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七年级 下册文言文阅读技巧习题训练及答案
好老师-论文答辩问题
新七年级 下册文言文阅读技巧习题训练及答案
一、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
文言文阅读
1.文言文阅读
(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
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
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
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
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
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
乎众矣。
(选自周敦颐《爱莲说》)
(乙)黄杨每岁长一寸,不
溢分毫,至闰年反缩一寸,是天限之木也。植此宜生怜悯之
心。予新授一名曰“知命树”。天不使高强争
无益故守困厄为当然。冬不改柯,夏不易叶,
其素行原如是也。……困于天而能自全于天,非知命君子能
若是哉?最可悯者,岁长一寸是
已。至闰年反缩一寸,其义何居?岁闰而我不闰,人闰而己不闰,已见天
地之私;乃非止
不闰,又复从而刻之。是天地之待黄杨,可谓不仁之至,不义之甚者矣。乃黄杨不憾天<
br>地,枝叶较他木加荣,反似德之者,是知命之中又知命焉。莲为花之君子,此树当为木之
君子。莲
为花之君子,茂叔知之;黄杨为木之君子,非稍能格物
①
之笠翁
②
孰知之哉?
(选自李渔《闲情偶寄》)
【注释】①格物:穷究事物的道理。②笠翁:李渔,字谪凡,号笠翁。
(1)用“”给下面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天 不 使 高 强 争 无 益
故 守 困 厄 为 当 然。
(2)根据《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提供的部分义项,为下列加下划线字选择恰当的解释。
①其素行原如是也(________) A.朴素,质朴 B.向来,平素
②乃黄杨不憾天地(________) A.遗憾,心感不足,不满意 B.怨恨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②是天地之待黄杨,可谓不仁之至,不义之甚者矣。
(4)(甲)(乙)两文都提到
了“君子”,但各有所侧重。请结合两文内容,写出你对“君
子”形象的理解。
【答案】 (1)天不使高强争无益故守困厄为当然。
(2)B;B
(3)①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喜爱,人应当很多了。
②这样(看来)天地对待黄杨,可以说是不仁不义到了极点。
(4)莲花
虽生长在淤泥中却不沾染污秽,虽经过清水洗涤但不显得妖艳,中通外直,不蔓
不枝,香气远播,洁净挺
立,可见君子洁身自好、正直不阿、庄重质朴的坚贞品质;黄杨
虽每年只能生长一寸,闰年不长反缩,是
受到天命限制的树,但它的枝叶却比别的树更茂
盛,可见君子不争不显不露、安守困境、低调知命、宽容
大度的美好精神。
【解析】【分析】(1)本句可注意这是一个因果复句,“故(所以
)守困厄为当然”表示结
果,原因有两个,一是“天不使高”,写“天”的原因;二是“强争无益”,写
黄杨自己的原因。
故在“强”和“故”之前断开。
(2)①“其素
行原如是也”的意思是:它向来就是这样的。所以“素”的意思是“向来,平
素”,选B。②“乃黄杨不
憾天地”的意思是:而黄杨并不因此怨恨天地。所以“憾”的意思是
“怨恨”,选B。
(3)此句中重点的词有:①同,像……一样;宜,应当;众,多。②是,这样(看
来);谓
,说;至,极点。
(4)两篇文章都是借物喻人,以莲和黄杨喻指君子。甲文,“出淤泥而
不染,濯清涟而不
妖”写莲高洁质朴,喻指君子的洁身自好、庄重质朴;“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
清,
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写莲的正直,喻指君子的刚正不阿、志洁行廉;“天不使
高,强争无益,故守困厄为当然”,写黄杨不争不抢、低调知命,喻指君子的安守困境;
“乃黄杨不憾天
地,枝叶较他木加荣,反似德之者,是知命之中又知命焉”,写其不怨天
地,喻指君子的宽容大度。
故答案为:⑴天不使高强争无益故守困厄为当然。
⑵B、B
⑶①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喜爱,人应当很多了②这
样(看
来)天地对待黄杨,可以说是不仁不义到了极点。
⑷莲花虽生长在淤泥中却不沾染污秽,虽
经过清水洗涤但不显得妖艳,中通外直,不蔓不
枝,香气远播,洁净挺立,可见君子洁身自好、正直不阿
、庄重质朴的坚贞品质;黄杨虽
每年只能生长一寸,闰年不长反缩,是受到天命限制的树,但它的枝叶却
比别的树更茂
盛,可见君子不争不显不露、安守困境、低调知命、宽容大度的美好精神。
【点评】⑴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断句。解答此题首先要理解语句的意思,,根据现代汉语
的语法进行
断句。
⑵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
理
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
进行
积累。
⑶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解答此题要遵循翻译的原则,掌握翻译的方法,要
忠于
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翻译时要注意重点词语和常见句式的正确
理
解。
⑷本题考查考生对位置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此题要整体感知文章,理解文章的
内
容,感悟作者的情感,结合文章的关键语句进行分析理解。
【参考译文】
甲:水上,陆地上的各种花草树木,值得喜爱的非常多。晋朝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从
唐朝以来世间的人们非常喜爱牡丹。我唯独喜爱莲花,它从淤泥中长出来,却不沾染污
秽,在清水里洗涤
过但是不显得妖媚,它的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生枝蔓,不长枝
节,香气远播,更加清香,笔直地洁
净地立在那里,可以远远地观赏但是不能玩弄它。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
,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的君子。唉!对于
菊花的喜爱,在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
喜爱,和我一样的还有谁?对于牡丹
的喜爱,当然有很多人了。
乙:黄杨每
年长一寸,一点也不多长,到闰年反而会缩短一寸。这是一种受到天命限制
的树,种植的
时候应该有怜悯的心情。我新给它起了一个名字叫做“知命树”。天不让它长
高,勉强去争没有用,所以
把安守困境看作理所当然。冬天不改变枝条,夏天不改变叶
子,它一向就是这样的。……受到天命的限制
,又能从中自我保全,这不是知命的君子才能
做到吗?最可怜的是,一年长一寸也就罢了,到闰年反而缩
一寸,这是为什么呢?闰年虽
然多了一个月,黄杨却不能增长,别人都有增长而只有黄杨不能,已经显得
天地不公,甚
至不但不能多得,还要克扣,这样看来天地对待黄杨,可以算是不仁不义到极点了。而黄<
br>杨并不因此怨恨上天,枝叶比别的树更茂盛,反而像是感激上天一样,这是知命的事物中
更知命的
了。莲是花中的君子,黄杨就是树中的君子。莲是花中的君子,周敦颐能知道;
黄杨是树中的君子,除了
稍微能够推敲事物道理的李渔,还有谁知道呢?
2.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强项令
董宣,字少平,陈留圉人也。后特征为洛阳令。湖阳公主
苍头白日杀人,因匿主家,吏
不能得。及主出行,以奴骖乘。宣于夏门亭侯之,驻车叩马,以刀画地,大
言数主之失,
叱奴下车,因格杀之。主即还宫诉帝。帝大怒,召宣,欲捶杀之。宣叩头曰“愿乞一言而<
br>死。”帝曰:“欲何言?”宣曰:“陛下圣德中兴,而纵奴杀人,将何以治天下乎?臣不须
捶,请
得自杀。”即以头击楹,流血披面。帝令小黄门持之,使宣叩头谢主。宣不从强使顿
之宣两手据地 ,
终不肯俯。主曰:“父叔为白衣时,藏亡匿死,吏不敢门。今为天子,威
不能行一令乎!”帝笑曰:“天
子不与白衣同。”因敕:“强项令出!”赐钱三十万。宣悉以班
诸吏。由是能搏击豪强,京师莫不震粟。
京师号为“卧虎”,歌之曰:“稃鼓不鸣董少平。”
在县五年。年七十四,卒于官。
诏遣使者临視,唯见布被覆尸,妻子对哭,有大麦数
斛,敞车一乘。帝伤之,曰:“董宣廉洁,死知之。
”以宣尝为二千石,赐艾绶,葬以大夫
礼。
(1)下列四个选项中,加横线词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
A.后特征为洛阳令故其欲卿治经为博士也
B.及主出行及鲁肃过浔阳
C.大言数主之失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D.乃驻车叩马蒙乃始就学
(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宣 不 从 强 使 顿 之 宣 两 手 据 地 终 不
肯 俯。
(3)“天子不与白衣同”的言外之意是什么?
