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24课《古代诗词三首》课件 苏教版
海参的营养-底细的意思
古代诗词三首
课 题
课型 诵读欣赏 案序 第1、2课
时
文笔精华(一)
1、在反复诵读中,理解、感悟、背诵。
2、启发学生想象和联想,品味诗歌的意境和蕴涵。
教学目标
3.
学习片断描写抓住景物特征
4.
学习细心观察大自然,热爱大自然
1、掌握古诗词朗读的节奏,理解诗歌的意境。
教学重点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诗歌的诗情画意。
教学难点
启发学生观察、阅读、想象和联想,品味诗歌和写景语言的意境和蕴涵,
提高文学审美能力 <
br>课前准备
1、熟读全文,做好朗读比赛的准备。2、准备好幻灯片、投影仪,投影或小
(
教具、活
黑板。3、分组找赏析性的资料和有关背景材料。
动准备等)
教
学 过 程
教学步骤 教 师 活 动
分组布置自学任务:1、按春
夏秋
冬的顺序分四个大组,
分别找出对应的诗词、文笔
精华的赏析性文章或补充
资料。2、
读熟每一首诗和
片段,至少写出一句话的赏
析性文字。
学 生 活 动
第
一大组:找出写春天的课
内诗词和小说片段的补充
资料,包括赏析文字和原小
说主要内
容。至少写出一句
话的赏析文字。第二大组、
第三大组、第四大组分别重
点对应夏、秋
、冬的内容。
设 计 意 图
培养学生的合
作意识和钻研精
神,让学生学
会
查找资料,学会
深入分析文章。
课前预习
一
教师
导入:春夏秋冬,四时
风光,美不胜收。历代文人
为我们留下了不少吟咏四
季的脍炙人
口的诗篇。今
天,我们就来学习其中的三
首和四个小说写景片段。
激发学生的
兴趣。
二
整体感知读通读顺全文,疏
通文字障碍,尤其提醒注意
注意强调和纠正。
朗读比赛,每个大组承包一
个季节,每组开火车轮流
初一的同学不
能忽视朗读的基
本功训练。
一些容易读错的词和句子,读,每人至少读一句。看哪
个组读得既流畅感情又投
入。
使学生学会概
括文章内容,学
会把握景物特
点,初步学会融
进自己的情感体
验。
培养学生互
相协作的精神,学
情,对作品起什么作用?
会整体把握全文中
心思想。
使学生在竞
赛活动中培养赏析
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或遣词造
句特点、表现手法等方面赏析
写景佳句至少一处。
<
br>小组说得快,说得好,说得多,
语言的能力和口头
步骤方法是:“我重点赏析的是
写春天的诗词和片段,我最喜
欢的写景的句子是——,这句
话运用了——等词语,采用了——句式,——修辞手法,写
出了春天的——特点或景象,
表现了作者——感情。”
表达能力。
三
把握内容要点和景物特点,学
会复述课文。 分组回答:说说诗歌和小说
片段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
物有什么特点,给我们什么
感觉?
四
景中融入了作者什么思想感
各组学生展示自学合作成
果,适当介绍一下整部小说
的情节,然后得出结论。
五
要求在全文赏析的基础上,
结小组竞赛发言,看哪个
板书设计:读准字音;读出感情;把握写景内容和特点;概括景物描写的作用;分析描写抒情性的写景语言的美。
古代诗词三首
文笔精华(一)
【教学实录】
课 题:苏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古代诗词三首
文笔精华(一)》
师:同学们还记得第四单元的引言吗?“春游芳草地,夏赏绿荷池。秋饮黄
花酒,冬吟白雪诗”。一年四季的美景真是让人说不完道不尽,我们在学习本单
元描写四
季景物的课文之后,再来领略一番中国古典诗词和当代文人墨客小说中
的四季风情吧。今天,我们就来学
习其中的三首和四个小说写景片段。
我们把全班分成了春夏秋冬四个大组,每一组负责朗读文
中对应的春
夏秋冬的内容,每组抽查2人朗读,注意读通读顺诗文,并读出感情。
生:(感情朗读)
师:请同学们把容易写错的或者是值得我们注意的字词写在黑板上,然后提
醒大家画出来。
生:(每组各派2名代表板书字词,以下讲解字词这个环节省略)
师:各个组分别说说每段诗文描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给我
们什么感觉? 生1(春天组):《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描写了京城长安的“小雨”和
“小草”,表现了景物的
美丽和清新,给我们春天刚刚到来时的欣喜的感觉。
生2(春天组):全诗描写了“天街”的“小雨”
和“嫩草”,展现了初春
