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学基础知识速记
绝世美人儿
801次浏览
2021年01月17日 05:05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哭泣姐-林清玄散文
第一章文献与文献学
1
、
文献的概念:
《论语·八佾》
:子曰
:
“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 足征也。文
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
”
郑玄注:
“献,犹 贤也。我不以礼成之者,以此二国之君,文章、贤才不足故也。
”
宋朱熹 《论语集注》
:
“杞,夏之后。宋,殷之后。征,证也。文,典籍也。献,贤也。言二
代之礼,我能言之,而二国不足取以为证,以其文献不足故也。文献若足,则我能取之,以
证吾言也。< br>”
文献意义的产生——
《国语》
:小不从文。韦昭注:文:诗书也。
《学而》
:行有余力则学文。马融注:文者,古之遗文也。
《尔雅·释言》
:献,圣也。
《玉篇·犬部》
:献:贤也。
凡叙事,则本之经史而参之以历代会要,以及百家传记之书,
信而有证者从之,乖异传疑者
不录,
所谓文也;
凡论 事,
则先取当时臣僚之奏疏,
次及近代诸儒之评论,
以至名流之燕谈,
稗官之 记录,凡一话一言,可以订典故之得失,证史传之是非者,则采而录之,所谓献也。
宋元之际马端临《文 献通考》这里“文献”指的是对历史的记载与人们的种种议论。
后来“文献”的概念变为单指历史上的各种有价值的文字资料。
据我国的现行国家标 准
“
GB3792.1
—
83
《文献著录总则》
”
:
“文献
:
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
2
、
文献学研究的范围:
文献学是以文献为本体的学问 ,
就其主干来看,
可以说是关于文本的学问。
其范围主要是研
究文献的形态、 文献的整理方法、文献的鉴别、文献的分类与编目、文献的收藏、文献形成
发展的历史、各种文献的特点 与用途、文献的检索等等。
第二章文献的载体
1
、
文献的载体有哪些
载体就是承载文献的物体,有甲骨、金、石、竹木、帛、纸等等。
2
、
甲骨文发掘及重要研究著作及意义
甲骨——现存最早的文献载体
清末河南安阳小屯村殷商都城遗址所在地,发现大量刻字甲骨。
甲骨文之父——王懿荣
重要研究著作
:
刘《铁云藏龟》
,第一次将甲骨卜辞公布于世。
1904
年,孙诒让做《契文举例》两卷,成为研究甲骨文的第一人。
意义
:
语言文字价值
补充《说文》所无之字,纠正错误,为世人提供距今
3000
对年的象形
文字汉字系统
殷商史研究价值
王国维
1917
《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 王考》及其《续考》
,根据甲骨文
记载纳献祖先神灵的先后次序,改正《史记殷本纪》的世系错 误
3
、
金文文献汇集、考释的著作及意义
4
、
近世出土简帛文献(马王堆、银雀山等至少五个)及价值
5
、
石刻文献要籍及价值(至少五个)
第三章文献的形成于流布
1
、
文献的形成方式:
著:又称“作”
、
“造”
、
“ 著作”
。将一切从感性认识所取得的经验教训,提高到理性认识以
后,抽出最基本最精要的结论 ,而成为一种富于创造性的理论,这才是著作。
(张舜徽《中
国文献学》
)
述:循也。前面有人开创,后面有人遵循,开创者为作,遵循者为述。将过去已有的书籍,
