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研小论文 探索与实践生活中的数学原型_数学论文

巡山小妖精
686次浏览
2021年01月12日 05:47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浪子心声歌词-新闻稿撰写

2021年1月12日发(作者:尤锦)



教研小论文 探索与实践生活中的数学原型_数学论文
数学不仅具 有他严谨性的一面,而且还有他本身的内在美,面向21世纪的数学教学,我
们的理念是“人人学有价值 的数学,有价值的数学应当为人人所学,不同的人学不同的数学”,
“数学教育应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情 感,将数学与学生的生活、学习联系起来,学习有活力
的、活生生的数学”。这一理论在数学(1~6年 级)教材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基于此,我对
本课题的研究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是在生活中,领 略数学的别开生面,其次是在文
学中,体会数学的妙趣横生,再次是在课堂上,体验数学的扣人心弦,最 后是在课堂后,体
验数学的实践妙用。总之,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尽可能地创设一些生动、有趣、贴近生 活的
例子,把生活中的数学原型生动地展现在课堂中,使学生眼中的数学不再是简单的数学,而
是富有情感、贴近生活、具有活力的东西。
有人说,数学枯燥乏味,我想他只是看到 了数学的严谨性,没有体会出数学的内在美。
华罗庚说过:“就数学本身而言,是壮丽多彩、千姿百态、 引人入胜的……”。面向21世纪的
数学教学,我们的理念是“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有价值的数学应当 为人人所学,不同的人
学不同的数学”,“数学教育应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将数学与学生的生活、 学习联系起
来,学习有活力的、活生生的数学”。这一理论在数学(1~6年级)教材中得到了充分的体 现。
如何根据教材的特点,把枯燥的数学变得有趣、生动、易于理解、让学生活学、活用、从而
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与实践能力呢?通过反复思考,我认为从课堂教学入手,联系生活实际
学数学;把生 活经验数学化,把数学问题生活化。
一、在生活中,领略数学的别开生面
中科院研究所研究员张梅玲老师在《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讲座中讲到:“教师
要尽量还原教材的生 活本色,能从生活中引入的,尽量从生活中引入。”数学其实就存在于
我们的身边。
在 教学“年、月、日的认识”一课时,我提出关于小朋友过生日的数学问题:“青青今年9
岁,过了9个生 日,青青的爸爸今年36岁,也过了9个生日,但是青青的爸爸从未漏掉过
任何一个生日,这究竟是为什 么呢?”我话音刚落,学生们已经轻声讨论起来,他们说什么
也不相信这是真的。此时,“问则疑,疑则 思”的效果表现了出来,我于是马上在学生浓得化
不开的兴趣中带着学生学习了有关闰年的知识,学生们 马上恍然大悟,原来生活中的数学这
么有趣。
这样的内容恰好体现了数学的现实、有趣、 有用的特点,它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因为它
有着熟悉的生活背景,有着学生乐于参与的空间,让学生们去 思考、去想象、去创造。挖掘
数学内容中的生活情景,让数学贴近生活,让学生充分体会到生活中充满数 学,感到生活真
有趣,数学真有趣。


二、在文学中,体会数学的妙趣横生。
数学是一门重要的工具学科,它涉及到方方面面,就是在文学中,应用也极其广泛。
如电 视连续剧《宰相刘罗锅》中就有这么一首观残花的小诗:“一片两片三四片,五片六
片七八片,九片十片 十一片,飞入草丛都不见”。这首小诗先是平淡无味的数数,产生悬念,
后来笔峰急转,突出佳句,使全 诗妙趣横生。
又如,在寿联中也隐藏着有趣的数学题,上联是:花甲重开,又加三七岁月。下联 是:
古稀双庆,更多一度春秋。要知道这幅对联中所贺老寿星有多少岁吗?我们可以用两道乘加
的混合计算题来解决。(上联中的“花甲”是指60岁,“花甲重开”就是两个60,三七岁月是21
岁 ,即:60×2+3×7=141。下联中的“古稀”是70岁,“古稀双庆”就是两个70岁,“一度春秋”< br>



就是1年,即:70×2+1=141。)
对子对 得妙,而且用上了有关数学的趣味知识,如果用这样的对联来为乘加这一类混合
运算的课堂做结尾,肯定 是回味无穷的。
好诗、好对子来源于生活,精心提炼加工以后,高于生活,可以从中体会到语言 的优美。
数字、图形和数学题,同样来自生活,通过科学的抽象与概括,揭示生活中的内在规律,蕴涵着一种和谐的数学美。和文字相结合,又体现出一种绝妙的意境美。


品头论足-爱火烧


中华名人故事-师旷论学


微博英文名字大全-铭记的近义词


士兵突击剧情-单相思


北京美食-英语作文求职信


附子的功效与作用-继续的反义词


电视背景墙壁纸-祭奠英烈


装了声卡驱动没声音-推广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