的欣欣向荣、万物从头开始的景象,流露了作者对早春的无比热爱之情。 生3(夏天组):辛弃疾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中描写了明月、清风、
惊鹊、鸣蝉、一片蛙声
等极平常的景物,但经过词人巧妙组合,就显得形象生动
而富有情趣。
生4(夏天组):还写
了“七八颗星星”和“两三点雨”和稻花香,表现了
夏天闷热雨多的特有景象,再加上有利于农民丰收的
天气,流露出词人热爱农村
的思想感情。
生5(秋天组):秋色宜人,可以写的很多,但诗人
只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晴
空中鹤飞冲天的动人图景,将传统的悲秋情绪一扫而空。那排云而上的白鹤,引<
br>发了诗人的无限情思,也激发了读者的凌云壮志。
生6(秋天组):刘禹锡这两首《秋词》给予
人们的不只是秋天的生气和素
色,更唤醒人们为理想而奋斗的英雄气概和高尚情操,获得深刻的美感和乐
趣。
生7(冬天组):我向大家推荐一首唐•孟郊写冬天的《苦寒吟》
“天寒色青苍,北风叫枯桑。
厚冰无裂文,短日有冷光。”
本诗描写的是冬天十分寒冷,十分苍凉的情景。 孟郊一生生活贫困,诗多啼饥号寒、
倾诉穷愁
的不平之鸣。其代表作《苦寒吟》可以看作是诗人一生悲凉的形象写照。
生8(冬天组):玛拉沁夫《
茫茫的草原》的《草原之冬》描写了草原上黄
昏到夜晚时分柳林和湖水等冬天特有的景象,表现了草原的
静谧、寒冷而又美丽
可爱。
生9(春天组):高晓声的《钱包》中描写了江南春天的美丽、柔和、温暖、
繁富和活力。 <
br>生10(夏天组):《围城》中的夏夜描写了“满天的星”和“一梳月亮”、
“草地上的小虫”、
“不知哪里的蛙群”、“几星萤火”等,表现了夏夜的生气
勃勃和美好。
生11(秋天组):
叶以群的《渡漳河》从上而下地描写晚秋的原野,天空
像碧海,白光如微波;再写山脚下的高粱的穗头和
叶片,绘出了晚秋特有的色彩,
给人一种澄清的干净的感觉。
师:同学们说得很好,那么小说
里面的景物描写对小说起了什么作用呢?
有如此详细描写的必要吗?这个问题值得大家探讨,当然不是一
句话就能
说清的,最好是联系原小说内容,有同学读过或了解这几部作品吗?能否
给大家介绍一下呢?
生1:我给大家介绍《钱包》小说内容,故事写抗战时期一群人在河里摸钱包的故事,深刻地揭示了人生的困境、人生的无常,主人公黄顺泉摸到了
钱包,他只高兴了几秒钟,
随即担忧、烦恼、悲伤接踵而来,他藏了不行,
交给大伙不行,交给警察又不行,最终他被军阀土匪害死
了。
师:这是故事大意。这一段写景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为下文写人们到
河里里捞钱包设
下环境背景,而且描写得具体细腻,给人真实的艺术感染
力。还有以下几部现当代作家的小说,都很有名
,值得阅读和研究,希望
大家课后找资料读一读,好吗?
生:好!
师:对于写景的
诗文,大家要学会赏析。我们采取
小组竞赛发言,看哪个小组说得
快,说得好,说得多,步骤方
法如下:“我重点赏析的是写春天的诗词和片段,我最喜欢的写景的句
子是——,这句话运用了——等词
语,采用了——句式,——修辞手法,写出了春天的——特点或景
象,表现了作者——感情。”下面竞赛
开始。
生1(春天组):《早春》前两句写景:写早春之景,早春最有代表性的是
“小雨中的
草色”。用“如酥”比喻小雨,让人感到春雨的可贵。小雨滋润大地,
小草萌动生机。“草色遥看近却无
”,是全诗最为精彩的一句。草因雨而绿,最
初不是惹眼的一片碧绿,而是若隐若现、似有似无。此景描
写早春,是再恰当不
过。
生2(春天组):全篇中绝妙佳句便是那“草色遥看近却无”了。试
想:早
春二月,在北方,当树梢上、屋檐下都还挂着冰凌儿的时候,春在何处?连影儿
也不见。
但若是下过一番小雨后,第二天,你瞧吧,春来了。雨脚儿轻轻地走过
大地,留下了春的印迹,那就是最
初的春草芽儿冒出来了,远远望去,朦朦胧胧,
仿佛有一片极淡极淡的青青之色,这是早春的草色。看着
它,人们心里顿时充满
欣欣然的生意。可是当你带着无限喜悦之情走近去看个仔细,地上是稀稀朗朗的<
br>极为纤细的芽,却反而看不清什么颜色了。诗人象一位高明的水墨画家,挥洒着
他饱蘸水分的妙笔
,隐隐泛出了那一抹青青之痕,便是早春的草色。远远望去,
再象也没有,可走近了,反倒看不出。这句
“草色遥看近却无”,真可谓兼摄远
近,空处传神。
生2(春天组):这设色的背景,是那落
在天街(皇城中的街道)上的纤细
小雨。透过雨丝遥望草色,更给早春草色增添了一层朦胧美。而小雨又
滋润如酥。
酥就是奶油。受了这样的滋润,那草色还能不新吗?又有这样的背景来衬托,
那草色
还能不美吗?