重新 用新的体例,加以改造、组织的工夫,编为适应于客观需要的本子,这叫做“编述”
。
(张舜徽 《中国文献学》
)编:又称纂、辑。是根据一定体例缀辑旧文,其重要特点是原始
条文都是其他 文献的原文,不加改窜。辑佚也属于编纂范围。
将过去繁多复杂的材料,
加以
排比、撮 录,分门别类地用一种新的体式出现,这成为“抄纂”
。
(张舜徽《中国文献学》
)< br>
译:就是翻译。把一种语言的文献转换成另一种语言的文献。
2
、
文献的流传方式
讲唱:
文字产生以前,用 口耳相传的方式记录历史。其中神话和长篇史诗较为常见。进入阶
级社会,又产生了长篇叙事诗
镌刻:把文献用文字刻在某种载体上,如甲骨、金属、石头。
抄写:
印刷:大量复制文献的方法,比抄写大大进步
摄影:
3
、
四库全书的抄本及收藏
皇宫文渊阁,台北故宫;承 德文津阁,国图;沈阳文溯阁,甘肃;杭州文澜阁,杭州;圆明
园文源阁(英法)
;镇江文宗阁 、扬州文汇阁(太平军)
第四章文献的收藏与散佚
1
、
历代官府的收藏
夏代:
《禹刑》
《夏小历》
商代:典册、图法。商代已有成熟的文字、大量的文献、专门的管理人员。
周代:周 代文献更加丰富,文献的收藏管理更趋制度化。
《周礼·天官》
:
“大宰之职。掌建< br>邦之六典。
”可见各主要机构对职责范围内的法则文献是分工掌管的。
春秋: 老子征藏史。随着周王室的衰败,到了春秋时期,学在官府的情况发生很大变化,教
育、学术及典籍渐渐 从中央转移到地方或民间来。
秦代:图书有专门藏所典藏,有专门之官典守
西汉:
官府藏书空前丰富,
而且进行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系统整理。
西汉之 初高祖
注重文献搜集,
丞相萧何建天禄阁典藏。
在武帝时对图书进行过大规模搜集、整 理,至成帝
时进一步搜集,并命刘向等进行系统整理。
东汉:官藏图书极丰富,且有 专门官员在专门机构管理、校勘。藏书地有多处,如辟雍、东
观、兰台、石室、宣明、鸿都等,管理藏书 的官有校书郎、兰台令
三国:
官府亦留意文献收藏与管理。
曹魏曾对文献进 行过整理,
并编有目录——
《中经》
(郑
默)
西晋:直接 承袭曹魏官府藏书。秘书监荀勖,因《中经》更著《新簿》
,分为四部,总括群
书。大凡四部合 二万九千九百四十五卷。
《中经新簿》是第一部见于史载的四部目录。
东晋:
藏书系重新收集而成。
著作郎李充以荀勖
《中经新簿》
校之,
仅存者有三千 一十四卷。
,
编为《四部书目》
,由此成为后世四部分类法的永制,为东晋以后十余部 官修书目所沿用
南朝:继承东晋官府藏书。秘书监谢灵运造《四部目录》
,大凡六万 四千五百八十二卷。秘
书丞王俭又造《目录》
,大凡一万五千七百四卷
南齐 :秘书丞王亮、监谢朏,又造《四部书目》
,大凡一万八千一十卷。齐末兵火,延烧秘
阁,经籍 遗散。
梁:秘书监任昉躬加部集,又于文德殿内列藏众书,华林园中总集释典,大凡二万三千 一百
六卷,
而释氏不豫焉。
梁有秘书监任昉、
殷钧
《四部目录》,
又
《文德殿目录》
。
其术数之书,
更为一部,使奉朝请祖暅撰 其名。故梁有《五部目录》
。
陈:历史记载不明,似较贫乏。
北朝:约五千卷
北魏:达到一万五千卷
隋:得北周书一万五千卷。
秘书监牛弘表请搜访异本,
于是民间 异书,往往间出。及平陈
已后,经籍渐备。炀帝即位,秘阁之书,限写五十副本,分为三品,嘉则殿书三 十七万卷,
正御本三万七千余卷
唐:继承隋长安嘉则殿三万七千余卷。唐初购天下书 ,开元时藏书量达到高峰。毋煚《古今
