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顾茅庐 教师用稿
洁面乳-大闹天宫影评
《中国古代小说选读》——《司马徽再荐名士 刘玄德三
顾茅庐》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积累并鉴赏古代小说精美的语言。
2.解读‚于‘无’之笔‛的表达技巧(人物出场——诗词
与环境)。
3.借鉴‚于无之笔‛,化为自己作文的技法。
学习重点
‚于‘无’之笔‛的笔法
学习难点
虚无之妙、烘托之技
预习案
一、作者与作品简介
罗贯中(1330?~1440?)元末明初小说家、戏曲家。
名本,字贯中,杭州人。罗贯中‚有志图王者‛,后来朱
元璋这样的‚真主‛一统天下,其政治抱负落
空,而致力
于小说创作。有《三国志通俗演义》《隋唐志传》《残唐五
代史演义传》和《三遂平
妖传》等。《三国志通俗演义》
以宏大的结构描绘了三国时期复杂的政治军事斗争,起自
黄巾起
义,终于西晋统一。描绘了统治者的残暴和丑恶,
反映了动乱时代人民的痛苦和对清明政治、对仁君的向
往,体现了鲜明的‚拥刘反曹‛倾向。它把历史和文学自
然结合,富有浪漫色彩。
二、积累
(一)美字雅词积累【能注音或写字】
倥偬( )
潺湲( ) 贵胄( ) 鼎鼐
( ) 滥叨( )社稷( ) 鄙悃( )
揲蓍( ) 羽扇纶( )巾 羞赧( ) 身
披鹤氅(
) 箪食( )壶浆
(二)佳句积累
【人物性格】一少年拥炉抱膝,歌曰:
‚凤翱翔于千仞兮,
非梧不栖;士伏处于一方兮,非主不依。乐躬耕于陇亩兮,
吾爱吾庐;聊寄
傲于琴书兮,以待天时。‛
【人物肖像】(玄德见孔明)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
纶巾,身披鹤氅,飘飘然有神仙之概。
【世事评论】(而作歌曰:)‚苍天如圆盖,陆地似棋局;
世人黑白分,往来争荣辱:荣者自安
安,辱者定碌碌。南
阳有隐居,高眠卧不足!‛
【环境描写】
1.南阳城西二十里
,一带高冈枕流水:高冈屈曲压云
根,流水潺潺飞石髓;势若困龙石上蟠,形如单凤松阴里;
柴
门半掩闭茅庐,中有高人卧不起。修竹交加列翠屏,四
时篱落野花馨;……
2.……彤云密布。行无数里,忽然朔风凛凛,瑞雪霏
霏:山如玉簇,林似银妆。
三、整体感知
提示:速度全文,获得总体印象,然后勾画出每一次拜访
中的关键语句,理清故事发展的脉络。
本文可分两部分
1. 司马徽再荐名士(第1自然段)
①元直一荐
②司马再荐
关键语句
①“峨冠博带,道貌非常”
以这样的打扮暗示其隐士身份,使求贤若渴的刘备误以为
是孔明。
②“此莫非即孔明也”
引出了要推荐和探访的对象。
③“元直临行,荐南阳诸葛亮,其人若何”
说明徐元直曾推荐过诸葛亮,引出司马徽的再荐。
④“每自比于管仲、乐毅,其才不可量也”
⑤“可比兴周八百年之姜子牙,旺汉四百年之张子房”
后两句从诸葛亮的自比和司马徽的他
比,介绍了孔明的治
国才智,更引起了刘备拜见孔明的兴趣。
2. 刘玄德三顾草庐
①一顾草庐,未见诸葛,巧遇崔州平
关键语句:
遥望山畔,数人荷锄耕于田间
卧龙居处之诗
行数里,勒马回
观隆中景物,果然山不高而秀雅,水
不深而澄清;地不广而平坦,林不大而茂盛;猿鹤相亲,
松
篁交翠,观之不已。
忽见一人,容貌轩昂,风姿俊爽,头戴逍遥帽,身穿
皂布袍,杖藜从山僻小路而来。
此必卧龙先生也。
方今天下大乱,四方云扰,欲见孔明,求安邦定国之
策。
②再顾草庐,不遇孔明,邂逅石广元、孟公威、诸葛
均、黄承彦
关键语句:
三人回至新野,过了数日,玄德使人探听孔明。
行无数里,忽然朔风凛凛,瑞雪霏霏;山如玉簇,林
似银装。
酒店中有人作歌
二公谁是卧龙先生?
