憨山大师《净宗法要》

余年寄山水
759次浏览
2021年01月17日 05:08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dnf暴走安图恩-老舍原名

2021年1月17日发(作者:凤洲)




憨山大师《净宗法要》

来源:般若文海

作者:

发布时间:
2007-09-08


净宗法要


憨山大师著






再版序

一、示优婆塞结念佛社

二、示容玉居士





三、示刘存赤

四、示玉觉禅人

五、示董智光





六、示嵩璞恩山主

七、示念佛切要

八、示袁郑二居士





九、示性觉禅人

十、示西印净公专修净土

十一、示修净土法门





十二、示净心居士

十三、示沈大洁

十四、示盛莲生





十五、示无知鉴禅人

十六、示大凡禅人

十七、示凝畜通禅人





十八、示等愚侍者

十九、径山禅堂小参

二十、示念佛参禅切要





二十一、示慧镜心禅人

憨山大师进修法要附






再版序




净宗法要 一书,原出于憨山大师全集,憨山大师为明代高僧,至今肉身不坏,与六祖慧
能大师肉身同在广东南华供 奉,其所述全集共五十五卷。今之净宗法要,乃清道光赵钺居士
自全集中所选录出,
内容精简,
开示习禅修净学人,
句句踏实真切,
大师确实修行过来人也。




民国三十九年冬,余往香港大屿山宝莲寺禅堂时,一日忽从废纸堆中发现此书。虽 已破
旧不堪,而其封面净宗法要四字夺人眼目,即时披阅一遍,心大欢喜,生难遭想,全身毛孔
一时通畅,不可言喻!内心叹为希有法宝。




全书法语二十一 篇,另加书前附文一篇,共成二十二篇,精要开示,随身法宝,至今已
有四十二年矣。近又再读再喜,决 心再版以供诸方大德法侣共沾法益,藉此以明修行要旨,
以期早日见性明心,最后同登西方上品莲也。< br>

佛历二五三六
(
一九九二
)
年佛欢喜日


旧金山般若讲堂智海谨序




憨山大师净宗法要




近今修净业者多矣,
然 有效有不效,
生死根株未断故也。
偶读梦游集,
见其策进学人处,
直抉病源, 语语痛快!虽从上诸祖竭力提唱,未有若此之深切著明者。因摘录此册,俾净业
行人得有切实下手功夫, 不致虚度光阴,有名无实;亦令知生死大事,断非浮沉悠忽者所能
希冀也。同人赞助,愿共流通,用付剞 劂,以广法施。赵钺谨识。




一、示优婆塞结念佛社




惟吾佛出世,说法利生,四众人等,各皆得度,随机教化,各有方便, 普令获益,是故
法有千差,源无二致。然以佛性而观众生,则无一生而不可度,以自心而观佛性,则无一 人
而不可修。但众生自迷而不知,又无善知识开导,故甘堕沉沦,枉受辛苦耳!余蒙遣雷阳,
复 来五羊,有善士某某辈,十余人作礼,愿乞教授优婆塞五戒法,余欣然应请,即为羯磨,
自是归心日诚, 听法弥笃。余哀其未悟,愍其不达





造修自度功夫,
因授以念佛三昧,教以专心净业,
痛厌苦缘,
归向极
乐。月会以期,立有规制,以三时称名礼诵忏悔 为行,欲令信心日诚,罪障日消,必以往生
为愿。果能此道,虽在尘劳,可谓生不虚生,死不浪死,岂非 真实功行哉!然佛者觉也,即
众生之佛性,以迷之而为众生,悟之即名为佛。今所念之佛,即自性弥陀, 所求净土,即唯
心极乐,诸人苟能念念不忘,心心弥陀出现,步步极乐家乡。所以道:心净则土亦净,心 秽
则土亦秽,
一念恶心起,
刀林剑树枞然,
一念善心生,
宝地华池宛 尔。
由是观之,
天堂地狱,
又岂外于此心哉!诸善男子!各谛思维,应当痛念生死事大 ,无常迅速,一失人身,万劫难
复。况日月如流,时不可待,倘负此缘,当面错过,大限临头,悔之何及 !各宜努力珍重珍
重!