书录》著录藏书五万一千八百五十二卷。欧阳修《新唐书》著录< br>79221
卷(开元藏书
52094
卷+唐人著作
27127
卷)
北宋:宋初,有书万余卷。其后削平诸国,收其图籍,及下诏遣使购求散亡, 三馆之书,稍
复增益。太宗即位后重建三馆
(
史馆、昭文馆、集贤院
)
,赐名崇文院。
《崇文总目》著录藏
书三万六百六十九卷。北宋前后藏书共计
738 77
卷
南宋:
藏书重新搜集。
《中兴馆阁书目》
,
记载当时藏书四万四千四百八十六卷。
至宁宗时
《续
中兴馆阁书目》
,又得 一万四千九百四十三卷,合计
59429
卷,相当丰富。
元:藏书由秘书监 管理。秘书监有秘书库。据至正二年(元惠宗
1342
年)统计秘书库藏书,
共计2390
部
24008
册,书画
2008
轴。
明:洪武元年建都南京,徐达等北伐元大都,
“收秘书监图书”
。永乐(明成祖年号)初年,
书藏文渊阁。永乐六年,
《永乐大典》成,亦贮阁中。正统间(明英宗年号
1436< br>-
1449
)杨
士奇编《文淵閣书目》
,著录图书
7297< br>部,
43200
册。其他南京国子监、北京翰林院等亦有
藏书。
清:帝王重视藏书程度高于前代,乾隆时期藏书达到鼎盛。乾隆时修《四库全书》
,带动清
廷官府藏书的建设。从全国徵集图书一万数千种,择其三千五百种左右收入《四库全书》
。
其余
6791
种未收,仅作提要,收入《总目》
,称为“存目”
。将内廷所藏善本 集中列架昭仁
殿,撰《天禄琳琅书目》
,著录珍本书籍
422
部。此外武英殿 、国子监亦有藏书。皇史宬收
藏档案文献,
内阁大库收明代遗留藏书及明清档案等。
清 末学部成立京师图书馆,
后改称北
平图书馆——北京图书馆——国家图书馆。清政府还命令各省 成立图书馆。
2
、
历代著名的藏书家
春秋战国:孔子拜访老子,收
120
小国书籍
秦:在博士和儒生阶层中多有私人藏书,吕不韦、孔鲋、伏生等
西汉:汉惠帝废除禁 止私人藏书的法令后,私人藏书之风渐盛。当时图书以手抄传写为主,
藏书家多是贵族、官吏和学者如淮 南王刘安、河间献王刘德,刘向、刘歆父子
东汉:蔡邕、杜林、郑玄
魏晋 南北朝:晋·张华、范蔚(乐借书与人)
;南齐·沈麟士、崔慰祖;梁·任昉作有书目,
是我国 藏书史上最早提及的私人藏书目录
隋:
陆爽、许善心等。许善心藏书编有 目录《七林》
。从隋代开始,藏书家收藏范围扩大到
书法绘画。
唐:李泌多藏书,李元嘉、苏弁、韦述、柳公绰、吴竞、田弘正等至万卷或二万卷。
北宋:清叶昌炽《藏书纪事诗》记载宋代藏书家
118
家。宋绶(谥宣献)藏二万卷, 皆校三
五遍,多为善本。扫尘斋;李淑,藏书三万卷,编有《邯郸图书志》
;田伟,作博古堂,
5
-
7
万卷,无重复。李公泽,聚书九千余卷,藏庐山五老峰白石庵僧舍供人 阅读
南宋:叶梦得,字绍蕴,吴县人。其《避暑录话》称有书三万馀卷;晁公武,山东巨野人 ,
藏书
24500
卷,有《郡斋读书志》
;尤袤,字延之,无锡人,喜藏书、 钞书。四当斋,
《遂初
堂书目》首次著录了图书的版本;陈振孙,书多,传录诸家旧书
51180
余卷,作《直斋书录
解题》
(
《永乐大典中集出》
,与《 郡斋读书志》合为私家目录学双壁)
元:赵孟頫有宋板两《汉书》
。读书之法;袁桷 ,承祖父之业,广蓄书卷,甲于浙东;倪瓒、
胡三省、元好问
明:叶盛,昆山人,藏 书数万卷,甲于海内,手自雠录,有《菉竹堂书目》
;李开先,章丘
人,筑万卷楼,词山曲海; 范钦,字尧卿,鄞县人,家有天一阁,世代藏书,甲于两折。藏
书多明天启前旧本,
明代地方志 、
登科录等,
保存明代史料尤多。
今犹在;
王世贞,
字元美,
