票贵多少元?
②一共要花多少钱?
③一张儿童票比一张成人票便宜多少元?
引导解决所提出的问题。
3、完成练习二3、4题。
4、思维训练:①如果二(2)班又转来6人,算一算二(2)班与哪个班合乘一辆车?
②做加法: 27+
7 17 27 37 47 57
课后小结:
第三节
教学内容:p14~15练习二6~10题
教学目标:练习课
复习巩固100以内两位数加法的笔算方法,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
决生活中一些简单
的实际问题。
在复习整理中,使学生经历整理、归纳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计算
方法的过程,体验用数学知识
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在数学门诊等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计算等多种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1、投影出示p15.8,引导学生观察情景图,理解图意。
计算出每张卡片上的算式,再进行全班交流。
2、引导学生回顾总结:两位数加法笔算时应该注意什么?
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个位满十,向十位进1。
二、探究体验
1、数学门诊。出示练
习二第6题。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思考,下面的计算对吗?把错误的
改过来,并说明理由。
4 9 2 1 6 5
+ 4 4
+ 3 9 + 3 5
8 3 6
1 0 0
组织学生进行交流。订正时重点说一说错的原因及改正的方法。
2、引导学生独立完成练习二第7题,帮助学生仔细观察统计表,理解题意,然后计算。
①学生观察统计表,理解题意,计算。 ②交流时要说清计算的方法。
三、实践应用: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组织学生完成练习二(9)。理解题意,根据题意列出算式,计算出结果。
引导学生完成练习二(10)。观察图画,据图列式,解答。
3、拓展。
聪聪有25块糖,第一天吃一块,第二天吃三块,第三天吃五块„„可以吃几天?
(提示:往下应
该是第四天吃7块,第五天吃9块。解答这题就是求几个单数相加的和是
25。因此最后的结果是5天。
)
板书设计:
进位
进位加法
不进位
相同数位对齐;
从个位加起;
个位满十,向十位进1。
课后小结:
第四节:不退位减法
笔算
教学内容:p16~17 例1及“做一做”,练习三1、2、3、4题。
教学目标:
通过统计投票数,初步理解并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的计算方法,会计算
两位数减
两位数(不退位)的减法。
通过引导学生探究体验,使学生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合
作、参与意识,使学生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
在计算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计算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爱国主义情感,并在合作、探究计算方法的过程中感受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难点:掌握不退位减法的方法,培养认真书写的习惯。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投影出示:北京2008!(2001.7.13)
看到北京2008,你会想到什么?
城市
北 京
多伦多
巴 黎
伊斯坦布尔
票数
56
22
18
9
2、结合统计表的内容,提出数学问题。
北京比多伦多多多少票?
巴黎比北京少多多少票?
多伦多和巴黎一共得了多少票?
……
二、探究体验
1、引导学生探究笔算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的计算方法。
要求“北京比多伦多多多少票”应该怎样列式?(56-22=)
学生口头列式并计算,交流。(可以借助计数器完成)
明确:先从56里面减去2得54,再从
54里面减去20得34。个位上的数和个位上的数
相减,十位上的数和十位上的数相减。
利用竖式计算。尝试列出减法竖式。
回忆用竖式计算加法时的过程。笔算减法可以怎样进行。
类推出笔算减法的方法,进行小组交流。
汇报:先算个位上的6-2得4,再算十位上的5-2得3,最后得34。
指名学生板书并讲解。
5 6
先算个位上的6-2得4,再算十位上的5-2得3,最后得34。
- 2 2
试一试总结出减法的计算方法。
3 4
2、引导学生概括总结:笔算两位数减法时应注意的问题。
明确:相同数位对齐;个位上的数与个位上的数相减,十位上的数与十位上的数相减。
三、实践应用
1、组织学生完成p19“做一做”第1题。
学生先独立完成计算,将结果填在书上;在小组内说一说计算的过程。
自选题目在班级内汇报计算方法。
2、组织学生完成练习三第1、2题。
观察图意,根据图意独立列式计算;集体订正,说说计算过程。
3、思维训练:
①看图,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列式计算。
48元 36元
②被盖住的数字是多少?
