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论文:浅谈小学语文文言文教学

萌到你眼炸
559次浏览
2021年01月12日 03:58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飞天魔像-万兽大王是谁

2021年1月12日发(作者:万柳堂)



“文”“言”琴瑟和鸣 “人”“文”和谐共振
——浅谈小学语文文言文教学


小学语文,我们通常接触的是现代白话文,可是 新课程改革犹如一夜春风,
吹得“千树万树梨花开”,也吹来了高段语文一项崭新的教学内容——文言文 。
“文”即文章,也指书面语言;“言”即写、表述。那么,“文言文”顾名思义
就是用书面 语言写成的文章。它,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在经历了上百、
上千年的大浪淘沙之后,留给我们 后人的佳作。它的出现,为我们小学语文教学
注入了新的机会,带来了新的舞台。
可是,文言 文作为一项崭新的小学语文教学内容,也让教师们经历了一场前
所末有的挑战:如何正确把握文言文教学 目标,如何寻求文言文教学策略,使之
合理、有效地开展文言文教学,以达到教学的事半功倍的作用?我 认为,合理处
理文本与生本的关系,讲究教学策略,让 “文”和“ 言”琴瑟和鸣,“文”与
学生和谐共振,使文言文教学成为一块欣欣向荣的语文教学湿地。
一、文言文教学现状简析
记得钱梦龙先生曾在《文言文教学改革争议》中说过一句话:“文言 文”教
学是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个“死角”,即使在语文教学改革很红火的年代,文言文
教学这块 “世袭领地”上仍然是一片“春风不度玉门关”的景象。的确,文言文
教学是我们小学语文教学的一块软 肋。在教学实践中,经常会见到一些不和谐的
现象,我把它们归纳为以下三种现状。
现象一:任意拔高,苦不堪言。
教师把小学文言文和初中文言文教学混为一谈,把小学生当做 中学生教。在
课堂中,不从学生实际和课程理念出发,操之过急,任意拔高,如过分地强调文
言 文中的语法、写作特点,过分地进行拓展等,使学生苦不堪言,从而导致学生
在接触文言文的初始就失去 了对它的好感,更失去了学习的兴趣,这样的做法无
异于杀鸡取卵,扼杀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现象二:形式单一,索然寡味。
教师缺乏教学的手段及灵动,有的形式单调,采用师问生答, 有的在教学中
采用一板一眼的教学流程:如新课伊始,让学生读通读顺课文,接着师生逐词逐
句 共议,然后人文提炼,说说读懂了什么,最后读读背背。这样的课堂形式单一,
学生何来的期待,何来的 兴趣?长此以往,也把学生对文言文的阅读期待给消失
殆尽。



现象三:走马观花,轻“描”淡“写”。
教师认识不够清楚,思想上不够重视,认为小学阶段 的文言文教学只是一种
调剂,于是教学时带着学生走马观花,不痛不痒挠几下就草草了事。如学习《学< br>弈》一文时,有一位学生把“惟弈秋之/为听”读成了“惟弈秋/之为听”,教
师虽给这位学生做 了纠正,但为何要读成“惟弈秋之/为听”却没做剖析,致使
一部分学生直至下课还继续读错着。显然, 这位教师并未抓住教学契机,带领学
生深入解读文本。
二、正确归因,明确目标
小 学阶段,文言文教学共安排了三次:第十册《杨氏之子》、第十一册《伯
牙绝弦》、第十二册《文言文两 则》。这体现着编者重视文言文的美好愿望,也
适应新课程标准课总目标提到的“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 大,吸收民族文化的智
慧”的要求,体现出现代语文教学对文言文的重视。但是,以上三种教学现状,< br>却严重违背了新课程选编文言文的初衷。究其原因,是教师对小学文言文教学的
目标不明确。细细 读来,《新课程标准》的确没有明确细致的目标及要求,连“文
言文”这三个字也只字未现,只是把它和 古诗词合在一起,称为“古诗文”,笼
统地提出“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 的内容和情
感……”直到第四学段(7—9年级)才有了对文言文教学的具体明确的目标:
“浅 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这样,小学文言文的教
学在很多人看来,就成了一个 难以琢磨的“盲点”,成了一块把握不定的“软肋”。
现象一就是由于教师把教学目标定得过高,试图拔 苗助长,结果适得其反;现象
二由于教师没有正确解读目标,方法单调,以词解词,以文解文,使学生失 去学
习文言文的兴趣;现象三则是教师教学目标把握得过低,无法达到编者选编的目
的。那么, 该如何正确制定它的教学目标呢?我认为,要认真透彻地遵循课标要
求,一要让学生初步感受文言文的语 言,了解我国悠久灿烂的语言文化,认识到
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丰厚博大;二要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 趣,游发他们热爱
祖国语言文学的情感,为初中学习文学文作好铺垫;三是借助注释及教师的点拨,能理解大意,熟读成诵,积累语言。
基于以上的理解,我把小学文言文教学目标定为:
1、通过接触文言文,对文言文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培养对文言文的学习兴
趣。
2、能正确停顿,朗读文言文。
3、初步懂得“之、者、其”等常见的文言词的意思及古文中 特殊的通假字
及古今意义不同的词用法、意思。



