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比阅读 最新 最完整
玛丽莲梦兔
588次浏览
2021年01月17日 03:30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我们的歌钢琴谱-卷耳
《河中石兽》
对比阅读
11
篇
含答案和翻译
2019
年
6
月整理
11
篇对比阅读目录:
1.
河堤决口时很多棒椎鱼
2.
南岐大脖子
3.
黔无驴,老虎试探驴
4.
杜处士好书画
5.
官夫人被割耳朵但治疗
6.
雁奴
7.
齐某者卖豆丸收父亲尸骨
8.
赵人患鼠,乞猫吃了鸡
9.
赵括纸上谈兵
10.
刘羽冲按古书打仗治水患
11.
农夫耕于田,数息而后一锄
1.
【甲】沧州南一 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
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 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
“尔辈 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
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 ,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
“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
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 ,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
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 更颠乎?”如其言,
(3)
象其形而名
名:
(4)
虽不能消弭
虽:
2.
下列对画波浪线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3
分)
A.
护堤者
/
见 其以
/
首触岸,如万杵
/
齐筑
B.
护堤者
/
见其以首
/
触岸,如万杵
/
齐筑
C.
护堤者
/
见其
/
以首触岸,如
/
万杵齐筑
C.
护堤者见
/
其
/
以首触岸,如
/
万杵齐筑
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
4
分)
(1)
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2)
至河暴涨乃麇至。
4.
智慧源于生活。我们可以分别从甲乙两文中 悟出什么道理?(
5
分)
答案:
1.
(
4
分)(
1
)事物的道理、规律
(
2
)咬,在这里是侵蚀、冲刷的意思(写出侵蚀
或冲刷即可)
(
3
)命名(被命名、得名)
(
4
)即使
2.
(
3
分)
C
3.
(
1
)按照他的话,
(
1
分)
(大家 )果然在数里外的地方找到了石兽。
(
1
分)
(
2
)到了河水暴涨之时(
1
分)
,
(它们)才集合到一起。
(
1
分)
4.
(
5
分)要点与评分:甲文能围绕“不可只 凭主观臆断”来说明道理,得
3
分,乙文能
围绕“先事而绸缪,后事而补救”来说明道 理得
2
分。摘抄原文内容正确的,每处只得
1
分,总
的最高得
2
分。
示例:甲文告诉我们对待事情不可只凭主观臆断,而要结合实际情况,分析 原
因,做出判断。乙文告诉我们要善于利用经验,在灾难发生前做好准备,发生后及时补救。
【乙】翻译:住在卫河岸边的人说:河堤决口的时候,河水中流必然凸起,高于两岸。但不知将
在什么地方决口。
到了棒椎鱼集聚在一起,
那么这个地方用不了一两天就要决口了。
父 老们都这
么传说,这条经验百无一失。棒椎鱼是因为它像棒椎而得名的。它平时不知在什么地方,下网下
钩也捉不到它。到了河水暴涨之时,它才集合到一起。护堤的人看见它们用头撞堤岸,好像千万
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个棒椎向堤岸猛捣,那么决口就是转瞬间的事了。这不是天数么?不过,唐尧时朝的洪水,是天
【乙】居卫河侧者言:河 之将决,中流之水必凸起,高于两岸;然不知其在何处也。至棒椎
鱼集于一处,则所集之处不一两日溃矣 。父老相传,验之百不失一。棒椎鱼者,象其形而名,平
时不知在何所,网钓亦未见得之者,至河暴涨乃 麇①至。护堤者见其以首触岸,如万杵齐筑,则
决在斯须间矣,岂非数哉!然唐尧洪水,天数也;神禹随 刊②,则人事也。惟圣人能知天,惟圣
人不委过于天,
先事而绸缪,
后事而补救,虽不能消弭,
亦必有所挽回。
——
《阅微草堂笔记》
【注释】①麇(
q
ú
n
)
:
成群。
②随刊:实地勘察,因势利导。
1.
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
4
分)
(1)
尔辈不能究物理
物理:
(2)
啮沙为坎穴
啮:
数;大禹实地勘察,因势利导,则是人事。只有圣人才能掌 握天的规律;唯有圣人才不把过错推
给上天。
他们事事预算筹划,
并在事后加以补救,
这虽然不能完全消除祸患,
但也必然有所挽回。
2.