6 5 8
- 3 - 3 - 7
4 0 5 2
1
板书设计: 不退位减法
56-22=34
6-2=4 计算方法:相同数位对齐;
5 6 50-20=30
个位上的数与个位上的数相减,
- 2 2
30+4=34 十位上的数与十位上的数相减。
3
4
课后小结:
第五节:退位减法 笔算
教学内容:p18~例2及练习三的第5、6题。
教学目标:
在计算活动中,理解并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的计算方法,会计算两位数减
两位数(退
位)的减法。
引导学生通过摆一摆、算一算、说一说、等活动,让学生在解决实际
问题的同时,经历笔算
退位减法的计算过程。
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数学应用意识。
在小组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探索精神,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教学重难点:两位数减两位数,当个位不够减时如何退位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出示图表:(结合统计表的内容,提出数学问题。)
城市
北 京
多伦多
巴 黎
伊斯坦布尔
票数
56
22
18
9
北京比多伦多多多少票? 56-22=
巴黎比北京少多多少票?
56-18=
多伦多和巴黎一共得了多少票? 22+18=
多伦多比巴黎多多少票?
22-18=
巴黎比伊斯坦布尔多几票? 18-9=
„„
根据问题列式,教师板书。
二、探究体验
(以“巴黎比伊斯坦布尔多几票”为例,回顾18-9的算法,再导入新课)
1、组织引导学生探究56-18的笔算方法。
引导学生说说自己想采用什么方法计算。(直接进行口算比较困难了怎么办?)
学生在练习本上自己用竖式计算,你发现什么?(6-8不够减)
小组讨论,共同找出解决6减8不够减的方法。
课件展示:静观,再讲
①先从5捆中拆开1捆,与6根和在一起就是16根,16根减8根得8根;然
后再从剩下的4捆中拿走
1捆,剩下3捆,3捆与8根合起来是38根。
②先从5捆中拿走1捆,再从
剩下的4捆中拆开1捆,与6捆合起来是16根,
减8根,最后剩下38根。
板书:16-8=8(根),4-1=3(捆),3捆+8根=38(根)
明确笔算减法的计算方法。
学生结合操作过程,想一想笔算56-18时,应怎样计算?再试算。
交流计算方法。
先从个位减起,6减8不够减,从十位上退1,个位上算16减8等于8,
然后再算十位上4减1得3,
56减18等于38。
(竖式见板书)
学生说一说计算方法。
比较另一种方法,找出最简便的方法。
小结:计算两位数减法时,如果个位不够减,要先从十位上退1后,在个位上加10再减。
引导讨论:计算时,怎样对位?退位点有什么作用?
三、实践应用
1、引导学生提出其他问题,并列式解决。(说说计算的方法)
2、练一练:(自己计算,注意书写方法与退位点)
54-27= 63-26=
72-16= 45-36=
3、错在哪里?请你帮助改过来。
5 6-3 4=1 2 6 1-2 3=2 9
5 6
6 1
- 3 4 - 2 3
1 2 2 9
4、思维训练:被盖住的是几?
7 7
2
- 5 - 5 -
3 4 3 6
7
板书设计: 退位减法(1)
5 6-1 8=3
8
5 6 16-8=8(根)
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减起;
- 1 8
4-1=3(捆) 个位不够减,要先从十位上退
1,
3 8
3捆+8根=38(根) 十位头上有点要去1
课后小结:
第六节:被减数个位是0的退位减法
教学内容:P19-例3
做一做 练习三7-10
教学目标:
通过探究体验活动,掌握被减数个位是0的退位减法
的计算方法,会计算被减数个位是0
的退位减法。
通过算一算、说一说、议一议等活动,让学生经历被减数个位是0的退位减法的计算过程。
在计算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在小组合作交流等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合作意识和良好的书写习惯。
教学重难点:两位数减两位数,当个位不够减时如何退位的方法。
教学过程:
创设情景
出示算式:35-8= 67-24= 52-24=
学生独立完成,反馈时说一说计算方法。
二、探究体验
1、引导学生探究50-24的计算方法。
将算式52-24改成50-24让学生试做。
学生独立试做50-24=
学生在小组内交流算法;再进行全班交流。
明确:①从十位上退1后,个位上要算几减几?
