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说课稿
巴西圣保罗-德育论文网
《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说课稿
安塞区沿河湾镇中心小学 钟正民
一、说教材
(一)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四年级下册《乘法的运算定
律》第24、25页
例五、例六
(二)教材分析:
学生对乘法交换律在以前的学习中已有初步认识,在作业或者
练
习中已经接触过当一个乘法算式里的因数交换位置后,通过计算会发
现它们的积并不变。这节
课我们正式概括出任意的例子让学生观察、
发现对任意两个整数相乘有同样的性质,从而总结出“乘法交
换律”
这个术语。
对于乘法结合律这部分内容,教材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乘法的意
义
,并且对乘法交换律有了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本节课力求突出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思想,
整个教学过程要求
以学生为主体,尽量激励学生动口、动眼、动脑,积极探究问题,采
用多种方
法,通过学生的观察、比较、验证、归纳、运用等数学学习
形式,让学生去感受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
性,促使学生积极主动
的参与学习的全过程。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理解和掌握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并能
运用运算定律进行简单的计算。
方法与技巧:借助观察、比较、验证、归纳等方法,培养学生的
分析、推理、总结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运用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主动解决问
题的学习兴趣。
(四)教学重点:
让学生理解、掌握并运用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
(五)教学难点:
总结、概括乘法交换律与乘法结合律的特点,并熟练运用。
二、说教学策略及教法
(一)教学方法及其理论依据:
坚持“以学生为主体
,以教学为主导”的思想,根据学生的心理
发展规律,采用学生参与程度高的学导式讨论教学法。在学生
观察、
讨论的基础上,老师启发引导下,运用问题解决式教法、师生交谈法、
问答式、课堂讨论
法。在采用问答法时,特别注重不同难度的问题,
提问不同层次的学生,面向全体,使基础差的学生也能
有表现机会,
培养其自信心,激发其学习热情。有效地开发各层次学生的潜在智能,
力求使学生
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同时通过课堂练习和课后作
业,启发学生从书本知识回到社会实践。提供给
学生与其生活和周围
世界密切相关的数学知识,学习基础性的知识和技能,在教学中积极
培养学
生学习兴趣和动机,明确学习目的,老师应在课堂上充分调动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来
自学生主体的最有力的动力。
(二)学情分析:
学生特点分析: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
合律放手让学生去探索,通
过计算,从几组算式间的联系发现并总结规律,逐步概括出乘法交换
律、乘法结合律,最后抽象出用字母表示的定律。它是学生自己探索
得到的,有实感才能有认识,认识深
刻才能理解透彻,理解透彻才能
熟练地应用,这个环节的设计基本体现了展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积极性、创造性。
三、说教学程序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引出问题
首先,我采
用师生谈话的方式,让学生说说每年的3月12日是
什么日子,植物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作用,学生自由
发言,这样既可
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渗透了环保意识,同时也能引出植树的这幅主
题图。 <
br>其次,我让学生仔细观察这幅主题图,让他们说一说图上有什
么?你能发现那些数学信息?在学生
的回答中,教师再提高一个要
求,让学生们根据这些信息提出一些数学问题。并相应的板书出这些
问题。(板书在最右边)
接下来,在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中,我先让学生解决“负责挖坑、
种树的一共有多少人?”并板书到左边。因为此问题比较简单,所以
只考虑让学生独自完成,然后指名汇
报。在学生的汇报中会出现下面
的两种算式:4×25=100(人)或者25×4=100(人),两
种算式教师
都相应板书,并完成答语。
第二环节:引导探究,发现乘法交换律
在学生出现这两种算式后,教师可提出要求:观察这两个算式,
比较一下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和你的同桌交
流一下自己的发现。这样设计的目的是把学习的主动权又交给了学<
br>生,结合小学生思维的特点,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交流,发现这