二、示容玉居士



古德有言:唯有径路修行,但念阿弥陀佛。梵语阿弥陀,此云无量寿,佛者觉也, 乃吾
人本然天真之觉性,尤见性之第一妙门也。原夫此性,先天地而不为老,后天地而不为终,
生死之所不变,代谢之所不迁,直超万物,无所终穷,故称无量寿。此寿非属于形骸修短,
岁月延促也, 吾人能见此性,即名为佛。吾人苟知自心是佛,当审因何而作众生?盖众生与
佛,如水与冰,心迷则佛作 众生,心悟则众生是佛,如水成冰,冰融成水,换名不换体也。
迷则不觉,不觉即众生,不迷则觉,觉则 众生是佛。子欲求佛,但求自心,心若有迷,但须
念佛,佛即起觉,觉自性光明,挺然独露。从前妄想, 贪嗔痴业,当下冰销,业垢既销,则
自心清净,
脱然无累。
此所谓心净则佛土净,事心之功,
无外乎此;
净土之资,
亦不外于是。




三、示刘存赤



经云:凡夫贤圣人,平等无高下,唯 在心垢灭,取证如反掌。由是观之,众生与佛,本
来无二,所谓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别,但心净是佛, 心垢即众生,生佛之辨不远,只在心
垢灭与不灭耳。以此心本来清净,但以贪嗔痴慢,五欲烦恼,种种业 幻,垢浊障蔽,故名众
生;此垢若净,即名为佛,岂假他力哉。无奈一切众生,无始业障深厚,烦恼坚固 ,难得清
净,必假磨炼之功,故参禅念佛,种种方便,皆治心之药耳。众生心垢难离,必须工夫精勤调治,垢去心明,故说众生本来是佛;非一向左烦恼垢浊之中,妄自称为佛也。参禅看话一
路。最为 明心切要,但近世下手者稀,一以根钝,又无古人死心;一以无真善知识决择,多
落邪见。是故独于念佛 参禅,兼修之行,极为稳当法门。若以念佛话头,蕴在胸中,念念追
求,审实起处落处,定要见个的当下 落,久久忽然垢尽明





现,
心地开通,
此与看公案话 头无异,
是须著力挨排。
若以妄想浮沉,
悠悠度日,把作不吃紧勾当,此到穷年,亦不 得受用。此则自误,不但一生,即从今已去,
乃至穷劫,无有不误之时也。子试著实审究,果在烦恼垢浊 之中,如水清珠,以此受用,但
非彻底穷源耳。子只默默自验,万无一失,若到真离垢处,如经云:明相 精纯,不为客尘烦
恼留碍,如此不唯弥陀接引,即十方诸佛,亦皆同声称赞矣。




四、示玉觉禅人



学人修行;为生死大事 也,以心中念念不停,故生死不断,欲实为了生死,必要把一切
万缘,尽情放下,放得干干净净。然有无 始习气种子,不得干净,必须参一话头,先把从前
妄想,一齐放下,不容潜生,缓缓专提一句阿弥陀佛, 著实靠定,要观此念,从何处起?如
垂纶钓,于深潭相似。若妄念又生,此因无始习气太重,又有放下, 切不要将心断妄想,只
把脊梁竖起,不可东想西想,直于妄念起处觑定,放下又放下,缓缓提起一声佛, 定观这一
声佛,毕竟从何处起?至五七声,则妄念不起。又下疑情,审这念佛的,毕竟是谁?世人把此当作一句说话,殊不知此下疑情,方是得力处。如妄念又起,即咄一声!只问是谁?妄念
当下扫踪 灭迹矣。睡时一醒,就提起话头,如此不但坐如是,行住茶饭动静亦如是。在稠人
广众中,不见有人,在 诸动中,不见有动,如此渐有入处,七识到此不行。如此日夜靠定,
不计工夫,一旦八识忽然迸裂,露出 本来面目,便是了生死的时节也。但参禅之时,不要求
悟,任他佛来祖来魔来,只是不动,念念单提,行 将去,中间再无疑难。如是绵绵密密,心
心无间,日用间著力做去,自有下落。




五、示董智光



学人既知罪根深重,古德教人,
随时消旧业,
切莫造新殃,
佛为业重众生,
开忏悔一门,最是出苦方便。偈曰:众罪如霜露,慧日能消除,若欲忏悔者,端坐念实相,是为正行,此
外皆助方 便也。众生自性,与佛平等,本来无染,亦无生死去来之相,但以最初不觉,迷本
自性,故号无明。因无 明故,起诸妄想,种种颠倒,造种种业,妄取三界生死之苦,是皆无
明,不了自心,随妄想转。须是以智 慧光,照破无明,的信自心,本来清净,不被妄想颠倒
所使,则诸业无因,以妄想乃诸业之因也。此何以 故?由无始来,迷自本心,生生死死,以
妄想心,
造种种业,
业习内积八识田中,以无明水而灌溉之,
令此恶种发现业芽,
是为罪根,
一切恶业从此而生。今欲旧业 消除,先要发起大智慧光,照破无明,不许妄想萌芽,潜滋暗
长。若能妄想起处一念斩断,则旧积业根, 当下消





