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18.1平行四边形集体备课
余年寄山水
803次浏览
2021年01月16日 23:11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qq分组非主流-潘多拉魔盒
初二数学
集体备课资料(八年级
下册)
§
18.1
平行四边形
主讲人:
2011.5.3
一、
本部分知识结构
平行四边形的定义
平行四边形的性质
平行四边形的判定
三角形中位线定理
平
行
四
边
形
二、教学目标解读
1
.掌握平行四边形的概念、性质和判定,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解读:< br>通过经历特殊四边形性质的探索过程,丰富学生从事数学活动的经验和体验,
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合 情推理能力;
2
.探索并掌握平行四边形的有关性质和常用判别方法,并能运用这些 知识进行有关的
证明和计算;
解读:
结合特殊四边形性质和判定方法以及相 关问题的证明,进一步培养和发展学生
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推理论证的表达能力;
3
.探索并了解平行四边形的物理意义;
解读:
通过分析四边形与 特殊四边形,以及平行四边形与各种特殊平行四边形概念之
间的联系与区别,
使学生认识到特殊 与一般的关系,
从而体会事物之间总是互相联系又是互
相区别的,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 义观点。
三、教材重点与难点的确定
1.
重点
重点研究了一些平行四边形,
由于涉及的题型比较多,
因此,
涉及的图形的性质和 判定
方法也比较多。
2.
教学难点
难点是平行四边形 性质和判定方法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因为它们的概念之间重叠交错,
容易混淆。
四、学情分析
1.
教学内容分析
1
对于平行四边形,按照图形概念的从属关系,教科书把它 分为三个层次安排了两个小
节的内容。
第一个层次是平行四边形,
它是两组对边分别平 行的四边形。
教科书第
1
小节主
要研究平行四边形的概念、
性质和判 定方法,
作为判定方法的一个应用,
引出了三角形中位
线定理。在此基础上,教科书在 第
2
小节“特殊的平行四边形”中,进一步研究了平行四边
形的特殊情况。
这 里包含两个层次,
第二个层次是矩形和菱形,
它们都是有一个特殊条件的
平行四边形,
它们分别是平行四边形中有一个角是直角或有一组邻边相等的特殊的平行四边
形。
教科 书第
19.2.1
节和第
19.2.2
节主要研究矩形和菱形的概念、
性质和判定方法。
在此基
础上,
进一步研究它们的特殊情况。
第三个层次是 同时具有两个特殊条件的平行四边形,
即
正方形,
它是有一个角是直角的特殊菱形,< br>又是有一组邻边相等的特殊矩形,
所以正方形具
有各种四边形所具有的性质。
教 科书第
19.2.3
节给出了正方形的概念,
并让学生自己研究它
的性质和判 定方法。
2.
教学对象分析
学生在小学已经学过一 些四边形的知识,
如一些特殊四边形的概念、
平行四边形、
梯形
的高、面积计 算等等,在七年级下册“三角形”一章中,学生也已经学习了多边形、多边形
的内角和等内容。在本章教 科书编写时,对这些内容未作重复而是直接使用了。在教学时,
可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
必要时 进行适当复习,
注意知识间的联系。
一方面加深对学过知识
的理解,也能起到温故而知 新的作用。
五、教学方法建议
学习方式的转变是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 ,
与其他数学内容相比,
这部分的教学更容
易激起学生对数学的情感体验。
注 意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
给学生提供
“现实的、
有意义的、富有挑 战性的”学习材料,
提供充分的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
引导
他们在“做数学”的活动 中,
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获得知识和技能,
掌握基本的数学思想方
法。
教学过程中,
注重体现教师的导向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
采用引导 、
探究法为主的教
学法,
尽力引导学生成为知识的发现者
,
把教师的 点拨和学生解决问题结合起来
,
为学生创设
情境
,
从而不断激发学生 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
,
使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习不断克服学生学习
中的被动情况
,
使其在教学过程中在掌握知识同时、发展智力、受到教育。
六、教学重难点和解决的策略
1
.突出图形性质的探索过程,重视直观操作和逻辑推理的有机结合;
2
.重视知识间的联系与综合;
3
.重视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4
.注意联系实际
七、教学建议
1.
课时规划意见
平行四边形性质
两课时
平行四边形判定
三课时
2.
作业布置建议
平行四边形性质
习题
19.1 1
、
2
、
3
、
6
平行四边形判定
习题
19.1 4
、
5
、
7
、
8
、
9
3.
配套题
一
.
选择题
(
本大共
8
小题
,
每小题
3
分
,
共
24
分
)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