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文言文专题复习 虚词
绝世美人儿
539次浏览
2021年01月17日 03:02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应该怎样做人-绩效考核管理办法
虚词(
16
个)
初中阶段常见的文言虚词有
1 6
个:
“
之、其、而、然、则、乃、以、于、
焉、何、为、若、且、虽、乎、 者
”
。《中考指要》
p.52
强调了前
9
个:
“< br>之、
其、而、然、则、乃、以、于、焉
”
。
(
11
)复习
“
之
”
(一)用作代词,有以下两种情况:
1.“
之
”
可以代人 、代物、代事。译为
“
他
”
、
“
她
”
(他 们)、
“
它
”
(它们)
等。如:
①
愿陛下亲之信之
……
事无大小
,
悉以咨之(代人,他们)(《出师
表》)
②
太医以王命聚之
……
谨食之(代物,指蛇)(《捕蛇者说》)
③
操蛇之神闻之(代事,这件事)(《愚公移山》)
④
肉食者谋之(代事,这件事)(《曹刿论战》)
“
之
”
代人时,多指代第三人称,但是,有时
“
之
”
也作第一人称,译为< br>“
我
”
、
“
我们
”
。
如 :
①
君将哀而生之乎(《捕蛇者说》)
①
主人处处款之(《于园》)
2.“
之
”
用作指示代词,表近指,可译为
“
这
”
。如:
①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桃花源记》)
②
曾不 能损魁父之丘。(《曹
刿论战》)
(二)
“
之
”
用作助词,有四种情况:
1.结构助词,用于定语和中心语之间,译为
“
的
”
。如:
①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
②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岳
阳 楼记》)
③
小大之狱。(《曹刿论战》)
1
/
18
1
、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无实在意义,不译。如:何陋之有?
(《陋室铭》)
2
、结构助词,是定语后置的标志 。如:
①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
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
< br>4.“
之
”
用作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
如: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5.“
之
”
用作音节助词,用于凑足音节,无实意,不译。如:久之,目似瞑。
(《狼》)
( 三)
“
之
”
用作动词。译为:
“
去
”
、< br>“
往
”
、
“
到
……
去
”
。 如:至之市。《郑人
买履》练一练
解释句中
“
之
”
的意义和用法:
1.
辍耕之陇上()(《陈涉世家》)
2.
二世杀之()(《陈涉世家》)
3
属予作文以记之
(
)
(《岳阳楼记》)
4.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
)(《岳阳楼记》)
5.
怅恨久之()(《陈涉世家》)
6.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愚公移山》)
二、复习
“
其
”
1.
用作人称代词,代第三人称 ,译为
“
他(她)
”“
他(她)的
”“
他们
”“< br>他们
的
”“
它
”“
它们
”“
它们的
”
。如:
①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
论语
>
八则》)
②
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口技》)
③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狼》)
2
/
18
2.“
其
”
用作指示代词,译 为
“
那
”
、
“
那个
”
、
“
那些
”
、
“
这
”
、
“
这种
”< br>等。如:
①
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核舟记》)
②
复前行,欲穷 其林(《桃花源
记》)
③
专其利三世也(《捕蛇者说》)
也可译作
“
其中的
”
,后面多为数词。如:其一犬坐于前(《狼》)
3
、
“
其
”
用作副词,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疑问、猜度、反问、 愿望等语
气,常和放在句末的语气词配合,可译为
“
大概
”“
或许< br>”“
恐怕
”“
难道
”
等,或不
译。如:
< br>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前一个
“
其
”
可译作
“
难道
”
,后一个
“
其
”
可译
为
“
恐怕
”
)(《马说》)
4
、连词,表示假设,可译为
“
如果
”
。如: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
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尔。( 《送东阳马生序》)
练一练
解释句中
“
其
”
的意义和用法:
1.
百姓多闻其贤()(《陈涉世家》)
2.
殚其地之出()(《捕蛇者说》)
3.
安求其能千里也()(《马说》)
4.
