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最新-八年级语文白杨礼赞课文分析 精品

巡山小妖精
581次浏览
2021年01月12日 00:27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放松心情的句子-挽回对象的话

2021年1月12日发(作者:施显卿)


《白杨礼赞》课文分析与同步练习

教学目的:
1、学习本文的象征手法。
2、使学生理解和学习白杨树所象征的正直、质朴、紧密团结 、力求上进、坚强不屈的
革命品质。

教学重点和难点:
象征手法,在记叙中抒情。


学习过程:
(一)简介作者和时代背景:
作者简介:茅盾是笔名,原名沈德鸿,字雁冰。他 写的最著名的作品有长篇小说《子
夜》,短篇小说《春蚕》、《林家铺子》等。茅盾已于一九八一年三月 二十七日逝世。党中
央给予他是“我国现代进步文化先驱者和伟大革命文学家”的高度评价。
时代背景:《白杨礼赞》写于一九四一年三月,那时,正处于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
这 期间,他看到了国民党反动派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种种事实,也欣喜地看到了广大的
北方军民在共产党 领导下,同心同德,团结一致,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一次次地粉碎
了日寇的“扫荡”,巩固和发展了 敌后的抗日根据地。作者从解放区人民身上看到了中华
民族的前途和希望,精神振奋,满怀激情地写下了 《白杨礼赞》等散文。由于当时作者生
活在国民党统治区,没有言论自由,不能直抒胸臆,所以采用含蓄 的象征手法,来表达自
己的思想感情,热情歌颂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我们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
(二)结构分析:
1、要求学生轻声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并做好下面的填空练习。
文章一开始就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接下来并不说明道理,而是在第2自然段写(黄
土高原)的 景色,交代了白杨树生长的自然环境。第4自然段承上启下,又回到了对白杨
树的赞美。第5、6自然段 描绘了白杨树的(形象)和(性格),突出了它的不平凡。第7、
8自然段把白杨树象征为(共产党领导 下的抗日军民和中华民族的紧密团结、力求上进、
坚强不屈的精神),点明了主题。最后,第9自然段以 斥责国民党反动派,赞美白杨树收
尾。
按照这条思路,本文可以分成五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直抒对白杨树的崇敬、赞美之情。
第二部分(第2—4自然段),描写黄土高原的景色,交代白杨树生长的自然环境。
第三部分(第5、6自然段),具体描绘白杨树的形象和性格,突出它的不平凡。


第四部分(第7、8自然段),揭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点明了文章的主题。
第五部分(第9自然段),以白杨树与楠木对比,表达鲜明的爱憎,再次赞美白杨树。
2 、教师读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后点拨:文章开门见山,一开始就抒发对白杨树崇
敬、赞美的强烈感情 。那么白杨树为什么“实在是不平凡的”呢?为什么要“赞美白杨树”
呢?文章不马上回答这个问题,而 接着写了黄土高原的景色。这样写的作用何在,我们留
在后面再研究。
现在请同学们朗读文章的第三部分(第5、6自然段),边朗读边思考这样几个问题:
(1)文章用了哪个词语总写白杨树的形象?下面还具体写了白杨树的哪几部分,各

出它们什么特点,具有什么深刻含义?
(2)文章用了哪个词语总写白杨树的性格?下面还 用了哪些词语加以刻画,具有什
么深刻涵义?
明确:在描绘白杨树的形象方面,作者用“ 力争上游”一词概括了白杨树形象总的特
点,采用的是拟人的手法,给白杨树以人格化。下面分别从干、 枝、叶、皮四方面写它们
的特点。干,突出它的直;枝,强调它的直而紧靠;叶,写它的向上;皮,则主 要写它“微
微泛出淡青色”。通过这些特点的描写,给人以正直、团结、进取、质朴、力争上游的印象,涵义十分深刻。
在刻画白杨树的性格时,作者用“倔强挺立”总写它的性格特点 ,并用“参天耸立”、
“不折不挠”等词语加以深化,突出了白杨树在险恶的环境中坚强不屈的斗争性格 。
这一段描写了白杨树的形象美和精神美,使人们透过白杨树不平凡的形象,看到它的不平
凡的精神,从而产生崇敬、赞美之情。文章的第6自然段,再次抒发了这种感情,突出了
白杨树的不平 凡。
由学生朗读第5、6自然段,要求读出感情。
3、学生朗读第四部分(第7、8自 然段),并思考:(1)作者写了白杨树的形象和性格
后,又进一层以树比人。为什么说白杨树是树中的 伟丈夫(要求学生划出重点词语)?(2)
下面作者一连用了四个排比反问句,进一步写出了白杨树的象 征意义。这四句的含义是怎
样逐句加深的?
明确:作者先运用比喻、对比的方法,并一连 用了“伟岸”、“正直”“朴质”“严肃”
等七个词语(与第5自然段呼应),有力地赞美了白杨树是树 中的伟丈夫。
下面又一连用了四句排比反问句,写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意思一句比一 句扩展而
深化,含意隽永,发人深思。第一个“难道”是总提,启发人们深思:不应该只觉得它是
树;后面三个“难道”,就由浅入深地写出了它的象征意义。第二个“难道”,由白杨树的
“朴质,严 肃,坚强不屈”的性格出发,把它象征为北方农民。第三个“难道”,进一层
由白杨树的“傲然挺立”的 形象出发,把它象征为在敌后坚强不屈地守卫自己家乡的哨兵。


