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_乘法结合律和乘法交换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拉米夫定片-科技发展弊大于利
《乘法结合律和乘法交换律》教学设计
谈话:刚才我们一起观看了微课,大家和综合实
践小组的同学一
起经历了观察、猜测、验证的过程,回顾了加法结合律和交换律,今
天让我们再
一起走进花卉市场,看看还可以为校园绿化做哪些准备?
(购买花土和花肥)
出示信息窗:
1、仔细观察花土和花肥的采购记录单,说说你知道了哪些信
息?
根据学生的回答,整理信息。 (1)花土:20袋,每袋25包,
每包2千克;
(2)花肥:10袋,每袋8包,每包5千克。
2、根据花土和
花肥的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根据学生的回答整理:
(1)
一共购进多少千克花土? (2)一共购进多少千克花肥? 3、同桌
合作学习:
(1)选择一个喜欢的问题,算一算,并说说你的理由。
(2)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分类整理,对于算理正确的及时肯
定:
解决问题一:一共购进多少千克花土?根据学生出现方法分类:
预设:
先算每袋花土多少千克,再算一共购进多少千克花土。 2×25
×20
(2×25)×20 25×2×20 „„
先算一花购
进多少包花土,再算一共购进多少千克花土。 20×25×
2
2×(25×20) 25×20×2
小结:列式不同,但第一组算式都
是先算每袋花土多少千克,再
算一共购进多少千克花土。第二组算式是先算一花购进多少包花土,
再算一共购进多少千克花土,解题思路清晰,这些列式都是正确的,
为了便于观察比较,我们先把(2
×25)×20和2×(25×20)记录
下来。
板书:(2×25)×20
2×(25×20)
解决问题二:一花购进多少千克花肥?先展示不同的列式再分类
整理
谈话:谁解决了这个问题,请把你的列式上来展示一下。
预设:
生1:(5×8)×10 生2:5×8×10 生3:8×5×10
生4:5
×(8×10) 生5:10×8×5 生6:8×10×5 „„
谈话:谁能将根据思路将这些算式分类? 预设:
先算每袋花肥多少千克,再算一共购进多少千克花肥。 5×8
×10
(5×8)×10 8×5×10 „„
先算一花购进
多少包花肥,再算一共购进多少千克花肥。 10×8×5
5
×(8×10) 8×10×5„„
小结:大家的理由很充分,这些算式都是正确的,为了观察方便,
我把这两个算式记录下来。
板书:(5×8)×10 5×(8×10)
二、研究素材,猜测规律
1、观察思考:上面两组算式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2、汇报
交流,各抒己见 预设:
生1:都是三个数相乘。
生2:左面的算式是先把前两个数相乘,再乘第三
个数,右面的
算式是先把后两个数相乘,再乘第一个数。
生3:积不变。
3、初
步得出猜测规律:三个数相乘,先把前两个数相乘,再乘
第三个数,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乘,再乘第一个
数,积不变。
【设计意图:根据加法结合律进行类比推理,培养学生总结归纳
的数学素养及
猜想验证的意识,为下个环节进行举例验证这个猜想是
否正确做准备。】
三、讨论交流,验证规律 1、验证乘法结合律: 举例子验证
乘法结合律:
(1)谈话:在答题纸上把你的例子写出来,并仔细观察有没有
反例。 (2)分享验证过程
(3)归纳总结,得出规律:
三个数相乘,先把前两个数相乘,再乘第三个数,或者先把后两
个数相乘,再乘第一个数,积不变。
(4)尝试给规律命名
通过自己观察、猜测、验
证从而得出了结论。前面我们研究了加
法运算律,你能根据加法的运算律给我们刚刚发现的规律起个名字
吗?
(5)字母表示运算律
板书:乘法结合律 (ab)c=a(bc)
2、猜测、验证乘法交
换律:
(1)猜想:大家大胆地猜想一下,乘法还有
其它的运算律吗?
你能用字母表示吗?
(2)根据自己的理解说一说什么是乘法交换律?
(3)在答题纸上把你的例子写出来,并仔细观察有没有反
例。 (4)分享验证过程
(5)归纳总结,得出规律:
两个数相乘,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不变。
(6)字母表示
运算律 板书:ab=ba
3、举例子运用乘法结合律和交换律
4、梳理:前面我们在哪儿接触过乘法结合律和交换律?
小结:二年级学乘法的初步认识时,
我们就根据一句口诀些两个
算式,5×8和8×5的积都是20,还有在三年级两位数乘两位数的验算和解决问题时,我们可以交换因数的位置进行,这都是应用了乘法
交换律.