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岳阳楼记》)
5.
专其利三世也()(《捕蛇者说》)
6.
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三、复习
“
而
”
(一)
“
而
”
用作连词,主要有以下五种情况:
1.
表示并列关系,可译为
“
又
”
、
“
也
”
等,也可不译。如:
①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
3
/
18
②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
2.
表示承接关系,译 作
“
然后
”“
就
”
。如:
①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
论语
>
八则》)
②
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涉世家》)
③
水落而石出(《 醉翁亭记》)
④
退而甘食其土之有(《捕蛇者说》)
3.
表示转折 关系,译作
“
但是
”“
然而
”“
却
”“
可 是
”
。如:
①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
论语
>
八则》)
②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爱莲说》)
③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马说》)
④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愚公移山》)
4.
表示递 进关系。译作
“
而且
”“
并且
”
或不译。如:
①
敏而好学。(《
<
论语
>
八则》)
②
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亭记》)
5.
表示修饰关系,可译为
“
地
”“
着
”
或不译。如:
①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愚公移山》)
②
吾恂恂而起,视其缶(《捕蛇
者说》)
③
熙熙而乐(《捕蛇者说》)
④
呼尔而与之
/蹴尔而与之(《鱼我所
欲也)
⑤
朝而往,暮而归(《醉翁亭记》)
(二)用作副词。常依附在表示时间的词语后面,无实意,一般不译。
如:
①
既而儿醒,大啼(《口技》)
②
俄而百千儿哭,百千犬吠(《口
技》)。< br>
4
/
18
练一练
解释句中
“
而
”
字的意义和用法:
1.
环而攻之而不胜()(《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2.
弛然而卧()(《捕蛇者说》)
3.
一鼓作气,再而衰()(《曹刿论战》)
4.
佣者笑而应曰()(《陈涉世家》)
四、复习
“
然
”
1.“
然
”
用 作代词,起指示作用,译作
“
这样
”“
如此
”
。如: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
然
”
用作连词,表转折关系,译作
“
然而
”“
但是
”
等。如:
①
然足下卜之鬼乎(《陈涉世家》)
②
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出师表》)
3.“
然
”
用作形容词,译作
“
对的
”
、
“
正确的
”
。如:吴广以为然(《陈涉世
家》)
4.“
然
”
用作语气助词,分三种情况:
(
1< br>).用在形容词之后,作为词尾,译作
“……
地
”
。如:杂然相许(《 愚公
移山》)(
2
).用于词尾,译作
“……
的样子
”。如:望之蔚然而深秀者。(《醉
翁亭记》)(
3
).用于句尾,常与
“
如
”“
若
”
连用,构成
“
如
……
然
”“
若
……
然
”
格
式,相当于
“……< br>的样子
”
、
“
好像
……
似的
”
。如 :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核舟记》)
五、复习
“
则
”
(
一
)
用作连词,主要有以下三种情况:
5
/
18
1.
表示承 接关系。说明两件事情在时间上、事理上的紧密联系。可译为
“
就
”“
便”
,或译为
“
原来是
”“
已经是
”
。如: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
论语
>
八则》)
< br>2.
表示假设关系。有的用在前一分句,引出假设的情况,相当于
“
假使
”“
如
果
”
;有的用于后面的分句,表示假设或推断的结果,相当于
“
那么
”“
就
”
。如:
①
入则无法家 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生于忧患,死于安
乐》)
②
向吾不为斯役,则 久已病矣。(《捕蛇者说》)
3.
表示转折、让步关系。可译为
“
可是
”“
却
”
。如:
①
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送东阳马生序》)
②
问之,则曰:< br>“
吾祖死于是
……”
(《捕蛇者说》)
③
至则无可用
(二)
“
则
”
用作副词。 用在判断句中,起强调和确认作用,可译作
“
是
”“
就
是
”
。如: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练一练
解释句中
“
则
”
字的意义和用法:
1.
非死则徙尔()(《捕蛇者说》)
2.