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
备久慕先生,无缘拜会„„实为万幸
玄德视之,见小桥之西„„独叹梅花瘦
“此真卧龙矣!”滚鞍下马
③三顾草庐,喜逢诸葛,倾听安邦定国之策。
第
1 页 共 4 页
关键语句:
上都有诸葛亮的影子但都不能代表诸葛亮的全貌,只是大
玄德回新野后,光阴荏苒,又早新春。
致看出诸葛亮既有雄才大略,又有隐士风度,既有远大抱
关、张闻之不悦。
负,又要等待明主。作者层层烘托,反复渲染,一步步塑
玄德见孔明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造诸葛亮的形象。
氅,飘飘然有神仙之概。
从下面的列表中我们更能清楚地看到这点。
司马德操之言,徐元直之语,岂虚谈哉?
一顾草庐 二顾草庐 三顾草庐
将军奈何舍美玉而求顽石乎? 诗歌
作者 诸葛亮 石广元1 孟公威2 诸葛均3
将军欲成霸业,北让曹操占天时,南让孙权占地利,诸葛亮
将军可占人和。先取荆州为家,后即取西川建基业,以成形式 五言 七言 骚体
五言 内容
鼎足之势,然后可图中原也。
表现了对世事的冷眼观察和隐者的恬淡自适
亮久乐耕锄,懒于应世,不能奉命。
1对怀才不遇的嗟叹
身未升腾思退步,功成应忆去时言。只因先主丁宁后,2对纷乱世事的无奈及歌者的自我安慰
星落秋风五丈原。 3暗示诸葛亮对隐居
三. 理清人物关系 生活的热爱以及隐居
求贤方:刘备 、张飞 、关羽 的目的是等待明主
表现诸葛亮隐居山林而内心却充
媒介:徐元直、司马徽 塞着安抚天下的郁勃之气
被顾者:诸葛亮 密友:徐元直 崔州平 石广元 作用
表现诸葛亮思想中道家“出世”的一面
孟公威
1、2表现诸葛亮用世思想和隐逸思想的矛盾
家人:童子
诸葛均 黄承彦 3儒家积极用世的思想占据了主导地位
四.
感受鉴赏——“于‘无’之笔”的技法 景物 特点 优雅 透明纯洁 新春
1. 虚、实关系的处理 作用 烘托诸葛亮的高人雅致
烘托诸葛亮的
清代学者章学诚曾指出《三国演义》是“七实三虚”,高洁及刘备求贤若渴的心情
暗示着探访诸葛亮的成
即主要人物、主要事件是实有的,而事件进程及人物言行功与欣喜
的具体细节是虚构的。 人物 特点 崔州平纵论国事
石广元、孟公威,
《三国演义》:作者虚构出大量生活细节,详细描写高吟独善其身,兼济天下
诸葛亮雄才大略,三分天下
了“三顾”的具体过程以至于季节特点、沿途景色等,有作用
烘托出诸葛亮出世的一面
暗示诸葛亮
非常生动的语言、动作、行为的描写。这就使故事具有了出世与入世的矛盾
正面塑造出诸葛亮辅佐刘备一展
生活实感,更加具体生动,也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鲜明。
雄才的形象
2. 层层烘托的出场艺术 毛宗岗的评论
古代小说常用
的人物出场方法是:在人物正式出场之见孔明之居,则极其幽雅;见孔明之童,则极其古淡;
前,层层烘
托,反复渲染;在正式出场后,再通过对人物见孔明之友,则极其高超;见孔明之弟,则极其旷逸;见
言
行的描写,使人物的基本特点得到更鲜明的表现。
孔明之丈人,则极其清韵;见孔明之题咏,则极其俊妙。
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被塑造为智慧的化身,为不待接席言欢,而孔明之为孔明,于此领略过半矣!
