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四章优秀教案教学设计
余年寄山水
995次浏览
2021年01月17日 05:15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取长补短的故事-活动新闻稿
《老子》四章教案
教学目标:
1.
翻译课文。
2.
领悟《老子》四章的思想内涵。
3.
探究儒道之异同。
教学重点:
1
、对老子四章所阐释思想的深层认识。
2
、关于文中所论美丑、善恶、有余和不足的认识。
教学过程:
一、知识链接:
1
、时代背景:
春秋时期,
一些诸侯国经过 长期休养生息发展了起来,
而王室的力量却逐步衰微,
渐渐丧失
控制诸侯的能力。强大 了的诸侯,不再对周王室唯命是从了,
他们有的蚕食周的土地,
有的
攻伐别的诸侯国。
据史书记载,春秋
242
年间,有
36名君主被杀,
52
个诸侯国被灭,有大小战事
480
多起,
诸侯 的盟会
450
余次。
老子所处的时代,
天下 大乱,
诸侯混战,
统治者贪求无厌,
无德无能却好大喜功,
强作妄为。
使百姓饥寒交迫,疲于奔命。结果劳民伤财,造成人民的灾难。在这种情况下,老子针对统
治者的治国 方略,提出“无为而治”的思想,呼吁统治者要“无为”,不要过多干涉百姓生
活。
老子的“无为”不是“不为”而是含有“不妄为”“不乱为”,要顺应 客观态势,尊重
自然规律的意思。
数千 年来,
老子的“无为”
思想对中华民族的性格行为和人生观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老子试图建立一个适合于所有事物的理论,一切事物都遵循这样的规律(道)。
老子认为相互对立的事物会互相转化,即是阴阳转化。转化的方法
(德)
来 源于事物的规律
(道)。
2
、介绍作者:
老子,
姓李名耳字聃,公元前
571
年诞生,春秋时期 楚国人。
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
家,道家学派创始人,被唐武后封为太上老君,世界文化 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存
世有《道德经》(又称《老子》),其作品的精华是朴素的辨证法,主 张无为而治,其学说
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在道教中老子被尊为道祖。
3
、介绍《老子》
《
老子》道家著作,亦称《道德经》,《老子五千文》,相传为春秋末年老子所
著。
《老子》現一般认为编定于战国中期,存有老子本人的思想。
《老子》共 八十一章,前三十
一章为《道经》,后四十四章为《德经》,历代关于《道经》、《德经》的次序、真伪 多有
争论。
1973
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老子》,《德经》在《道经》前, 为現存最早
的《老子》
抄本。
《老子》提出一个以道为核心的思想体系,具 有丰富的朴素辩证法的思
想,
对中国哲学发展有很大影响,
还涉及到兵法、
天 文、
养生等方面,
道教奉之为主要经典,
称《道德真经》。
历代注 解达百部,主要有西汉河上公注,魏王弼注,宋林希逸《道德真
经口義》,明焦竑《老子翼》,清畢沅《 老子道德经考异》等。近人马敘抡有《老子校注》、
高亨有《老子注释》。
《史记》载(老子)
“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楚国苦县厉乡,即现今的亳州市涡阳 县闸北
郑店。老子曾担任“周藏室之史”,深懂周朝的图书典籍,学问渊博,见周王室衰微,弃官
西去,至函谷关遇见关令尹喜。尹喜请求他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
五千余言, 而去”,最终成了隐士,“莫知所终”(《史记》)。
《道德经》又名 《老子》,文约义丰,虽仅五千言,却包含着十分丰富深刻的哲学思想。老
子哲学的核心思想是
“道生万物”的宇宙生成说,
把宇宙看成一个自然产生、自然演变的过
程,天地万物是依照自然 规律发展变化的,而“道”是世界的本源。老子哲学的精髓是他的
朴素辩证法思想,认为天地万物都是相 反相成的。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高下相倾,声音
相和,前后相随”
,矛 盾双方相互依存,互为条件。还提出对立面双方可以互相转化,事
物总要走向它的反面。为了防止走向反 面,他主张要把自己放在弱者地位,
认为“柔弱胜刚
强”。
这种观点在一定条件下有其 合理性,但它忽视矛盾双方的斗争,
把转化看成是无条件
的循环往复。
在政治思想上,老子主张“无为”,认为只有无为才能无不为,反映了当时统治者的无力,< br>企图缓和尖锐的社会矛盾。
但他对
“侯王”
的告诫,
如
“民之 饥,
以其上食税之多,
是以饥”
、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却是很精辟的 。
《老子》的历史观是落后的,要求回到“小国
寡民”的时代,“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 至死不相往来”。
老子哲学在中国思想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后代不少 哲学家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它的影响。
自汉以后注释《老子》者不下千家,
在中国古籍中是罕见 的。
老子不但创立了我国三大宗教
之一的道教,
而且他的思想可以说影响了后来整个中 国哲学史的发展,
深深地影响了整个封
建社会的意识形态。
【翻译课文】
第
1
则
(第
11
章)
【原文】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译文】
用三十根辐条制造的一个车轮,
当中空的地方可以用来装车轴,
这样才有了车的作
用 。
【原文】“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译文】用泥土烧成的器皿,当中是空的所以才能放东西,这样才有了器皿的作用。
【原文】“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译文】开窗户造方子,当中是空的所以可以放东西和住人,这样才有了房屋的作用。
【原文】“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原文】所以“有”利的存在,“无”才会发挥作用。
【老子的结论】
总结上面所讲,
“有之以为利”这里 的“有”可以被解释为有利条件,
“无之以为用”这里
的“无”可以被解释为使得有利条件发挥 作用。“有无相生”
“利,用”也是一样是不可分离的,这个也就是“ 道”。这个只是一般的比较浅显的道理,
解释起来比较容易,
说多了只会是故弄玄虚。
三十根辐条连在一个轮毂上,
当毂心凿空,可
以插上车轴当作车轮用。
和泥制作器皿,
当泥坯成形拥有一个器皿的储物空间,
可以用作器
皿来储物。
在房子的墙壁上 开凿出一个窗户,
有了这个透光透气的窗户,
那么整个房子就可
以让人来居住。
所以拥有一个实体的东西是一种财富,把这个东西稍稍改造、挖空,使之产
生一种灵动,能与外界的事 物相互结合,相互作用,就有了用处。
第
2
则
(第
24
章)
【原文】“企者不立
,
跨者不行”
【译文】这里的“企”不是企业的者的意思,是 提高提升自己的意思。抬起脚尖想提高自己
的高度,反而会站不稳。跨者不行
把正常的两步并作一步走路,反而不会走快。
【原文】“自见 者不明
,
自是者不彰
.