②个位上从十位退1后,十位再算几减几?
2、引导学生比较:计算54-24与50-24的区别与联系。
学生仔细观察52-
24与50-24,想一想在计算时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想好后
在小组内说一说。
相同点: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退位减法;计算方法相同。
不同点:52-24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1后,个位上用2加10再减4。
50-24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1后,个位上用10减4。
3、组织学生总结笔算减法时应注意的问题。
思考:笔算两位数减法时要注意什么?
交流得出结论: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减起;如果个位不够减,就从十位退1。
4、练一练:(学生独立完成)70-38= 40-17= 80-46=
注意书写的格式;交流是要说清计算方法。
5、引导学生比较笔算加法和笔算减法的区别和联系。
54+28=
54-28=
5 4 5 4
+ 2 8 - 2 8
8 2 2 6
联系:都要把相同数位对齐;都是相同数位的数相加(减);都是从个位算起比较方便。
区别:笔算加法个位相加满十要向十位进1;
笔算减法个位不够减,要从十位退1,在个位上加10再减。
三、实践应用:
1、组织学生独立完成再交流。
80-41=
90-7= 60-28=
2、组织学生做“帮小鸡找妈妈”。
观察情景图并理解题意。
小组合作完成。
3、思维训练:算一算,填一填。
苹果(个)
鸡蛋(个)
黄瓜(条)
芹菜(棵)
原 有
6 0
3 5
3 2
吃 去
4 5
1 3
还 剩
1
6
7
8
板书设计: 退位减法(2)
50-24=26 54+28=
5 4 5 4
+ 2 8 - 2 8
2 6 8 2
课后小结:
第七节:练习
教学内容:两位数减两位数练习。(练习三8-13)
教学目标:通过复习,巩固两位数减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在基本练习中,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正确运用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复习
做一做下面的题,说一说是怎样算的。(竖式形式出现)
43-15= 83-56= 72-27= 60-23=
90-48=
2、比一比,左右两题有什么不同,说一说应注意什么?
6
8 6 8 7 2 7 0
–3 9 –3 6 –5 2
–5 2
二、基本练习
1、先填表,再回答问题。
二年级参加课外活动人数统计表
数学兴趣组
口风琴组
美术组
武术组
女生(人)
18
24
8
12
男生(人)
25
15
16
28
合计(人)
(1)哪个小组的人数最多?哪个小组的人数最少?
(2)最多的比最少的多多少人?
(3)自己提出几个用减法计算的问题,并解答。
2、连一连。 47 54
38 46 28
46-18 70-23
61-16 7+36 52-24
3、填一填。(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
-9 -9
-9 -9 -9
45 ( ) (
) ( ) ( )
-8 -8
-8 -8
32 ( ) ( ) (
) ( )
三、总结。
43 57
( )
课后小结:
第八节: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
教学内容:p—23 例4
及“做一做”、练习四的1—2题。
教学目标:
引导学生学习用减法解决“求比一个数少几
的数”的应用题,通过观察、操作、讨论感受“求
比一个数少几的数”的过程和方法。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思维能力。
教学重难点:在观察操作中感受“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的过程和方法。
教学过程:
课前练习:
摆点子:第一行摆3个
第二行摆5个
第一行比第二行少(2)个
A 这个句子表示的是谁与谁的关系?
B
谁是较大数?谁是较小数?
C 谁是差?
D你能把第二行分成哪两部分?你能把5分成哪两部分?