充分写出此人的重要性、神秘性,作者便层层烘托,反复
渲染。
诸葛亮、王熙凤出场艺术欣赏
司马徽再荐名士,极力渲染诸葛亮才能可与姜子牙、 提起古
典小说中的人物出场,不能不说《三国演义》
张良相比,不仅使刘备想求得此人辅佐自己,也使读者欲中
诸葛亮和《红楼梦》中的王熙凤。他们各具特色的“亮
见诸葛之面目,以睹其风采,观其才气。一顾草庐
,数人相”,不仅契合了两个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而且在两部
荷锄于田间,吟唱卧龙先生所作的歌,烘
托出了隐逸生活作品中起着“关键”作用。欣赏两人非同凡响的“闪亮登
的惬意;尤其是对隆中景物的描
绘,俨然一派世外桃源风场”,我们不能不为作者的艺术匠心所深深折服。
光,这样的风景描写用意在于暗示诸葛亮是一个隐者。那 先说说诸葛亮。诸葛亮出场较晚,直至第3
7回刘备
么,一个隐者愿意帮助刘备匡扶汉室吗?在此设置了一个三顾茅庐时他才与读者见面。当时,曹
操已基本荡平了北
悬念。二顾草庐,邂逅石广元、孟公威,用来陪衬诸葛亮,方,正欲乘胜南下。在此关
键之时,作者以浓墨重彩描写
从而更加渲染了求访孔明之不易。刘备来到庄前,“淡泊诸葛亮出山,为后
文突出他扭转乾坤、实现三分天下做了
以明志,宁静以志远”以及诸葛均的诗句自然使刘备误以强有力的
铺垫,在整部小说中起着“提纲挈领”的作用。
为诸葛亮。接着又把“骑驴过小桥”的黄承彦认作孔明, 《三国志》中算上徐庶荐诸葛以及刘备访贤
,总共只
因为其诗充满着闲情逸致。作者所写的陪衬人物,人人身六十来字,真正写“三顾茅庐”的,仅
“凡三往乃见”五
第 2 页 共 4 页
言而已;而《三国演义》中竟洋洋
洒洒花费了三个章回的
笔墨大敷大染,将五个字抻了又抻,稀释成一篇腾挪跌宕、
起伏不平的千
古奇文。
作者对诸葛孔明的出现真可谓是“铺垫”到家,铺了
又铺,垫了又垫,层层烘托,无以复加,超乎想象。
水镜伏龙凤雏说为第一层铺垫。刘备跃马檀溪,落魄
不堪,惊闻水镜曰“伏龙、凤雏,两人
得一,可安天下”。
一再急急追问“伏龙、凤雏何人也?”水镜抚掌大笑只言
“好!好!”不吐
真言,让读者和刘备一样如坠五里雾中。
其中故事一波三折,吊足了人的胃口。同时,作者在不经
意间运用环境描写予以点缀铺垫,使故事前呼后应,浑然
天成。水镜庄上的石床松轩和卧龙冈里的草庐
瑶琴等一脉
相承,即可体味作者之用心良苦。
单福用兵为第二层铺垫。俗语云,真人不
露相,露相
非真人。单福甫拜军师即大显身手,计取樊城,大败曹军。
然此高士竟非卧龙,着实
让人一惊。顿感山外有山,天外
有天。使得孔明尚未展才已见才高八斗,不同凡响。
走
马荐诸葛为第三层铺垫。徐庶(单福)将其行其好其
身世背景一一备述,更有“以某比之,譬犹驽马并麒
麟、
寒鸦配鸾凤耳”的“自比”和“若得此人,无异周得吕望、
汉得张良也”的“他比”,显出
了孔明的“庐山面目”,但
一句“不可屈致”又体现了其高不可攀之傲态。此时作者
将水镜所埋
之线挑开,却又伏下三顾茅庐之笔。
司马徽再荐诸葛为第四层铺垫。水镜先生司马徽再次
出现,一方面与前文呼应,另一方面是对孔明侧面烘托的
又一次延伸。极力赞誉孔明的雄才大略。
接下来究竟有几层铺垫实在有些说不清了。还是让我
们看看毛宗岗之点评吧:“见孔明之居
,则极其幽雅;见
孔明之童,则极其古淡;见孔明之友,则极其高超;见孔
明之弟,则极其旷逸
;见孔明之丈人,则极其清韵;见孔
明之题咏,则极其俊妙。不待接席言欢,而孔明之为孔明,
于此领略过半矣!”