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捕蛇者说》)
3.
欲速则不达()
4.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鱼我所欲也》)
六、复习
“
乃
”
(一)作副词。有三种情况。
6
/
18
1
.表示动作在时间上的承接,译作
“
才
”
。如: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br>(《狼》)
2
.表示动作在时间上的承接,译作
“
就
”
。如:乃诈称公子扶苏、项
燕,从民欲也。(《陈涉世家》)
3
.表示出 人意料,译作
“
竟
”“
竟然
”
。如: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 汉,无论
魏晋。(《桃花源记》)
4
.用于判断句中,相当于
“< br>是
”“
就是
”
。如: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
世家》)( 二)作连词,表示前后的衔接或转折,可译为
“
于是
”
。如:乃重修
岳阳楼。(《岳阳楼记》)(三)作代词,译为
“
你、你的
”
。如:师北定中 原
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示儿》)练一练
解释句中
“
乃
”
字的意义和用法:
1.
断其喉,尽其肉,乃去()(《黔之驴》)
2.2.
乃大惊()(《桃花源记》)
3.
太祖乃悟,卒用其人()(《赵普》)
4.
乃重修岳阳楼()(《岳阳楼记》)
5.
陈涉乃立为王()(《陈涉世家》)
七、复习
“
以
”
(
一
)“
以
”
用作介词,有三种情况:
1
.介绍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
“
因为
”“
由于
”
。如:
①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
②< br>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本句中前一个
“
以
”
表原因,
“< br>因为
”
,后一个
“
以
”
表目的,
“
用来
”
。)(《出师表》)
③
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
7
/
18
2
.介绍动作、行为所凭借的条件 ,可译为
“
凭借
”“
按照
”“
依靠
”“
根 据
”
等。
如:
①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 兵革之利(《得道
多助,失道寡助》)
②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愚公移山 》)
③
以天下之所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④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3
.表示动作、 行为的方式,可译作
“
把
”
、
“
拿
”
、< br>“
用
”
等。如:
①
屠惧,投以骨(《狼》)
②
太医以王命聚之(《捕蛇者说》)
③
故临崩寄臣以大事(《出师表》)
(
二
)“
以
”
用作连词,有三种情况:
1
.表示目的,相当于现代汉语里的
“
用来
”
、
“
来
”
。如:
①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狼》)
②
以光先帝遗德(《出师表》)
③
属
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2
.表示结果,可译作
“
以致
”
、
“
因而
”
。如:
①
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②
以伤先帝
之明(《出师表》)
3
.
“
以
”< br>有时相当于连词
“
而
”
。如: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黔之驴》)
(
三
)“
以< br>”
用作动词,可译为
“
认为
”
。如:
①
一儿以日初远(《两小儿辩日》)
②
愚以为宫中之事(《出师表》)
③
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
(
四
)“
以
”
用作副词,表示时间,译为:
“
已
”
、
“< br>已经
”
。如:
8
/
18
固以怪之矣。(作副词,通
“
已
”
,译为
“
已经
”
)《陈涉世家》
练一练
解释句中
“
以
”
字的意义和用法:
1.
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
2.
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3.
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4.
以伤先帝之明(
)
(《出师表》)
5.
可以 为师矣
(
)(《
<
论语
>
八则》)
八、复习
“
于
”
介词
“
于
”
的用法主要有五种:
1.
表 示处所,译作
“
从
”
、
“
在
”
、
“
到
”
等。如:
①
舜发于畎亩之中
……
百里奚举于市(《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②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
③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邹忌讽齐王纳谏》)
2.
表示动作的对象 ,译作
“
向
”“
对
”“
同
”“
给
”“
到
”
等。如:
①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愚公移山》)
②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③
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出师表》)
3
.
“
于
”
表示被动,可译为
“
被
”
。如:< br>
“
受制于人
”
的
“
于
”
。
4.“
于
”
表示时间,可译为:
“
到
”
。如:
9
/
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