【答案】 (1)C
(2)宣不从强使顿之宣两手据地终不肯俯。
(3)“天子”与“白衣(百姓)”地位不同,身份不同,思考和处理问题的方式也应不同;作
为天子
,要治理天下,更应遵守法纪。(答到大意即可给满分)
【解析】【分析】(1)A.
做,担任。B.等到。C前者结构助词“的”;后者主谓之间的结构
助词,取独,不译。D.于是。故选
C。
(2)此题较容易,根据文意即可推断出正确答案:宣不从强使顿之宣两手据地终不肯
俯。译为:董宣不听从,宦官强使董宣磕头,董宣两手撑地,始终不肯低头。此题要注意
把相关的几个意思之间划开。
(3)“天子不与白衣同”:天子与一般人身份不同
。思考和处理问题的方式也应不同。结
合下文“因敕”“强项令出”“赐钱三十万”等句分析,作为天子
,要胸怀宽广,治理天下,更应
遵守法纪,还要善待像董宣这样坚守法纪的人。说明文中的皇帝是个明君
。
故答案为:⑴ C
⑵
宣不从强使顿之宣两手据地终不肯俯。
⑶ “天子”与“白衣(百姓)”地位不同,身份不
同,思考和处理问题的方式也应不同;作为
天子,要治理天下,更应遵守法纪。(答到大意即可给满分)
【点评】⑴本题考查理解对文言实词含义的辨析能力。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
br>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
可。涉及
的词语都是常见的文言实词。解答时要联系上下文,根据语境作出判断。
⑵本题考查文言文
的断句。文言文断句首先要读懂句子的意思,根据句子的意思可以准确
断句。句子意思读不懂的时候,也
可根据虚词、对话、修辞、句子结构成分、文言文固定
格式、习惯句式等断句。
⑶本题考查句意的把握,通读全文,把握 “天子不与白衣同”
的含义。结合具体句子分析作
为天子应该具有的品行。
【参考译文】
董宣,字少平,陈留郡圉地(今河南杞县南)人。后来特地征召董宣为洛阳令。当时湖
阳公主家的奴仆白天杀人,因藏匿在公主家里,官吏不能抓捕到。等到公主出行,用这个
家奴当随从,董
宣就在夏门亭等候他们。于是就拦住车马,用刀在地上画着,大声数落公
主的过失,呵斥那个家奴下车,
就杀了那个家奴。公主立即回宫向皇帝告状。皇帝很生
气,召来董宣,要用鞭子打死他。董宣磕头说:“
请让我说一句话再死。”皇帝说:“想说什
么?”董宣说:“陛下圣德,使国家中兴,却放纵家奴杀良民
,将如何治理天下呢?我不需
用鞭子打,请让我自杀。”就用头撞击房柱,血流满面。皇帝命令宦官挟持
着董宣,让他磕
头向公主谢罪,董宣不听从。宦官强使董宣磕头,董宣两手撑地,始终不肯低头。公主<
br>说:“文叔做普通人的时候,私藏逃亡罪人,官吏们不敢上门搜捕。如今做了天子,威势竟
然不能
使一个洛阳令听命吗?”皇帝笑着说:“天子与一般人身份不同。”于是就敕封董宣为
强项令,放了他,
赐给他钱三十万。董宣把钱全部分给了下属官员。董宣从此开始打击豪
强恶霸势力,没有不震惊害怕的。
京师百姓称他为卧虎,歌颂他说:“董少平做洛阳令,鸣
冤之鼓不再响。
董
宣当了五年洛阳令,七十四岁死于任上,皇帝遣使到他家里吊唁慰问,只见粗布被褥
覆盖遗体,妻子儿女
相对而哭。家里只有几斛大麦,一辆破车。光武帝伤心地说:“董宣清
正廉洁,直到他死了我才知道!”
因此追授予官衔艾绶,按大夫的礼节安葬他。
3.阅读下面一则文言短文,完成下列小题。
邴①原少孤,数岁时,过
书舍而泣。师曰:“童子何泣?”原曰:“孤者易伤,贫者易感。
夫书者,凡得学者,有亲也。一则愿其
不孤,二则羡其得学,中心感伤,故泣耳。”师恻
②然曰:“欲书可耳!”原曰:“无钱资。”师曰:“
童子苟③有志,吾徒相教,不求资也。”于
是遂就书。一冬之间,诵《孝经》《论语》。
[注]①邴(bǐng):姓。邴原,三国时北海朱虚人。 ②恻(cè):心中悲伤。
③苟:如果。
(1)选出下列划线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邴原少孤 孤:失去父亲
B.一则羡其不孤
羡:羡慕
C.二则羡其得学 其:代词,自己
D.师恻然曰
然:……的样子。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童子苟有志,吾徒相教,不求资也。
(3)从邴原泣学这个故事,对你有什么启发?
【答案】 (1)C
(2)童子如果有志向,我只相救,不祈求钱财。
(3)示例:A我们应该向邴原学
习他贫不丧志,立志求学的精神和他在学习上刻苦勤奋的
精神。B书塾中的老师们值得我们敬佩的是他免
收邴原的学费,为下一代无私奉献的精神
魅力。
【解析】【分析】(1)本题
主要考查点是文言实词的理解。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
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
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
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实词。C项解释不正确,其
:代词,他。
(2)本题考查的是对文言句子的翻译。我们在翻译的过程中,只要字字对译
,不丢关键
字,然后语句通顺,意思明确,就可以拿满分了。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重点词语,一定要翻译到位,切忌漏翻关键词语。重点词语:苟:如果,要是。资:费用。
(3)本题考
查结合文章内容谈自己的理解。这类自主探究的题目,是中考的主流题型,
具有较大的开放性。做这类试
题,一方面要结合全文内容,另一方面要联系自己的生活体
验,谈自己的真实感受。我们应该学习邴原刻
苦勤奋的学习精神。
故答案为:⑴ C;
⑵童子如果有志向,我只相救,不祈求钱财;
⑶示例:A我们应该向邴原学习他贫不丧志,
立志求学的精神和他在学习上刻苦勤奋的精
神。B书塾中的老师们值得我们敬佩的是他免收邴原的学费,
为下一代无私奉献的精神魅
力。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常见实词意义的理解及知识
的迁移能力。解答本题要词语在句子里
的意思,词义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
⑵本题考查翻译语句的能力,答题时应注意,翻译一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直译落实重点
字词
,不能遗漏,句意要通顺们还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
用法的词语;
⑶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找出相关的语句即可。答题时应注意,准
确把握文章大意,然后锁定目标句既可作答。
【参考译文】
邴原从小就失去父亲,几岁时,从书塾经过就哭起来了,书塾的老师问他说:“孩子,你
为什么哭泣?”
