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汉语通论总结

别妄想泡我
639次浏览
2021年01月17日 03:30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我依然爱你王力宏-贬义词

2021年1月17日发(作者:荆冬倩)
第五单元


古汉语通论

第十三节


连词,介词


1.
什么是连词
:
连词是连接词 、
词组或句子的词,
表示它们之间各种关系的虚词。
连词只有语法作用,不作任何句子 成分,不能单独回答问题。


2.
介词的定义
:
介词介绍 它的宾语给谓语。
“介·宾”位于谓语前或后,
对谓语起修饰
补充作用。

3.
介词的特征

(1)
介词都有宾语,宾语由名词或其他成分(形 容词、动词、主谓
结构)充任。“介·宾”一般是不可分的短语。虽然有些介词的宾语有时可以省略,< br>但不等于无宾语














(2)
介宾短语位于谓语的 前或后,
在前时介词的宾语有时可承上省
略;在后时
,
不能省略。














(3)
介词一般不用作谓语的中心,不出现在谓语的位置上。 这是介
词与动词的主要区别。因为有些动词也可带宾语

4
.连词和介词的区别:









(1)
连词前面不能有任何附加成分,而介词前面却可以出现附加成
分。
< br>举例:
A
诸君子皆与驩言,
孟子独不与驩言,
是简驩也
《孟子·离娄下》







B
君与知之者谋之,而与不知者败之。

《战国策·秦策二》













C
尔将可与语大理矣。

《庄子·秋水》
















































D
晋荀息请以屈产之乘与垂 棘之璧假道于虞以伐虢。

《左传·僖
公二年》













E
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
《孟子·梁惠王上》









2
)连词所连接 的前后两项若为并列关系,词序一般可以对换而原
意不变;但介词的前后成分则不能任意对换。






举例:屈产之乘与垂棘之璧

→垂棘之璧与屈产之乘(√)

古之人与民偕乐

→民与古之人偕乐(
X



3

并列连 词及其所连接的前后两项共同作句中的一个成分,
而介
词前面是主语,介词只能是和它的宾语共 同作句中的状语或补语。

举例:晋荀息
||

[
以屈产之 乘与垂棘之璧
]
假道
<
于虞
>
以伐虢。







古之人
||[
与民
][

]


5
.常用的连词与介词。


1
)而—连词:“而”的本义 为胡须,在先秦时期已经不常用了,秦汉以后完全
消失。虚词“而”是假借字。可作人称代词、连词、语 气词。

A
.表并列

“而”连接的两个部分是等立的、平列的,两 部分的顺序一般可以颠倒。
“并且”

“而
且”

“又”< br>
例子: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

《论语·述而》


周之衰,孔子之徒鸣之,其声大而远。
(韩愈《送孟东野序》


B
.表顺接

“而”表顺接所连接的两个部分在时间上有先后之分,或在事理 上前后相因,两个
部分的顺序不能随意颠倒。
“就”

“来”
“便”

“那么”

“于是”

例子: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

《左传·宣公二年》


入而徐趋,至而自谢。

《战国策·赵策四》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C
.表逆接(反接)

所连接的前 后两个部分意思相反,或者不相协调;不是事理相因,语意连贯,而
是有所转折。
“但是”
“却”


例子: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
《庄子·逍遥遊》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臣以

D
.表修饰

“而”用在状语和谓语动词之间,连接修饰语和中心语,表示偏正关系。

例子:长驱 到齐,晨而求见。

《战国策·齐策》

(修饰名词)

三人相视而笑,莫逆于心(修饰动词)

启呱呱而泣(修饰形容词)

E
.表假设

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含有假设的意思,可以译为“如果”


子产而死,谁其嗣之?(
《左传·襄公三十年》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2

“以”—连词:本义是“ 用”

本来是一个动词。

A
表并列,例如: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B
表 顺接,相当于“则”

例如:余折以御。

《左传·成公二年》
)< br>

家有老母,必禀请以行。

C
表转折,相当于“却”