【甲】
(纪昀《河中石兽》
)
【乙】南岐在秦蜀山谷 中
,
其水甘而不良
,
凡饮之者辄病瘿①
,
故其地之民无一人 无瘿者。及
见外方人至
,
则群小妇人聚观而笑之曰:
异哉
,
人之颈也!焦②而不吾类
!
外方人曰:
尔垒然凸
出于颈者瘿 病之也不求善药去尔病反以吾颈为焦耶
?
笑者曰:
吾乡之人皆然
,< br>焉用去乎哉
!
终
莫知其为丑。
(刘元卿《南岐之人》
)
2019.6
《河中石兽》对比阅读
第
1
页
【注释】①瘿:颈瘤,俗称大脖子病。
②焦:干枯细瘦。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3
分)
A.
尔垒然凸出
/
于颈者瘿病之
/
也不求善药去尔
/
病反以吾颈为焦耶
B.
尔垒然凸出于颈者
/
瘿病之也
/
不求善药去尔病
/
反以吾颈为焦耶
C.
尔垒然凸出于颈者
/
瘿病之也
/不求善药去尔
/
病反以吾颈为焦耶
D.
尔垒然凸出
/
于颈者瘿病之
/
也不求善药去尔病
/
反以吾颈为焦耶
2.
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
4
分)
(
1
)湮于沙上
湮:
(
2
)如是再啮
啮:
(
3
)焦而不吾类
类:
(
4
)及见外方人至
及:
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
4
分)
(
1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
(
2
)吾乡之人皆然,焉用去乎哉
!
4.
甲乙两文都写 了
笑
,讲学家、老河兵、南岐群小妇人的笑的原因分别是什么?两文揭示的共
同道理是什么?(
5
分)
答案:
1.
(
3
分)
B 2.
(
1
)埋没、淹没
(
2
)冲刷
(
3
)像
(
4
)等到
3.< br>(
1
)
(你们)顺着河流寻找石兽,不也是颠倒事实吗?
(
2
)我们这地方的人全是这样,哪里用得着去医治呢?
4. < br>(
5
分,第一问
3
分,意对即可;第二问
2
分,意对 即可)第一问:讲学家嘲笑寺僧
没有探究客观事物的道理;
老河兵笑讲学家主观臆断;
南岐群小妇人笑外方人脖子干枯细瘦,
和
他们不一样。第二问:示例一:做任何事情不可囿于自 己的见识而主观臆断。示例二:一个人不
能孤陋寡闻自以为是,用自己片面的看法去衡量正确的事物,否 则只能是颠倒是非美丑。
【乙】翻译:南岐这个地方在四川的山谷中,这里的水甘甜却水质不 好,凡饮用它的人都会患上
颈瘤病,所以这里的居民都没有不得颈瘤病的。
当看到有 外地人来,就有一群小孩妇女围观取
笑他,说:“外地人的脖子好奇怪,
(脖子)细小一点也不 像我们。” 外地人说:“你们在脖子
那肿大是得了病,
你不去寻找药来祛除你的病,
反而认为我的脖子是细小的呢?”取笑他的人说:
“我们乡里的人都是这样的,不用去治的!”最终没有 谁知道自己是丑的。
3.
【甲】
(纪昀《河中石兽》
)
【乙】黔无驴,有好事 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
放之山下。虎见之,
庞然大物也,
以为神,
蔽林间 窥之。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然 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
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虎 因喜,计之曰:
“技止此耳!
”
因跳踉大
?
,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
1.
请用“/”给下面句子划分朗读节奏。
(每句划一处)
(< br>2
分)
⑴石
必
倒
掷
坎
穴
中
⑵有
好
事
者
船
载
以
入
2.
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
4
分)
⑴棹数小舟
棹
:
⑵湮于沙上
湮:
⑶庞然大物也
庞然:
⑷尽其肉,乃去
去:
3.
与“其反激之力”的“之”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
(
3
分)
A
.蔽林间窥之
B
.无案牍之劳形
C
.大言数主之失
D
.子之听夫志
4.
翻译。
(
5
分)
⑴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3
分)
⑵驴一鸣,虎大骇,远遁。
(
2
分)
5.