邴原答道:“孤儿容易悲哀,穷人容易感伤。凡是能够学习的人,都是些有
父母的孩子。我一来羡慕他们
有父亲,二来羡慕他们能够上学。内心感到悲伤,所以就哭
了。”老师为他感到悲伤,说
:“你想要读书吗?”邴原说:“我没有钱支付学费。”老师说:
“孩子你如果有志向,我传授你知识,
不收学费。”于是邴原就开始读书。只过了一个冬
天,就已能背诵《孝经》《论语》。
4.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
为博士邪!但
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
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
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
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
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孙权劝学》)
(乙)
赵普,字则平,幽州蓟
①
人。世宗用兵淮
②
上,宰相范质奏
普为军事判官。太祖
③
尝与
语,奇之。普少习吏事,寡学术,及为相,太祖常劝以读书
。晚年手不释卷,每归私第
④
, 阖
⑤
户启箧
⑥
取书,
读之竟日。及次日临政,处决如流。既薨
⑦
,
家人发箧视之,
则《论语》二十篇也。
(节选自《宋史·赵普传》)
(注释) ①蓟:蓟县。②淮:淮河地区。③太祖:赵匡胤。④私第:指旧时官员私人
所置的
住所。⑤阖:关闭。⑥箧:小箱子。⑦薨:古代称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死去。
(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
①卿今当涂掌事
当涂:________
②即更刮目相待 更:________
③及为相 及:________
④晚年手不释卷
释:________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②太祖尝与语,奇之。
(3)联系(甲)
(乙)两文,简析吕蒙和赵普两人的读书经历有什么共同之处。请结合
生活实际,谈谈读书的作用。
【答案】 (1)当道,当权;重新;到,等到;放下
(2)①以你现在的才干和谋略来看,你不再是原来那个吴县阿蒙了!
②太祖(赵匡胤)曾和他交谈,认为他是个奇才。
(3)共同之处:少年
时学术不精;听取他人的建议,勤奋好学;最终学有所成。读书的作
用:【示例】“书中自有黄金屋,书
中自有颜如玉”,多读书可以开阔我们的视野,丰富我
们的生活,让我们的每一天过得更有意义(言之成
理即可)。
【解析】【分析】(1)此题考查的是文言词语的意思。做题时要疏通文意
,先把句子翻译
正确,再解释字词意思,所要注意的是,在字词本义与句中意思有所差别时,最好本义和
句中意都要写出来。“卿今当涂掌事”翻译为:你现在当权掌管事务。句中“当涂”意思是“当
道,当权”。“即更刮目相待”翻译为“就重新另眼看待了”,“更”意思是“重新”。“及为相
”翻
译为“等做了宰相”,“及”意思是“等到”。“晚年手不释卷”翻译为“到了晚年手也不放下书”
,
“释”意思是“放下”。
(2)此题考查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在翻译句子是
首先要注意重点的实词、虚词、通
假字、古今异义词和词类活用的情况,先把按照原句子的顺序翻译,然
后按照现代汉语的
习惯进行语序调整。①“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句中“才略”意思是“才干和谋
略”,“非
复”意思是“不再是”。②“太祖尝与语,奇之”句中“尝”意思是“曾经”,“语”意思是
“交谈”,
“奇”在这里是意动用法,意思是“认为……奇”。两个句子语序正常,据此翻译即可。
(3)此题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甲文中的吕蒙“辞以军中多务”,写出了他最初不愿意学习,学识浅,乙文中“寡学术”也能看出赵普的学识浅。但两人在听了别人的
劝告后“
蒙乃始就学”,“晚年手不释卷,每归私第④,阖⑤户启箧⑥取书,读之竟日”,
并最终有了很大的成就
。读书的好处有很多,例如:可以拓宽视野,陶冶情操,能使人提
升内在的素质等。据此作答。
故答案为:⑴ 当道,当权;重新;到,等到;放下
⑵
①以你现在的才干和谋略来看,你不再是原来那个吴县阿蒙了!
②太祖(赵匡胤)曾和
他交谈,认为他是个奇才。
⑶ 共同之处:少年时学术不精
;听取他人的建议,勤奋好学;最终学有所成。读书的作
用:【示例】“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
玉”,多读书可以开阔我们的视野,丰富我
们的生活,让我们的每一天过得更有意义(言之成理即可)。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
言词语进行
积累。注意对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词类活用、一词多义、通假字和古今异义
的掌握。
⑵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解答此题要遵循翻译的原则,掌握翻译的方法,要忠于
原文
,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翻译时要注意重点词语和常见句式的正确
理解。
⑶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的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文章,理解文章
的内
容,结合题干的要求,对文章进行比较阅读,找准相同点,同时要结合进行的生活体
验进行作答。
【参考译文】
(甲)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掌管事务,不
可以不学习!”吕蒙用军中事务
繁多来推托。孙权说:“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学官吗!我只
是让你粗略地阅
读,了解历史罢了。你说军务繁多,谁像我?我经常读书,自己觉得获益很多。”吕蒙于
是
开始学习。当鲁肃到寻阳的时候,鲁肃和吕蒙一起谈论议事,鲁肃十分吃惊地说:“你现在
的
(军事方面和政治方面的)才干和谋略,不再是原来的那个吴县的(没有学识的)阿蒙
了!”吕蒙说:“
读书人(君子)分别几天,就重新另眼看待了,长兄你认清事物怎么这么
晚呢?”鲁肃就拜见吕蒙的母亲
,和吕蒙结为朋友后分别了。
(乙)赵普,表字则平,是幽州蓟县人。周世宗在淮河
地区作战,宰相范质上奏任命赵
普为军事判官。太祖(赵匡胤)曾和他交谈,认为他是个奇才。赵普年轻
时熟悉吏事,但
没有学问,等做了宰相,太祖经常劝他读书,晚年手不释卷,每次回到家
里,就关起门来
开箱取书,整天阅读。等第二天处理政务,得心应手。他去世后,家里人打开箱子一看,
原来是《论语》二十篇。
5.文言文阅读,回答下列小题。
(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
绿
,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
牍之劳形。南阳诸
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刘禹锡《陋室铭》
(乙)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
爱莲之出淤泥而不
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
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
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周敦颐《爱莲说》
(1)解释下列加下划线字。
①惟吾德馨 ________
②无案牍之劳形 ________
③可爱者甚蕃 ________
④濯清涟而不妖 ________
(2)翻译下面句子。
①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②无案牍之劳形。
(3)简要分析(乙)文菊、牡丹、莲的象征手法以及衬托手法。
(4)(甲)文与(乙)在写法上有什么相同之处?
