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诗歌与作文结合教学研究举隅——以刘禹锡的《秋词》为例

别妄想泡我
757次浏览
2021年01月14日 12:40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最后一头战象教学设计-写给老师的贺卡

2021年1月14日发(作者:岑范)



初中语文诗歌与作文结合教学研究举隅
——以刘禹锡的《秋词》为例

我们常埋怨现行的考试模式束缚了学生,让学生没有时
间阅读,没有时间观察思考, 写起文章来难免肤浅苍白。但
是在埋怨客观条件的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割裂的语文教
学方式 也是其中的原因之一。其实,我们在语文教学的各个
环节都可以对学生进行写作的指引,让学生获取知识 ,汲取
养料,进而提升作文的层次。本文就诗歌教学中的写作导引
进行探讨,希望能抛砖引玉, 让更多的人关注这方面的问题。
一、对《秋词》与作文结合教学的探讨
如何在诗歌教学中对 学生进行指引?学生究竟可以从
中获得哪些对写作有益的知识呢?下面以刘禹锡的《秋词》
为例 进行探讨。
这首诗的第一句是“自古逢秋悲寂寥”,通过这句诗可
以粗略地了解到我国诗文中 悲秋的传统。从作为悲情之祖的
宋玉在《九辩》中感叹“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
摇落 而变衰”起,悲秋便成了我国古代诗文中的一个传统情
调。宋玉之后的历代诗文中都有关于悲秋的内容。 无论是《西
厢记》中崔莺莺秋日离别的哀叹,还是范仲淹在《渔家傲》
中的感怀,无一不是伤感 之音,都带有很浓重的悲情色彩。
悲秋已经作为一种文化传统进入到我们的无意识中去了。像
悲 秋这一类文化传统的内容在古代诗文中是相当广泛的,形
成了中国古典文学的一系列母题。同一母题从古 至今一般会

- 1 -


有许多篇文章。例如,从《诗经· 郑风·将仲子》到《孔雀东
南飞》,再到《红楼梦》,道尽了爱而不得所爱,而又不能忘
其所爱 的悲情的母题。还有诗文中经常出现的感叹时光易
逝、生命短暂、人生如梦这一历久不衰的母题。所有这 些母
题都是传统文化的精华,如果我们在诗歌教学中能够引导学
生结合诗歌认真理解体会,好好 把握它们,那么在我们写作
的时候就可以适当借鉴,在我们的作文中灵活运用。由于这
些母题, 都是传统文化的东西,已经深深蕴藏在人们的头脑
之中,很容易引起人们的共鸣,从而使我们的作文获得 读者
的认同。如悲秋这个母题,如果我们在作文中需要营造悲凉
的氛围,那么就可以将文章的背 景设在北方的秋日。落叶、
枯草、光秃秃的树,身处在北方的秋景里,我们总会有种不
由自主的 感伤的情绪,这是传统文化带给我们的影响。因此,
通过对秋天肃杀景色的描写,就可以将读者带到我们 所需要
的悲凉情绪之中。而诗词中的环境描写非常多,手法也多样,
在鉴赏这些手法的时候,可 以让学生用所学的环境描写的手
法进行作文片段训练,将诗歌鉴赏和写作训练结合起来。
这首 诗的第二句是“我言秋日胜春朝”,这也正是这首
诗的可贵之处。诗人对秋天的感受与众不同,一反过去 文人
悲秋的传统,抒发了进取的豪情。我们的作文不也应该这样
吗?不要人云亦云,要写出自己 的真情实感。我们不仅要继
承传统,而且还应该在传统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写作,作为
一种创造 性很强的精神劳动,应该有一定的创新,即要写出
“人人心中有,个个笔下无”的意思来。我们知道,一 篇好
作文要求能写出自己的真实感受,写出自己的独到见解,而

- 2 -


不是人云亦云,内容上要有他独到的东西,要新鲜,要有真
情实感,要能打动人 。人们常说“言为心声,文如其人”,
一篇文章要想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就要标新立异,道人所
未道,言人所未言。诗词中这样的例子很多,如龚自珍的《马
嵬驿》,在当时大唱上层阶级悲歌的时代 ,龚自珍咏出了与
其所在时代的不同声音,为后人所称道。又如王勃在《送杜
少府之任蜀州》中 ,一改以往送别诗的伤感之音,唱出了“海
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壮志豪情。秦观的《鹊桥仙》中< br>也一改人们长久以来夫妻长相厮守的观念,道出了“金风玉
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的感言。 这些诗都以他们的“不
同凡响”而千古传唱。
这里强调作文要有所创新,要“道人所未道,言 人所未
言”,和上文强调的对传统的继承并不矛盾,两者都是为我
们写作需要服务的,说到底我 们还是要表现我们自己的真实
想法,真实情感,不能为了创新而创新。为了创新而不顾自
己的真 实想法,一味的反弹琵琶,那样只能是写就一篇荒唐
的作文。写作的创新离不开长期的思考感悟。引导学 生多读
诗歌可以让他们在别人的思考感悟中得到启发,那样就可以
从平凡的事件中抒发自己深刻 独到的见解,就能够言人所未
言,写人所未写,使读者耳目一新,从中受益。
诗的第三、第四 句是“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
霄”。刘禹锡在本诗中一反前人悲秋的传统,认为“秋日胜
春朝”,他是如何证实这一点的呢?秋色宜人,可写的东西
很多,但是诗人只为我们描绘出了一幅秋日 晴空鹤飞冲天的
动人景象,就将传统的悲秋情绪一扫而空。那排云而上的白