除,所谓不怕念起,只怕觉迟,觉照稍迟,则被 他转矣。若能于日用
起心动念处,念念觉察,念念消灭,此所谓众罪如霜露,慧日能消除,以无明黑暗, 唯智慧
能破,
是谓消除也。
若昼夜不舍,
勤勤观察,
不可放行,但就妄想生处穷究,
了无生起之相,
看来看去,毕竟不可得,久久纯熟,则自心清净无物, 无物之心,是谓实相。若常观此心,
又何妄想可容,积业可寄耶?如此用心,是谓观照三昧。若自心烦恼 深重,无明障处,不自
觉知,
如此则古德有教学人参究,
即将念佛审实公案,
正当著力,
提起一声佛号,
横在胸中,
即便审究,
这念佛的毕竟是谁?随提随 审,
将此疑团,
如已命根,
更不放舍。
一切动静闲忙,
去来坐立,< br>唯此一事,
更无余事,
如此用心,
才见妄想起时,
就将此话头一拶,< br>则当下粉碎,
自然扫踪灭迹矣。只恐心力懈怠,不肯著实提撕,故不能敌妄想耳!若敌得妄想销处 ,便是
旧业消灭时也。舍此一著,更向心外别求,则诸佛出世,亦无忏悔处,此在自力,非他力可
代也。若恶习强胜,力不能敌者,在昔佛有明诲,若修行人,习气不除,应当一心,诵我无
为心佛所说 心咒,此实格外方便也。以各人藏识潜流习气深厚,智力不到,不到之地,必须
仗佛心印,以密破之。譬 如难破之贼,必请上方之剑,此须早晚二时,自取方便,唯以参究
功夫为第一义耳。




六、示嵩璞恩山主



古德教人做工夫,< br>先要内脱身心,
外遗世界,
一切放下,
丝毫不存,
单提一则公案话头,
如审实念佛的是谁,横在胸中。如金刚王宝剑,将一切思虑妄想一齐斩断,如斩乱丝,内不
容出 ,外不容入,把断要津,筑塞咽喉,不容吐气。如此著力,一眼觑定,只提话头的毕竟
是谁?如此下疑, 疑来疑去,疑到心如墙壁一般,再不容起第二念。才有妄想潜流,一觑觑
见,便又极力提起话头,再下疑 情,又审又疑,将此疑团扼塞之心念不起,妄想不行时,正
是得力处。如此靠定,一切行住坐卧,动静闲 忙中,咬定牙关,决不放舍,乃至睡梦中,亦
不放舍。唯有一念话头,是当人命根。如有气死人相似,如 此下毒手厮挨,方是真实用功之
人。用力极处,不计日月,忽然冷灰豆爆,便是六欢喜时节也。




七、示念佛切要在云栖为闻子将子与母氏说



念佛求生净土一门,元是要了生死大事,故云念佛了生死。今人发心,因要了生死,方
才肯念佛,只说佛可以了生死,若不知生死根株,毕竟向何处了?若念佛的心,断不得生死
根株,如何 了得生死!如何是生死根株?古人云:业不重不生娑婆,爱不断不生净土,是知
爱根乃生死之根株,以一 切众生





,受生死之苦,皆爱欲之过也。推此爱根,不是 今生有的,也不是一
二三四生有的,乃自从无始最初有生死以来,生生世世,舍身受身,皆是爱欲流转。 直至今
日,翻思从前,何曾有一念暂离此爱根耶!如此爱根种子,积劫深厚,故生死无穷。今日方
才发心念佛,只望空求生西方,连爱是生死之根的名字也不知,何曾有一念断著!既不知生
死之根,则 念佛一边念,生死根只听长,如此念佛,与生死两不相关。这等任你如何念,念
到临命终时,只见生死爱 根现前,那时方知念佛不得力,却怨念佛无灵验,悔之迟矣!故劝
今念佛的人,先要知爱是生死根本,而 今念佛,念念要断这爱根。即日用现前在家念佛,眼
中见的儿女子孙,家缘财产,无一件不是爱的,则无 一事,无一时,不是生死活计,如全身
在火炕中一般。不知正念佛时,心中爱根未曾一念放得,不直如正 念佛时,只说念不切,不
知爱是主宰,念佛是皮面,如此佛只听念,爱只听长。且如儿女之情现前时,回 光看看这一
声佛,
果然敌得这爱么?果然断得这爱么?若断不得这爱,
如何了得生死? 以爱缘多生习熟,
念佛才发心甚生疏,又不切实,因此不得力。若目前爱境主张不得,则临命终时,毕竟 主张
不得。故劝念佛人,第一要知为生死心切,要断生死心切,要在生死根株上念念斩断,则念
念是了生死之时也。何必待到腊月三十日,方才了得,晚之晚矣!所谓目前都是生死事,目
前了得生死空 ,如此念念真切,刀刀见血,这般用心,若不出生死,则诸佛堕妄语矣。故在
家出家,但知生死心,便是 出生死的时节也,岂更别有妙法哉!




