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课《观潮》
团委组织部-页面设置
人教版小语四上第一单元
第一课
1 观 潮
清江小学 陈 华
教材分析
《观潮》选自赵宗成、朱明元的《喜看
今日钱塘潮》。这是一篇文质兼优的
写景文章。写的是作者耳闻目睹钱塘江大潮潮来前、潮来时、潮头过
后的景象,
写出了大潮的奇特、雄伟、壮观,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课
文启
发学生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学生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
全文共五个自然段。
第1自然段写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 第
2~5自然段按照“潮来前,潮来时、潮退
后”的顺序记叙了钱塘江大潮的过程。
第2自然段写潮来前江面的景象和人们盼望看到大潮的心情。第3
、4自然段,
按照由远及近的顺序描写潮来时的奇异景观。这两段是文章的重点内容,也是教
学
的重点。“像闷雷一样在滚动”、“一条白线”写出了潮未到声先到的气势。“白
线”“前移”、“拉长
”、“变宽”、“横贯江面”写出了潮越来越近及水势逐渐加大
的过程。再近些,“白浪翻滚”、“六米
多高的白色城墙”写出了潮的气势。越来
越近时,浪潮“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飞奔而
来”,声音“如
同千万辆坦克同时发动,发出山崩地裂的响声,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抖起来”,
两个比喻句,从景象和声音两方面写出的潮的水势之大,来势之猛。第5自然段
写潮头过后的景象。余波
之大,水涨之高,衬托潮来时的宏伟气势。
课文结构清楚,层次分明。在文中,作者不但运用比喻
、形容、衬托等方法
直接描绘了潮水汹涌澎湃、雷霆万钧的情状和声威,还从观潮的人数之多、热情之高间接地表现了大潮的奇特,使人读后不禁发出由衷的赞叹:钱塘江大潮真不
愧为自古以来的“天
下奇观”!
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一是使学生通过阅读感受钱塘潮之“奇”,激发学生
热
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二是引导学生一边读书一边想象画面,
并通过品味重点词句、重点语段,体会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
教学目标
1、认识7 个生字,会写13 个生字。
2、引导学生一边读书一边想象画面,并通过品味重点词
句、重点语段,体
会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
3、学习作者按照观潮顺序,抓住特点记叙景物的写作方法。
4、
理解、积累并运用课文中描写潮水的语句,熟读成诵部分语句。
5、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边读边想
象,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感受大自
然的神奇,激发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1、引导学生感受钱塘潮的神奇壮观。
2、体会课文中的有关语句,想象课文描绘的大潮景象。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引入
同学们,你们到过海边,看过海水涨潮吗?说说海潮什么样?(江海涨潮,<
br>气势宏伟,令人震撼。)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钱塘江边一睹为快,欣赏钱塘江大
潮的景象。
二、预习探究 预习提纲(课前完成)
1、把课文读正确、流利,标出文中生字所在的词语,多读几遍,读准字音。
2、读课文,想想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钱塘江大潮的?试着给课文分段。
3、作者在写钱
塘江大潮壮观景象时,用了很多生动形象的词语、句子,你
动笔画一画,读一读,和同学交流交流。
4、钱塘江大潮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你能用一个词来概括吗?
5、搜集查阅有关钱塘江大潮的资料。
考考你
1、给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薄雾 大堤 风号浪吼 笼罩 颤动 闷雷滚动 江水已经涨了两丈来
高了
2、比一比,组成词语。
潮( ) 沸( ) 贯( ) 称( ) 漫( )
嘲( ) 佛( ) 惯( ) 秤( ) 慢( )
3、 说说: 观潮的观是什么意思?
天下奇观的观呢?
三、合作交流
1、指名读课文,检查是否读正确、流利。
2、认读生词,生字;记忆字形,交流记忆方法;指导书写。
重点指导:“蒙”不要少一横;“薄”不要写成左右结构;“贯”的笔顺。
3、理清文脉。
(1)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钱塘江大潮的?
(2)按“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的顺序给课文分段。
(3)说说各段的段意。
4、钱塘江大潮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用一个词来概括一下。
5、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
为天下奇观,这里的潮比别处的潮更加宏伟
壮观,潮来时,激起的白浪达数米高,像一座城墙,你们见过
这种奇观吗?为什
么这里的大潮如此的与众不同?为什么要在八月十八日观潮?