- 3 -


鹤,引发了诗人无限的诗情,也激发了读者的凌云壮志。有
鉴于此 ,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在写作中注重选材和抓住景物特
征进行描写。首先,我们来看作文的选材问题。秋色 可人,
可写的东西很多,作者没有面面俱到,当然这也是受到诗歌
字数的限制,但是我们也不得 不承认作者选材的高妙。作者
所选的景致都是非常有代表性的,很能表现中心的东西。一
方面, 这是秋天典型的景物特征,另一方面,它又能够很贴
切地表现作者如秋日晴空般晴朗的心境,很有力地说 明了作
者认为“秋日胜春朝”的原因。这何尝不是中学生面对选材
时所要注意的问题。我们必须 精选那些贴切的、符合所要表
达的中心的素材,不能因为我们脑子里的素材很多就不假思
索、不 加选择地信手拈来。我们必须根据作文中心的需要,
精挑细选。这方面的例子在诗文中非常多,比如白居 易的《忆
江南(其一)》。江南风景秀丽,气候宜人,可写的东西实在
太多太多,作者不可能在 一首诗里一一道来。怎么办?这就
涉及取舍选择的问题,有许多东西需要作者忍痛割爱。“日
出 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作者为什么会做出如此
的选择呢?我们知道,江南的柔美独具特色,作 者从北方来
到南方自然会强烈地感受到这一点。而江南的秀丽,又以江
南的春天最具特色,于是 这两幅图景,就给北方来的作者留
下了很深的印象。作者在回忆的时候,自然会首先回忆起这
些 。我们可以通过作者对这两幅图景的描写,读出作者对江
南的喜爱,正因为作者对江南的喜爱留恋,才会 去忆江南,
也就是说这两幅图景很贴切地表达了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思。
恰当的选材能够使我们的 作文焕发光彩,给读者留下深刻的

- 4 -


印象,通过诗词的学习,我们可以让学生更深刻地了解这一
点。
其次 ,我们再来看看抓住事物特征进行描写在这首诗中
是如何体现的。“晴空”抓住了秋日天高云淡晴空万里 的节
令特征。“一鹤排云上”从侧面衬托了秋日的晴朗,同时也
展现了作者的凌云壮志,给人以 积极向上的感觉,展现了作
者晴朗的心境和愉快的心情,从而使我们很容易理解作者对
秋天的热 爱。写作时,要想让我们的作文出彩,就必须抓住
事物的特征来写,因为惟有如此,才能传神。有一副对 联“骏
马秋风塞北,杏花春雨江南”,可以更好地让我们体味什么
是抓住事物特征的描写。我们 知道南方和北方的地域差异是
相当明显的。北方是粗犷豪放,南方则是柔美秀丽。这两者
虽然我 们觉得差距明显,但是由于可说的东西太多,很难一
下子说清楚。如何在一副对联中展现出来呢?这副对 联通过
抓住事物的特征进行描写,很巧妙地解决了这一难题。上联
“骏马秋风塞北”,给我们展 现的是一幅极具塞北特征的图
景:秋风里,塞北的草原或大漠一望无边,骏马在这里飞驰,
是何 等的粗犷豪放,这不正是北方的地域特征的写照吗?而
“杏花春雨江南”,则更是妙不可言。春雨如丝, 杏花绽放,
江南的温润秀美不都包含在这一幅图景中了吗?我们在写
作时也应该学会抓住事物的 特征描写。这当然离不开我们平
时认真仔细的观察,但是古诗中前人的观察体验也是值得我
们学 习借鉴的。
二、初中语文诗歌与作文结合教学的启示

- 5 -


通过对刘禹锡《秋词》的分析,我们粗略地了解中学生
是可以通过诗歌的学习,从中 汲取养料来提高他们的写作水
平的。接下来我们一起来总结一下,看中学生究竟可以从诗
歌中获 取哪些对他们写作有启示意义的东西。
(一)学做真人
周作人先生很早就提出了“文学即人 学”的观点。朱自
清先生也说“作文说是做人的训练也无不可”。佳作要写出
作者高尚的情操, 给人以鼓舞教育。很难想象一个品性恶劣
的人能写出优秀的作品来,因此我们认为要想写好作文,首先要学做真人。我们可以从诗歌中学习到很多做人的道理。
学习泰戈尔的诗《金色花》《榕树》,我 们可以深切地体味亲
情的纯厚。冰心女士的《繁星·春水》告诉我们该拥有怎样的
人生观、价值 观。公刘的《致黄浦江》让我们感受到祖国曾
经历的屈辱岁月以及作者真挚的爱国热忱,激发我们的爱国
热情,让我们明白我们这一代人肩负的责任和使命……总之
诗歌可以陶冶我们的情操,使自己原 始的、粗糙的、狭隘的、
麻木的情感进入一种艺术的、净化的、发达的、灵敏的个性
化世界。
(二)积累写作素材
我国诗歌具有悠久的历史,拥有数量可观的作品,可以
提供丰富 的写作素材。同时,我们还可以在教学过程中给学
生补充一些与诗歌内容相关的材料,引导学生在课外多 读诗
多积累。
(三)增加情感体验