太仓人,藏书三万卷,以一田庄易宋板《汉书》
《后汉书》
;朱大韶,以美妾易宋刊袁宏《后
汉纪》
;姚咨,其手抄本颇有传世者,版心下有“茶梦斋钞”四字,久为藏书家所重;赵琦美,字玄度,有脉望馆。民国
7
年,郑振铎发现《脉望馆钞校本古今杂剧》凡
24 2
种,以九
千金购之,现藏国图。中有关汉卿、白朴等人杂剧;胡应麟,倾家产购书,得
42384
卷;焦
竑,号澹园,藏书两楼,五楹俱满,辑《国朝征献录》为明人传记资料渊薮 ;胡震亨,藏书
万卷,编《唐音统签》
;祁承爜,藏书澹生堂,著《澹生堂藏书约》
、
《澹生堂书目》
,藏书九
千余种,十万余卷,注重收藏戏曲,澹生堂抄本颇有流传;钮 石溪,世学楼,抄本《说郛》
现藏国图;
毛晋,
常熟人,
有汲古阁,
藏书达
48000
册。
多宋元善本,
为古今私家刻书之冠,
刻《十七 史》
《十三经》
《六十种曲》等
清:
3
、
明代常熟三大藏书楼收藏及流传情况:
脉
望
馆
赵用贤、赵琦美父子的藏书楼。在城 区南赵弄
10
号。琦美受父辈熏陶,绰有文风,尤
在搜访和校雠刊刻典籍方面胜过其父 。
据琦美编订的
《脉望馆书目》
著录,
收藏图书近
5000
种、
20000
余册。据不完全统计,刊书达
36
种、
126
卷,抄校了大量秘本。且广泛搜罗古今
典籍,及民间俗文学。赵琦美抄校辑集的元明两代稀见杂剧剧本 《古今杂剧》
,今存国家图
书馆,
被誉为研究我国戏剧史的宝库。赵氏父子通过精校刊 刻、编目作跋、
提供阅抄等途径
交流私藏。赵用贤所刻书以校雠精善著称,
《五经》等 版刻纸墨上乘,可与宋版乱真。赵琦
美校刊的《仲景全书》
,为研究伤寒的最好版本。用贤的《 赵定宇书目》是明代遗留至今为
数甚少的几部私家藏书目录之一,不少失传古籍据以窥见一斑。
《脉望馆书目》实开近世著
录残宋本先例,
大量的校跋文字成为后人鉴定版本的重要依据,并引发后人对藏书理论进行
总结研究。
绛
云
楼
钱谦益藏书楼名。钱谦益交游极广,好收藏图书,常不惜重 金购求古书,曾得刘凤、钱
允治、杨仪、赵用贤四家藏书,何焯记其藏书
3900
余部 ,多宋、元本和孤本,时大江南北
藏书之富推绛云楼为第一,钱氏为虞山藏书流派的代表,
钱曾 称之为
“
读书者之藏书
”
。所藏
书必取宋元版,不收近人所刻及抄本 。其藏书为读书,于书无所不读,还利用藏书,撰《明
史》
250
卷、
《讳史 》
、
《列朝诗集》
、
《明诗选》
、
《明五七言律诗选》、
《笺注杜工部集》等。
所藏多经校读,
所撰藏书题跋甚多,
今人潘承弼 辑为
《绛云楼题跋》
。
自编有
《绛云楼书目》
,
非所藏全目 。其藏书处先后有明崇祯三年(
1630
年)常熟西门外锦峰之麓所构拂水山庄,
崇祯 十三年移居城北椐树弄口之半野堂,崇祯十六年所构绛云楼,清顺治十一年(
1654
年)于白茆顾氏别业所筑红豆山庄。
崇祯十四年,
钱谦益与柳如是结缡,绛云楼成为钱、柳生活
和读书、校书场所。顺治七年(
1650
年)绛云楼失火,所积图书毁灭殆尽,遗书尽 数赠给
族曾孙钱曾。
汲
古
阁
毛晋藏书楼名。在昆承湖七星桥,今常熟沙家浜镇毛家宅基(原址已无存)
。汲古阁楼
建制,据陈瑚《为毛潜在隐君乞言小传》载:
“
其制上下三楹,始子讫亥 ,分十二架,中藏
四库书及释道两藏。
”
明崇祯十五年(
1642
年 )
,王咸曾绘《虞山毛氏汲古阁图》
,作诗并题
辞称:汲古阁在隐湖之滨,
“
次以甲乙,分以四库,非宋元绣梓不在列焉
”
。据郑德懋《汲古
阁主人小传》
称,
毛晋藏书有
84000
册,
藏书来源为购买、
自抄和赠 送。
毛晋藏书乐于开放,
吴伟业赞他
“
君获奇书好示人,鸡林巨贾争摹印”
