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初一数学的小论文

玛丽莲梦兔
747次浏览
2021年01月12日 06:03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方瑞娥-领域的意思

2021年1月12日发(作者:莫德惠)


关于初一数学的小论文
初一数学小论文篇一:
生活中的数学
什么是数学?百科全书上是这么定义的,数学是研究数量、结构、
变化以及空间模型等概念 的一门学科。透过抽象化和逻辑推理的使用,
由计数、计算、量度和对物体形状及运动的观察中产生。可 能你仍然
不明白何为数学。通俗的说,数学就是一门关于计算的课程。
那么,数学到底体 现在哪里呢?事实上,我们的生活中,数学无
处不在。精密的数学竟然能跟拿袜子扯上边。关于拿多少只 袜子能配
成对的问题,答案并非两只。我敢担保在冬季黑蒙蒙的早上,如果我
从装着黑色和蓝色 袜子的抽屉里拿出两只,它们肯定无法配成一对。
但是如果我从抽屉里拿出3只袜子,我敢说肯定会有一 双颜色是一样
的。不管成对的那双袜子是黑色还是蓝色,最终都会有一双颜色一样。
当然只有当 袜子是两种颜色时,这种情况才成立。如果抽屉里有3种
颜色的袜子,例如蓝色、黑色和白色,你要想拿 出一双颜色一样的,
则至少要取出4只袜子。如果抽屉里有10种不同颜色的袜子,你就
必须拿 出11只。根据上述情况总结出来的数学规则是:如果你有N
种类型的袜子,你必须取出N+1只,才能 确保有一双完全一样。
说完拿袜子,让我们讨论一下燃烧绳子的方法。一根绳子,从一
端 开始燃烧,烧完需要1小时。现在你需要在不看表的情况下,仅借
助这根绳子和一盒火柴测量出半小时的 时间。你可能认为这很容易,
你只要在绳子中间做个标记,然后测量出这根绳子燃烧完一半所用的


时间就行了。然而不幸的是,这根绳子并不均匀,有些地方比较粗,
有些地方却很细, 因此这根绳子不同地方的燃烧率不同。也许其中一
半绳子燃烧完仅需5分钟,而另一半燃烧完却需要55 分钟。面对这
种情况,似乎想利用上面的绳子准确测出30分钟时间根本不可能,
但是事实并非 如此,大家可以利用一种创新方法解决上述问题,这种
方法是同时从绳子两头点火。绳子燃烧完所用的时 间一定是30分钟。
同样类似的问题还有火车相向而行问题。两列火车沿相同轨道相
向而 行,每列火车的时速都是50英里。两车相距100英里时,一只
苍蝇以每小时60英里的速度从火车A 开始向火车B方向飞行。它与
火车B相遇后,马上掉头向火车A飞行,如此反复,直到两列火车相
撞在一起,把这只苍蝇压得粉碎。苍蝇在被压碎前一共飞行了多远?
我们知道两车相距100英里,每 列车的时速都是50英里。这说明每
列车行驶50英里,即一小时后两车相撞。在火车出发到相撞的这一
小时,苍蝇一直以每小时60英里的速度飞行,因此在两车相撞时,
苍蝇飞行了60英里。不管 苍蝇是沿直线飞行,还是沿“Z”形线路飞行,
或者在空中翻滚着飞行,其结果都一样。
日常生活中,你一定投掷过硬币。可是,你知道吗,掷硬币并非
最公平的。人们认为这种方法对当事人双 方都很公平。因为他们认为
钱币落下后正面朝上和反面朝上的概率都一样,都是50%。但是有趣
的是,这种非常受欢迎的想法并不正确。首先,虽然硬币落地时立在
地上的可能性非常小,但是这种可 能性是存在的。其次,即使我们排
除了这种很小的可能性,测试结果也显示,如果你按常规方法抛硬币,


即用大拇指轻弹,开始抛时硬币朝上的一面在落地时仍朝上的可能性
大约是51 %。之所以会发生上述情况,是因为在用大拇指轻弹时,有
些时候钱币不会发生翻转,它只会像一个颤抖 的飞碟那样上升,然后
下降。如果下次你要选择,你应该先看一看哪面朝上,这样你猜对的
概率 要高一些。但是如果那个人是握起钱币,又把拳头调了一个个儿,
那么,你就应该选择与开始时相反的一 面。
总之,数学在生活中无处不在。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生活中处处藏着数学的奥 妙,我曾看见过这
样的一个报道:一个教授问一群外国学生:“12点到1点之间,分针
和时针 会重合几次?”那些学生都从手腕上拿下手表,开始拨表针;
而这位教授在给中国学生讲到同样一个问题 时,学生们就会套用数学
公式来计算。评论说,由此可见,中国学生的数学知识都是从书本上
搬 到脑子中,不能灵活
运用,很少想到在实际生活中学习、掌握数学知识。从这以后,
我开 始有意识的把数学和日常生活联系起来。有一次,妈妈烙饼,锅
里能放两张饼。我就想,这不是一个数学 问题吗?烙一张饼用两分钟,
烙正、反面各用一分钟,锅里最多同时放两张饼,那么烙三张饼最多
用几分钟呢?我想了想,得出结论:要用3分钟:先把第一、第二张
饼同时放进锅内,1分钟后,取出 第二张饼,放入第三张饼,把第一
张饼翻面;再烙1分钟,这样第一张饼就好了,取出来。然后放第二< br>张饼的反面,同时把第三张饼翻过来,这样3分钟就全部搞定。我把
这个想法告诉了妈妈,她说, 实际上不会这么巧,总得有一些误差,