4、能借助注释和 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文言文所表述的
故事,初步体会、感受文章表达的情感。
三、讲究策略,有效教学

所谓教学策略,就是为达到教学目标和完成教学内容所采取 的教学手段和方
法。在文言文教学中,也要讲究策略,以达到教学的事半功倍作用。
策略一:以“趣”为经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生活中,我们常常看到牙牙学语的孩子特别喜 欢自
己走路,而学会了走路的孩子却希望家长抱着,因为他已产生了兴趣疲劳。学习
也一样,如 果是硬性规定的,学生会感到有一种任务的压迫感——为了学习而学
习;假如换一种方式,作为平时学习 的一种调剂,他们就会欣然接受,学得兴趣
盎然。实践中,我就把培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作为教学的经线 ,贯穿文言文教学。
1、 接触前——“随风潜入夜”
语文教材中,有很多文章来自于古代 的故事。在正式学习文言文之前,就可
作铺垫,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如 《纪昌学射》《扁鹊治病》,这是第八册《寓言两册》中的两个寓言故事,
故事内容浅显易懂。在学了《 纪昌学射》后,我就抓住教学契机,把记录这个故
事的文言文进行了拓展阅读,设计如下:1)、运用导 语,激发阅读兴趣。2)、
大屏幕出示,自读短文。“甘蝇,古之善射者,彀弓而兽……”学生看着屏幕 ,
津津有味地读了起来。3)“猜”读内容,寻找依据。这一环节的设计,我自认
为最为出彩, 我巧用“猜”的形式,极大地激发了学生解读的欲望,学生有的说
一句,有的说两句,气氛非常活跃。4 )、回归文本,借用文言。此时,让学生
再读教材中的文本,你会用怎样的语言来替换。学生你一言,我 一语纷纷交流起
来。此时的教学,不能操之过急,贪心太重,让学生一口吃成大胖子,只能本着
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初步感受古代语言奇妙的原则来进行。在学习中,由于我就
是秉着这一理念,学生十 分轻松、快乐,不知不觉进入了我设置的温柔之“陷阱”
——初步感知“文言”,认识了文言文,并引发 了他们的学习兴趣。等到学完第
二则寓言《扁鹊治病》时,学生主动提出,古文是怎么写《扁鹊治病》的 ?我乘
兴追击,拿出记录《扁鹊治病》的一段文言,让他们阅读。课后,学生还跑到我
面前,叽 叽喳喳地要求:“老师,《亡羊补牢》是怎样的?”“《滥竽充数》我
们想读读!”……这下,我内心的 窃喜是无以言表:“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
激发学生们的兴趣也。“轻松、愉快”这是学习的最高境界 ,在这样的潜移默化
中,学生怎么会排斥文言文呢?
2、 学“文”时——“春风花草香”



《杨氏之子》是第一篇正式登堂亮相的文言文。它的教学,无疑有着举足轻< br>重的分量。如何开好这“头一炮”,让这股“春风”拂来 “文言”之香?我作
了与常规教学不同的设计,下面选取几个环节作说明。
第一环节:在让学 生第一次接触文本之前,教师作摇头晃脑状,吟诵《杨氏
之子》全文,让学生猜测老师吟诵的文章主要讲 什么?学生在猜测的过程中,激
发了他们的好奇心理,纷纷表现出高涨的学习情绪。
第二环节 :让学生打开书本自由读,但有要求:模仿教师刚才吟诵的节奏,
读好这篇文章,于是学生又摇头晃脑地 朗读起来,接着指名读,并及时纠正。这
一环节的设计意图是让学生把握这篇文言文的朗读节奏,不读破 句,为下面的正
确理解文意作下铺垫,同时也顺应了新课标中提出的要求:“注意通过诗文的声
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
第三环节:让学生体会它与我们以前学过的文章有何不同。通过 讨论使学生
明白这是文言文,里面的很多词跟我们现代文章中词意思不一样,我们学习时可
以借 助下面的注释来读完它,接着让学生自学,理解内容。
学生通过这几个环节,明白了文言文具有独特的 节奏和声调,朗读时应依循
特殊的停顿和声调来读,还知道了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借助注释读懂文言文 。
3、 学“文”后——“千树万树梨花开”
在学生兴趣盎然地学了“文言”之后,他是否 真正理解了语言呢?我想,适
时地创设情境,让学生尝试表达,能达到水到渠成的效果。
例如 《杨氏之子》的教学,在深入理解文本之后,我作了一个设计——拓展
说话,评价人物:《杨氏之子》这 个故事传开了,传到了你的耳朵里,你会怎么
说?学生纷纷举手,我故意叫了一位基础比较差的一位学生 。当他回答“杨氏之
子真聪明!”时,教室里立刻想起了“不对”“不对”的反对声,我立即又请了持反对意见的其中一位,他大声反驳:“古代的人是不会说很聪明的,他肯定会
称赞道:‘此子果甚 聪慧。’”其他学生也忙不迭地点起了头,此时,无须用更
多的语言来描述,学生对语言的理解、习得不 是有“千树万树梨花开”架势?语
言的运用不是水到渠成了吗?
策略二:以“读”为纬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读,是千百年来人们不断总结出来的行
之有效的好办法和好经验 。在文言文教学中,以“读”为纬,能达到学生理解文
意,积累语言的目的。
《伯牙绝弦》是 小学语文教材中出现的第二篇文言文,我就采用“以读为纬”
的教学策略,进行有效教学。