【答案】
(1)馨:能散布很远的香气,这里指德行美好;劳:使……劳累;蕃:多;涟:
水波。
(2)①可以远处观看,不可以靠近赏玩。②没有官府公文劳神伤身。
(3)菊是隐
士的象征,牡丹是富贵的象征,莲是君子的象征。作者以菊花正衬,突出莲的
脱俗高雅,不与世俗同流合
污。用牡丹反衬莲的洁身自好,不贪图荣华富贵。
(4)均采用托物言志的写法。
【解析】【分析】(1)解答时要联系上下文,根据语境做出判断。“馨”,能散布很远的香
气,这里指德行美好;“劳”,使……劳累;“涟”,水波。
(2)重点字词:“亵”亲近而不庄重;“案牍”,官府公文。
(3)结合“予谓菊,花之
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分析得
出:菊是隐士的象征,牡丹是富贵的象征
,莲是君子的象征。结合“噫!菊之爱,陶后鲜有
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赏
析:以菊花正面衬托,突出莲的脱俗
高雅。用牡丹从反面衬托莲的洁身自好,不贪图荣华富贵。
(4)甲文通过赞美简陋的居室,表达了作者不慕荣利、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乙文借莲
表达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故两文都运用了托物言志的写法。
故答案为:⑴① 馨:能散布很远的香气,这里指德行美好 ;② 劳:使……劳累 ;③
蕃:多
;④ 涟:水波。
⑵
①可以远处观看,不可以靠近赏玩。②没有官府公文劳神伤身。
⑶ 菊是隐士的象征,牡丹
是富贵的象征,莲是君子的象征。作者以菊花正衬,突出莲的脱
俗高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用牡丹反衬
莲的洁身自好,不贪图荣华富贵。
⑷ 均采用托物言志的写法。
【点
评】⑴本题考查理解对文言实词含义的辨析能力。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
的特殊用法,如通假
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
可。涉及的词语都是常见的文言实词
。解答时要联系上下文,根据语境作出判断。
⑵本题考查文中重点句子的翻译。解答时一定
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
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
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
到词达句顺。
⑶本题考查文章写作方法的把握。解答时
,需要通晓全文大意,理解相关词句,分析理解
相关词句,分析其含义及在文中的作用。
⑷本题考查文章写作方法的把握,
“托物言志”是指通过描写,寄托、传达的某种感情、
和。
【参考译文】
(甲)山不在于高,有了仙人就成了名山。水不在于深,有了龙就成为有灵力的水了
。
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觉得简陋了)。苔藓碧绿,长到阶
上;
草色青葱,映入帘里。说说笑的都是博学的人,来来往往的没有无学问的人。可以弹
不加装饰的琴,阅读
佛经。没有嘈杂的音乐声扰乱耳朵,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南
阳有诸葛亮的茅庐,西蜀有扬子云的
亭子。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乙)水上和陆地上草本木本的花中,可以喜
爱的有很多。晋代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
自从唐朝以来,世上的人们很喜爱牡丹。我唯独喜欢莲花,它从
淤泥中生长出来,却不受
淤泥的沾染;它经过清水的洗涤后,却不显得妖媚。它的茎中间是贯通的,外形
是笔直
的,不生枝蔓,不长枝节。香气传播得越远越清幽,它笔直洁净地立在那里,(人们)可
以远远地观赏它们,却不可靠近去玩弄它。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
花中的富贵的花;莲花,是花中的君子。唉!
(感叹词,在此作助词,以加重语气。)对于菊花的喜爱,
在陶渊明之后就很少听说了。
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对于牡丹的喜爱,人该是很多了
6.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后面小题
沧州南一寺
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
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
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
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
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
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
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
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
必倒掷坎穴
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
之地中,不
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
br>断欤?
(1)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词的意义不同的一项是( )
A.是非木柿如是再啮
B.尔辈不能究物理唯手熟尔
C.遂反溯流逆上矣肃遂拜蒙母
D.但知其一但微颔之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寺院的僧人一开始认为石兽顺流而下,往下游找了十多里,没有找到。
B.讲学家认为沙性松浮,石兽埋在沙里,越沉越深,应该在原地深处找。
C.老河兵认为凡是沉在河中的石头,应从上游寻找,最终果然找到它们。
D.作者认为天下的事情不能只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应该实事求是。
【答案】
(1)B
(2)到下游寻找石头,固然荒唐;在原地寻找它们,不是更荒唐吗?
(3)A
【解析】【分析】(1)A.是:两个“是”都是古今异义词,是代
词,解释为“这”“此”。
B.尔:第一个是代词,解释为“你”“你们”;第二个是语气助词,表限止
语气,解释为“罢
了”。C.遂:两个“遂”都是副词,表承接关系,解释为“就”“于是”。D.但两
个“但”都是副
词,表仅限于某个范围内,解释为“只”“只是”。故选B。
(2
)本句中,“求之下流”,“求之地中”是倒装句、省略句,翻译时补充调整为“(于)下
流求之”“(
于)地中求之”;“下流”指的是水的下游;“固”意思是本来;“颠”意思是“颠
倒”“错乱”。
(3)从文中第一段“众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可知,一开始,僧人们是在原地水中寻找石兽,没有找到后,
才到下游
去寻找,所以选项A的表述错误。故答案选A。
故答案为:⑴B;
⑵到下游寻找石头,固然荒唐;在原地寻找它们,不是更荒唐吗?
⑶A。
【点评】⑴本题考查辨析一词多义,文言词语的用法和含义是中考的常考题,一词多义现
象在
文言文中相当常见,有些词所包含的意义不只一个,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表示不同的
意思;
⑵文言文翻译首先做到直译为主,意译为辅,一定要字字落实,尤其是句中的重点词,如
实词
中的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翻译重点语句是一项综合能力的体现,不仅要
求学生具有丰富的文
言词汇知识储备,还要有一定的古汉语知识,同时要求语言表达流畅
与优美;
⑶解
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找出相关的语句即可。答题时应注意,准
确把
握文章大意,然后锁定目标句,即可做出选择。
【参考译文】
沧州南部有一座寺庙靠近河岸,佛寺的外门倒塌在河中,门前两只石兽一起沉入河中。
过了十多年,寺僧
们募集金钱重修寺庙,在河中寻找两只石兽,到底没能找到。寺僧们认
为石兽顺流而下了,于是划着几只
小船,拖着铁钯,向下游寻找了十多里,没找到它们的
踪迹。
一位讲学家在
寺庙里设馆教书,听说了这件事笑着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探求事物的道
理,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能被
洪水带走呢?是石头的特点应该是又硬又重,河沙的特点
是又松又轻,石兽埋没在沙里,越沉越深罢了。
顺流而下寻找它们,不是很荒唐吗?”大家
都很信服,认为这是正确的言论。
一位老河兵听说了之后,又笑着说:“凡是落入河中的石头,都应当在上游寻找它。因为
石头的特点是又
硬又重,河沙的特点是又松又轻,水不能冲走石头,但河水撞击石头返回
的冲击力,一定会将石头底下迎
着水流的地方冲刷成为坑洞,越冲越深,当坑洞延伸到石
头底部的一半时,石头必定倾倒在坑洞里。照这
样多次冲刷,石头又会多次向前翻转,不
停地转动,石兽反而逆流而上了。到下游寻找石兽,本来就荒唐
了;在原地寻找它们,不
是更荒唐吗?”寺僧们依照老河兵的话去做,果然在几里外的上流找到了石兽。
既然这样,
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其一,不知道其二的情况太多了,怎么能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呢?
7.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
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
br>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选自周敦顾《爱莲说》)
【乙】
黄杨每岁长一寸,不
溢分毫,至间年反缩一寸,是天限之木也。植此宜生怜之心。予新
授一名曰“知命树”。天不使高强争无
益故守困厄为当然。冬不改柯,夏不易叶,其素行原
如是也……因于天而能自全于天,非知命君子能若是
哉?最可者,岁长一寸是已。至间年反
缩一寸,其义何居?岁闰而我不闰,人间而己不,已见天地之私;
乃非止不闰,又复从而
刻
之。是天地之待黄杨,可谓不仁之至,不义之甚者
矣。乃黄杨不憾天地,枝叶较他木加
荣,反似德之者,是知命之中又知命焉。莲为花之君子,此树当为木
之君子。为花之君
子,茂叔知之;黄杨为木之君子,非稍能格物之笠翁,敦知之哉?
