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下册《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教学设计
酒酿的功效-优秀党员发言
四年级下册《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教材是
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乘法的意义和加法交换律、结合律有了初步认识的基
础上进行教学的。
学情分析
学生在认知的过程中可能对于在使用乘法结合律的基础上又运用乘法交换律有
冲突,老师在其中只是起到一个“穿针引线”的作用,让学生把前后内容联系起
来,从而更好地服务于
简便计算,达到灵活运用的目的与效果。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理解并掌握乘法结合律,能够运用乘法结合律解决问题。
过程与方法:
经历探索乘法结合律的过程,体会乘法结合律在学习和生活中的意义和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分析推理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
经历探索乘法结合律的过程
难点
理解并掌握乘法结合律,能够运用乘法结合律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 复习引入
二.探究新知
1.在括号内填上合适的符号:32+56○56+32
89+72○72+89
课件出示a+b=b+a
2.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课件出示:12+39+28= 23+34+27=
课件出示:(a+b)+c=a+(b+c)
1.大胆猜想(学习乘法交换律)
师
:同学们,运用加法运算定律可以帮助我们更加快速的计算,那么,我们前面
学过的乘法,是不是也有运
算定律呢?会不会也有交换律?猜想一下?
预设:学生可能想到根据乘法口诀,也可能想到根据加法交
换律想到乘法也有交
换律举例说明。(如:3×2=2×3)多找学生举例并且板书出来
2.验证
分组计算:(课件出示)教师读题:用计算器计算,在括号内
填上合适的符号。
学生分组计算645×32()32×645
203×46()46×203
180×53()53×180(每个小组计算一组算式)
计算完后,分组汇报结果。你还能写出几组这样的算是吗
师:同学们仔细观察这几组算式,看
看等号的左右两边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
的地方?(先在小组里说一说吧)
教师明确:左右两边乘法算式的两个乘数调换了顺序,其结果相同。
小结:你说的真好。这就
是乘法交换律(课件出示:乘法交换律内容)谁能把这
段话大声朗读一遍?(一个学生)
问:
我们自己也能总结出定律了,真了不起。如果用a和b表示两个因数,你
能用字母表示乘法交换律吗?
学生思考回答。教师板书:a×b=b×a
3、小组学习讨论乘法结合律。
师:
同学们,通过大家的猜想验证我们总结出乘法有交换律,很了不起。那么乘
法还会不会有结合律?我们先
来看这幅图。
出示课件:主题图,学生看图。
学生观察这幅图,你发现什么数学信息?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师:你们能算一算一共要浇多少桶水吗?
预设:如果学生只列出了一种算式,教师加以引导。随着学生
的回答,教师整理
出两种算法:(25×5)×2=25×(5×2)
学生观
察这两个算式,看看等号左右两边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注
意指导学生把话说完整(1)(
36×4)×25 36×(4×25)
(2)(28×5)×6 28×(5×6)
学生分组计算。(每一组算式分两组做)小组里先交流交流。
随着汇报课件出示:三个数相
乘,先乘前两个数或先乘后两个数,积不变。这就
是乘法结合律。(课件出示定律内容)
提问:如果用abc表示三个数,上面的规律用字母怎样表示?
师:板书(a×b)×c=a×(b×c)
小结:三个数相乘
,先算前两个数和先算后两个数,积却没有发生改变。
再找两组算式来试一试。
教师总结
思考
回答
小结公式
分组用计算器计算
计算完后,分组汇报结果
学生在小组内观察讨论。
全班汇报
观察思考
自主计算。
全班交流
在学生列出
算式后,让其说说算式的含义,赋予算式现实生活的含义,为学生真
正理解运算定律做铺垫。
数学教学要让学生学习有价值的数学
和比较的数学。本环节的设计一是按照课程标准中对四年
级学生的要求,理解运
算规律;另外是对于一些规律性的东西,我们以前总是教给学生知识,而忽略了<
br>方法的探究,这里让学生进行比较是为了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规律。
作业
三、闯关练习。
第一关:把相等的两个算式用线连起来。
18×36
95×a a×95 45×(2×5) (45×2)×5
(a×c)×25
6×18 a×(25×c) 第二关:根据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在()里填上
合适的数。
215×( )=32 ×( ) (7×125)×8=( )×( ×
)
47×x=x×( ) (m×25)×n=m×(×)
第三关:怎样算简便就怎样算:
50×26×40 125×5×6
25×130×4 50×73×2。
)
设计意图
分类细化、巩固
板书设计
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a×b=b×a
(a×b)×c=a×(b×c)
设计意图
突出重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