不过算法是正确的。看来,我们必须学以致用,才 能更好的让数学服
务于我们的生活。
数学就应该在生活中学习。有人说,现在书本上的知 识都和实际
联系不大。这说明他们的知识迁移能力还没有得到充分的锻炼。正因
为学了不能够很 好的理解、运用于日常生活中,才使得很多人对数学
不重视。希望同学们到生活中学数学,在生活中用数 学,数学与生活
密不可分,学深了,学透了,自然会发现,其实数学很有用处。
生活中处 处有数学,比如说抽屉原理,“任意367个人中,必有
生日相同的人。”“从任意5双手套中任取6只 ,其中至少有2只恰为
一双手套。”“从数1,2,...,10中任取6个数,其中至少有2个数为< br>奇偶性不同。”......
大家都会认为上面所述结论是正确的。这些结论是依据什么原 理
得出的呢?这个原理叫做抽屉原理。它的内容可以用形象的语言表述
为:
“把 m个东西任意分放进n个空抽屉里(m>n),那么一定有
一个抽屉中放进了至少2个东西。”
在上面的第一个结论中,由于一年最多有366天,因此在367人
中至少有2人出生在同 月同日。这相当于把367个东西放入366个抽
屉,至少有2个东西在同一抽屉里。在第二个结论中, 不妨想象将5
双手套分别编号,即号码为1,2,...,5的手套各有两只,同号的两
只是一 双。任取6只手套,它们的编号至多有5种,因此其中至少有
两只的号码相同。这相当于把6个东西放入 5个抽屉,至少有2个东


西在同一抽屉里。
抽屉原理的一种更一般的表述为:
“把多于kn个东西任意分放进n个空抽屉(k是正整数),那 么一
定有一个抽屉中放进了至少k+1个东西。”
利用上述原理容易证明:“任意7个整 数中,至少有3个数的两
两之差是3的倍数。”因为任一整数除以3时余数只有0、1、2三种
可能,所以7个整数中至少有3个数除以3所得余数相同,即它们两
两之差是3的倍数。
如果问题所讨论的对象有无限多个,抽屉原理还有另一种表述:
“把无限多个东西任意分放进n个 空抽屉(n是自然数),那么一
定有一个抽屉中放进了无限多个东西。”
抽屉原理的内容 简明朴素,易于接受,它在数学问题中有重要的
作用。许多有关存在性的证明都可用它来解决。
1958年67月号的《美国数学月刊》上有这样一道题目:
“证明在任意6个人的集会上,或者有3个人以前彼此相识,或
者有三个人以前彼此不相识。”
这个问题可以用如下方法简单明了地证出:
在平面上用6个点A、B、C、D、E、 F分别代表参加集会的任意
6个人。如果两人以前彼此认识,那么就在代表他们的两点间连成一
条红线;否则连一条蓝线。考虑A点与其余各点间的5条连线AB,
AC,...,AF,它们的颜色不 超过2种。根据抽屉原理可知其中至少有
3条连线同色,不妨设AB,AC,AD同为红色。如果BC, BD,CD3


条连线中有一条(不妨设为BC)也为红色,那么三角形ABC即一个红色三角形,A、B、C代表的3个人以前彼此相
识:如果BC、BD、CD3条连线全为蓝 色,那么三角形BCD即一
个蓝色三角形,B、C、D代表的3个人以前彼此不相识。不论哪种情
形发生,都符合问题的结论。
六人集会问题是组合数学中著名的拉姆塞定理的一个最简单的特例,这个简单问题的证明思想可用来得出另外一些深入的结论。这
些结论构成了组合数学中的重要 内容-----拉姆塞理论。从六人集会问
题的证明中,我们又一次看到了抽屉原理的应用。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比如说一元一次方程,通常形式是kx+b=0(k,
b为常数,且k≠0)。一元 一次方程属于整式方程,即方程两边都是整
式。一元指方程仅含有一个未知数,一次指未知数的次数为1 ,且未
知数的系数不为0。我们将ax+b=0(其中x是未知数,a、b是已知数,
并且a≠ 0)叫一元一次方程的标准形式。这里a是未知数的系数,b
是常数,x的次数是1。ax=b
1,当a≠0,b=0时,方程有唯一解,x=0;
2,当a≠0,b≠0时,方程有唯一解,x=ba。
3,当a=0,b=0时,方程有无数解
4,当a=0,b≠0时,方程无解
例:(3x+1)2-2=(3x-2)10-(2x+3)5
5(3x+1)-10×2=(3x-2)-2(2x+3)
15x+5-20=3x-2-4x-6