(选自李渔《闲情偶寄》)
【注】①格物:穷究事物的道理。①笠翁:李渔,字谪凡,号笠翁
(1)用“”给下面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天 不 使
高 强 争 无 益 故 守 困 厄 为 当 然。
(2)根据语境,为下面句中划线字选择恰当的解释。
冬不改柯,夏不易叶,其素行原如是也。
①易________A.容易
B.改变
②素________A.朴素,质朴 B.向来,平素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莲之爱,同子者何人?丹之爱,宜平众矣。
②是天地之待黄杨,可谓不仁之至,不义之甚者矣
(4)【甲】【乙】两文都提到了
“君子”,但各有所侧重。请结合两文内容,写出你对“君
子”品质的理解。
【答案】 (1)天不使高强争无益故守困厄为当然。
(2)B;B
(3)①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喜爱,人应当很多了。
②这样(看
来)天地对待黄杨,可以说是不仁不义到了极点。
(4)莲花虽生长在淤泥中却不沾染污秽,
虽经过清水洗涤但不显得妖艳,中通外直,不蔓
不枝,香气远播,洁净挺立,可见君子洁身自好、正直不
阿、庄重质朴的坚贞品质;黄杨
虽每年能生长一寸,年不长反缩,是受到天命限制的树,但它的枝叶却比
別的树更茂盛,
可见君子不争不显不露、安守困境、低调知命、宽容大度的美好品质。
【解析】【分析】⑴文言文断句考查的是考生的综合阅读能力,是否弄懂该句的大意,是
否能根
据句式、词性、语感将句子断开,考查的知识点多样,需要考生加以重视。句意
是:老天不让他长高,强
争也没用,在艰苦环境下坚守是根本。据此断句为: 天不使高
强争无益故守困厄为当然。
⑵解释文言文实词意义包括:重点动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等,
同时
注意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易:动词,改变。素,副词, 向来,平素 。
⑶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字字落实,对号入座。①
同予者何人
: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宜乎众矣:(爱牡丹的)应当有很多人吧。宜
乎:当然(应该)。宜:当。
众:众多。 句意是: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
人呢?对于牡丹的喜爱,人应当很多了。②
是:这样。待:对待。谓:说。至:极点。句
意是:这样(看来)天地对待黄杨,可以说是不仁不义到了
极点。
⑷ “君子”一般指品德高尚的人。甲文的莲花:
莲花挺拔秀丽的芳姿,清逸超群的令德,特
别是可敬而不可侮慢的嵚崎磊落的风范, 可见君子洁身自好
、正直不阿、庄重质朴的坚贞
品质。乙文的黄杨:虽每年能生长一寸,年不长反缩,是受到天命限制的树
,但它的枝叶
却比別的树更茂盛,可见君子不争不显不露、安守困境、低调知命、宽容大度的美好品质。
以黄杨的“知命”劝喻世人当知“艰苦困苦,玉汝于成”的道理,奋发有为,摆脱困厄以
求成功。
故答案为:⑴ 天不使高强争无益故守困厄为当然。
⑵B;B。
⑶ ①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喜爱,人应当很
多了。②
这样(看来)天地对待黄杨,可以说是不仁不义到了极点。
⑷ 莲花虽生长在淤泥中却不沾染污秽,虽经过清水洗涤但不显得妖艳,中通外直,不蔓不
枝,香气远播
,洁净挺立,可见君子洁身自好、正直不阿、庄重质朴的坚贞品质;黄杨虽
每年能生长一寸,年不长反缩
,是受到天命限制的树,但它的枝叶却比別的树更茂盛,可
见君子不争不显不露、安守困境、低调知命、
宽容大度的美好品质。
【点评】⑴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答题时应注意,首先明白语句大意,
,断句、标点最根
本的方法是多读多背,形成语感,把握准语意,根据语法结构、逻辑规律作出判断。<
br>
⑵本题考查解释文言文中实词的意义。答题时应注意,对重点实词的解释,要弄清全文大意。其中要特别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现象、一词多义的理解。
⑶本题考
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答题时应注意,遵循“一一对应,字字落实”的原则,把文言
文句子对换成符合现代
汉语表达习惯的句子,注意翻译出来的句子要做到字字准确,忠于
原文,通顺规范。
⑷本题考查分析形象的品质。答题时应注意,把握好文言文的形象的精神品质,概括人物
的思想品质的特
点,我们可以分析具体事件,因为事件可以反映人物的品格;分析各种描
写,因为通过描写可以表现思想
品质。
【附参考译文】
【乙】 黄杨木生长在千米高山云雾笼罩的岩
壁上,以岩缝中的滴水和雨露为养分,可以说
吸收了天地之精华而长成。黄杨生长极其缓慢,有千年黄杨
长一寸之说。
李渔在《闲情偶寄》里这样评价黄杨木说:“黄杨每岁一寸,不溢分毫,至闰
年反缩一
寸,是天限之命也。”黄杨木长得慢是大家共知的,但是至于闰年反缩一寸,倒是未有人考证过。苏轼也有诗云:“园中草木春无数,只有黄杨厄闰年。”但即便是这样,黄杨也安守
困境,冬
不改柯,夏不换叶,所以李渔给它起了个名字,叫“知命树”,安于天命,老天不
让他长高,强争也没用
。李渔说,按常理,闰年闰月,树木应该多长一寸才是,现在黄杨
非但不多长,反而缩短一寸,这造物主
对它的安排实在太不公平了。但黄杨并不恨天怨
地,而照样把枝叶长得很茂盛。所以李渔评价它有君子之
风,说“莲是花中君子,黄杨就是
树中君子”了。
8.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各题。
陋室铭
山不在高,
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
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
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
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
有?
爱莲说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
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
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
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
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
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
之爱,宜乎众矣。
(1)《陋室铭》的文体是________,《爱莲说》的作者是________。
(2)解释下列划线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①调素琴________
②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________
③无案牍之劳形________
④亭亭净植 ________
(3)作者在《陋室铭》的开篇是如何运用类比手法引出全文主旨的?
(4
)“莲,花之君子者也。”如果请你从《爱莲说》中选择一个四言或六言的句子代表莲的
“君子”之风,
你会选择哪一句?为什么?
(5)表述志向和情操时,作者没有采用直白的方式,而
是以物为喻,写的比较含蓄,这种
写法是什么?请说说两文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答案】 (1)铭;周敦颐
(2)调弄;亲近而不庄重;形体,躯体;耸立的样子
(3)围绕“以有仙之山、有龙之水引出”回答即可。(原文语句来答亦可)
(4)
示例1:“出淤泥而不染”,写出了莲从淤泥中生长出来而没有沾染污秽,正如君子不
与世俗同流合污。
示例2:“中通外直”,写出了莲中间通达、外形笔直的特点,正如君子正直不阿、通达事<
br>理。
(5)托物言志,《陋室铭》抒发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
情趣。《爱莲说》表
达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操守和感情。
【解析】【
分析】(1)本题考查作家作品的识记。《陋室铭》是唐代诗人刘禹锡所创作的
一篇托物言志骈体铭文。
《爱莲说》是北宋理学家周敦颐创作的一篇散文。
(2)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在具体翻译
时,对句子中的每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
意义,都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座。翻译时,要直接按照
原文的词义和词序,把文言文对
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使字不离词,词不离句。注意以下关键词:调(t
iáo)素琴:弹奏
不加装饰的琴。调:调弄,这里指弹(琴)。亵(xiè):亲近而不庄重。劳形:
使身体劳
累。形:形体、身体。亭亭净植:笔直地洁净地立在那里。亭亭,耸立的样子。
(3)考查对写作手法的理解。《陋室铭》开篇几句从《世说新语·排调》“山不高则不灵,
渊不深则不清”翻出新意,运用诗歌中常见的比兴手法引出陋室。“山不在高”、“水不在深”
比兴陋室
,“有仙则名”、“有龙则灵”则比兴陋室之德。“这四句是脍炙人口的名言佳句,颇
有哲理诗的精警和
含蕴。(4)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要求从《爱莲说》中选择一个
四言或六言的句子代表莲的“君
子”之风。如“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
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等均可。示
例:香远益清:香气远播,更加显得清芬。正如
君子美名远播、自尊自爱。亭亭净植:笔直地洁净地立在
那里。正如君子谦逊、刚直、公