写两顾茅庐有几千字,虽然孔明一面不露,却无处不
显孔明身影:
农人们所咏、诸葛均所唱、黄承彦所吟,极
显卧龙澹泊宁静之志;崔州平、石广元、孟公威的慨叹歌吟,既显卧龙之才之志,又显孔明有志必为之勇,正衬之
中还兼反托。
以上种种,
再加刘玄德一片虔诚之心,如永夜望曙、
久旱盼雨一般,孔明出山便水到渠成,已呼之欲出了。
大贤高卧是最后一层铺垫。如果说以上主要是通过他
人来“旁衬”的话,三顾茅庐中,作者
却又别出心裁让孔
明“自垫自衬”,且又融会于日常随意之举中:孔明先兀
然高卧,旁若无人,
大梦初醒,抱膝长吟,极显其优雅。
至此,已为大贤“登场”做足了铺垫,诸葛亮可以“亮相”
了。
读书至此,人们不禁要问,这位旷世大贤的表演真能
对得起这些铺衬吗?统观全书
,在他出场后的六十多回中,
他的一举一动无不影响着“国际”关系,左右着时局变化:
舌战群
儒、草船借箭、借东风、空城计、七擒孟获、六出
祁山、秋风五丈原等一幅幅著名片段,既凸显出诸葛亮
神
机妙算、忠心耿耿、流芳百世的光辉形象,也成了全书的
精华。再回顾他那出场时候的从容不
迫,你也只能说,非
如此写不可了。
真可谓:大贤岂可轻出山,千呼万唤方露面。
再看王熙凤。《林黛玉进贾府》在《红楼梦》里的重
要性,不亚于“三顾茅庐”在《三国演
义》中的重要性。
这一回里,作者通过林黛玉的眼光让书中的重要人物一个
个“走台”,其中对
王熙凤的描写,无论是正面特写还是
侧面烘托都令人叹为观止。
对比之中写熙凤,先声
夺人显不同。王熙凤出场时,
作者采用了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写作手法。正当贾母说
多配一料
丸药时,“一语未了,只听后院中有人笑声,说:
‘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人未到,声先闻。这
句平
常的话看似无奇,可要注意那个特定的语言环境——在贾
府,其他人个个皆敛声屏气,恭肃
严整。邢夫人、王夫人、
贾氏三春等莫不如此,连初来乍到的林黛玉,尽管是老祖
宗疼爱的外孙
女,也得“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也难怪
听了王熙凤那放肆的笑语,林黛玉的第一感觉,就是此人实在“放诞无礼”,并深为此而“纳罕”。“只见一群媳妇
丫鬟围拥着一个人从后房门进来。”“一
群”说明人数众多,
“拥”字可见众星捧月,“媳妇”供王熙凤驱使,“丫鬟”
供琏二奶奶使唤
,跟随的仆人阵容庞大。于是在这种对比
中,我们看出这位琏二奶奶在贾府中有着特殊的身份与地
位,具有特殊的性格。
面对如此放诞无礼的出场,贾母可并不生气,却是“笑
道”:
“„„他是我们这里有名的一个泼皮破落户儿„„你
只叫他‘凤辣子’就是了。”除了贾宝玉,全府上下
再无
一人敢在贾母面前如此说笑。可见她深受贾母的宠信,正
因为万千宠爱集一身,所以才敢如
此恣行无忌。贾母的“泼
皮破落户”、“凤辣子”的戏谑之语,虽是开玩笑,却一针
见血地揭示
了人物的性格特点:泼辣和心狠手毒。
浓墨重彩绘肖像,贪婪俗气画内心。贾氏三姐妹出场时,只有轮廓描写:“第一个肌肤微丰,合中身材,腮凝
新荔,鼻腻鹅脂,温柔沉默,观之可亲。第
二个削肩细腰,
长挑身材,鸭蛋脸面,俊眼修眉,顾盼神飞,文彩精华,
见之忘俗。第三个身量
未足,形容尚小。”而王熙凤呢?
“这个人打扮与众姑娘不同,彩绣辉煌,恍若神妃仙子:
头上
戴着金丝八宝攒珠髻,绾着朝阳五凤挂珠钗„„一双
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
,粉
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头上、项上的饰物放
着珠光宝气,全身上下衣裙华贵而
绚丽。一略一详,一简
洁一铺陈,在写出了贾氏三姐妹美丽的神韵和高贵的气质
的同时,暗示了
王熙凤的贪婪及俗气,侧面反衬出她内心
世界的空虚。再仔细一瞧,那“丹凤三角眼”、“柳叶吊梢第 3 页 共 4 页
眉”,苗条的身量,“风骚”的体格,不露的威风,使人
感
觉这位贵族少奶奶年轻美丽、貌似可人实则可畏。
表面亲近林黛玉,实向主子讨欢心
。下一步,先刻意
地夸奖林黛玉长得“标致”,又做作的同情林的身世,没
想到却触及了老祖宗
的痛处。让人叫绝的是,刚刚还“用
帕拭泪”,转瞬便“转悲为喜”,而她的“善变”是“唯贾
