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汉语中常见文言特殊句式

玛丽莲梦兔
640次浏览
2021年01月11日 19:19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宫保鸡丁的家常做法-我的幻想

2021年1月11日发(作者:薛真)


一、判断句


判断句是用句词或句词性短语表示判断的句子。 对客观事物表示肯定或否定,构成判断与被判断关系的句子。
依靠判断动词“是”构成判断句的形式在文 言文里只是个别现象,如:“不知木兰是女郎””同是天涯沦落人”。在
古代汉语中,判断句一般是以名 词或名词性短语为谓语而表示判断句。文言中常有以下几种形式表示判断。

1.
以虚词配合一定的句式表示的判断句,如借用“者”、“也”等词构成。

用“者”或“也”表判断。

①“
.
„„者,„„也。”这是文言判 断句最常见的形式。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有舒缓语气的作用,谓语后
用“也”结句,对主语加以 肯定的判断或解说。

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陈涉者,阳城人也。”《史记
.
了涉世家》

②“„„,„„也。 ”判断句中,有时“者”和“也”不一定同时出现,一般省略“者”,只用“也”表判断。

如:“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资治通鉴》


“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者,„„。”有的判断句,只在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这种情况不常见。

如:“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游褒禅山记》

④“„„者也。”在句末连用语气词“者也”,表示加强肯定语气,这时的“者”不表示提顿,只起称代 作用。这种
判断句,在文言文中也比较常见。

如:“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

夫战,勇气也。《左传·曹刿论战》

莲,花之君子者也。周敦颐《爱莲说》

环滁皆山也。《醉翁亭记》

⑤“„„,„„。”

“者”、“也 ”都不用或“者”、“也”都省略,单以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作谓语来表示判断,也
是文言文中判断句的一 种形式,通常以语意直接表示判断。

七略四库,天子之书《黄生借书说》

汗牛塞屋,富贵家之书《黄生借书说》

刘备,天下枭雄。《赤壁之战》

刘豫州王室之胃。《赤壁之战》

2.
在主谓之间,用“乃、必、亦、即、诚 、皆、则、素、悉、本””等副词表示肯定判断,兼加强语气。例如: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六国论》

项燕为楚将《陈涉世家》

此悉贞良死节之臣《出师表》

臣本布衣《出师表》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

3.
用动词“为”和判断词“是”表判断。 其中“是”表判断,要注意和用作代词的“是”的区别。例如: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
《鸿门宴》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

巨是凡人,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赤壁之战》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
代词,这样
)
《石钟山记》

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木兰诗》

斯是陋室《陋室铭》

4.
用否定副词“非”等表示否定的判断,这种句子跟白话文“„„不是„„”的句式相当。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六国论》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需要注意:判断句中
.
谓语前出现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作判断 句的主语,而有些判断句
中的“是”也并非都不表示判断,“是”在先秦古汉语中少作判断词,在汉以后 作判断词则多起来。还有,肯定判
断谓语前加的副词和否定判断谓语前加的否定副词“非”,都不是判断 词。


二、

被动句(一)有标志的被动句,大体有以下几种形式:

1.
在动词谓语后边 用介词“于”,引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表被动,构成“(主语)
+
动词
+

+
名词”的格式。

例如: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廉颇蔺相如列传》

则今之 高爵显位,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
(
张溥《五人墓碑记》
)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
韩愈《师说》
)


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马说》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
司马光《赤壁之战》
)
2.
①在动词谓语前面用介词“为”,引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构成“主语
+
+
名词
+
动词”的格式。

例如: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 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
欧阳修《伶官传序》
)

②在动词谓 语前面用介词“为”,构成“主语
+

+
动词”的格式。

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守株待兔》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
(
司马迁《陈涉世家》
)
③在主语后面用介词“为”字,引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又在动词的前面用“所”字,构成“主语
+

+
名词
+

+
动词”的格式。

其印为予群从所得《活板》

为乡里所患《周处》

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
(
司马光《赤壁之战》
)
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
苏洵《六国论》
)

④“为所”连用,构成“主语
+
为所
+
动词”的格式。

二虫尽为所吞《幼时记趣》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
司马迁《鸿门宴》
)

⑤ 在动词谓语前面用介词“为”,同时在动词后面用介词“于”,引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构成“主语
+< br>为
+
动词
+

+
名词”的格式。

胥之父兄为戮于楚。(《吴世家》)

3.
①在动词前边用“见”表示被动, 构成“主语
+

+
动词”的格式。

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屈原列传》

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构成“主语
+

+
动词
+

+
名词”的格式。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
《庄子·秋水》
)
4
、①受
+
谓(后面省略介词“于”)