八、示袁郑二居士



尘劳中人,在五欲淤泥,纵有超世之志,无 奈世间种种牵缠,恶习知见,内薰外诱,最
难入手。要将从幼所习文字语言,即上大人,孔乙己,亦须吐 却,不得存一字在胸中,将从
前一切妄想习气,一齐抛却,一切功名家缘,儿女之情,一齐放下。只教胸 中空荡荡地,了
无一物,便将身心世界,内外俱撇。单单提个念佛的是谁话头,重下疑情,如空中橛子疑 来
疑去,直疑到推车拄壁,行不得处,不可打退鼓,从此更发精彩,只管勇猛做将去。如此用
心 ,自然久久迸出本来面目,得见好消息。若任软暖习气,放不下胸中恶物又被妄想所使,
夹杂缠绵,枉费 精神,世俗中不能作人眼目,翻为笑具,自误误人,何益之有!




九、示性觉禅人



出家本为生死大事,今出家儿,不知生死为何 物,至有为生死心的,不知修行之要,礼
诵念佛,一生辛苦,到底于己躬下事,如黑漆桶相似,于生死分 上,了没干涉,禅人发心,
真实为





生死大事,
先要办一片长远决定不退之 志,
单提一念,
不悟不休。

一不得指望速成就,
释迦老子,
三大阿僧祇劫,
磨炼身心,
岂是钝根耶?古德参究机缘颇多,
唯有念佛的是谁?一则 审实话头,最易得力。只是要放得下,提得起,靠得定,疑得切,不
拘行住坐卧,动静闲忙,都是用心的 时节。六祖云:若论此事,轮刀上阵,亦可做得,此之
谓也。禅人有志,真为生死,便从此一路下脚。< br>



十、示西印净公专修净土


< br>世人但知祖师门下以悟为上,悟心本意,要出生死耳。念佛岂不是出生死法耶?参禅者
多未必出, 而念佛者出生死无疑。所以然者,参禅要离想,念佛专在想,以众生久沉妄想,
离之实难,若即染想而变 净想,是以毒攻毒,博换之法耳,故参究难悟,念佛易成。若果为
生死心切,以参究心念佛,又何患一生 不了生死乎?惟此净土法门,世人以权目之,殊不知
最是真实法门,但在人之念佛心切不切,志决不决耳 。若为生死心,如救头燃,志要一生取
办,譬若人患必死之症,有人觅还丹,喻参禅可救,一人授以海上 单方,喻念佛足以起死回
生。只在病者有决定心,信此可服,更不必待觅还丹,只服此单方,顿令通身汗 出,绝后方
苏,是时始知其妙耳。勉矣!行之!决不相赚。




十一、示修净土法门



佛说修行出生死法,方便多门,唯有念佛 ,求生净土,最为切要。经云:心净则佛土自
净,故娑婆秽土,乃恶业所感,众苦充满;西方极乐,乃净 业所感,故但受诸乐。惟今修行
净业,必以净心为本,要净自心,第一先要戒根清净,以身三口四意三, 此十恶业,乃三途
苦因,今持戒之要,先须三业清净,则心自净。若身不杀,不盗不淫,则身业清净;口 不妄
言绮语两舌恶口,则口业清净;意不贪不嗔不痴,则意业清净。如此十恶永断,三业冰清,
是为净心之要。
于此清净心中,
厌娑婆苦,
发愿往生,
立念佛正行。
然念佛必要为生死心切,

dnf暴走安图恩-老舍原名


dnf暴走安图恩-老舍原名


dnf暴走安图恩-老舍原名


dnf暴走安图恩-老舍原名


dnf暴走安图恩-老舍原名


dnf暴走安图恩-老舍原名


dnf暴走安图恩-老舍原名


dnf暴走安图恩-老舍原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