临了,诗人还来个对比:“绝胜烟柳满皇都”。诗人认为初春草色比那满城处处烟柳的景色不知要胜过多少倍。因为,“遥看近却无”的草色,是早春时
节特有的,它柔嫩饱
含水分,象征着大地春回、万象更新的欣欣生意。
师:这首诗咏早春,能摄早春之魂,给读者以无穷的
美感趣味,甚至是绘画
所不能及的。诗人没有彩笔,但他用诗的语言描绘出极难描摹的色彩——一种淡<
br>素的、似有却无的色彩。如果没有锐利深细的观察力和高超的诗笔,便不可能把
早春的自然美提炼
为艺术美。
生3(夏天组):我最喜欢辛弃疾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中“稻花香
里
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两句,在夏夜中用嗅觉和听觉来捕捉景物特征, “稻
花香”和“蛙
声一片”这两个一般人所忽视的细节,作者对此观察很仔细,给人
印象鲜明而深刻,从中流露出词人热爱
农村的思想感情。
师:难怪《红楼梦》里有一个“稻花香村”,现在有“稻花香”酒,你夏天
注意过稻花香吗?我们现在能用“听取蛙声一片”来形容吗?
生:没有注意闻过稻花香,不过相信是有道理的。
生:可惜我们现在应用“听取蛙声一两声,
只见到处捕蛙人。”可见古代的
自然环境比现在要好。
生4(夏天组):“蛙声一片”已透出
天将有雨的信息;而七八个星、两三
点雨,正是天气突变的开端。词人在山道上冒雨前行,旧时茅店忽然
出现在眼前,
心中的惊喜可想而知。
师:除了景象美,更有柳暗花明的奇遇啊,真是:“柳暗花明又一村”啊。
生5(秋天组):
诗人深深懂得古来悲秋的实质是志士失志,对现实失望,
对前途悲观,因而在秋天只看到萧条,感到寂寥
,死气沉沉。诗人同情他们的遭
遇和处境,但不同意他们的悲观失望的情感。他针对这种寂寥之感,偏说
秋天
比那万物萌生、欣欣向荣的春天要好,强调秋天并不死气沉沉,而是很有生气。
生6(秋
天组):我最欣赏诗歌的最后一大句,他描写了那振翅高举的鹤,
在秋日晴空中,排云直上,矫健凌厉,
奋发有为,大展鸿图。显然,这只鹤是独
特的、孤单的。但正是这只鹤的顽强奋斗,冲破了秋天的肃杀氛
围,为大自然别
开生面,使志士们精神为之抖擞。这只鹤是不屈志士的化身,奋斗精神的体现。
所以诗人说,“便引诗情到碧霄”。
生6(秋天组):我补充一下。这首诗只描写了这样一个“鹤冲云上”
的
细节,就表现了秋天的“天高气爽”“荡气回肠”“催人奋进”,简直是“以小
见大”。 <
br>师:说得真好。“诗言志”,“诗情”即志气。人果真有志气,便有奋斗精
神,便不会感到寂寥。
这就是第一首的主题思想。
师:大家分析得很好。这几首诗词我们肯定要有感情地背诵,后面的写景片
段我
们不再请人赏析,而是换一种方式,即用熟读背诵的方法来体会美,每组选择至
少一句你认
为写得最好最值得背诵的话来背诵。
每人至少要背诵两首诗词和一句现代文,谁先完成任务谁就站起来,好
吗?
生:(踊跃背诵,纷纷站起)
师:大家 这么快就会背诵了,谁愿意当众表演一下呢?
生:(背诵略)
师:学习了这一课,相信大家一定对大自然产生了观察的兴趣,对文学作品中
的环境描写
感了兴趣,让我们亲近大自然、亲近优秀的古代当代文学作品,从中欣赏四季的美、人情的<
br>美、语言的美吧!下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