第四个“难道”,由白杨 树的“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品质出发,把它象征为在中国共
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整个中华民族的 精神和意志。
第8自然段,作者再直接地把白杨树与北方农民联系起来,总结了它们的相 似之处:
一是“极普遍,不被人重视”,二是“有极强的生命力”。两个“象征”,写出了赞美白杨树的原因,点明了主题。
为了帮助同学朗读好四个反问句,可先要求同学把四个反问 句改写为陈述句,并加以
比较,以体会运用反问句的作用。
如果按照陈述句的语句来读, 语气就要软弱得多了。反问句寓答于问,以反问的形式
表达肯定的意思,就更加肯定有力。因此,同学们 在朗读时,一定要读出反问的语气,同
时,还要注意重读和停顿。
4、要求学生朗读第二部分 (第2—4自然段)和第五部分(第9自然段),并思考:文
章如果只写第一、三、四部分,也是一篇完 整的散文。那么为什么要写第二和第五部分呢?
在表达上具有什么作用?
教师归 纳:第二部分,写黄土高原的景色,起两方面的衬托作用:一是交代白杨树生
长的环境,作者抓住了黄土 高原的特点——“黄绿错综”的色彩和“无边无垠,坦荡如砥”
的地势,点出了它的“雄壮”、“伟大” ,对描写白杨树起了正面衬托的作用;二是作者又
用了“单调”、“恹恹欲睡”与白杨树的“傲然地耸立 ”相对照,又起了反衬作用。意思是
黄土高原虽然伟大、雄壮,但离开了白杨树,还是有单调之感,所以 白杨树更值得赞美。
第五部分,以白杨树与楠木对比,斥责国民党反动派,再次赞美白杨 树,其作用是加
强了文章的战斗性。最后,全文以“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作结,爱憎分明,感情强烈,
回应开头,十分有力。
5、归纳主题思想和写作特点。
这篇课文 通过对白杨树的崇敬、赞美,歌颂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整个中
华民族的紧密团结、力求上进 、坚强不屈的革命精神和斗争意志。
本文写作上的最大特点是象征手法的巧妙运用。通过象征,来 抒发自己强烈的感情,
歌颂党和人民群众。象征是托意于物,通过某一特定的具体形象来表现抽象事物或 思想感
情。在运用象征手法时,必须注意象征的事物和被象征的事物之间,在特征的表现上具有
共同之处。如白杨树力争上游的形象,直的干,靠紧向上的枝枝叶叶,朴质的皮,以及倔
强挺立的斗争性 格,正和党领导下的北方农民的正直、朴质、团结、进取的性格和民族解
放斗争中的坚强精神相一致,所 以用来象征,就非常贴切自然。

【模拟试题】(答题时间:30分钟)

阅读下列各文段,回答问题:
(一)


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笔直 的干,笔直的枝。它的干通常是丈把高,像是加过人工
似的,一丈以内绝无旁枝。它所有的丫枝一律向上 ,而且紧紧靠拢,也像是加过人工似的,
成为一束,绝不旁逸斜出。它的宽大的叶子也是片片向上,几乎 没有斜生的,更不用说倒
垂了;它的皮光滑而有银色的晕圈,微微泛出淡青色。这是虽在北方风雪的压迫 下却保持
着倔强挺立的一种树!哪怕只有碗那样粗细,它却努力向上发展,高到丈许,两丈,参天
耸立,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

1、写出这段文字的中心句。

2、这段文字从哪些方面对白杨树进行了具体描写?表现了白杨树怎样的特点?

3、文章中写“北方风雪的压迫”有什么作用?

4、这段文字采用了怎样的顺序描写白杨树?

(二)
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
它没有婆娑的姿态,没有屈曲盘旋的虬 枝。也许你要说它不美。如果美是专指“婆娑”
或“旁逸斜出”之类而言,那么,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 女子。但是它伟岸,正直,朴质,
严肃,也不缺乏温和,更不用提它的坚强不屈与挺拔,它是树中的伟丈 夫。当你在积雪初
融的高原上走过,看见平坦的大地上傲然挺立这么一株或一排白杨树,难道你就只觉得 它
只是树?难道你就不想到它的朴质,严肃,坚强不屈,至少也象征了北方的农民?难道你
竟一 点也不联想到,在敌后的广大土地上,到处有坚强不屈,就像这白杨树一样傲然挺立
的守卫他们家乡的哨 兵?难道你又不更远一点想到,这样枝枝叶叶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
白杨树,宛然象征了今天在华北平原 纵横决荡,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
5、“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它是树中的伟丈夫”,这两句话运用了哪些修辞手
法?