- 6 -


情感的渗入可以让我们的作文充满生气。心有所感,真
情自然会流露,下笔后自然入神。但是 由于学生的生活经历
少,情感体验不多,作文难免缺乏生气与深度。诗歌的阅读
正好可以弥补这 一缺陷。我们知道,诗歌是情感的抒发,因
此我们需要引导学生体会诗歌中所蕴含的作者情感,学习作< br>者是如何在诗歌中抒发情感的,从而培养学生在写作文时注
入情感。
(四)培养想象力
要把作文中写得生动形象,就要善于想象。但是现在中
学生想象力的匮乏让人吃惊。这倒不是中 学生真的缺乏想象
力,而是现行教育方式使他们的想象力逐渐消退了。教师的
任务就是要设法激 发学生的想象力,而通过诗歌教学激发学
生的想象力是一个不错的途径。诗歌中不乏充满想象的佳
作,我们在进行诗歌教学的时候,不妨以此为契机激发学生
的想象力。
(五)练笔积累 < br>教师要引导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练笔。在诗歌教学中可
以引导学生对诗歌进行扩写或改写,这是很 好的练笔机会。
这样做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领悟诗中情景交
融的意境美,而且还 可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学生的写
作能力。
(六)学习观察方法
客观存在的自 然万物与丰富的生活的种种特色,只有通
过观察才能发现。鲁迅先生说:“如要创作,第一要观察。”< br>从作文的角度来说观察就是要有意识地、有目的地知觉自

- 7 -


然,认识社会,从中获得写作材料。有许多学生不懂得如何
观察,对鲜活的人事熟视无 睹,没有理性的穿透力,因而不
能发现生活、发现美。学生如何进行观察,对于写作很重要。
我 们知道诗歌中有许多诗句都是仔细观察的结果,我们可以
指导学生阅读这些诗歌,让他们体会作者是如何 观察的,从
而习得观察方法。
(七)锤炼语言
诗歌讲究语言精练,我国古典诗词很 强调炼字。王安石
在《泊船瓜洲》中有“春风又绿江南岸”句,试过了许多字
后才最终确定了一 个“绿”字。宋祁的《玉楼春》中有“红
杏枝头春意闹”句,这一“闹”字可谓传神,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写作文的时候,有的词义很相近,学习如何正
确选用词语,相当重要。因此,我们要学 习诗句中贴切精练
的语言,学习古人写诗炼字的推敲精神,正确地理解词语,
这样我们写作时才 能恰当地选用词语。
(八)背诵积累
不少名篇、妙句,在阅读欣赏之后,若能熟读成诵,到
写作时,就能整句引用。模仿或迁移,成为锦上添花的妙笔。
中学时代,是学生记忆力最佳的时 期,教师应当提倡学生在
理解的基础上记诵,让学生终生受益。
(九)写作技巧
诗 歌中有许多写作技巧供我们学习借鉴。例如古诗中对
于“愁”的表达:愁可以是有重量的(李清照《武陵 春》“只
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愁也可以是有长度的(李
白《秋浦歌》“白发三千丈 ,缘愁似个长”),愁还可以是有

- 8 -


形的(李煜 《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
东流)。又如白居易《琵琶行》中对声音的描写,杜牧在 《赤
壁》中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等等。诗歌可谓是修辞手法展
现的大舞台,几乎所有的修辞手 法在诗词中都有体现。岑参
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所用的比喻“忽如一夜春风来,
千树万 树梨花开”是多么的精妙传神。郭沫若《天上的街市》
的联想与想象,臧克家《有的人》的对比运用,郭 小川《青
纱帐—甘蔗林》对偶排比句互相映衬,反复咏叹,这些都是
我们学习修辞手法的好的范 例。
(十)获取体验
在亲身经历的各种实践活动中体验生活的喜怒哀乐和
酸甜苦辣 ,也是中学生积累写作材料的重要途径。我们可以
结合诗歌的教学开展相关的活动,如诗歌朗诵、读诗交 流会
等,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细心观察,强化体验。在实践中积
累的材料,往往因富有情趣而让 人印象深刻,记忆牢固,容
易再现。写作中运用起来容易抒发情感,达到文情并茂。
诗歌,是 一片浩瀚的海洋,可以获取的养料肯定远不止
这些。我们可以在具体的教学中发现、运用,指导学生写作 。
有了诗歌之水的浇灌,相信学生的写作之田一定会绿意盎
然。


- 9 -

ie浏览器打不开-岳飞的故事


人口普查资料-赏月


卡伐蒂娜-环境破坏


婚介公司-法制资料


可爱女孩-议论文范文


五型班组-泡沫之夏花絮


猝死是什么原因造成的-五年级数学教学计划


一个字网名-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