《乘法结合律和乘法交换律》
学情分析
本课的授课对象为四年级上册的小学生,从
知识的起点上看,学
生已经学习了乘法,并掌握了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同时他们具
备了一
定的知识迁移能力和逻辑思维,这些都是学生同化新知的知识
与经验基础,对知识的学习起着正迁移的作
用。同时,处于这一时期
的孩子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感,并对数学的学习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
求
知欲。但是他们对简便运算的概念还比较模糊,需要教师利用丰富
的数学活动,引导他们积极地思考,在
合作交流中真正理解和掌握乘
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并能应用于实际问题当中。
《乘法结合律和乘法交换律》效果分析
我觉得从教学效果和教学效率来看,应
该让学生边学边练,讲完
乘法结合律就来进行简便运算的教学,这样更利于运算定律的掌握、
理
解。并不是每次按照学生上课随机调整教学就是灵活的课堂,就是
符合教学规律,有时也应该把学生调整
到自己预定的计划、预期目标、
认准的方向去。
在乘法结合律的教学过程中,发现四年级的学
生用自己的语言描
述定律比较困难。他们通过直观感知能够理解乘法结合律的涵义,也
能够用具
体的算式来验证乘法结合律,用字母、符号来表述乘法结合
律,但是当让他们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乘法结
合律时,却有点困难。
因此我花了较多的时间让学生会用语言表达乘法结合律,如:通过验
证表
达结论——再用自己的话说说——再解释字母公式。从而促使学
生能够真正理解定律的含义。
《乘法结合律和乘法交换律》教学反思
《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这节课的重点是自主探究发现
乘法交换律
及结合律,并能归纳总结运用规律。我设计这节课时,先通过复习铺
垫题,既可以填
加号也可以填乘号,不但复习了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为后面的新知学习做好铺垫,也引导学生提出猜想
:乘法也可能有交
换律和结合律,激发了学生探究的兴趣。接下来我设置有效的教学情
境,引导
学生探索规律。在课堂上我花更多的时间关注学生的学习过
程,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亲历“做数学”的过程
。整个课堂气氛比较好,
师生交流和谐融洽。
本节课在教学过程中,力求突出
知识的系统性,学生的亲历性,尽
量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问题让学生自己去揭示,方法让学生自己去<
br>探究,规律让学生自己去发现,知识让学生自己去获得。课堂上给学
生以充足的思考时间和活动空
间,同时给学生表现自我的机会和成功
的体验,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整堂课的设计,紧密围绕并运用好问题情境,师生之间积极互动,教
师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主动学习,
让学生有一种成就感。然后引导学
生运用前面的研究方法开展研究,由扶到放,培养了学生探索和解决<
br>问题的能力和语言的组织能力。
不足的是:在教学完乘法交换律之后,完成“做一做”这个环
节时
耗时较长,使得后面的教学时间上不够充足,教师在驾驭课堂能力方
面还需要加强。
今后的工作中,要多向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1.
多听课,多学习。学习优秀教师的新思想、新方法,改善课堂
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艺术和课堂效率。
2.加强同科组教师之间的沟通和交流,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
进步。
3.认真钻研教材,把握好教材的重点、难点、关键点、易混点,上
课时才能做到心中有数。
《乘法结合律和乘法交换律》教材分析
一、本课的地位和作用
《乘法交换律和
乘法结合律》是学生在乘法学习中的重要部分。教材
在之前便安排学生学习了乘法,也在
本学期前面的学习中学习了加法
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这些知识都为本课知识的学习打下了基础。同时,学好本课也为接下来学习简便计算和小数的运算定律铺平了道
路。
二、本课的教材内容
本课教材注重从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和认知发展水平出发,紧密联系
学
生的生活实际,以购买花土这一情景作为引入,并提出问题,让学
生在解题的过程中发现乘法交换律和乘
法结合律,并在探索乘法结合
律的过程中感知简便运算。同时,要求学生利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
建立数学模型,发展了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也加深了对乘法交换律
和乘法结合律的理解和记忆。最后
,将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与乘
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进行比较,将新旧知识紧密结合,充分体现了<
br>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
《乘法结合律和乘法交换律》评测练习
1、 基础练习
5×37×2 23×15×2 125×25×4×8
学生自主解答,集体订正。
2、 变式练习
25×16
32×125×25
学生在答题纸上自主完成后集体订正
进一步体会运算律,比较
感受加法运算律和乘法运算律的区别。
3、拓展应用练习
学生直接解答,并说出理由,让学生感受运用乘法运算律的可
以使得计算简便。
《乘法结合律和乘法交换律》
课标分析
教学新课标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了以
下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探索活动,发现乘法结合律,并用字母进行表示。在
理解乘
法结合律的基础上,会对一些算式进行简便计算;过程与方法:
经历数学探索过程,进一步体会探索的过
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
值观:感受数学探索的乐趣,培养自主探究问题的能力。其中将引导学
生探索概括出乘法结合律,并初步理解运用乘法结合律可以进行简算
是本课教学的重点;而乘法结合律
的探索过程是学习的难点。
在对教材和学生进行充分分析后,根据教材和学生的特点,我采
用了情景教学法、自主探索学习法、谈话法等教学方法。教材通过数、
计算长方体中小正方体的个数这一
活动来体现结合律。所以在教学时
也特意创设了这样一个场景让学生进行活动开展情景教学,用来激发<
br>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探索规律的能力。根据学生的实际特
点在教学时放手让学生自主探
索自主学习,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培养学生的兴趣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