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上《白杨礼赞》课文详解
故意近义词-月牙弯弯
部编版八上《白杨礼赞》课文详解
课 前 预 习
一、作品梗概
《白杨礼赞》写于1941年,当时国民党反动派消极抗日,积极
反共
,使日本帝国主义能够集中兵力向敌后抗日根据地进行疯狂的
“扫荡”。广大人民群众在共产党领导下,
团结一致,顽强战斗,
多次地粉碎了敌人的“扫荡”,巩固和发展了敌后的抗日根据地。
茅盾曾
在延安生活了五个月,对根据地有深刻的了解,回到重庆后
不久,他就饱含激情地写下了本文。
文题中的“白杨”一词点明了文章所写的对象,“礼赞”是
“怀着敬意地赞扬”的意思,“白杨礼赞”
即怀着敬意地赞扬白杨
树。文题带有强烈的象征意义,既体现了文章的主题思想,也给读
者留下
悬念,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二、作者简介及背诵提示
茅盾(1896一19
81),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桐乡人,作
家、社会活动家。主要作品有《子夜》《林家铺子》《春
蚕》和《蚀》
三部曲(《幻灭》《动摇》《追求》)等。本文6~8段需背诵。
知 识 重 点
一、字音词义
开垦kěn:把荒地开辟成可以种植的土地。
倦怠dài:疲乏困倦。
倔强jué jiàng:性情固执,强硬。
婆娑suō:枝叶扶疏,形容姿态优美。
虬qiú枝:盘屈的树枝。
伟岸:身体魁梧,高大。
傲然:坚强不屈的样子。
宛然:仿佛。
秀颀qí:美而高。
恹恹yān:形容精神不振的样子。
鄙bǐ视:轻视,看不起。
妙手偶得:指文学素养深的人出于灵感,即可偶然间得到妙语佳句。
坦荡如砥dǐ:宽广平坦得像磨刀石。
潜滋暗长:暗暗地生长。
旁逸斜出:指(树枝)从树干的旁边伸出来。
不折不挠náo:在压力和困难面前不屈服,顽强。
二、主题概述
本文
运用象征手法,抓住白杨树的外形特征,借白杨树不平凡
的形象,赞扬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抗战的
北方军民,歌颂了
1
他们质朴、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抒发了对他们的赞颂和崇敬之
情。
三、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1):开篇点题,直接抒发对白杨树的崇敬和赞美,领起
全文。
第二部分(2~4):描写黄土高原的景色,交代白杨树生长的自然环
境。
第三部分(5、6):描绘白杨树的形象和性格,突出它的不平凡。
第四部分(7、8):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点明主题。
第五部分(9):将白杨树与楠木对比,再次赞美白杨树。
四、鉴赏品读
1.赏析句子“汽车在望不到边际的高原上奔驰,扑入你的视野
的,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 <
br>“扑”与“奔驰”照应,准确而形象地写出了静态的黄土高原
迎面而来的情景,突出了汽车速度之
快。同时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
将“黄土高原”比喻成“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生动形象地勾
画出一幅辽阔平坦、色彩鲜艳的高原图画,为写白杨树开拓了广阔
的天地。
2.第④段有什么作用?
在结构上,起过渡作用。在内容上,点出“不平凡”,以“极
普通”来反衬白杨树的伟大,寓伟大于平凡之中。为下文歌颂北方
普通军民做铺垫。
3.作者为什么要说“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
运用欲扬先抑的手法,说“白杨树算不
得树中的好女子”是为
了赞美白杨树的树中“伟丈夫”形象,突出白杨树的与众不同,突
出白杨
树的内在美。同时,应运用了对比的手法,以“好女子”和
下文的“伟丈夫”对比,突出了白杨树的与众
不同。由赞美树到赞
美人,过渡自然。
4.第⑦段中作者是如何层层深入,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的?