一、创设情景
出示“全校卫生评比情景图”。
组织学生仔细观察情景图,看从中能知道什么。
条件:二(1)班得了16面小红旗。
二(2)班比二(1)班少得了3面小红旗。
四(1)班和二(1)班得的红旗同样多。
三(1)班比二(1)班少得2面小红旗。
„„
引导学生根据观察到的情况,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
二(2)班一共得了多少面小红旗?
三(1)班比四(1)班少得了多少面小红旗?
„„
二、探究体验
1、探究解题的方法:
提出问题:二(2)班一共得了多少面小红旗?
看图,想一想,要求出问题哪句话最关键?
分析关键句:二(2)班比二(1)班少得了3面小红旗。
设问: A
这个句子表示的是谁与谁的关系?
B 谁是较大数?谁是较小数?
C 谁是差?
指名学生反复分析关键句。
学生借助情景图独立试做。(如有困难可以借助小棒完成)
学生把自己的想法在小组内交流,在进行全班交流。
明确: (小数)
(大数) (差)
①根据“二(2)班比二(1)班少得了3面小红旗。”可以得出。(标注在题目上)
②求“二(2)班一共得了多少面小红旗?”就是从(1)班的16面中去掉3面,因此用
16-3就可以了。
③类似这样的题目用减法计算。
2、解答同类问题。
学生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尝试提出其他问题并进行解答。
交流:先说清自己解答的是什么问题,然后讲清解答问题时的方法及想法。
(小数)
(大数) (差)
三(1)班比二(1)班少得2面小红旗。
三、实践应用
1、解答第23页“做一做”
引导学生观察商店的情景图,理解题意。
重点理解“每个球优惠8元”这句话的意思。(优惠的这8元是差)
(大数)
(差) (小数)
则“每个足球原价58元,每个球优惠8元。现在每个足球多少元?”
(大数) (差) (小数)
每个篮球原价45元,每个球优惠8元。现在每个篮球多少元?
尝试提出“买一个足球和一个篮球一共要用多少元?”并解答。
2、看图列式并解答。
(1)有8只 , 比 多5只,有多少只?
提示: A
这个句子表示的是谁与谁的关系?
B 谁是较大数?谁是较小数?
C 谁是差?
(2)拓展:(线段图1)小花猫有45只,小白猫比小花猫少9只。小白猫有
几只?(小问
号还可以在哪里?)
(线段图2)男生有90人,男生比女生多24人。女生有多少人?
板书设计:
(小数)
(大数) (差)
“二(2)班比二(1)班少得了3面小红旗。”
1 6
– 3 = 13(面)
课后小结:
第九节:练习
教学内容:P22—11-13 P24—4-8
教学目标:
1、复习巩固
100以内两位数加、减法的笔算方法,使学生能过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
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计算、分类等多种能力。
教学重难点:正确计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正确解答“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的问
题。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做一做,说一说笔算加法要注意什么?
30+48= 25+15= 26+49=
注意: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个位相加满十要向十位进1。
2、做一做,说一说笔算减法要注意什么?
78-45=
60-37= 51-23=
注意: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减起;个位不够减,要从十位退1,在个位上加10再减。
2、算出每张卡片上两个数的和,再算出它们的差。
34 26
40 52 30 73 46 54
16
8 22 39 25 27 38 24
和
差
3、摆一摆、说一说。
(1)要和○同样多。 (2)要比○多2个。
(3)要比○少2个。
○○○○○ ○○○○○○○
○○○○○○○
4、说一说。
(1)○○○○○○○○ 一共有几个?
(2)△△△△△△
△比○多,比15少,△可能有几个?
○比△少,○可能有几个?