正、纯洁、清誉。
(5)本题考查
写作手法与作者情感。托物言志是常见的一种表现手法。所谓托物言志,
也称寄意于物,是指诗人运用象
征或起兴等手法,通过描摹客观上事物的某一个方面的特
征来表达作者情感或揭示作品的主旨。《爱莲说
》通过对莲的形象和品质的描写,歌颂了
莲花坚贞的品格,从而也表现了作者洁身自爱的高洁人格和洒落
的胸襟。《陋室铭》全文
短短八十一字,作者借赞美陋室抒写自己志行高洁,安贫乐道,不与世俗同流合
污的意
趣。
故答案为:⑴1、铭;周敦颐
⑵调弄;亲近而不庄重;形体,躯体;耸立的样子
⑶
围绕“以有仙之山、有龙之水引出”回答即可。(原文语句来答亦可)
⑷ 示例1:“出淤
泥而不染”,写出了莲从淤泥中生长出来而没有沾染污秽,正如君子不与
世俗同流合污。
⑸ 托物言志,《陋室铭》抒发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爱莲说》表达
了
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操守和感情。
【点评】⑴此题考查学生掌握文学常识的能力。文学
常识涉及到古今中外众多的作家、作
品、体裁和写作技法,零散琐碎,繁多庞杂。这么多的内容,要想掌
握它,确非易事。大
家平时就注意搜集、归纳、整理。只要日积月累,持之以恒,就能集腋成裘,积沙成
塔;
再加上常看常记,烂熟于心,考试时定能得心应手,左右逢源,正确地完成此类考题。
⑵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推断文言实词可以运用语境解词法。
词不
离句,句不离篇。另外,文言实词重点还在于平时的分类积累、记忆,以上方法只能
是同学们在记忆不牢
、拿捏不准的时候,尝试运用。这些实词全部出自已学过的内容,在
平时加强记忆即可
⑶此题考查对比手法的作用。对比手法是把对立的意思或事物、或把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
一起
作比较,让读者在比较中分清好坏、辨别是非。运用这种手法,有利于充分显示事物
的矛盾,突出被表现
事物的本质特征,加强文章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
⑷此题主要考查学生筛取信息、分析问题
及语言运用的综合能力,在抓住答题要点的同
时,还要做到表达清楚,语句通顺。
⑸此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写法的理解能力。托物言志就是通过对物品的描写和叙述,表现自
己的志向和意愿
。
【附参考译文】
甲:
山不在于高,有仙人
居住就有盛名;水不在于深,有蛟龙潜藏就显示神灵。这虽然是间
简陋的小屋,但我品德高尚、德行美好
。苔痕布满阶石,一片翠绿;草色映入帘栊,满室
葱青。往来谈笑的都是饱学多识之士,没有一个浅薄无
识之人。可以弹未加彩饰的琴,可
以阅读佛经。没有嘈杂音乐的喧闹,没有批阅案卷的劳苦。南阳有诸葛
亮的草庐,西蜀有
扬雄的玄亭。正如孔子说的:“有什么简陋之处呢?”
乙:
水上,陆地上的各种花草树木,值得喜爱的非常多。晋朝陶渊明唯独喜
爱菊花。从唐朝
以来世间的人们非常喜爱牡丹。我唯独喜爱莲花,它从淤泥中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在
清水里洗涤过但是不显得妖媚,它的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生枝蔓,不长枝节,香气
远播,更加清香,笔直地洁净地立在那里,可以远远地观赏但是不能玩弄它。
我认为
,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的君子。唉!对于菊
花的喜爱,在陶渊明以
后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和我一样的还有谁?对于牡丹的
喜爱,当然有很多人了。
9.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卖油翁
欧阳修
陈康肃公尧咨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
翁释担而立,睨
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
”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
安敢轻吾射!”翁曰:
”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
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
我亦无他,唯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
(选自《归田录》卷一)
【乙】三上
欧阳修
钱思公虽生长富贵,而少所嗜好。在
西洛时尝语僚属言:“平生惟好读书,坐则读经史,
卧则读小说,上厕则阅小辞,盖未尝顷刻释卷也。”
谢希深亦言:“宋公垂同在史院,每走
厕,必挟书以往,讽诵之声,琅然闻于远近,亦笃学如此。”余因
谓希深曰:“余平生所作
文章,多在三上,乃马上、枕上、厕上也。”盖惟此尤可以属思尔。
(《欧阳文忠公文集》)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词。
①亦笃学如此________
②康肃忿然曰________
③徐以杓酌油沥之________
④以我酌油知之________
(2)下列各项中,划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盖惟此尤可以属思尔尔安敢轻吾射
B.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之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C.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每走厕必挟书以往
D.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自钱孔入,而钱不湿
(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②钱思公虽生长富贵,而少所噬好。
(4)阅读两篇文言文,回答问题。
①【甲】文中通过卖油翁的言行,作者旨在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②【乙】文中作者与其他二人的事例,给我们有什么启发?
【答案】
(1)认真的;生气的样子;勺子;斟酒,这里指倒油
(2)B
<
br>(3)①看见他射箭十次中了九次,只是微微点了点头。②钱思公虽然生长在富贵之家,
却没有特
别的嗜好。
(4)①熟能生巧,实践出真知。②好学勤奋,利用闲余时间充实自己。
【解析】【分析】(1)此题比较容易,没什么古今异义词,如“亦笃学如此”:也是如此认
真的地学习。“笃”:认真的。再如“以我酌油知之”:凭我倒油的经验就可以懂得这个道
理。
酌:斟酒,这里指倒油。理解好上下文内容是作答的关键。
(2)选B项。都是“只,只是
”之意。A项,尔:语气词,无意义你。C项,以:凭借相
当于“而”,表修饰。D项,自己由。
(3)本题注意下列字词的翻译,如“发矢”:射箭。“但”:只是。“颔”:点头。“噬好”:
嗜
好。
(4)①卖油翁的言行告诉我们,再难的事,只要我们不断练习、不断实践
,日久天长,
必定会熟能生巧。卖油翁的一句“我亦无他,唯手熟耳”,看似轻松,其实包涵着大智慧。
本领不是天生就有的,它需要经过勤奋钻研才能获得,此所谓:“业精于勤”。年青人精力
充沛
,只要肯下功夫,钻一门学问,经过长期的努力,一定会熟练掌握它的奥秘,应用自
如的。②要分析好“
坐则读经史,卧则读小说,上厕则阅小辞,盖未尝顷刻释卷也”“每走
厕,必挟书以往,讽诵之声,琅然
闻于远近,亦笃学如此”“余平生所作文章,多在三上,
乃马上、枕上、厕上也”等句。这句话告诉我们
,我们只有学习惜时如金,刻苦攻读,才能
学有所成,学有所获。
故答案为:⑴认真的;生气的样子;勺子;斟酒,这里指倒油
⑵ B
⑶ ①看见他射箭十次中了九次,只是微微点了点头。②钱思公虽然生长在富贵之家,却
没有
特别的嗜好。
⑷
①熟能生巧,实践出真知。②好学勤奋,利用闲余时间充实自己。
【点评】⑴本题考查解释文
言文中实词的意义。学生答题时应注意,要先翻译句子,知道
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
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
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实词。
⑵本题考
查辨析一词多义。答题时应注意,古代的词以单音节为主,一个词往往有几个义
项。许多时候,各个义项
之间是有关联的。因此我们必须掌握最基本的义项,由基本义项
而展开的引申义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掌握。
会有些和基本义项相去甚远的意思,这些特殊的
义项,我们在复习的过程中,要把它作为重点并牢牢地记
住。
⑶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学生答题时应注意,翻译文言文句子要遵循“一一对应,
字
字落实”的原则,把文言文句子对换成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的句子,注意翻译出来的句子
要
做到字字准确,忠于原文,通顺规范。
⑷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要想
捕捉文章信息,就得首先理解全文,
扫清文字障碍,疏通文意,读懂内容,这是归纳概括的前提和基础。
然后根据文中表明的
见解或主张,去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或态度。
【附参考译文】
【甲】康肃公陈尧咨善于射箭,世上没有第二个人能跟他相
媲美,他也就凭着这种本领
而自夸。曾经(有一次),(他)在家里(射箭的)场地射箭,有个卖油的老
翁放下担
子,站在那里斜着眼睛看着他,很久都没有离开。卖油的老头看他射十箭中了八
九成,但
只是微微点点头。
陈尧咨问卖油翁:”你也懂得射箭吗?我的箭法
不是很高明吗?”卖油的老翁说:“没有别
的(奥妙),不过是手法熟练罢了。”陈尧咨(听后)气愤地
说:“你怎么敢轻视我射箭
(的本领)!”老翁说:“凭我倒油的经验就可以懂得这个道理。”于是拿出
一个葫芦放在地
上,把一枚铜钱盖在葫芦口上,慢慢地用油杓舀油注入葫芦里,油从钱孔注入而钱却没有