这里作者用四个反问句构成排
比,层层深入。第一个“难道”
以反问句引入,使读者思考人和白杨树的联系,为下文做铺垫;第
二个“难道”以反问句肯定白杨树不平凡的品质,肯定白杨树和北
方的农民之间的联系;第三个 “难
道”以反问句进一步明确指出
白杨树象征着坚强战斗的抗日军民;第四个“难道”以反问句肯定
白杨树的精神面貌正是敌后抗日群众的精神和意志的象征。
5.第⑦段已经点明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那么第⑧段是否显得
多余?为什么?
2
不多余。这一段进一步揭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说明了作者
“礼
赞”白杨树的真正原因,点明了全文的主旨。作者所揭示的白
杨树的象征意义,因为抒情议论的点染,而
显得更加鲜明、突出。
这一段既是对上文联想的补充,又是为下文表明态度做铺垫。所以
第⑧段
并不多余。
6.文章结尾段有什么作用?
在内容上,将白杨树和楠木对比,对“
看不起民众、贱视民众、
顽固的倒退的人们”表示愤慨鄙弃之情,深化了主题,以高昂的调
子再
次赞美白杨树;在结构上,呼应开头。
课 后 习 题 解 答
第一题
课文中出现与之意思相近的语句有:
第一处:第④段“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
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
第二处:第⑥段“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
决不是平凡的树!”
第三处:第⑧段“白杨不是平凡的树”“我赞美白杨树……”
第四处:第⑨段“……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
这些语句形成本文的抒情线索,照应文章标题,使文章中心突
出,主题鲜明。
作者是
从生长环境、外部形象和内在气质三个方面来表达自己
的赞美之情的。首先描写黄土高原,赞美白杨树生
长环境的不平凡;
其次描写它的“干、枝、叶”笔直、向上的特点,赞美其外部形态
的不平凡;
最后描写白杨树力争上游,伟岸,正直,朴质,严肃,
挺拔,坚强不屈的特点,赞美其内在气质的不平凡
。
第二题
1.高原景象,一望无际,“无边无垠,坦荡如砥”;高原上有
黄色的土和绿色的麦浪,像“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毯子”。用烘托、
映衬手法,先写高原景象,交代白杨
树的生存环境,烘托出一种“不
平凡”的环境氛围,为白杨树出场铺垫、蓄势。
2.文章第⑦
段用欲扬先抑的手法描写了白杨树。“没有婆娑的
姿态”“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和“算不得树中的好女
子”似乎要
否定白杨树的美,这是抑;但笔锋一转,则变抑为扬,说它“伟岸,
正直,朴质,严
肃”,夸它是“伟丈夫”等。本文抑扬手法的运用,
一是使文章波澜起伏,富于变化;二是更加突出了白
杨树“不平凡”
的精神风貌,赞美之情溢于言表。
3.最后一段提到楠木,主要是与白杨树形
成对比:两种树的品
格不同,一是普通当中蕴含着“不平凡”,一是贵族化;所代表的
人不同,
一是在北方坚持抗战的广大民众,一是贱视民众、顽固倒
退的人们。两相对比,突出赞美了白杨树及其所
代表的精神和品格。
3
第三题
不矛盾。“
普通”即“平凡”,“不平凡”即“伟大”,这个
看似矛盾的表述,其实包含着辩证法,即平凡当中蕴含
着伟大。说
“普通”,是因为白杨树在西北高原极常见,也极易生长;说“不
平凡”,是因为白
杨树独特的外形,特别是内在的品格和精神风貌,
也就是作者赋予它的正直、质朴、坚强不屈等。作者用
这看似矛盾
的表述,更能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第四题
白杨树象征了
北方的农民,抗日的军民,尤其象征了民族解放
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通过四
个“难道”
层层深入地揭示出来:第一个“难道”通过反问引起读者思考,为
由树及人张本;第
二个“难道”点明“至少”象征了北方的农民;
第三个“难道”点明象征抗日军民——“守卫他们家乡的
哨兵”;
第四个“难道”进一步抽象化,点明“枝枝叶叶靠紧团结,力求上
进”的白杨树象征着
中华民族的抗日精神和意志。
第五题 略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