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期末试卷

绝世美人儿
852次浏览
2021年01月17日 03:20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渴望蓝天主题曲-中国新四大发明

2021年1月17日发(作者:罗隆基)
2012
年春季学期七年级语文期末测试

一、语言积累与运用
(30

)
语言积累

1< br>、
娟秀的字体让人赏心悦目。请根据下面一段话中的三处注音,用正楷字在横
线上写出相 应的汉字。
(3

)

任凭冷硬的风吹拂头发,
她像雕塑一般
(zh
ǜ
l
ì
)
在山顶。

周一层层雪浪好似大 海奔腾不停的波涛,一座座山丘犹如晶莹
(t
ī
t
ò
u)
的龙宫宝殿,一条条雪墙像是
(pi
ā
n pi
ā
n )
起舞的银
龙。

2

下面是课文中学过的一些词语,
你能把里面的一些错别字找出来并订正吗
?(4

)

别具匠心

烦燥不安

变幻莫测

栩栩如声

轩然大波

面面相觑

怒行于色

不能自已

络绎不绝

鲜为人知

芳草如茵

人迹罕致

错字

改字


3

“腹有诗书气自华竹,积累优美的语句,可以厚实你的语文功底,检验 你的才
华吧。
(10

)

.
山光悦鸟性,


(
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

.
日暮乡关何处是,


(
崔颢《黄鹤楼》
)

.
,非是藉秋风。
(
虞世南《蝉》
)

.
,乾坤日夜浮。
(
杜甫《登岳阳楼》
)

.
江山如此多娇,


(
毛泽东《沁园春·雪》
)

.
但我不能放歌,


夏虫也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
(
徐志摩
《再别康桥》
)

.


兰< br>诗








,< br>烘








格< br>的


是:






.
根据下面句子的意思,写一个名句在横线上。
(
选写三个
)

常建笔下清幽寂静的环境,适合于他的情趣和兴趣;


杜甫既实写又想像,把洞庭湖的气象描绘得壮阔而生动;










王维写塞外景象,开阔鲜明,气势雄浑;

辛弃疾梦想着能建功立业,名垂青史,可叹壮志难剜
!



语言运用

4

















(2




A
.通过这次广泛的社会调查,使我清醒地认识到人类要与动物和谐共处。

B
.近年来,制作精美的公益广告,不断纷纷出现在盐城市区主干道上。

C
.几个农民工来索要工钱,经理派副经理和他的助手接待了这些农民工。

D

“神舟”
五号载人航天飞船的成功发射,
是载入中华民族史册的不朽盛事 。


)
5








线












(2

)





对联,是文学殿堂里的一枝奇葩,它发自千人之心,出自万人之手,各展其
才,各显千秋,豪放

,婉约

,粗犷

,细腻


洋洋洒洒,蔚为壮观。

A
、如旭日喷薄

似风拂杨柳

如小桥流水

若大江东去

B
、如小桥流水

似风拂杨柳

若大江东去

如旭日喷薄

C
、似风拂杨柳

如小桥流水

如旭日喷薄

若大江东去

D
、若大江东去

如小桥流水

如旭日喷薄

似风拂杨柳

6

我们盐城市有绵延的海岸滩涂,有广袤的芦苇湿地 ,有“丹顶鹤”和“麋鹿”
两个自然保护区。
作为一名中学生,
应以此为家乡骄傲,< br>同时更应自觉地增强
自己的责任感。
为此,
校团委决定开展一次主题教育活动。
请你为这次活动拟
定一个主题。
(2

)
主题:

7

请你根据下面提供的材料,写一个新闻的标题和导语。
(4
分< br>)

时间:
2005

5

30
日。


事件:我国著名作曲家谷建芬将她创作的
30
首优秀儿童歌曲精选成 集,由
人民教育出

版社和人民教育电子音像出版社编制出版。


资料:歌曲作品集的名称为《请把我的歌带回你的家——
-
谷建芬儿童歌曲
选 》
。在半个多世纪的创作生涯中,谷建芬曾创作了近千首作品,其中有近百首
获奖,
《 年轻的朋友来相会》

《那就是我》

《思念》

《绿叶对 根的情意》

《今天
是你的生日,中国》

《二十年后再相会》等许 多歌曲都给人们留下了美好记忆。
《采蘑菇的小姑娘》

《歌声与微笑》等一些儿童歌 曲也被广为传唱。

标题:

导语:

名著阅读

8

《西游记》在我国可以说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网络 上有人特意对唐僧师徒做
了一个人气指数的调查,
结果让人大跌眼镜。
最受读者欢迎的 是猪八戒,
而不是
孙悟空。余下是沙僧,最后才是唐僧。如果让你选,你会选谁
?并请你说说理由。
(100
字左右
)(3

)







二、阅读理解
(40

)
(

)
阅读< br><
黔之驴
>
,完成
9

14
题。
( 15

)
黔无驴,
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至则无可用,
放之 山下。
虎见之,
庞然大物也,
以为神。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憖憖然,莫相知。