15x-3x+4x=-2-6-5+20
合并同类项!!!!!!!
16x=7
x=716
示例:小明把压岁钱按定期一年存入银行。当时一年期定期存款
的年利率为1.98%,利息税的税率为20%。到期支取时,扣除利息税
后小明实得本利和为507. 92元。问小明存入银行的压岁钱有多少元?
解:设小明存入银行的压岁钱有x元,则到期支取时,利息 为1.98%x
元,应缴利息税为
1.98%x×20%=0.00396x元,
x+0.0198x-0.00396x=507.92
1.01584x=507.92
∴x=500
答:小明存入银行的压岁钱有500元。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还有统计图:第五次人口普查。
数学,就像一座高峰,直插云霄,刚刚开始攀登时,感觉很轻松,
但我们爬得越高,山峰就 变得越陡,让人感到恐惧,这时候,只有真
正喜爱数学的人才会有勇气继续攀登下去,所以,站在数学的 高峰上
的人,都是发自内心喜欢数学的。记住,站在峰脚的人是望不到峰顶
的。
初一数学小论文篇二:
“对我来说什么都可以变成数学。”数学家笛卡儿曾这样说过。“宇


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日用之繁,无
处不用到数学。” 数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数学的身影无处不在。
初一年级的几何是较复杂的一种题目,随常常 搞得脑袋一团浆糊,
但当解开一题的喜悦感也是无法形容的。全等三角形的解题方法算是
简单的 ,但同解其他几何图形一样,也需要认真的读题目,用所给的
条件延伸出另一个或几个关键的条件用来解 题。
全等三角形的解题方法很简单,用于普通三角形的有4种,分别
是靠两个三角形的边 角边、角边角、角角边或边边边的相等而全等。
当然,三角形中也有特例,比如直角三角形,他拥有一种 他自己的解
题方法——“HL”。“H”是指直角三角形的斜边,“L”是指直角三角形的
一条 直角边。如此,一条直角边和斜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
等。直角三角形也不是只可以用那一种方 法,用于不同三角形的方法
也可以用于直角三角形的。那让我们先来热个身吧,先来看下边一道
题:(此图为自作)
如图,已知AC丄BC,AD丄BD,AD=BC,CE丄AB,DF丄AB ,垂足分别
是E、F。证明:CE=DF.
题目中已经告诉我们两个垂直条件,AC丄B C,BD丄AD,所以∴ACB
与∴BDA为直角三角形。再仔细看看图就能发现这两个Rt∴有一条公 共
边AB,再加上已知条件AD=BC,就可以证全等了:在Rt∴ACB与Rt∴BDA

AD=BC
AB=BA


所以Rt∴ACB∴Rt∴BDA(HL)
因为题目所让我们求的是CE=DF,为了求证这个就 必须求∴ACE
全等于∴DFB,首先题目告诉我们了,CE丄AB,DF丄AB,,所以这又是
两个直角三角。上面我们已经证明了一个全等,就可以利用上面全等
的条件了,因为Rt∴ACB∴R t∴BDA,所以AC=BD.又因为AB=BA,且EF为
公共边,所以AE=FB,这样就又可以用 HL来求这两个图形的全等了:
在Rt∴ACE与在Rt∴BDF中
CA=DB
AE=FB
所以Rt∴ACE∴Rt∴BDF(HL)
所以CE=DF(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
就这样,一道全等的几何体就完成了。其实只要认认 真真的读题,
将几何的基本概念掌握清楚,还是可以很容易就做出来的,可以在做
题目的时候, 在图上标标画画,这样更有助于理解。遇到很长的题目
也不要害怕一字一字的慢慢读,不要着急,静下心 来,利用自己所学
过的知识,懂得变通,灵活一些,你会发现数学还是很有趣的!
[关于初一数学的小论文]相关文章:
1.初一数学的小论文
2.关于数学的小论文3篇
3.关于数学的小论文
4.关于数学的优秀小论文
5.有关数学的小论文


6.有关数学的小论文作文
7.高中数学的小论文
8.有关数学的小论文精选
9.关于数学的小论文范例
10.关于数学的小论文精彩范文


抢凳子-房产公司招聘


情侣四字网名-蒙牛广告


诚信交友-江天一传翻译


初二数学试卷-淋雨


双黄连口服液的作用-维也纳生活圆舞曲


茶叶品牌推广-七夕节是几月几日


闻笛赋-责任心ppt


最牛的网名-醉来脱宝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