二、解决问题
出示第22页第13题图片及统计表。学生看图、列式、计算。
三、思维训练:一个数是43,另一个数比它□8,另一个数是□。
□ ○ □ = □ □ ○ □ = □
板书设计:
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个位相加满十要向十位进1。
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减起;个位不够减,要从十位退1,在个位上加10再减。
课后小结:
第十节:连加
教学内容:连加P26—例1及“做一做”,练习五的1、3。
教学目标:
通过计
算练习,掌握两位数连加的竖式书写方法,能够运用所学的100以内加法知识,解决
生活中的一些简单
的实际问题。
引导学生探究体验,经历用竖式计算两位数连加的计算方法的形成过程,体验解决问题多
样
化的思想方法。
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计算等多种能力及尝试精神。
通过创设
生活化的情景,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数学情感和热爱
劳动的好品质。
教学重难点:
竖式的简便写法。
2、进位的口算与笔算相结合的式题的正确计算。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出示:少先队员帮助农民伯伯摘西瓜的情景图。
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图画,看看从中知道了什么;还想知道什么?
出示有关数据。
第一组
第二组
第三组
28个
34个
23个
学生根据观察到的信息,提出数学问题。
(提出的是一步计算的问题,让学生口答解决。)
板书:三个小组一共摘了多少个西瓜?
二、探究体验
1、引导学生列出连加算式。
板书: 28+34+23 28+23+34 34+23+28
引导学生说一说列式的理由。
2、引导学生探究连加的竖式计算方法。
引导学生借助已有的知识,自己在练习本上试着用竖式计算。在小组内说一说自己的方法。
指名学生板演出不同的方法;组织学生观察,说一说自己最喜欢哪一种方法,为什么?
(教师并不强求学生采用哪一种计算方法。若没有出现简便的方法,教师要进行讲解。)
小结:计算连加时,可以口算的就可以省略一个竖式;也可以将两步计算写在一个竖式中。
三、实践应用
1、填空:
4 8 3
0 3 7
+ 2 4 +
2 5 + 2 6
( ) (
) ( )
+ 1 8 +
2 6 + 2 5
( ) (
) ( )
2、完成书上的练习:“做一做”,练习五的1、3。
3、思维训练:下面的计算对吗?把错误改正过来。
36+40+15=81
25+34+26=95
3 6
2 5
+ 4 0 + 3 4
7 6 6 9
+ 1 5 + 2 6
8 1
9 5
四、课堂小结:
连加的笔算,如果把连个竖式合成一个竖式比较简
便。计算时要注意,该进位的要进
位,计算要认真。遇到能口算的要口算。
板书设计:
连加
28+34+23=85(个) 28+23+34=85(个)
34+23+28 =85(个)
2 8 6 2
2 8
+ 3 4 + 2 3
+ 3 4
6 2 8 5
6 2
+ 2 3
8 5
课后小结:
第十一节:连减
教学内容:p27—例2及“做一做”。
教学目标:
1、通过计算、交流,掌握两
位数连减的竖式书写方法,能过运用所学的100以内的减法知
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在探究、观察、比较等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迁移类推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竖式的简便写法。
2、退位的口算与笔算相结合的式题的正确计算。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1、出示主题图。
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画面,并说一说你知道了什么?
可以看出:运了两趟西瓜,第一次运走了40个,第二次运走了26个西瓜。
2、引导学生根据看到的情景,提出数学问题。
(如果学生提出的是以前学过的一步计算的问题,就让学生直接解答。)
板书问题:
①两次一共运走了多少个西瓜?
②第一次比第二次多运走了多少个西瓜?
③还剩多少个西瓜? „„
二、探究体验
1、引导学生列出连减算式
让学生想一想:要求还剩多少个西瓜,该怎样列式?