两个算式的相同处和不同处,
在整个讨论的过程中,教师可参与其中,
帮助学生观察发现和组织语言。
讨论结束后,让学
生们说说他们的发现,并与全班同学交流。
通过学生的讨论,交流,会发现这两个算式的不同点是:两个
算式中
因数的位置不同 ;相同点是:因数相同,积相同,两个算式表示的
意义都是25个4相
加,和是多少。通过这样的归纳,学生经历了知
识发现的过程,对于这两个算式之间用什么符号连接就很
容易的想到
等号“=”。这时,教师在黑板上板书算式:4×25=25×4。
在解决“负责
挖坑、种树的一共有多少人?”这个问题上,学
生发现4×25=25×4,只从一个算式中归纳出乘法
交换律就显得太过
于片面。所以,我就对学生们又做出了要求:你能再举出一些这样的
例子来吗
?有了刚才知识发现的过程,学生可以在草稿本上举出一些
类似这样的例子,为了保证举例的合理性,我
还要求学生通过计算验
证一下是否正确,然后指名说一说你所举的例子,并选其中的几个板
书。
通过这一环节让学生初步感受“观察——猜想——验证”这一数
学学习的方法,体验了学习过程的参与性
,主动性,并感受快乐。
这时,黑板上已经有了几组这样的算式,学生也经历了验证过
程,那么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概括出乘法交换律。整个过程我是这样
设计的:组织学生讨论这些
算式的共同特征,并试着用一句话概括出
来。在听完学生的表述之后,肯定表达好的同学,纠正学生在表
述上
的一些不准确的地方,然后师生归纳、概括出乘法交换律:交换两个
因数的位置,积不变。
这时教师介绍: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乘法运
算定律中的一条——乘法交换律(板书乘法交换律及内容)
,并揭示
课题:乘法的运算定律。
接下来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出乘法交换律,看看
谁
能用一个式子表示出来,并比较一下谁的方法既简单又清楚。在学生
说出一些表示方式之后,
比较出用字母“a×b=b×a”表示最简单,
并思考这里字母可以表示什么?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
表示乘法
交换律,充分体现了教学以学生为本的主旨,放飞学生的思想,让学
生自己去创造,同
时经历了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
课前,学生们根据数学信息已经提出了一些问题,这时可让学
生在刚才提出的问题中,找找哪些也是可以用乘法交换律解决的,并
列出算式。我们可解决的问题是“负
责抬水、浇树的一共有多少人?”
“一共种多少棵树?”这样即可以及时巩固练习乘法交换律,又可以<
br>让学生感受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意义。
第三环节:合作探究,发现乘法结合律
在第
二环节学生已经经历发现、概括乘法交换律的整个过程,
那么对于乘法结合律的探究,教师可更放手些,
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
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试着去发现掌握乘法结合律。这一环节我的设
计如下:
解决问题“一共要浇多少桶水?”学生独自解决。可能会出现
两种方法:1
、先计算一共种多少棵树,再计算一共浇多少桶水;算
式是:(25×5)×2=125×2=250(
桶)2、先计算每组浇多少桶水,
再计算一共浇多少桶水;算式是:25×(5×2)=25×10=2
50(桶)。
在出现这两种方法后,教师让学生们比较方法,选出你喜欢的那一种。
学生会比较
喜欢第二种,因为计算起来更简单。随后,组织同桌合作,
完成以下的问题:发现这两个算式的相同点和
不同点,并将课本第
34页下面的算式填写完整。经过几分钟学生的自主讨论学习后,组
织汇报
。学生会发现不同点是:括号的位置不同,计算顺序不同;相
同点是:因数相同,结果相同,同时也能得
出:(25×5)×2=25×(5
×2)。接下来再由学生举出几个这样的例子来验证刚才的发现,随
后
进行讨论,说说这些算式的共同特征,并试着用一句话概括。通过学
生的参与与讨论,再加上
教师的引导,可以得出乘法结合律:先乘前
两个数,后者先乘后两个数,积不变。教师板书出乘法结合律
,并让
学生试着用字母表示为:“(a×b)×c=a×(b×c)”。为加强学生对乘
法结合
律的掌握,我紧接着安排完成课本35页“做一做”第二题的
练习,让学生运用乘法结合律解决问题,使
计算变得简单。
第四环节:比较加法运算定律和乘法运算定律
在学习乘法运算定律之前,学
生已经学习过加法运算定律,所
以在课堂小结时可以将加法与乘法的运算定律进行比较,让学生区分
p>
这几种运算定律,掌握它们的相通之处,便于理解与区分。在这里,
我先让学生说一
说今天学习的是什么,然后回忆以前学过那些运算定
律,然后比较加法交换律与乘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
与乘法结合律,
说说你的发现,最后师生进行小结。可得出,交换律是两数相加、相
乘的规律,
即交换加(因)数的位置,和(积)不变。结合律是三数
相加、相乘的规律,既可以从左往右依次计算,
也可以先把后两个数
先相加(乘),和(积)不变。
第五环节:课堂练习
1、课本25页“做一做”第一题,用乘法交换律进行验算。
2、课本27页 练习七
第二题,用乘法运算定律填空,然后说
说你是怎么填的,用的是哪条运算定律。
四、板书设计
本节课我的板书设计简单明了,重难点突出,解决的问题以及两
种运算定律都呈现在黑板上,使
学生一目了然,清楚明白。
以上就是我的说课内容,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