请查阅资料的同
学介绍“潮的形成”、“潮的气势”“或观潮最佳地点”。
6、再读课文,提出不懂的问题。小组自己解决有关词语方面的问题。
第二课时
一、谈话引入
钱塘江大潮自古被称为“天下奇观”。我们都盼望着能亲眼看到这一奇景。<
br>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观潮》。上节课,我们初读课文,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
钱塘江大潮的?(
潮来前 潮来时
潮退后)在这节课的学习中,我们通过阅读课
文,展开想像的翅膀,来感受大自然创造的奇异景象。
二、品读体验
1、指名读第二自然段,思考:潮来前,作者介绍了什么?
(板书:笼罩白
雾 风平浪静)指导朗读。
2、就在人们等着、盼着的时候,潮来了,请同学们默读课文3、4、 5 自
然段, 思考:
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描写大潮来时的壮观景象的?哪些描写最能
让你感受到钱塘江大潮的神奇壮观?边读
书边想象画面,在课文中适当批注。
3、同桌或合作小组内交流,说说大潮来时的声音和形态。
4、全班交流,教师点评。
(1)你都画出了哪些描写钱塘江大潮雄奇壮观的句子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①
你能想象出来这种声音吗?人群有什么变化?江面有什么变化吗?
板书:闷雷滚动
②
白线指什么?为什么只看到一条白线? 板书:一条白线
③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过了一会
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
来。 那
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
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
墙。 “横贯”是什么意思?说明了什么?
“两丈多高”是多高?为什么把浪潮比做城墙?从中你能体会到什么?) 板
书:横贯江面
白浪翻滚
④比较句子:
浪潮越来越近,犹如战马飞奔而来。
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飞奔而来。
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
想象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的场面,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浩浩荡荡”
描绘了一种什么样的情景?
“山崩地裂”是什么意思?想象山崩地裂,大地
几乎被震得颤动起来的情景。) 板书:浩浩荡荡
山崩地裂
⑤ “霎时”时间短暂,潮头却已西去,潮水奔腾之快。余波涌来,也使
江面风号浪
吼,江水平静后,江水已涨了两丈来高,都可以看出潮来之猛,
气势之大。 板书:漫天卷地 风号浪吼
(2)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来写潮来时的景象的?(板书:远 近)
作者在描写钱塘江大潮时,抓住了钱塘江大潮的哪些方面的特点来描
写? 浪潮越来越近,犹如
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
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霎时,潮头奔腾西去,
可是余波还在漫天卷地地涌来,江面上依旧风号浪吼。(声音、气势)
结合板书小结: 远观大潮,声如闷雷 形如白线,潮虽远,但气势已现。
白线很快移来,加长、变宽、横贯江面,写出了潮水由远及近的变化。 再近
些,“白浪翻滚”
、“白色城墙”写出了潮水的浪头之高,气势越来越大:形如
千万匹战马齐头并进,声如山崩地裂。
潮头西去,余波涌来,仍漫天卷地,
余威不减。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读出潮的气
势:先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练
读,再进行赛读,最后安排齐读。(读整段时注意读出潮水形声的变化,气
势
由小到大。)
(4)指导学生背诵:背自己喜欢的句子。
5、学完课文,你们知道为什么人们称钱塘潮为“天下奇观”了吗?学生
谈自己的想法。
6、钱塘江大潮是这样雄伟壮观,而作者写得也是如此生动形象。这么优
美的语句,你们想不
想积累下来?自己喜欢哪一句,就大声地读哪一句,争取
能够背下来。
7、我们学完了课文
,对钱塘潮有了较深入的了解,深深地被它的壮丽景
象所吸引。如果你是小导游,你怎样向不了解钱塘潮
的游客介绍钱塘潮呢?
三、巩固延伸 我能行
1、读拼音写词语。
2、补充词语,并照样子写词语。
人( )( )沸 山( )地( )横(
)江面 风( )浪( )
( )天( )地 水天相( ) 若.( )若.( ) 浩浩..(
)( )
3、读一读,选一选。
人群像(潮 朝)水般从四面八方涌来。
晨雾笼罩着大地,像披了一件薄薄(báo bò)的轻纱。
这座铁路大桥(横贯
横卧)大江南北。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