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教师用书1观潮

别妄想泡我
552次浏览
2021年01月12日 01:24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治疗口吃-海豚的故事

2021年1月12日发(作者:于逖)



1 观潮

教材解析

本文记叙了一次观潮 的盛况。作者用生动的语言,丰富的想象,细腻的笔触,描写了钱
塘江大潮由远而近、奔腾西去的全过程 ,写出了大潮的雄伟壮观,表达了对钱塘江大潮奇观
的惊叹与热爱。
课文共五个自然段,先总 后分,结构清晰,层次分明,按照“潮来前一潮来时一潮去后”
的顺序描写了钱塘江大潮。第1自然段用 “天下奇观”总起,指出钱塘江大潮的特点和地位。
第2自然段写潮来前在海塘大堤上的所见。第3~4 自然段写潮来时由远而近的变化过程。
第5自然段写潮头奔腾西去后的情景。此外,文中“这一天早上” “午后一点左右”两处显
示了时间的变化。
课文第2自然段作者登上海塘大堤,为读者描绘了 几幅静态的画面——宽阔的钱塘江、
平静的江面、屹立的镇海古塔等、云雾中的小山、人山人海的海堤。 每一幅画面都各有特点
钱塘江“横卧”眼前,“横卧”一词写出了江的宽阔,又带有一种动感。江面“笼 罩”着薄
雾,小山“若隐若现”,透露着几分神秘的美感。镇海古塔等“屹立”着,则显示出一种又高又稳的力量感。海堤上的人们“昂首东望,等着,盼着”,则传达出人们心中的期待。所
有这些画 面为钱塘江潮的到来勾勒了一幅生动的背景。
课文第3~4自然段,作者从声音、样子两个方面重点描 述了潮来时的景象。“隆隆的响
声”“闷雷滚动”,描写了江潮的声音。接着从“一条白线”,到“拉长 变粗”,到“两丈多高
的水墙”,描写了江潮的样子。最后,同时描写了浪潮的样子和声音一一浪潮如千 万匹战马
飞奔,声音如山崩地裂。这两个自然段的描述让人如闻其声、如见其景,感受到江潮的气势非凡、雄伟壮观。循着“传来响声一出现白线一拉长变粗一形成水墙一飞奔而来”的线索,
我们的脑 海中可以浮现出一幅幅有声有色的动感画面。此外,“人声鼎沸”“踮着脚”“人群
又沸腾起来”,这些 词句都具画面感和现场感,借观潮者的热烈反应衬托了大潮的雄伟壮观。
课文第5自然段简要描述了潮 去后的情景。虽只有几句话,却呈现了不同的画面。从潮
头奔腾西去,到余波涌来,风号浪吼,再到恢复 平静,江水涨高,在不同的画面切换中,展
现了潮头西去,恢复平静的过程。
课文配了一幅插 图,呈现的是波推浪涌、横贯江面、浩浩荡荡的钱塘江大潮,有助于学
生理解课文内容、想象画面、有感 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目标

1.认识“盐、屹”等12个生字,会写“ 潮、据”等15个字,会写“奇观、农历”等14
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通第3~4自然段。
3.能说出课文描写钱塘江大潮的顺序。
4.能边读边想象画面,说出印象深刻的画面,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美。
5.读诗歌《浪淘沙》(其七),能从课文中找出与诗的内容相关的句子。

教学建议

教学时,教师可以先结合“资料袋”介绍一些关于钱塘江大潮的知识,激 发学生的阅读
兴趣。再让学生默读全文,初步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奇”,围绕“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描写



钱塘江大潮的”这个问题,引导学生整体把握内容,理清课文大致 层次。在此基础上,抓住
重点词句和语段,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画面,想象江潮的声音、样子,从而感受 钱塘潮的奇
特、壮观。最后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通第3~4自然段。

一、识字写字
1.识字。
本课要求认识12个生字。教学中,要提醒学生注意容易 认半边熟字而读错的生字如“屹、
浩”。“崩、震”可提醒学生“崩”是后鼻音,“震”是前鼻音。 < br>有的生字,如“盐、余”,比较常见,可适当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有的生字,如“屹、
贯、霎” ,可以结合课文中的“屹立、横贯、霎时”来识记。教学“昂”时,可以结合课文
做一做“昂首”的动作 ,帮助学生形象直观地理解字义。“鼎、沸”,可先在“人声鼎沸”中
整体识记,再联系生活实际了解“ 鼎”是古代烹煮食物的器物,后来成为传国重器,是国家
和权力的象征,“沸”就是锅里的水煮开了,从 而理解“鼎沸”和“人声鼎沸”的意思。“崩”
可与“棚、蹦”辨析,“震”可与“晨、振”辦析,在辨 析中了解形声字的规律并识记生字。
教学“顿”字时,可借助熟字“炖”,通过换偏旁的方式,帮助学生 识记。
2.写字。
本课要求会写15个字。教学时,可以让学生重点关注字的结构。“据、 堤、盼、滚、堵、
犹”左窄右宽;“顿”左右同宽;“崩、震、霎"”上扁下长、上收下放,注意上下部 分要写
得紧凑








二、理解运用
1.初步把握课文内容。
学生初读课文后,可用“课文是围绕哪句话 写的”“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描写钱塘江大
潮的”两个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明确课文是围绕文中的第一 句话,按照潮来前、潮来时、
潮去后的顺序写钱塘江大潮的。还可以引导学生关注文中“大家昂首东望, 等着,盼着”“顿
时人声鼎沸,有人告诉我们,潮来了”“潮头奔腾西去”等语句,梳理出课文的层次, 初步
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2.词句段理解。
(1)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
①圈画相关景物,想象潮来前的画面。
教学课文第2自然段时,可先让学生读一读,想一想作者登上海塘大堤,看到了哪些景
物。教师 可以引导学生圈画出相关景物,如“钱塘江、江面、薄雾、镇海古塔、小山人山人
海”,然后引导学生一 边读描写这些景物的句子,一边想象含有这些景物的画面。
在交流这一自然段中印象深刻的画面时,学 生可能关注的是一种景物,如“江面”,也
可能会关注到几种景物,如“江面、古塔、小山”,教师都要 给予鼓励,引导学生依据课文
中的景物描写,想象画面,让静态的文字变成生动的画面,并在想象中感受 潮来前江面平静、
开阔等特点。