例如:少以犯众,弱以侮强。

D
用在状语和动词之间,表示修饰关系,例如:由其中以望。
(柳宗元《钴鉧潭
西小丘 记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附注:
“以”作连词,不同于“而”作连词的用法。

A
“以”字连 接两个动词或动词性词组的时候,表示后一行为往往是前一行为的目
的,或者是前一行为所产生的结果,
“来”

“为了”

“因此”


B
用于因果复句,可译为“因为”

“由于”


3
)与—连词:
“与”的繁体字是“與”

其实《说文》并收“与”

“與”二字。
“与,赐予
也。

與,党與也。



A
连接词与词、词组与词组,表示并列。
“和”

例如:

吾以子为异之问,曾由与求之问。

《论语·先进》


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

B
连接词与词、词组与词组,从对举中表示 选择。可译为“或者”

“还是”

例如:

三十年春,晋人侵郑,以观其可攻与否。

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

(4)
以—介词

A
表示行为以某物为工具或凭藉,
“用”

“拿”等。例如:

蛇出于其下,以肱击之。

具以沛公言报项王

B
表原因,
“因为”

“由于”


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论语·卫灵公》


以母则不食,以妻则食之。

C
“以”有一种不常见的用法,
即表时 间,
可译为“在”

“以”表时间的用法现在已不存
在。例如:

文以五月五日生。

《史记·孟尝君列传》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至于泰安。


5
)与—介词

A
引进动作行为所涉及的对象,
“和”

“跟”

“同”等。例如:

秦伯说,与郑人盟

国虽小,请与客共之
B
引进动作行为的服务对象,
“为”

“替”

“给” 等。

今子与我取之,而不与我治之;与我置之,而不与我祀之;焉可?

我不贯与小人乘,请辞。

C
引进比较对象,
“同……(相比)

“跟……(相比)



王自以为与周公孰仁且智?

秦以赵攻,与之齐伐赵,其实同理。


附注:
“与”和“以”的练习



1.
唉!竖子不足与谋!

《史记·项羽本纪》


——与:介词,表施事在发出动作行为时所涉及的对象。

2.
子罕言利与命与仁。

《论语·子罕》


——两个“与”

连词,表示并列,可译为“和”


3.
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

《史记·陈涉世家》

< br>——与:介词,引进动作行为的服务对象,可译为“为、替、给”

与人佣耕,即
替人当雇工耕地。

4.
吾与徐公孰美?(
《战国策·齐策一》


——与:介词,引进比较的对象,可译为“跟”或“跟……相比”


5
.汉王与义帝发丧。

《汉书·高帝纪》


— —与:介词,引进动作行为的服务对象,可译为“为、替、给”

与义帝发丧,
即给义 帝发丧。
《史记·高祖本纪》作“遂为义帝发丧”


6.
杀人以梃与刀,有以异乎?(
《孟子·梁惠王上》


——与:连词,表示选择,可译为“或者”



7.
执其手而与之谋。

《国语·越语上》


——与:介词,引进动作行为的参与者,可译为“跟、同”


8.
蜩与学鸠笑之。

《庄子·逍遥遊》


——与:连词,表示并列,可译为“和”


9.
杀晋君与逐出之, 与以归之,与复之,孰利?(
《国语·晋语三》


——与:连词,表示选择性的并列,可译为“或者”

“以”

寿毕,请以剑舞。

《史记·项羽本纪》


——以:介词,引进动作行为的工具、手段,可译为“用、拿”


2.
楚人伐宋以救郑。

《左传·僖公二十二年》


——以:连词,表目的。

3.
今以三寸舌为帝者师,封万户,位列侯。
《史记·留侯世家》


——以:介词,引进动作行为的条件、依据,可译为“凭着、依靠”

我依然爱你王力宏-贬义词


我依然爱你王力宏-贬义词


我依然爱你王力宏-贬义词


我依然爱你王力宏-贬义词


我依然爱你王力宏-贬义词


我依然爱你王力宏-贬义词


我依然爱你王力宏-贬义词


我依然爱你王力宏-贬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