湿。于是说:“我也没有别的(奥妙),只不过是手熟练罢了。”陈尧咨笑着将他送走了。
【乙】钱思公虽然出身在富贵之家,但是没有什么不良爱好。在西京洛阳曾经告诉官员
的家属,说这一生只喜欢读书,坐着的时候就读经书和史书,躺在床上就读各种杂记的书
籍,上厕所的时
候就读短小的诗歌、小令。大概从来没有半刻放下书的时候。谢希深也
说:同在史院的宋公垂,每当去厕
所都夹著书,诵读的声音清脆,远近都能听到,也是如
此的好学。我于是告诉希深,说:“我平生所作的
文章,多是在‘三上’,就是‘马背上、枕头
上、厕座上’”。这是因为只有这些地方才可以集中思想吧
。
10.古文鉴赏,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
之出淤泥而不
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
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
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周敦颐《爱莲说》)
(乙)竹似贤,何哉?竹本
①
固,固以树德;君子见其本,则思善建不拔者。
竹性直,直以立身;
君子见其性,则思中立不倚者。竹心空,空以体
②
道;君子见其心
,则思应用虚受
②
者。竹节贞,
贞以立志;君子见其节,则思砥砺名行、夷险一致者。
夫如是,故君子人多树之为庭实
③
焉。
(节选自白居易《养竹记》)
【注释】①本:根。②虚受:虚心接受。③实:充实,充满。
(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
①可爱者甚蕃 ________
②陶后鲜有闻________
③故君子人多树之为庭实焉________
④空以体道
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②君子见其性,则思中立不倚者。
(3
)(甲)文从莲的生长环境、________、________、品性等方面赞美莲的君子之风,
(
乙)文由竹的本固、________、________、节贞等特点联想到君子之德。
(4)结合甲乙两文谈谈,君子应该具有怎样的品性。
【答案】
(1)多;少;种植,栽培;体悟
(2)①对于莲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
②君子看见它这种秉性,就想到要正直无私,不趋炎附势(想到正直、不偏不
倚的人)。
(3)外形;香气;性直;心空
(4)高洁自重、谦虚正直、不趋炎附势、、虚心体道、砥砺名行。
【解析】
【分析】(1)此题多古今异义词,如,蕃:多。鲜:少。树:名词作动词,种
植,栽培。
(2)本题注意下列字词的翻译,同予者何人: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倚:偏颇。
(3)甲文,“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从莲的生长环境,写出了莲花身处污泥之
中,
却纤尘不染,不随世俗、洁身自爱和天真自然不显媚态的可贵精神;其次,“中通外
直,不蔓不枝”,从
莲的外形写出了它空管挺直、不牵扯攀附的高尚品质;再次“香远益清”
从莲的香气写出莲的美名远扬;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从莲的品性写出了莲如傲然不群的
君子一样,凛然不可侵犯。乙文,对文章内容
的理解,只要注意文中“竹……竹……竹……
竹…….”的句式就可得出答案“性直”“心空”。
(4)两文都给予君子以高洁美好的品质,结合这些品质来作答即可。如高洁自重、谦虚
正直、不趋炎附势、坚定不移、正直无私、虚心体道、砥砺名行等。
故答案为:⑴① 多
;② 少 ;③ 种植,栽培 ;④ 体悟
⑵
①对于莲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
②君子看见它这种秉性,就想到要正直无私,不趋炎附势(想到正直、不偏不倚的人)。
⑶
外形 、 香气 ; 性直 、 心空
⑷
高洁自重、谦虚正直、不趋炎附势、、虚心体道、砥砺名行。
【点评】⑴本题考查理解文言
实词含义的能力。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
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
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
⑵本题考查重点句子的翻译。翻译时要忠于原文,
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通
畅。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特别是文言特殊句式的翻译
,以直译为主,意译
为辅。
⑶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注意抓住重点句子的理解,提炼相关信息。
⑷本题考查抓住塑造君子形象的把握,注意结合两文内容,抓住能表现君子品行的句子作
答。
【参考译文】
甲文,水里陆地上各种草木的花,值得喜爱的有很多。晋
代的陶渊明只爱菊花。自从李
氏的唐朝以来,世上的人们很喜欢牡丹。我唯独喜爱莲花,它从污泥里长出
来却不沾染污
秽,在清水里洗涤过,但是并不显得妖媚,荷梗中间贯通,外形挺直,既不生藤蔓,也没<
br>有旁枝。香气散播到远处,更加使人觉得清幽,笔直而洁净地立在那里,可以在远处观
赏,但不能
贴近去玩弄啊。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
品德高尚的君子。
唉!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之后就很少听到了。喜爱莲花的人,与我一样的还有什么
人
呢?对于牡丹的喜爱,当然人数众多了!
乙文,竹子像贤能的人,为什么
呢?竹根深固,根本深固有利于培养德操,有修养的人看
到它的根,就会想到善于树立德操坚贞不拔的人
。竹身剐直,刚直不阿有利于立身,有修
养的人看到竹身,就会想到立身刚正不偏倚的人
。竹心虚空,内心虚空有利于体察天地之
道,有修养的人看到竹心,就会想到谦冲虚静处世的人。竹节坚
贞,坚贞有利于树立志
向,有修养的人看到竹节,就会想到磨砺自身名节在顺境逆境中都保持一致的人。
像这
样,所以有修养的人大多喜欢种植它来充实庭院。
11.阅读《短文两篇》,回答下列小题。
陋室铭
刘禹锡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
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
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爱莲说
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
社丹。予独爱莲之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
不
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
者也。噫!菊之爱,陶后
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下面句子中加下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有仙则名 名:出名,有名
B.谈笑有鸿儒
鸿儒:博学的人
C.亭亭净植 植:种植
D.宜乎众矣
宜:应当
(2)下面句子中,是判断句的一项是( )
A.无丝竹之乱耳
B.何陋之有
C.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D.莲,花之君子者也
(3)下面对选文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陋室铭》一文,作者以有仙之山、有龙之水开篇,引出本文主旨句——“斯是陋室,惟
吾德馨”
。
B.《陋室铭》一文,通过对居室情景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了一种高洁傲
岸
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C.《爱莲说》以“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统领
全篇,引出下文对“菊之爱”“牡丹之
爱”“莲之爱”的阐发,为表达主题作准备。
D.《爱莲说》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借助对菊花、牡丹、莲花的赞美表达了作者羡慕陶
渊明不与世俗
同流合污的高尚品格以及对世人追逐名利的厌恶态度。
【答案】 (1)C
(2)D
(3)D
【解析】【分析】(1
)此题考查的是文言词语的解释。C:“亭亭净植”翻译为“笔直地洁净
地立在那里”,“植”意思是“
立”。故选C。
(2)A.是否定句。B.是倒装句,宾语前置。C.是否定句。D.是判断句。故选D。
(3)D:“借助对菊花、牡丹、莲花的赞美表达了作者羡慕陶渊明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
尚品格”表述
有误,应该是“借助对莲花的赞美表达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高尚品
格”。菊花和牡丹属于衬托,
菊是正衬,牡丹是反衬。故选D。
故答案为:⑴ C;⑵ D;⑶ D
【点评】⑴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
用法,如通假字
、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
⑵本题考查文言句式的把握,注意结合语义和句式特点判定是否属于判断句。
⑶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注意通读全文,把握文意,揣摩选项正误。
【参考译文】
《陋室铭》
山不在于高,只要有仙人居住就会出名;水不在于深
,只要有蛟龙栖留住就显神灵。这
是一间简陋的居室,因我的美德使它芳名远扬。苔藓爬上台阶染出一片
碧绿,草色映入竹
帘映得漫屋青色。这里谈笑的都是博学多识的人,来往的没有不学无术之徒。平时可以
弹
奏清雅的古琴,阅读泥金书写的佛经。没有繁杂的音乐搅扰听觉,没有文牍公务劳累身
心。似
南阳诸葛亮的草庐,如西蜀扬子云的草屋。孔子说:“这有什么简陋呢?”