用“只 知…,不知…”概括讲学家和老虎的知与不知,归纳天下事的相同原理。
(
3
分)
答案:
1.
(
2
分)⑴石必倒掷
/
坎穴中
⑵有好事者
/
船载以入
2.
(
4
分)
⑴划船(答“船浆”0.5
分)
⑵埋没
⑶巨大的样子
⑷离开
3.
(
3
分)
C
4.
(
5
分) ⑴你们这些人不懂得探求事物的规律,这不是木片,怎么会被洪水冲走呢?
⑵驴一鸣叫,老虎非常害怕,远远跑开了。
(
2
分)
5.
(
3
分)
只知“石性坚重沙性松浮,
湮于沙上,
渐沉渐深” ,
不知“反激之力”会让“石
必倒掷坎穴中”。只知“庞然大物”而“大骇”,不知驴并无“无 异能”。
原理
:
天下之事不能简单按常理作主观 臆断(或:天下之事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甚多)
。
【乙】翻译:黔这个地方没有驴, 有个喜好多事的人用船运载了一头驴进入(黔地)
。运到后却
没有用处,
便把它放置山 下。
老虎见到它,
一看原来是个巨大的动物,
就把它当作了神奇的东西。
于是 隐藏在树林中偷偷地窥探它。
老虎渐渐地走出来接近它,
很小心谨慎,
不知道它究竟是 什么
东西。有一天,驴叫了一声,老虎大吃一惊,便逃得远远的;认为驴子将要咬自己,非常害怕。然而老虎来来往往地观察它,觉得驴子好像没有什么特殊的本领似的。
(老虎)渐渐地听惯了它的叫声,又靠近它前前后后地走动,但始终不敢向驴子搏击。老虎又渐渐靠近驴子,更加随便地
2019.6
《河中石兽》对比阅读
第
2
页
戏弄它,碰撞、倚靠、冲 撞、冒犯。驴忍不住发起怒来,用蹄子踢老虎。老虎因此而欣喜,心中
盘算此事想着:“驴子的本领只不 过如此罢了!”于是老虎跳跃起来,大声吼叫,咬断了驴的喉
咙,吃光了它的肉,方才离开!
4.
【甲】
(纪昀《河中石兽》
)
【乙】蜀中 有杜处士①,好书画,所宝以百数。有戴嵩②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
自随。一日曝书画,有牧 童见之,拊③掌大笑曰:
“此画斗牛也。牛斗力在角,尾搐④入两股间,
(
1
分)
,老河兵熟悉河流,富有实际经验,所以能作出正确的判断。
(
1
分)< br>
乙文示例:
(
1
)
做什么事都应该尊重事实,不能想当 然。
(
1
分)戴嵩画画,没有仔细观察斗牛,而是想当然认
为斗牛时牛的尾巴 是翘起(摆动)的,所以画错了。
(
1
分)
(
2
)要注意观 察生活,向生活学习,
做生活的有心人。
(
1
分)牧童天天放牛,注意观察, 一下子就看出画的错误。
(
1
分
)
(
3
)要注
意细节。
(
1
分)戴嵩作为大画家,忽略了细节,把斗牛的尾巴画错了 ,所以遭人嘲笑。
(
1
分)
【乙】翻译:四川境内有姓杜的读书人 ,爱好书画,他珍藏的书画有成百件,有戴嵩画的一幅斗
牛画,他特别喜爱,用锦囊装起来,用玉石作画 轴,经常随身携带着。有一天晾晒书画,一个牧
今乃掉⑤尾而斗,谬矣!
”处士笑而然之。古语 云:
“耕当问奴,织当问婢。
”不可改也。
童看到了这幅画,拍手大笑说:“这画上画的是角斗的牛呀,牛在角斗时力量集中在角上,尾巴
——《杜处士好画》
【注解】①杜处士:姓杜的读书人。②戴嵩:唐代画家,韩滉弟子。③拊 :拍。④搐
ch
ù:
收缩。此指“夹”
。
⑤掉:摆动。
1.
解释下面句中加点词语。
(
2
分)
(
1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
阅:
(
2
)一日曝书画
曝:
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
(
4
分)
(
1
)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
2
)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所宝以百数。
3.
结合语 境,用自已的话说说下列句中“笑”的具体原因。
(
4
分)
(
1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
(
2
)有牧童见之,拊掌大笑曰
4.