1、 初读——感受文美
1)学生初读课文,读出停顿,读好课文。
2)检查指导,读好学生读得不美的的句子。 < br>学习《伯牙绝弦》时,虽然有了前一册的铺垫和平时适时地补充,学生对文
言文的朗读有了一定的 基础,但对学生来说,“文言”总是有些艰涩、难懂,尤
其是“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善哉,洋洋兮 若江河!”“伯牙谓世
再无知音……”这几处句子,是读的难点。经过指正,学生初步感受文本具有的< br>音韵美:很多句子的末尾都压了“in”韵,读来朗朗上口;明白文本还具有节奏
美:读时要适当 停顿,读出节奏美。
2、 自读——理解文意
再读文本,借助注释,理解文意,说说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初解“绝
弦”。 在学生再读 课文之后,借助注释初步了解课文内容后再说说题目《伯牙
绝弦》是什么意思。学生依托注释解释是“伯 牙断绝了琴弦”,此时可加以引导,
使学生明白文言的理解并不是机械地生搬硬套、以词解词,而是可以 根据需要,
变通理解为“伯牙不再弹琴了”。
3、品读——领悟文境
1)品读伯牙 对友谊的忠贞:A、文中哪句话也写伯牙伯牙不再弹琴了?学生
交流找出“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 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B、你读
出了什么?抓住重点词语感受伯牙的决绝。C、伯牙为什么要绝弦 ,课文到底怎
样来描写伯牙绝弦这件事?请同学自读课文,说说伯牙绝弦的原因。学生有的读,
有的批注……几分钟结束,学生交流,回答。学生甲回答:“钟子期死了,伯牙
认为世界上再没有自己的 知音了,所以他就绝弦不弹琴了。”
2)深究“知音”,懂得“知音”的真谛:A、何谓知音,伯牙与 钟子期是知音
吗?学生抓住文本语言“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必得之。”进行感悟,
懂 得“知音”的含义。B、拓展语言,进一步悟得“知音”的真谛。文本中写到,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 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峨峨兮若
泰山”“洋洋兮若江河”与我们今天是表述形式不 一样,这时教师须作适当点拨,
引导他们理解这两个句子的意思:“太妙了,从你弹奏的乐曲中,我好像 感受到
一座高大的泰山出现在面前。”“太妙了,从你弹奏的乐曲中,我好像感到有一
条宽广的 江河出现在我面前。”在理解语句的基础上,再让学生自读、想像伯牙
弹琴时,还可能会“志”在什么? 钟子期又会“得”什么?这一读,旨在发散学
生的思维。果然学生通过感知课文内容,已能感受文本以外 的内容,他们思维活
跃,有的说:“伯乐志在清风,钟子期曰‘善哉,徐徐兮若清风。’”有的说:



“伯牙志在明月,钟子期曰:‘善哉,朗朗兮若皎月。’”……在深入的理解中,
学生有了新的语言习得——创造性地模仿了文言文语言,并走进了文本。
当然,在品读悟文中 还应落实文言文中常见的文言词的意思。本文教学中
“善”及“之”“哉”等词的意思,是要引导学生理 解的。如“善”字,文中出
现四次,意思不同,这时就要让学生结合语境,理解意思第一、二处为“擅长 ”
的意思,三、四处为“好、妙”的意思。
4、吟咏——升华文情
1)拓展文本, 吟咏佳句。创设语境:子期死后,俞伯牙曾经来到子期的墓
前悼念他,写下了一首短歌。你们想知道吗? 音乐响起,出示诗句,学生吟咏:
“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准弹”、“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 难上难。”
“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尽瑶琴为君死”……在朗朗的吟诵声中,学生对文本中的
内涵 理解得更为深入、透彻。
2)回归文本,有感情地吟咏。这时可以有多种形式的吟咏,师生合作读,< br>生生合作读,生个性朗读等,在朗朗的书声中,把这篇文言文熟读于心。
5、背诵——积累语言
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同样对文言文也是如此,
“不积跬步,无以至 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背诵是积累的基础。文言文
的篇幅短小,但历经千淘万漉,是我们传统 文化的精髓,所以课堂内要引导背诵,
积累语言。这时,可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

小学文言文教学是课程改革带来的一方绿地,但要想使这块土地变得肥沃、
富饶,惟有引导学生理解“文 言”,热爱“文言”,做到“文”与“言”如琴瑟
那般和谐。

天时地利人和图片-薄谷熙来


人的心理-九段秘书


五角星的折法-阳光明媚


婴儿健康-主要人物


花朵图片大全-七年级生物教学反思


寻梦记-中秋节作文600字大全


麦克风没声音怎么设置-刘备访贤歇后语


encore是什么意思-清明几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