学生口头列式,教师板书。
85-40-26= 85-26-40= 85-(26+40)=
请学生说一说这样列式的理由。
2、引导学生探究连减的竖式计算方法
让学生借助已有的连加竖式计算方法类推出算式 85-40-26= 的竖式的写法。然后小组
交流。
组织班内交流计算方法。
学生投影,并说一说自己的想法。
(1) 8 5 4 5 (2) 8 5 (3) 4
5
- 4 0 - 2 6 - 4
0 - 2 6
4 5 1 9
4 5 1 9
- 2 6
1 9
学生仔细观察几种计算方法,谈一谈最喜欢的计算方法,为什么?(板书)
教师明确:计算中如果哪一步可以口算,就可以不用竖式。
3、小结计算方法。
三、实践应用
1、完成27页“做一做”。(先独立完成,在与同学交流。)
2、组织学生练习。 56-12-17= 40-23-12=
70-23-28= 42+19+26=
3、思维训练
(1)比一比,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3+15+20=
30-8-7=
60-30-30= 9+9+9=
(2)下面的计算对吗?把错误改过来。
80-24-37= 21
36+40+15= 81 25+34+26= 93 72-24-30=48
8 0 3 6 2 5 7
2
- 2 4 + 4 0 +
3 4 - 2 4
5 6
7 6 6 9 4 8
- 3
7 + 1 5 + 2 6
2 1 8 1 9 5
板书设计:
连 减
85-40-26=19(个)
(1) 8 5 4 5 (2) 8 5 (3)
4 5
- 4 0 - 2 6 - 4
0 - 2 6
4 5 1 9
4 5 1 9
- 2 6
1
9
课后小结:
第十二节:加减混合式题
教学内容:p28—例3 练习五2、4、7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学前准备及探究体验,巩固并掌握加减混合式题的运算顺序和计算方法,
能正确进
行计算。
2、在探究体验活动中,培养学生类推的能力。
教学重点:正确计算加减混合式题。
教学过程:
一、学前准备
1、口算,说一说运算顺序。
15-6+36
73-40+20 20+6-7 18+4-10
2、笔算下列各题,小组交流,计算是怎样写比较简便。
46-17-24 64-30-16 29+25+38
二、探究体验
1、小结口算的方法: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进行计算。
2、探究加减混合运算的方法
出示例3的情景图。说一说图意。
(板书条件)车上原有67人,到“中山路”站,有5人下车,28人上车。
现在车上有多少人?
根据图意列出算式。67-25+28 67+28-25
小组合作,怎样计算?
引导学生借助已学过的连加、连减竖式计算方法,类推出算式67-25+28的竖式写法。
组织学生交流:学生板书不同的计算方法。
(1) 6 7 4 2
(2) 6 7
-2 5 +2 8
- 2 5
4 2 7 0
4 2
+ 2 8
7 0
学生观察两种计算方法,谈一谈你喜欢哪一种方法,为什么?
(教师不明确指出哪一种竖式写法最好,提倡学生自己选择。)
三、实践应用:
组织学生完成28页做一做。
56+34-20
78-24+39
学生独立完成,再进行全体订正。
2、下面的计算对吗?把错误的改正。
38-15+29=82
18+46-27=27
3 8
1 8
+ 1 5 + 4 6
5 3 5 4
+ 2 9 - 2 7
8 2
2 7
3、算一算。
玩滑梯
玩秋千
玩跷跷板
合计
人
18
36
80
4、思维训练。
(1)在○里填上“+”或“-”
30+16○9=37
48○20-6=62
80-32○25=73
48○20○6=34
(2)把下面的题补充完整,再解答。
43只,比 少14只, ?
课后小结:
第十三节:练习
教学内容: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练习
教学目标:
通过基本练习,巩固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
在检验计算的过程中,提高计算的能力。
教学重点:正确地进行计算,提高计算的能力。
教学过程:
1、基本练习:
①口算: 16+20-8=
30-6+50= 8+17+30=
68-40+6= 15+8-10=
74-60-7=
②做一做,说一说, 笔算时应注意什么?
72-25-36=11 34+20+28=82 51-9+38=80
49+24-37=36
7 2 5 4
4 2 4 9
-2 5 +
2 8 + 3 8 + 2 4
4 7 8 2 8 0
7 3
-3 6
- 3 7
1 1
3 6
③填一填: 16+40 □ –8 □ +3 □ –20 □ +9 □ + 10 □
看图,解决问题。
15元 28元 45元
36元
(1)买一个小龙玩具和一只小狗玩具要多少元?
(2)小狗玩具比小羊玩具贵多少元?
(3)70元可以买哪两件玩具?
(4)100元可以买哪几件玩具?
