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杨礼赞教案设计

巡山小妖精
897次浏览
2021年01月12日 00:35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甘蓝的做法-板报

2021年1月12日发(作者:乔树民)


《白杨礼赞》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作者思路。
2、 通过对白杨树形象的分析,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3、 把握白杨树的象征意义以及对比烘托手法的运用。
4、 感受中国儿女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和意志。
教学重点:把握白杨树的象征意义以及对比烘托手法的运用。
教学难点:象征手法的理解。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以图片导入。出示一张 苍劲盘结的古松图片一张妩媚的杨柳图片和一张楠木的图片,从
反面引出白杨树的笔直向上,导入到对白 杨树另一种美的赞美。然后板书:“白杨礼赞”茅

二、检查预习
1、 介绍作者 :原名沈德鸿,字雁冰。出世在浙江省桐乡县,驰誉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子
夜》,短篇小说《春蚕》《林 家铺子》等。茅盾逝世后,党地方给以他我国今世进步文化前
驱者和宏壮革命文学家的高度评价。 2、介绍写作背景:本文写于一九四一年三月。那时,正处在抗战的相持阶段。作者于
一九三九年三 月到新疆讲学,第二年五月赴延安鲁艺讲学,十月离开延安到重庆。这期间,
作者目睹国民党反动派消极 抗日、积极反共的种种事实,看到北方军民在共产党领导下同心
同德,团结抗战,粉碎了日本侵略者的“ 扫荡”,巩固和发展了敌后抗日根据地。他从解放
区人民身上看到了民族解放的前途和希望,受到了鼓舞 ,写下了这篇激情洋溢的散文。
三、新授
(一)思考:茅盾笔下的白杨树是一种怎样的树?
用“白杨树是 的树”的句式表达。
白杨树是倔强挺立的树。 白杨树是不折不挠、对抗西北风的树。
白杨树是力争上游的树。 白杨树是朴质、严肃、坚强不屈的树。
(二)互动交流
1、 白杨树的种种特征,可用文中的一句话来概括。
白杨树是不平凡的树。
2 、“白杨树是不平凡的树。”文中反复出现这句话,白杨树的“不平凡”又具体表现在哪
些方面呢?
生长环境的不平 外部形象的不平凡 内在气质的不平凡
3、 这篇课文仅仅是在礼赞白杨树吗?你凭什么知道的?请找出有关的语句。
“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
(树本无所谓力争上游,可见是在写人。)
“难道你就觉得他只是树?„„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
4、 第一个反问句改成陈述句怎么改?
“你不应该觉得他只是树。”
5、 作者写这篇课文真正的目的是什么?
借赞美白杨树来表达对北方抗日军民的崇敬和赞美。
(三)、讨论交流 那他为什么不直接赞美北方抗日军民呢?
由于当时作者生活在国民党统治 区,没有言论自由,不能直抒胸臆,所以采用含蓄的
象征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热情歌颂共产党领 导下的抗日军民和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

1


斗争精神。
四、小结
这篇课文通过对白杨树的崇敬、赞美,歌颂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整个中
华民族的紧密团结、力求上进、坚强不屈的革命精神和斗争意志。
五、布置作业
1 抄写词语。
2 背诵课文第7节。
3 深读课文,体会作者揭示白杨树象征意义的写法。
第二课时
(一)阅读第5自然段,完成下列问题:
1、白杨树的总体形象特征是什么? 用文中的词语来概括。
“力争上游”
2、文章是从 哪些方面来描写白杨树外形的? 各有什么特点?
干:笔直、绝无旁枝(正直)
外部形象 枝:笔直、紧紧靠拢(团结)
叶:片片向上 (进取)
皮:光滑淡青色 (质朴)
3、 作者认为白杨树的性格特征是什么? 用课文中的词语回答。
”倔强挺立” “ 不折不挠“
(二)阅读第2、3两段,完成下列问题
1、 作者笔下的壮美的黄土高原有怎样的特点?作者感受又如何?
特点:“黄绿错综”;“无边无垠”;坦荡如砥”。
作者感受:雄壮、伟大;单调
2、 作者为什么不直接写白杨树而是从从黄土高原写起?
① 展现了白杨树不寻常的生长环境,衬托出它傲然挺立的形象。
② 暗写陕甘宁边区抗日根据地,揭示了象征意义,表达主题思想,为全文作铺垫。
(三)再读课文第7小节,思考下列问题:
1、 哪些词语可以形容白杨树的不平凡?
伟岸、正直、朴质、严肃、温和、坚强不屈、挺拔、伟丈夫等。
2、 为了表现白杨树内在气质的不平凡,采用了哪些手法?
① 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指出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流露出作者对白杨树之
美的肯定;
② 以“伟丈夫”与“好女子”相对比,突出白杨树刚健的不平凡的内在气质。
3 、思考作者是如 何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的?(注意四个反问句的问法有什么变化,意思
是怎样不断加深的。)
第1句是肯定的反问句,表达的是否定的意思。
第2—4句是否定的反问句,表达的是肯定的意思。
四句的意思逐层加深。 第1句明确白杨 树不只是树,第2句指出白杨树象征了“北方
的农民”,第3句由“农民”扩大到“守卫家乡的哨兵”, 第4句则进一步指出白杨树象征了
“今天在华北平原纵横决荡,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 ,愈来愈鲜明地突出
了文章的中心。
(四)思考
1、 文章结尾写“直挺秀颀”的楠木有何作用?
①结尾写楠木是为了与白杨树对比,突出白杨树的普通而不平凡的特点;

2


②以树喻人,将顽固倒退的国民党反动派与北方的抗日农民相对比,突出 其朴质、
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2、文章反复强调白杨树是“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 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你认为
“极普通”和“不平凡”矛盾吗?说说理由。
不矛 盾。“极普通”是单纯从树的生物角度讲这种树在西北很多很常见,“不平凡”主要
是从树的象征意义角 度讲,因为它具有不寻常的象征意义。“极普通”是说白杨树在树中并
不“贵族化”,“不平凡”是说它 有许多十分可贵而美好的品质。
(五)课堂小结
1、“不平凡”三字既是文章的抒情基础,也是结构文章的感情线索。
2、课文运用了“托物言志”的象征手法,使得文章的主旨含而不露,隐而不晦。
3、散文中记叙、描写是抒情、议论的基础,抒情、议论是记叙、描写的深化。
(六)布置作业
1、完成《补充练习》 2、预习《石榴》


3

空白简历表格下载-世界人文地理


爱的地图-那又如何歌词


幼儿园观察记录-环保英文


传统节日的习俗-消极


申请腾讯qq号-革命烈士


集邮市场-经费申请


最搞笑的铃声-现代诗歌鉴赏


刘汉前妻杨雪-我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