母脸色是瞻”;接下来,“忙携黛玉之手”,问她:“妹妹几
岁了?可也上过学?现吃什么药?在这里不
要想家,想要什么
吃的,什么玩的,只管告诉我;丫头老婆们不好了也只管
告诉我。”一连串的
发问,聪慧灵秀的林黛玉却一个字也
未回答,为什么呢?一是因为王熙凤不给她回答的机会,
二
是因为自己寄人篱下而恪守的“步步留心,时时在意,
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惟恐被人耻笑
”的原
则。而林黛玉的不回答正是对王熙凤表演的反衬。细细琢
磨这话,会发现两种口气在里头
——一是炫耀其身份。她
与林黛玉虽属同辈,口气却极像一个主人在对一个怯生生
的孩子说话;
二是表示自己的热情。在贾母面前向林黛玉
大献殷勤,目的却是讨好贾母。这种虚伪的热情在贾母处吃饭时也有具体的表现。“贾母正面榻上独坐,两边四张
空椅,熙凤忙拉了黛玉在左边第一张椅上坐
了,黛玉十分
推让”,而这既赢得黛玉好感,又讨了贾母欢心。凡此种
种无不表明王熙凤是个精
于察言观色,善于逢迎取宠的
人。
真可谓:对比之中显不同,烘托之中见性情。
综观上述两人的精彩出场,我们不难看出,在表现手
法上,不管是铺垫还是对比,都是偏重
于侧面着笔,从不
同的角度或不同的对象出发,“聚焦”于中心人物身上,
或绘其形或写其神。
可以看出,这种笔法既便于交代人际
环境又能够刻画中心人物,往往一笔两写,一举数得,显
得
经济又显豁。这种写法对学生描写、刻画人物不无借鉴
和启示。
(二)它山之石:“于‘无’之笔”对我们写作的有益启
示。
露中有藏法
有一次,宋徽宗以 “深山藏古寺”为题作画,有的
在半山腰画一座古寺,有的在深山老林中画
一古寺,有的
在两峰耸峙的山谷中露出寺庙的一角红墙。而有位画家别
出心裁,只画了一个老和
尚在山脚下的小溪边挑水,巧妙
的将古寺“藏”于深山,独到的构思让人拍案叫绝。
“山欲高
,画出之则不高,烟霞锁其腰则高矣。水欲
远,尽出之则不远,掩映断其脉则远矣。”(郭熙《林泉高<
br>致·山水训》)运用露中有藏的手法,画家可以“借一芽
萌而绘春光似海,画一叶落而写秋意如杀
,露一爪以示云
海神龙,流片霞以呈天宇空阔”(蒯大申),在尺幅之间描
绘大千世界。这种手
法,能把广袤的现实内容压缩在有限
的画幅之中,既可扩大艺术的容量,又能使意境显得更加
深
远。
一幅迎风招展的酒帘可以引导欣赏者去想象隐藏在
竹林背后的酒家;一个挑水的老和尚能
够启发欣赏者联想
到深藏在深山中那香火缭绕的古寺。画法与文理相通。作
文时将要表现的某些
对象巧妙的隐藏于显露出来的对象
之中,可以激发欣赏者的想象力,让欣赏者在作品的“露”
的
引导、启发下,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形象储备,进行
补充和再创造,从中得到极大的审美满足。恰当运
用此法,
能够取得以简胜丰、以少胜多的艺术效果。当然,什么要
“藏”,什么应“露”,需要
精心构思。
[例文]
鞋架
床似乎太高,于是床下摆了个鞋架。鞋架是用几块木
板钉成的,极简陋。
春:鞋架上,摆着一双大号解放鞋,鞋上有破洞,散
发着难闻的臭味儿。
夏:鞋架上
,并排着两双鞋,一双是大号解放鞋,一
双是红色高跟鞋。解放鞋打了补丁也不再那么臭;高跟鞋
几乎没有什么异味儿
秋:鞋架上,并排摆着两双鞋,一双是红色高跟鞋,
一双是中号黑皮鞋
。高跟鞋很整洁,似平还有股香水味儿;
黑皮鞋油光锃亮,属于挺时髦的那种。
冬:鞋架上,摆着一双大号解放鞋,鞋上有破洞,散
发着难闻的臭味儿。
(作者:魏金树。选自《中外微型小说荟萃》)
“现实空间可以靠欣赏者的想象来拓展,时间
过程也
能够利用欣赏者的想象来延伸。”作者只写了春夏秋冬鞋
架上的鞋子,而将人物活动隐藏
起来,但读者可以从鞋子
的变化中去想象那隐藏其中的栩栩如生的人物和生动曲
折的故事。它留
下广阔的空间让读者驰骋想象,使读者在
积极、主动的创造中享受审美的愉悦。
巩固案
一、基础等级
假设没有刘备的三顾茅庐,诸葛亮是不是就终老山
林?请展开想象,阐述自己的理由。
二、发展等级
课外阅读《三国演义》,以自己感兴趣的人物、情节
或语言
等角度作专题研究,可参考一些文献资料,用两周
左右的时间,写一篇不少于2000字的研究性小论文
。
第 4 页 共 4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