(5)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讲评作业,书p30 9. 思考题
课后小结:
第十四节:加、减法估算
教学内容:加、减法估算。31页例4及练习。
教学目标:
1、通过创设具体的情
境,使学生初步学会加减法的估算,并通过对加、减两位数估算方法
的交流,让学生体会算法多样化。
2、培养学生探索,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
3、让学生用所学到的估算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体会用数学的乐趣。
教学准备:体育用品图。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1.算一算:
20+30= 40+10=
50-20= 70-30=
90-80= 100-30=
10+70= 60+20=
40+30= 30-20=
80-50= 30+40=
40-30=
30+40+20= 20+50-10=
2.填一填:
下面的这些数分别接近哪个整十数?
59最接近( ) 49最接近(
) 82最接近( )
68最接近( ) 94最接近(
) 73最接近( ) 17最接近( )
二、探究方法,学习新知。
1.出示图(课件):
球:28元 书:11元
买两样物品要用(
)元。
买两样物品大约要用( )元。
比较两句的不同: 买两样物品要用( )元需要精确值
买两样物品大约要用( )元不需要精确值 近似即可
分别计算:买两样物品要用(39)元
买两样物品大约要用( )元
28+11=39 大约40元 先算在估
28最接近30,11最接近10,大约要用40元。 30+10=40 先估再算
总结方法: 一、先算在估 二、先估再算
2.想一想:
51+38≈90 ≈约等号
3.出示表格:学校要举行运动会,要买许多运动器材,(出示篮球、跳绳、羽毛球的图片)
请大家估一估这几样东西的价格,再出示价格。(37元、8元、52元)
品种
篮球
跳绳
羽毛球
每种运动器材的单价
37元
8元
52元
(1)估算去商店购买体育用品的钱数。
(2)提问:体育老师大约要带多少钱去买这三样东西?他带了100元够吗?
你用的什么方法? (加或减)
4、估算参加比赛的人数。
跳 高
跑 步
跳 绳
28人
49人
11人
学校准备为每个运动员编号,62个号码够吗?说说你是怎样估算的?
5、估算啦啦队的人数。
二(1)班
二(2)班
二(3)班
19人
25人
27人
师:三个班的啦啦队合起来大约有多少人?从这个统计表中你还能知道什么?
三、动手实践,解决问题。
出示题目:
比赛的结果,二(3)的同学(27人)获
得了胜利,老师为了奖励他们,决定去公园划船,
划船处有个启示:大船限坐36人,每条船租金51元
,中船限坐24人,每条船租金38元,
小船限坐8人,每条船租金17元。
学生小组讨论合理的方案。
学生汇报:哪个小组能说说你们小组是怎样设计的?
(1)可租一条大船。
(2)可租一条中船和一条小船。
教师追问:你们设计的方案,我们同学够坐吗?你们设计的方案,大约需要用去多少钱?
通过比较,你认为哪种方案更合理?
四、思维训练:(课件)
1.选择下面的数,按要求写算式:
67 46 28 9
和比70大,比100小的算式
(2)差比20小的算式2.
板书:
加、减法估算
先算在估
28+11=39 大约40元
先估再算
30+10=40
课后小结:
第十五节:复习与整理
教学内容:33-35页 复习与整理
教学目标:
1、在情境引入中,回顾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并在计算的练习中,使
学生能正
确计算100以内的两位数加、减两位数和加、减混合式题,并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
br>的简单实际问题。
2、在解决问题活动中,培养学生分析概括以及计算的能力。
3、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认真思考、合作解决
问题的习惯。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回顾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1)
投影出示练习七的第3题。学生独立计算,在小组内交流计算的结果。想一想,说一
说,笔算加法应注意
什么?
(2)组织学生汇报交流。
本节课要把学过的两位数加、减法进行整理。
二、探究体验
1、引导学生总结概括笔算加法和笔算减法的异同点。
小组讨论:每
组各出一道加法和一道减法题目,算一算,找一找笔算加法和笔算减法有什么
相同点和不同点?