例:有罪受贰。《左传

哀公六年》





+
动(谓语)
+

+


例: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赤壁之战》

5.
用介词“被”表被动。

①被
+

+

+


例:
1.
燕以万乘之国被围于赵。

②被
+

+


例:
1.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2.
举体被刀刺。(全身像被刀刹)

3.
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

③被
+


例:
1.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2.
错(晁错)卒以被戮。

3.
今月十三日,臣被尚书召问。

(被动句中的“被”是由动词虚化而来,直到汉末才成 为介词,引介行为主动者,“被”做动词用时,是“遭受”
之意。)

例:
1.
寡人不祥,被于宗宙之崇。(译文:我不好,因而遭受祖宗降下的灾祸)

2.
申生孝而被殃。(译文:太子申生孝顺却蒙受灾难)

(二)动词本身表被动。这是意念上的被动句,需要根据上下文来判别。


兵挫地削,亡其六郡„„《屈原列传》


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
? (
《左传·郑伯克段于鄢》
)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
(
《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

三、倒装句(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主谓倒置)

(一)、动词宾语前置

1
、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这类宾语前置,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宾语必须是代词;二是必须是否定句,由“不”、“未”、“毋” 、“莫”“弗”


“非”等否定词表示。在这种情况下,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和否定词 之后。例如:


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寡人之于国也》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否)焉。(之,宾语提前的标志)

《师说》


古之人不余欺也!

《石钟山记》


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

《齐桓晋文之事》


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齐桓晋文之事》


而良人未之知也。

《齐人有一妻一妾》

2
、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用疑问代词“谁”、“孰”、“恶”、“焉”、“胡”、“曷”、“何”、“奚”、“安”等做 宾语时往往放在动词谓
语的前面。

例如:《鸿门宴》:“良问曰:‘大王来何操?’”“何操”应理解为“操何”


吾孰与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寡人之于国也》


彼且奚适也?

《逍遥游》〈庄子〉


彼且恶(何)乎待哉?

《逍遥游》


沛公安在?

《鸿门宴》


夫晋,何厌之有?(之,宾语提前的标志)

《烛之武退秦师》


何陋之有?《陋室铭》


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吾实为之,其又何尤(怨)?

《祭十二郎文》韩愈

3
、为了强调宾语,借助“之”或“是”等的帮助,把宾语提到动词前,以加强语气,显然这里 的“之”、“是”便
成了宾语提前的标志,无他义。这种现象在古汉语中并不多见。如: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


去我三十里,惟命是听。《左传

宣公十五年》


表示动作对象的单一性和强调宾语,往往用“唯(惟)„„是„„”和“唯(惟)„„之„„”等格式,可将副词“唯(惟)”译成“只”“只是”或“专”“一定”等,而助词“之”“是”是提宾得标志,不译。如成 语“唯利
是图”“惟命是从”“唯你是问”“唯才是用”等等,都是如此。


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
(
效法哪一个古代
)

宋何罪之有?


惟命是听


惟马首是瞻

《冯婉贞》


惟兄嫂是依

《祭十二郎文》

(二)、介词宾语前置


在现代 汉语中,介词后面跟着宾语,组成介宾结构,用来修饰动词谓语。在文言文中,介词宾语往往置介词之
前 ,形成一种倒置的现象。

1
、疑问代词作宾语,一般放在介词之前。如:

王问:“何以知之?”《廉颇蔺相如列传》

微斯人,吾谁与归?“谁与归”应理解为“与谁归”。《岳阳楼记》


2< br>、介词宾语不是疑问代词,但是为了强调它,也放在介词的前面,这种情况最常见的是介词“以”的宾语前 置。
例如:

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

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情形)
,
何以异?《齐桓晋文之事》

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何以能田(畋)猎也?

《庄暴见孟子》

不然,籍何以至此?《鸿门宴》

余是以记之。《石钟山记》苏轼

将子无怒,秋以为期。《卫风

氓》

是以区区不能废远。《陈情表》李密

是以君子远庖厨也。《齐桓晋文之事》

奚以知其然也?《逍遥游》

一言以蔽之。(成语)

(二)、定语后置:



定语分为领属性定语和修饰性 定语两大类。在文言文中,能后置的定语,大都是修饰性定语。它一般有以下几
种情况:

(1)
中心词
+
定语
+
者或中心词
+

+
定语
+
者,这种结构中的“者”相当于结构助词“的”。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石钟山记》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荆轲刺秦王》

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廉颇蔺相如列传》

今有人日攘其邻之鸡者。《孟子

滕文公下》

郑人有且买履者。《韩非子

外储说左上》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核舟记》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愚公移山》

(2)
中心词
+

+
形容词(定语)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劝学》

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涉江》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

(3)
中心词
+
数量词(定语)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

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鸿门宴》

(4)
中心词
+

+
定语
+


齐人有一妻一妾而处室者。《孟子

离娄下》

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张溥《五人墓碑记》

(三)、状语后置:

1
、介词结构“于„„”常放在谓语动词作补语,这类 补语按现代汉语习惯是放在谓语动词前作状语,所以翻译的
时候,就把它作了状语,因此有人称它为“状 语后置”或“介词结构后置”。

例如: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鸿门宴》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

2

(1)
介词结构“以„„”有时放在谓语后作补语。

形似酒尊,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张衡传》

投以骨《狼》

祭以尉首《陈涉世家》

(2)
介词结构“以„„”多置于动词前作状语。


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座。《鸿门宴》

(四)、主谓倒置

为了强调谓语,有时将谓语置于主语之前。这仅仅是因为语言表达的需要。

如:“甚矣,汝之不惠(慧)!”(《愚公移山》)


贤哉,回也!《论语·雍也》


富哉言乎!(这句话的含义多么深广啊!)《论语·颜渊》

另外,还有定语置于中心词之后,修饰名词的量词放在名词之后等特殊现象,因不常用。



!
晏子之家若是其贫也
!
《晏子春秋·晏子辞千金》

四、省略句

有些句子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省略某些词或句子的某些成分,这种句子 叫省略句。在文言文中非常普遍,其中有
不少省略在现代汉语中是不允许的。古汉语中省略句常见的有以 下几种形式:


1

.
省主语

1
、承前省。例如:

永州之野产异蛇,
(

)< br>黑质而白章,
(
异蛇
)
触草木,
(
草木
)< br>皆死。《捕蛇者说》

廉颇为赵将,(廉颇)伐齐,大破之。《廉颇蔺相如列传》

2
、蒙后省。如:

沛公谓张良曰:“„„(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鸿门宴》

3
、对话省。例如:

(孟子)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王)曰
:
“不若与人。”(两人对话,主语全省略,这在现代汉语中是
不允许的)《庄暴见孟 子》

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
(
今日之事
)
甚急!”《鸿门宴》


2

.
省谓语


1
、承上文谓语省略。如:

一鼓作气,再
[< br>鼓
]
而衰,三
[

]
而竭。《曹刿论战》

陈涉自立为将军,
[

]
吴广为都尉。《陈涉世家》

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为乐)。《鸿门宴》

2
、蒙下文谓语省略。如:

杨子之邻人亡羊,既率其党(追之),又请杨子之坚追之。《列子·歧路亡羊》

3
、形容词性谓语省略。

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威)。《廉颇蔺相如列传》


3

.
省略宾语

1
、省略动词后的宾语。如:

上使
[
扶苏
]
外将兵。《陈涉世家》

便要
[
渔人
]
还家。《桃花源记》

权起更衣,肃追(之)于宇下。《赤壁之战》

扬州城下,进退不由(己)。《
<
指南录
>
后序》

2
、省略介词后的宾语。如:

权以(之)示群下。《赤壁之战》

秦王不怿,为(之)击缶。《廉颇蔺相如列传》


4

.
省略介词

1


省介词“于”,如:

2



[

]
人所罾鱼腹中。《陈涉世家》

将军战(于)河北,臣战(于)河南。《鸿门宴》

今以钟磐置(于)水中。《石钟山记》

2
、省介词“以”,如:

武陵人(以)捕鱼为业。《桃花源记》

死马且买之(以)五百斤,况生马乎?《战国策》


5
)、省略兼语

“使、命、令”这类动词的宾语常兼作后面一个 主谓词组的主语,这个词就称作兼词。现代汉语的兼语一般不省略,
文言里的兼语却往往被省略,所省多 是代词“之”。如:

不如因而厚遇之,使(之)归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五、固定句式

大致可以分七类:

1.
表达陈述语气的固定格式有:“有所、无所、有以、无以

等;

2.
表达疑问语气的固定格式有:“何所、安所,何以、奚以、无以”等;

3.
表达反诘语气的固定格式有:“何
(

)
为、何
(
)
„„为、何
(

)
以„„为、何„„之有、何有于 „„,奚有于„„、
于„„何有、何有、不亦„„、何用„„、焉用、奚用

等;

4.
表达推测语气的固定格式,有:“得毋、得无、得微、得非、毋乃、无乃’’等;

5.
表达感叹语气的固定格式,有:“何其、何„„之、何等等;

6.表达否定语气的固定格式,有“独唯、唯独、非独、非徒、非直、岂独

等;
7.
表达比较语气的固定格式,有“孰与、与„„孰、与其„„孰若
(
不若、不如
)
、与其„„宁
(
抑、亦
)
”等。

河南科技学院分数线-教师节的手抄报怎么画


第一滴泪伴奏-最长的歌词


福建旅游景点大全-无法原谅


embarrassed-抻面


开车旅行-漫画hh吧


个性名-国旗下讲话感恩


踯-作文我最熟悉的人


颜真卿楷书-清明假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