他日,驴一呜,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已也,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
之。虎因喜,计之曰 :
“技止此耳
!
”因跳踉大阚,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9

解释下面句中加点字的意思。
(3

)
(1)
有好事者船
载以人
( )

(2)
驴不胜

( )
..






































































































(3)

之日
( )

10< br>、
请用现代汉语翻译“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

这个句子。
(2

)

11

写出文中表现黔驴之“技

的词语。
(至少两个)(2

)

12

本文生动形象地描写了老虎的一系列动作,
试举一例,
说说刻 画了老虎怎样
的心理
?(2

)


13

本文的寓意可从不同的角度理解,请你从两个方面谈谈自己的体会。
( 4

)
寓意
(1)


寓意
(2)


14

本文演化出一些成语,如“庞然大物”

“黔驴技穷

,请写出你所熟悉的其
他寓言故事里的成语,不少于
4
个。
(2
)

(

)
阅读《趣说南极磷虾》
。完成
15

19
题。
(12

)

①南极磷虾其实不是虾,
而是一种小型海洋甲壳类动物,
只不过它的外形很
像普通的虾

虾。 它体长只有
3

5
厘米,外表呈金黄色,鳃外露,体内有微红色的球状发光< br>器,
一到夜里,
就会发出像萤火虫一样蓝绿色的磷光,
所以人们给它取了
“磷虾”
这个好听的名字。


②、南极磷虾喜欢群聚,特别是在低 气压长期滞留的海域,虾群尤为密集,
有时长达半公里,宽几百米,平均每立方米的海水中就有
10

16
公斤的磷虾,
也就是说,
每两个磷虾之间的距离还不到< br>2
厘米。
白天,
密集的虾群使海面呈现
一片铁锈色,
夜间,< br>受到惊扰的虾群又会使海面发出耀眼的磷光。
南极磷虾的群
体几乎都由同一年龄的虾组成 ,
幼虾和成虾一般不会混杂相处。
虾群对航行的船
只不十分敏感,航船从虾群中通过一 般不会扰乱它们的队形,即使虾群被冲散,
它们也会很快重新聚集到一起,
按原来的方向继续前 进。
虾群有垂直运动的习性,
夜间多在水的表层活动,白天则沉到
50
60
米的深水中潜游。


③、由于南大洋有一股环绕南极大陆的 寒流,这股寒流在向北流去时下沉,
而来自太平洋、
大西洋和印度洋的暖流在南下时遇到这股下 沉的寒流就变成了上
升流。
这股上升流含有非常丰富的营养物质,
加之水温较高,从而使硅藻等微生
物大量繁殖,
为磷虾提供了摄食和栖息的理想场所。
因此,在南极大陆
500

2000
公里的广阔大洋中,分布着数量很多的磷虾 群,现有蕴藏量
4

6
亿吨。这种小
生灵的繁殖能力极强,数量相当 可观,加之没有任何自卫能力。因而成了海豹、
企鹅、须鲸等海洋动物与鸟类的饵料。


④、科学家们计算,如果每年捕捞
3000
万吨磷虾,不会影响南大 洋的生态
平衡。磷虾的营养价值很高,体内含有百分之
50%
的蛋白质,是其他动物蛋 白质
含量的
2-3
倍。磷虾不仅营养丰富,而且美味可口,被誉为“冷甘露”
。但是,
磷虾体内含有大量活性酶,
打捞上来的磷虾不到两小时肉质就会变软,
甲壳发 黑,
因此,一般都要就地加工成稳定状的食品再运到大陆。目前已有
20
多个国家正< br>在加紧研究磷虾食品,南极磷虾资源具有巨大的商业开发价值。

15

第④段中画线句子运用的说明方法有



,这样写有什么作

?(2

)
16

第②段中
“幼虾和成虾一般不会混杂相处”
中的
“一 般”
能否删去
?
为什么
?(2

)

17

请用简要语言概括南极磷虾生活习性中最显著的两个特点。
(
不超过
10


)(2

)


18

南极磷虾不易保鲜的原因是什么
?(2

)

19

为什么南极磷虾资源具有巨大的商业开发价值
?
请用简洁的语 言加以概括。
(4

)

(三)阅读《没有钓到的大鱼》
。回答
20

24
题。(13

)
(1)
他家在岛上有一所美丽的小房子。

(2)
在鲈鱼钓猎开禁前的一天傍晚,
他和妈妈早早又来钓鱼。
安好诱 饵后,

将鱼线甩向湖心,
湖水在落日的余辉中荡起道道涟漪。
当月升中天的 时候,
那波
纹又变成了银白色的,景色十分优美。

(3)
突 然,
钓竿的另一头儿沉了下去。
他知道一定有大家伙上钩了,
便急忙收









渴望蓝天主题曲-中国新四大发明


渴望蓝天主题曲-中国新四大发明


渴望蓝天主题曲-中国新四大发明


渴望蓝天主题曲-中国新四大发明


渴望蓝天主题曲-中国新四大发明


渴望蓝天主题曲-中国新四大发明


渴望蓝天主题曲-中国新四大发明


渴望蓝天主题曲-中国新四大发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