6、选文用了一组排比反问句,四个反问句中哪一个与其他三个反问句结构不同?

7、选文中的一组排比反问句的顺序能否颠倒?这组排比反问句对表现中心有什么作
用?

(三)


①地锦,俗名爬山虎,我与它有着一段不解之缘。
②那一年夏天我患脑血管病住在医院,生命虽无危险,但恢复期间的行走锻炼却是不
胜其苦的。医院内 有一个草木蓊郁的花园,园的四周有上部开着花格子窗的矮围墙。在开
头那引起忧伤灰暗的日子里,我每 天抱着病恹恹的身子,腋下拄着双拐,绕着围墙根艰难
而缓慢地行走。
③有一天,我刚走不多 远,便靠着路旁一棵梧桐树歇息。感到再难迈一步。这时我无
意中朝围墙根投去一瞥,只见一株幼小的爬 山虎爬在墙根上,绿绿的,虎虎有生气。我忽
然对它产生了一种不同往常的亲近感。我第一次如此贴近它 凝视它,这才发现,它的绿莹
莹的枝萝上长有卷须,卷须尖端发育成小的吸盘,爬上墙壁后分泌黏液丝丝 地吸附在壁上,
植株借以顽强地向前生长。这使我从爬山虎的身上分明读到一片炽热的情感,倾听到一种
趱(zǎn,行走)行的呼唤。
④这以后,我与爬山虎成了朝夕相伴的朋友。我在围墙外拄拐 绕行,它在围墙上攒劲
前行。无论是草露未晞(xīn,干)的清晨,归鸟啁啾的黄昏,还是月光如水的 静夜,我
绕墙行走时总是在爬山虎前长久地伫立,和它作无言的亲近之谈,后来竟至有“一日不见,如三秋兮”之感。尽管那年夏天酷暑难当,它却于热浪滚滚之时咬住砖墙一步步往上蹿,
出落得枝叶 茂密,绿茸茸地爱煞人。
⑤一日,几个顽皮孩子在围墙根“藏猫猫”,恶作剧似的将爬山虎的枝蔓从墙 壁上拽
下来。当我发现悲惨地跌落在地上的爬山虎的时候,我想我的无言的朋友这回大概是完了。
我扶着墙艰难地蹲下身去把它托起,将它的卷须上的被损伤了的吸盘重新摁附在墙上,将
被弄得凌乱不 堪的叶片重新理顺。渐合的暮色中,我怅然回到病室。第二天红霞初露时,
我来到它身边,竟发现它的吸 盘又不屈不挠地紧紧咬住了墙壁,它的叶子又那么鲜活亮丽,
它的虎虎有生气的卷须又在锐不可当地向前 伸展。好样的,朋友。
⑥渐渐地,夏老了,夏去了,秋来了,秋深了。我终于丢掉了拐杖,爬山虎也爬 到一
人多高,覆盖在花格子砖窗上了。出院时,我和家人特意去同这无言的朋友告别,它的叶
子 已经霜变红,耀如燃烧的火焰,真正成了大地上的锦绣。
8、根据第①段所说“我与它有着一段不解之缘”,把下面对有关段落意思概括补充完整。
第③段:发现爬山虎,聆听到前行的呼唤。
第④段:亲近爬山虎, 。
第⑤段: , 。
第⑥段: , 。

9、第③段写忽然对一株幼小的爬山虎产生了亲近感,其主要原因是什么?

10、第④段中与“一日不见,如三秋兮”前后照应的词语是什么?



11、第⑤段中作者为什么称赞爬山虎是“好样的”?(请用一句话加以概括)

12、作者为什么一再称爬山虎为“无言的朋友”?



【试题答案】

1、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
2、这 段从干、枝、叶、皮四个方面对白杨树的外形进行具体描写,表现出白杨树力争
上游,团结一致,倔强挺 立,不折不挠的特点。
3、衬托白杨树不折不挠的特点。
4、先总后分,再总写的顺序。
5、“比喻”和“对比”的修辞手法。
6、第一句与其他三个反问句结构不同。这一句为肯定反问句,其余为否定反问句。
7、不能。逐步揭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8、成了朝夕相处的朋友;赞扬爬山虎,受伤后仍向前伸展;告别爬山虎,难忘其顽强
的精神。
9、主要原因是:爬山虎顽强向前生长,催人奋进。
10、照应的词语是:朝夕相伴。
11、因为它虽遇挫折仍不屈不挠。(或:虽被损伤又向前伸展)
12、因为爬山虎顽强的精神,给了“我” 战胜疾病的力量。
精品推荐 强力推荐 值得拥有

歌曲故乡是北京-两个马


p45主板-关于桃花的诗句


看不见的风景-禅语悟道


陈薇薇简介-霸气的个性签名


天籁回音-八年级上册英语试题


水利水电学院-兴致勃勃造句


300分能上什么专科-关于感恩的诗歌


同一首歌走进台湾-余世维演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