结合文本,谈谈你读 了甲乙两文后分别得到的启示。
(
4
分)
__
答案:
1.
(
1
)经历
(
2
)晒
2.
(
1
)它的反 作用力,一定在石头下面的迎水面冲刷沙子,形成空洞。
(
2
)蜀地有个姓 杜的读书人,喜欢书画,
(他)珍藏的书画要用百来计算。
3.
(
1
)讲学家笑找石头的人弄不清沙轻石重的性质,不在原地找,而是顺水而下去寻找。
(
2
)牧童笑杜处士珍藏的斗牛画把尾巴画错了。斗牛时牛的尾巴应当夹在两条大腿之
间,而画家画的牛的尾巴却是翘起(摆动)的。
(
意思对即可)
4
.甲文示例:
(
1
)我们考虑问题要全面,不能片面地理解,更不能主观臆断。(
1
分)计
学家知其一,不知其二,所以作出了错误的判断。
(
1
分)
(
2
)实际经验有时比书本知识更可靠
夹在两条后腿中间,< br>但这幅画却画成牛翘着尾巴斗角,
画错了啊!
”隐士笑了,
认为牧童说得对。< br>
有句古话说:“耕地应当去问男奴,织布应当去问婢女。”这句话是不可改变的。
5.
【甲】
(纪昀《河中石兽》
)
【乙】门人邱生言,有一官赴任,舟泊滩河,夜半有数盗执炬露刃入,众皆慑伏。一盗拽其
妻起,半跪曰 :
愿乞夫人一物,夫人勿惊。
即割一左耳,敷以药末①,曰:数日勿洗, 自结
痂愈②也。遂相率呼啸去。怖几失魂,其创果不出血,亦不甚痛,旋③即平复。以为仇耶?不杀不辱,以为盗耶?未劫一物。既不劫不杀不辱矣,而又戕其耳。既戕其耳矣,而又赠以良药,是
专为 取耳来也?取此耳又何意耶?千思万索,终不得其所以然。天下真有理外事耶?
邱生曰:苟得 此盗,自必有其所以然。其所以然亦必在理中,但定非我所见之理耳。然则论
天下事,可据理以断有无哉 !
(选自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二十一·滦阳续录三》
)
【注释】①末:粉末。②愈:痊愈,愈合。③旋:不久
1.
请用“/”给下面句子划分节奏,划两处。
(
2
分)
夜
半
有
数
盗
执
炬
露
刃
入
2
.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
4
分)
⑴转转不已:
_______________
⑵但知其一:
_______________
⑶其创果不出血:
_______________
⑷可据理以断有无哉:
_______________
3
.下列几组句子中加点字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
2
分)
A
.至石之半/定非我所见之理
B
.如其言/一盗拽其妻起
C
.果得于数里外/不得其所以然
D
.而又戕其耳/人不知而不愠
4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
4
分)
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2019.6
《河中石兽》对比阅读
第
3
页
②愿乞夫人一物,夫人勿惊。
5
.比较甲文和乙文,用原文句子填空。
(2
分
)
石兽逆 流而上这样的事看来不可思议,然而仔细推究,也合情理。因此,针对乙文作者的提问:
“天下真有理外 事耶?”我们可以引用“
”(用乙文原文填空)
回答,而世人不能准确判断事物的主要原因是“
”(用甲文原文填空)
。
答案:
1
.夜
半
/有
数
盗
/执
炬
露
刃
入
2.⑴已,停止。
⑵只,仅仅。
⑶伤口,创伤。
⑷断定、判定。
3
.
C
4
.①在原地寻找它们,不是更加错误吗?