自伐者无功
,
自矜者不长”
【译文】
凭着自己的眼睛去看反而看不清。
只凭着自己的主意去 判断事情,
反而不会分清是
非。自我夸耀的人反而没有功劳。自大自满的人反而不会长久。
【原文】“其在道也
,
曰:余食赘行
.
物或恶之
,
故有道者不处也”
【译文】如果从“道” 的方面来说:上面的行为都是多余、累赘不堪的东西,就如同剩饭、
赘瘤一样,
百害而无一利。
所以修道的人一定要避免它,
不要让这样的事情发生在自己的身
上。
【老子的结论】
老子在本章阐述了一些 反面的行为,这里让我想起了上一章的那就“故教从事於道者
,
同於
道
,德者
,
同於德
,
失者
,
同於失”
都是告诉世人 要有道德,
如果做最真的自己不失道德。
体
道
悟道
守道
得道
。下面请看立志故事。
【探究课文】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意思是说欲速则不达;
自见者不明
,
自是者不彰
.
自伐者无功
,
自矜者不
长
人能修到这些德行已算不易,可是,这些对于道来说只能是赘行。可见,
道之大啊,
包容一切也是说真正的道是自然而然不加任何修饰的。
第
3
则
(第
33
章)
【原文】“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译文】了解他人的人,只能算是聪明。能够了解自己的人,才算是真正的有智慧。
【原文】“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译文】能够战胜别人只能算是有力,能够战胜自己的弱点才能算是真正的强者。
【原文】“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
【译文】能 够知足而淡泊财物的人才能算是真正的富有。能够自强不息的人才能算是有志
气。
【原文】“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译 文】
不失
“道”
顺其自然的人才能够长久,
而能够真正死而不忙者才算是真正 的长寿。
【老子的结论】
说 到死而不亡,
国外有很多用科学去研究如何长寿,
咱们中国其实在古代很久以前就已经知
道这个方法了,古代“老子”“孔子”“孟子”“庄子”等等都能说是死而不忙,因为他们
都活在咱们 心中。
现代有伟大的
“毛主席”
“雷锋”
等。
其实有些东西只要是顺 其自然去做,
即使你不想得到的没有要求得到的,也会顺其自然的到你身边。而且你不会把他看的太重。
这也是得“道”人的智慧。
第
4
则
(第
64
章)
【原文】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译文】安定的局面容易持守,
没有迹象的事物容易图谋;脆弱的东西容易分解,< br>细微的东
西容易散失;
所以要在事情尚未萌芽之时,
就预先处理好。
乱 事在尚未形成的时候就要预防
以免发生之时难以处理。
【原文】“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译文】合抱的大数要从嫩芽开始生长(好比树的成长过程)
;九层高台是由一筐筐 的泥土
垒起来的(好比高楼搭建的过程);千里之行是一步步走出来的。
【原文】“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
【译文】
逞强者必败,
贪婪者比失,
圣人无为不贪,
因此 ,
不败,
不执着,
所以不会有失。
【原文】“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不慎终也,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译文】人们经常做一些事情,
眼看就要成功了,
可是却在最后管他失败了 。这是由于没有
把握好最后,如果在最后也能像开始那样谨慎小心,就不会失败了。
【原文】“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 br>而不敢为。”
【译文】所以圣人“不争”,圣人所追求的是一般 人所遗弃的(所以圣人不回去收藏平常人
所认为的珍宝玩物,这也证明了老子老师所说的“不贵难得之货 ”)。
【老子的结论】
圣人 所学的是平常人认为不值得学的东西,
这样反而能学到更多的知识。
(好比人们误解老
子认为其迷信,其实不然。圣人始终辅佐万物适应自然为已任,从不敢妄为。
< br>圣人知道自己的能力,不奢求不妄为,绝圣弃智,不贵难得之货,致虚极,守静笃,无为,
无欲, 无我,谦虚,谦下,不争。
【探究课文】
1
、
“当其无”似乎应该理解成,
“只管做好,先不要考虑是否有 用,做好了自然就会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