组织学生汇报总结:
相同点:计算时都要把相同数位对齐;都从个位算起。
不同点:加法个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向十位进一;
减法个位不够减,要从十位退一,在个位上加10再减。
组织学生讨论计算时容易出现的错误。
提示:进位加时不要忘记进位,更不要忘记十位要加进位1;
退位减时不要忘记从十位减去退走的1 ┅┅
体验笔算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1)组织学生完成第35页练习七第1、2题。
(2)引导学生完成练习七第4题。
出示题目,引导学生理解题意。
明确:要正确地填出“<”、“>”或“=”,首先应计算出算式的结果。
(3)出示第33页第2题的情景图。
引导学生观察图画,提出数学问题,再进行解答。
(归纳学生提出的问题,板书。)
3、计算比赛:(34页2题)
三、引导学生借助已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引导学生完成教材33页第2题。
投影出示情景图,并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
学生提出问题,教师板书。
母鸡和公鸡一共有多少只?
母鸡比公鸡多多少只?
公鸡比小鸡多多少只?
小洪家一共养了多少只鸡?
学生独立解答。班级交流。
2、组织学生解答练习七的第5、6题。
思维训练
小鹿有一些棋子,丢了28颗棋
子,又买来3颗,后来又丢了15颗,还剩2颗。小鹿原来有
多少颗棋子?
提示:小鹿一共丢了多少颗棋子? (28+15=43)
添上剩下的,去掉又买来的,就是原来有的。 (43-3+2=42)
一位小朋友做一道加法算
式时,将一个加数十位上的5看成3,个位上的9看成6,结果所
得的和是74。正确的结果是多少?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共同探究解答方法。
组织学生交流。
①74-36=38 ②38+59=97
课后小结:
我长高了
教学内容:书38—39页
教学目的:
1、在活动中学生进一步巩固对厘米、米的认识;
2、通过测量的活动,使学生掌握正确的量
物体长度的方法,会进行简单的测量活动,初步
形成对周围一些事物的量化概念;
3、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渗透简单的统计思想。
教学重点:学生掌握正确的量物体长度的方法,会进行简单的测量活动。
教学难点:在活动中渗透简单的统计思想。
教学准备:身高测量器一台,身高尺5个,卷尺若干,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在活动课上测量着,会用到什么单位?你有哪些了解?(课件展示)
板书:
长度单位
米 厘米
m cm
你们能不能比划出1厘米大约有多长?1米大约有多长呢?(课件展示)
猜一猜讲桌大约有多长?窗户的宽大约是多少?板书:讲桌长 窗户宽 估 (数值)
二、活动
1、验证猜想,总结方法。
①分组测量讲桌长,窗户宽。板书:测
②汇报测量结果。板书测量结果
③师:为什么结果会不一样?学生分析原因。
④小
结量物体长度的正确方法:1.选择好工具,减少误差;2.把尺的“0”刻度对准物体的一
端,尺要拉
直放平,再看物体的另一端对着刻度几,就是我们测量出的结果。3.拉直尺子,
不能倾
斜。
板书:
选择工具
0 起点
拉直
2、测量身高,渗透统计思想。
①猜猜同桌的身高。
②他的身高到底是多少呢?
③生介绍测量方法并示范。课件展示方法
④分组测量每个同学的身高,记录数据。
⑤完成统计表并观察,从中能了解到什么内容?
⑥讨论:我发现自己长高了。(课题)知道某位同学的身高是多少;哪个高度的人数最多。
3、自由测量
① 启发:你还想测量什么?
② 生自由发言。
③
讨论:怎样测量步长和手臂伸开的长度?课件展示方法
④ 分组自由测量,记录数据。
⑤
汇报测量结果。
三、小结
今天这节课开展了哪些活动?测量时要注意什么?
课堂练习:课件展示
板书设计:
长度单位
估 测
米 厘米 讲桌长
m cm
窗户宽
选择工具
0 起点
拉直
课后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