《爱莲说》
水上,陆地上的各种花草树木,值得喜爱的非常多。晋朝陶渊明唯独喜爱
菊花。从唐朝
以来世间的人们非常喜爱牡丹。我唯独喜爱莲花,它从淤泥中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在<
br>清水里洗涤过但是不显得妖媚,它的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生枝蔓,不长枝节,香气
远播,更
加清香,笔直地洁净地立在那里,可以远远地观赏但是不能玩弄它。
我认为,菊花是
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的君子。唉!对于
菊花的喜爱,在陶渊明以后很少听
到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和我一样的还有谁?对于牡丹
的喜爱,当然有很多人了。
1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
出淤泥而不染,濯
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
可玩焉。
子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
鲜有闻。莲之爱,
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选自周敦颐《爱莲说》)
【乙】
天台多牡丹,大如拱把
①
, 其常也。某村中
有鹅黄牡丹,一株三干,其大如小斗,植五
圣祠前。树叶离披错处檐瓷
②
之上三间皆满
焉。花时数十朵,鹅子、黄鹂、松花、蒸栗,
萼楼穰吐
③
, 淋漓
簇沓。土人于其外搭棚演戏四五台,婆娑乐神。有侵花至漂发
④
者,立
致奇崇
⑤
。土人戒勿犯,故花得蔽芾
⑥
而寿。
(选自张岱《天台牡丹》)
【注】①拱把:指其径围大如两手合围。②檐甃(zhó
u):墙壁和房檐。③穰(ráng)
吐:丰盛的样子。④漂发:分散,散开。⑤奇崇:奇异的灾祸。⑥
蔽芾(bì fèi):茂盛
的样子。
(1)解释下列划线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濯清涟而不妖 濯:________
②陶后鲜有闻
鲜:________
③植五圣祠前 植:________
④花时数十朵 花:________
(2)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树叶离披错处檐甃之上三间皆满焉
B.树叶离披错处檐甃之上三间皆满焉
C.树叶离披错处檐甃之上三间皆满焉
D.树叶离披错处檐甃之上三间皆满焉
(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②土人戒勿犯,故花得蔽芾而寿。
(4)两文都写到了牡丹。【甲】文写牡丹的目的
是:________;文中“牡丹之爱,宜乎众
矣!”用感叹的方式,含蓄表明了作者_______
_的人生态度;【乙】文则表达了土人对牡丹
的________之情。
【答案】 (1)洗涤;少;种植;开花
(2)B
(3)①(莲
的花茎)笔直地洁净耸立,可以远远地去观赏她,但不可以贴近而轻慢地抚
摸拨弄(她)。②当地人告诫
(民众)不要去侵犯(牡丹),所以牡丹花能够开得茂盛长
久。
(4)衬托(反衬)莲花;不愿随俗沉浮(或不愿同流合污);敬重
【解析】
【分析】(1)此题多古今异义词,如“鲜”:少。“花”:开花。所以千万不要以今
释古。而“植”在
现代汉语中也有“种植”的意思,所以说理解好上下文内容是作答的关键。
(2)此题较容
易,根据文意即可推断出正确答案:树叶离披错处檐甃之上三间皆满焉。
译为:枝叶分散,交错伸出到祠
的瓦檐边上,三间房都遮盖满了。此题要注意把相关的几
个意思之间划开。故选B。
(3)本题注意下列字词的翻译,如“植”:笔直地耸立。“亵玩”:贴近而轻慢地抚摸。“土
人”:当
地人。“蔽芾”:茂盛。“寿”:长久。
(4)甲文写牡丹的目的是反衬莲花的高洁。文中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用感叹的方
式,含蓄表明了作者的人生态度是不愿同流合污。乙文则表达了土
人对牡丹的情感可分析
“土人于其外搭棚演戏四五台,婆娑乐神。有侵花至漂发者,立致奇崇。土人戒勿
犯,故花
得蔽芾而寿”等句,即可归纳出对牡丹“敬重”的态度。
故答案为:⑴ 洗涤 ; 少 ; 种植 ; 开花
⑵B
⑶ ①(莲的花茎)笔直地洁净耸立,可以远远地去观赏她,但不可以贴近而轻慢地抚摸
拨弄
(她)。②当地人告诫(民众)不要去侵犯(牡丹),所以牡丹花能够开得茂盛长
久。
⑷ 衬托(反衬)莲花 ; 不愿随俗沉浮(或不愿同流合污) ; 敬重
【点评
】⑴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要确定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
不仅要靠平时的积累,
还要在积累的基础上掌握一些推断词义的方法。学习时一要熟读强
记,二要用心关注古文中词语在用法上
的变化,比如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
异义等。
⑵做“断句题”要通读
全句,理解句子主要意思,在此基础上再根据文意和常用的断句方法
加以判读。常见的断句方法有:语法
分析、对话标志、常见虚词、结构对称、固定句式
等。
⑶此题考查的是文言文翻译
。翻译文言句子,首先要理解整篇文章的文意,弄清句子前后
的语境,做到句不离篇。其次要注意句中的
关键字词,要翻译准确,不可遗漏。第三尽量
直译,不便直译就要意译,注意特殊句式、通假字、词类的
活用、古今异义等问题。第四
句子要通顺,语气要连贯,结构要完整,注意句子中省略内容,在不影响句
子原意的前提
下,可增加少量字词来疏通句子。
⑷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答题时务必
注意,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善于从细微处着眼,筛选
重要信息,归纳概括要点,同时要推敲答案用语的
准确性,概括力求要言不烦,不偏不
倚,切中要旨。
【附参考译文】
【甲】水上、陆地上各种草本木本的花,值得喜爱的非常多。晋代的陶渊明唯独喜爱菊
花。从李氏唐朝以来,世人大多喜爱牡丹。我唯独喜爱莲花从积存的淤泥中长出却不被污
染,经过清水的
洗涤却不显得妖艳。(它的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牵牵连连也不枝枝
节节,香气传播更加清香,笔直
洁净地竖立在水中。(人们)可以远远地观赏(莲),而
不可轻易地玩弄它啊。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品德高尚)的君
子。啊!(对于)
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
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
的喜爱,人数当然就很多了!
【乙】天台山多牡丹,径围大如两手合抱的牡丹花,这
是很平常的。某村中有一棵鹅黄
牡丹,一株有三枝干,它的大小如小斗,种在五圣祠前。枝叶分散,交错
伸出到祠的瓦檐
边上,三间房都遮盖满了。开花时有几十朵,像鹅子、黄鹂、松花、蒸栗,花萼茂盛,花
团锦簇,淋漓复沓。当地人在这株牡丹花外边搭建棚台,演四五台戏,以歌舞来娱悦花
神。有人
侵犯花朵,使得花朵飘荡发散,立刻引来奇异的灾祸。当地人告诫(民众)不要
去侵犯(牡丹),所以牡
丹花能够开得茂盛长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