。陆世仪《赠毛子晋》诗也称:
“
名传海外
鸡林识。
”“鸡林
”
指朝鲜。藏书多有题跋,有《隐湖题跋》等传世,并有
“
汲古阁< br>”
、
“
汲古主
人
”
等数十个钤记。
4
、
天一阁、澹生堂、胡应麟、周永年、卢文弨、朱彝尊、吴骞、黄丕烈、傅增湘、郑振铎
5
、
明清代著名抄本:茶梦斋抄本(姚咨)
、澹生堂抄本(祁承爜 )
、也是园抄本、绣谷亭抄
本、小山堂抄本、知不足斋正本、味经书屋抄本、嘉业堂抄本。
6
、
7
、
清末四大藏书楼及图书流传
江苏常熟瞿氏铁琴铜剑楼:为阳湖县学训导瞿绍基及子孙五世藏书处
。因主人收藏有 铁琴
与铜剑,故命名为
“
铁琴铜剑楼
”
。始建于清乾隆年间,已经有 二百多年的历史,原名
“
恬裕
斋
”
。原有四进,其中第一、二两进毁 于抗日战争中。收储多为乡邦文献
以及未收入《铁琴
铜剑楼书目》之宋元明本及旧钞 批校诸书,长篇巨著不多。藏书除部分遭劫外,绝大部分于
建国初由瞿氏后人捐赠北京图书馆、上海图书 馆、常熟市图书馆等。
山东聊城杨氏海源阁:清道光二十年(
1840
年) 进士杨以增所建
,
总计藏书约
4000
余种、
22
万余卷。 珍本书主要得之于黄丕烈等藏书家
,
很多是孤本秘籍。故与其现存的藏书书目有
《楹书 隅录》及《续编》
、
《海源阁宋元秘本书目》
。其中宋元珍本逾万卷。海源阁藏书浩瀚 。
至清末,
海源阁藏书已达三千二百三十六种计二十万八千三百卷有余,
是杨氏四代人 潜心搜
集的结果。
后历经战乱,
迭遭破坏,
所藏图书大部散失,
只有 一小部分辗转收入北京图书馆
和山东省图书馆。
浙江归安陆氏皕宋楼:
:< br>皕宋楼藏书为三部分:皕宋楼(藏宋元刊及名人手钞手校者)
、十万
卷楼(藏书以明刊本 为主)
、守先阁(
.
藏明后及明刊的重校本和传钞本)
。惟宋元版书多,总藏量也富,至光绪八年(
1882
年)
,不计普通坊刻之本,总数已达十五万多 卷,远超天一
阁。
光绪三十三年
(
1907
年)
,
陆心源长子陆树藩将皕宋楼十万卷楼守先阁等藏书售于日人,
举造成中国文化遗产的重大损失,
守先阁剩余之书捐赠给刚办的海岛图书馆。
皕宋楼藏书东
渡后,建江南图书馆(南京)收藏
浙江钱塘丁氏嘉惠堂八千卷楼:
丁丙藏书楼,
与其兄丁申在其祖父丁国典、其父丁英藏书的
基础上访求图书,或购或抄,在将近
30
年间,聚书
1. 5
万多种、
20
余万卷。除有宋本
40
种左右、元本约百种之外,明 刻精本、
《四库全书》底本、
名人稿本和校本
、日本和朝鲜
所刻汉文古籍等较多,是其藏书的主要特色
,而且其中很多都 曾为明清藏书家所递藏。光
绪三十四年(
1908
)丁氏后人将全部藏书低价售予江南 图书馆,后藏南京图书馆,该馆辟
专库贮藏,完好无损。八千卷楼藏书目录,主要有丁丙撰《善本书室藏 书志》
,
丁仁编《八
千卷楼书目》
。
8
、
图书散佚的原因
战争或自然灾害;传统社会重人文轻技术
,科技图书多佚;与时代风尚有关;雕版印 书之
前,书籍流传靠手抄,因此人们对抄录的书籍是有选择的;重修之书盛行,原书便废;由于
著书的人犯了罪,或政治地位的衰败,其著述被遗弃以至散亡;不能流通而失传
9
、
永乐大典的价值及其散佚
第
234
页
10
、
历代文献散佚(牛弘五厄、胡应麟十厄)
春秋战国:
学术走向民间,
统治者害怕记载了诸侯离君叛道之举的典籍威胁其统治地位,
就
对典籍进行焚毁
< br>秦:秦始皇焚书——前
213
年,李斯建议:
“史官非秦记皆烧之。
” 诗书百家语皆烧。所不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