②梳理潮来的过程,想象潮来时的画面。
课文第3~4自然段写潮来的过程,连续的画面既富 有动感,又带着声音。教学这两个
自然段时,可以先引导学生读读课文,梳理出潮来的过程。梳理时,可 抓住文中的一些重点
语句,如“传来隆隆的响声”“出现了一条白线”“逐渐拉长,变粗”“形成一堵两 丈多高的
水墙”“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帮助学生理清潮来的过程。也可以根据一些体现观察顺序的< br>词语,如“远处”“再近些”“浪潮越来越近”,帮助学生梳理潮来的过程。
理清潮来的过程后 ,可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画面。指导想象时,可以引导学生联系自已的生
活经验展开想象,也可补充一些 图片或音像资料辅助学生想象。如,“好像闷雷滚动”可让
学生联系听雷声的生活经验,想象潮来时的声 音。“水墙”可让学生联系生活中见到的墙来
想象。学生对“两丈”可能比较陌生,教学时可借助一些直 观的事物,让学生体会“两丈”
有多高,再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可借助课 文插图或出示相关图
片帮助学生想象。“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可以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中听到的巨大响声来 想象,
也可以播放一些浪潮的声音,营造情境,帮助学生想象。
③品读重点词句,想象潮去后的画面。
教学第5自然段时,可引导学生关注并品读文中的一些 重点词句。如,写余波的“漫天
卷地”,写江面的“风号浪吼”,写江水的“涨了两丈来高”。引导学生 想象时,可以先让学
生说一说“漫天卷地、风号浪吼”的意思,再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试着描述“漫天卷 地”会
是怎样的画面,“风号浪吼”又是怎样的情景。
(2)想象画面,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在对课文有了一定的理解和领悟后,可以引导学生一边想象画面,一边有感情地朗读课
文。如, 读潮来前的部分,要想象钱塘江横卧在眼前的情景,读出平静和期待,语速要缓,
声音不要高。读潮来时 的部分,可引导学生读好表现大潮声音、形态的语句。可通过水天相
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两丈多 高的水墙”“千万匹白色战马”等语句,想象大潮的形态,
读出大潮由远而近的变化,体会大潮的壮观。 还可通过“闷雷滚动”“响声越来越大”“那声
音如同山崩地裂”等语句,想象大潮的声音,读出大潮的 声音宏大,感受潮来时的气势。读
潮去后的部分,可让学生依据“漫天卷地、风号浪吼”等词语想象画面 ,读出大潮的气势。
(3)借助诗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背通第3-4自然段。
课后第三 题中刘禹锡的《浪淘沙》(其七)描写的是钱塘江大潮涨落的壮观景象:农历八月
的钱塘江潮水涌来,发 出震耳欲聋的巨响,数丈高的浪头拍向岸边的山石,又反弹回来。片
刻之间,潮水便向大海退去,但它所 卷起的座座沙堆却留了下来,就像雪堆一样洁白无瑕。
诗中“吼”字写出了大潮之声,突出了潮来的气势 ;“头高数丈”写出了大潮之形,体现了
大潮的壮观。教学时,可先让学生说一说对诗句的理解,然后紧 扣一些重点词,谈谈诗中大
潮带给自己的感受,最后再让他们从课文中找一找与诗的内容相关的句子,帮 助学生进一步
熟悉课文。诗中“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写的是潮来的时间及其声响、气势,
学生可画出文中“农历八月十八是一年一度的观潮日”“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
响声 ,好像闷雷滚动”“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等句子。“须臾
却入海门去,卷 起沙堆似雪堆”写的是大潮退去的情景,学生可画出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中
的“霎时,潮头奔腾西去,可 是余波还在满天卷地般涌来,江面上依旧风号浪吼”。需要注
意的是,不要把诗句与课文中的句子机械地 一一对应起来。
在此基础上,可指导学生借助对第3~4自然段内容的梳理,背通这两个自然段,教师
可以适当指导。
一是巧搭支架,用填空的形式引导背通。如:
那条白线 ,再近些 ,浪潮越来越近, ;那声
音 。



二是让学生借助提取的关键词进行背通。如:
第3自然段:隆隆的响声→潮来了→踮着脚→风平浪静→一条白线
第4自然段:很快地→水墙→白色战马→山崩地裂
教师要启发学生自主总结、交流有效的背诵方法,培养熟读成诵的良好习惯。
3.积累表达。
教学时,可引导学生运用词语表中的一些词语描述生活中的场景。如,可以出示景区人
多的场景 ,引导学生用“人山人海”来描述。播放雷声、海浪声等巨大的声音,引导学生用
“山崩地裂”来描述。 还可以播放“上课铃一响,校园顿时安静了”的视频,引导学生用“顿
时”进行描述。“犹如”可让学生 仿照学过的“好像、仿佛”等词进行运用。

qiangua-其实你懂的


1973年属什么-大学生就业状况


各民族传统节日-做最好的执行者


康乃馨花束-生命无法承受之轻


低调奢华-安全心得


五柳先生传-昆虫记第一章读后感


关于地震的电影-小学数学教学课件


zip格式怎么打开-研讨会会议纪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