②希望乞求(得到)夫人(身上的)一件物品,夫人不要惊慌(惊恐)
。
5
.第一空:“自必有其所以然”或“其所以然亦必在理中”,第二空:“但知其一,不
知其二” 或“据理臆断”。
【乙】翻译:门人邱生说,一个官员去赴任,船停泊在河滩上,半夜时分有 几个盗贼举着火把拿
着刀闯入,大家都害怕地趴在地上。一个盗贼把官员的妻子拽起来,半跪在她面前说 :“我想要
夫人一样东西,您不要惊恐。”于是割下她的左耳,敷上药粉,对她说:“几天内不要洗掉( 药
粉)
,自然会结痂痊愈。”于是互相叫嚷着离开了。官员妻子吓得几乎丢了魂,她的伤口果然 没
有出血,也不很疼,不久就痊愈了。认作仇人吗?盗贼既没杀人也没侮辱。认作劫匪吗?他们没
有抢走一样东西。既没杀人也没侮辱人,却割下了耳朵。割下耳朵,却又赠送好药,难道是专门
为取耳 朵来的吗?拿这耳朵又有什么样的意图呢?反复思考,
终究不能明白其中的原因。
难道天
下真有情理之外的事吗?邱生说:
“如果抓到盗贼,
他们必定有自己的原因。
”他们 的原因也必
定在情理之中,只不过一定不是我们常见的道理。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情,难道可以根据 常
理来判断它是否存在吗?
6.
【甲】
(纪昀《河中石兽》
)
【乙】雁奴,雁之最小者,性尤机警。每群雁夜宿,雁奴独不瞑①
,为之伺察。或微闻人
声,必先号鸣,群雁则杂然相呼引去。
后乡人益巧设诡计,以中雁奴之欲。于是先视陂薮②
雁所常处者,阴布大网,多穿土穴于
其傍。日未入,人各持束緼③
并匿穴中 ,须其夜艾,则燎火穴外,雁奴先警,急灭其火。群雁
惊视无见,
复就栖焉。
于是三燎 三灭,
雁奴三叫,
众雁三惊;
已而无所见,
则众雁谓奴之无验也,
互 唼④
迭击之,又就栖然。少选,火复举,雁奴畏众击,不敢鸣。
乡人闻其无声,乃举网张之,率十获五而仅有脱者。
……冯生工属文尝为《雁奴说》
,叹其以诈相笼、以祸相嫁也,其言日:
“奚独雁哉,人固有之,
李斯秦之警也,赵高 诈燎而胡亥击之,国入于汉;陈蕃汉之警也,曹节诈燎而孝灵击之,家获于
魏。由是观之,可不为之大哀 邪!
”
——宋祁《雁奴后说》
【注释】①瞑,通“眠”。②陂薮(bēi
sǒu)
,陂,堤岸、湖边。薮,湖泽通 称。③緼,乱麻绳。
④唼(shà)
,水鸟吞食声。
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
4
分)
①转转不已:_______________ ②但知其一:
_______________
③果得于数里外:
_______________
④阴布大网:
_______________
2.
翻译下面的语句。
(
4
分)
①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②已而无所见,则众雁谓奴之无验也
3.
两文分别讽喻了什么现象?(
2
分)
4.
简要说明两文在写法上的相同之处及其作用。
(
4
分)
答案:1. ①停止
②只,仅仅
③果然
④暗中,秘密
2. ①一定在石头下面的迎水面冲刷沙子,形成空洞。
②不久什么也没看见,群雁就认为雁奴毫无根据地乱叫。
3.
甲文讽喻教条 、
孤立、
静止地看待事物以至“主观臆断”的现象;
乙文讽喻只看表面现
象不 辨真假、良莠以至以怨报德的现象。
4.①借事说理或寓理于事。作用:能使读者于生动具体 的事件中领会作者所阐释的道理,
更加发人深省,更具说服力。②叙议结合。作用:使读者既能获得具体 的感受,又能获得理性的
感悟,进而更加深入地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
【乙】翻译:有一种鸟,名叫雁奴。是雁里面个头最小的。然而天性机警。每到雁群睡的时候,
唯独雁 奴不睡,它好象在为雁群站岗放哨,只要周围有一点响动,它第一个先叫,雁群就互相叫
唤逃走。
后来乡里的人更加设下巧计,
用来适合雁奴的需要。
于是先找到雁群常栖息的湖边地带,暗中铺下大网,并在网的附近挖好洞穴。白天雁群不在,人们就拿着牵网的麻绳藏于洞中,等到
天快 要放亮时,人们就在洞外点火,雁奴最先警觉而鸣叫,
(人们)立刻灭掉火。雁群惊醒不见
有什 么动静,就又栖息睡觉。于是人们屡次点火,雁奴屡次鸣叫,雁群屡次惊醒;惊醒了而又什
2019.6
《河中石兽》对比阅读
第
4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