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文献学复习题整理

温柔似野鬼°
501次浏览
2021年01月17日 05:21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萧亚轩好听的歌-仲秋

2021年1月17日发(作者:赖少其)
中国历史文献学复习题整理

中国历史文献学复习题整理


一、填空题

1.

“文”之古义为文章,
“献”之古义为 贤才,孔子所谓“文献”意为礼以及熟悉礼、制
定礼的人;

“文献”
今义则 为古籍,
既包括书本之记载、
耆旧之言论,
还包括甲骨文、
金文、简牍、碑拓 、文书、档案、契约、信札、手稿等文字遗存。


2.

西汉刘向、刘歆父子撰《七略》
(刘歆以其父《别录》为基修补而成)



3.

唐代孔颖达撰《五经义梳》

《五经正义》



4.

古籍版本可分写本(含稿本、钞本)
、刻本两大类。


5.

宋人的金石学后来成为现代中国考古学的前身。


6.

现存最早的官修目录是《崇文总目》



7.

班马异同:内容之异同(汉书于承袭《史记》内容之外,亦有增改,体现于取消 《项羽
本纪》
,增立《惠帝纪》

《百官公卿表》
,也在帝纪中增载 诏令,列传中增载奏疏)
、体
例之异同
(基本沿袭
《史记》
体例,< br>亦有变更,
如改书为志,
并创
《艺文志》

地理志》

《刑法志》

、文风之别(一豪放挥洒,一精细谨严)
、思想之别(一好恶 分明,一中庸
正统)



8.

史记三家注即南 朝宋裴骃《史记集解》
、唐司马贞《史记索隐》
、唐张守节《史记正义》
的合称。其中 裴注重集释,司马注重考辩,张注重地理,各有千秋。


9.

甲 骨四堂为罗振玉
(号雪堂)

王国维
(号观堂)

郭沫若< br>(字鼎堂)

董作宾
(字彦堂)



10.

被称作史学双璧的是《史通》和《文史通义》



11.

西晋之荀勗的《晋中经簿》开四部分类之先河。


12.

《四库全书总目》为清代目录学之顶峰。



二、名词解释

1.

编年体:
按年月日编排史实的史书体 裁。
目前可见最早的编年体史书为孔子所撰
《春秋》

编年记事为编纂历史之 最初亦是最简之方法,
其原因在于史料以岁次记注。
其优点是便
于考查历史事件发生的 具体时间,易于了解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并可避免叙述重复。
1
中国历史文献学复习题整理

缺点是记事按年月分列,
不能集中叙述每一历史 事件全部过程,
难以记载不能按年编排
的经济、文化、典章制度的详情。


2.

纪传体:
以人物传记为中心,
叙述当时的史实的史书体裁。< br>由司马迁所著
《史记》
开创,
与封建王朝由领主割据逐步转向中央集权之大一统 的历史背景相适应,
有维护和巩固中
央集权大一统的作用。
优点在于各阶层人物的活动 以及政治、
经济、
文化诸方面的情况
都能得到反映,内容比较丰富。缺点是记事分散于 本纪、列传、书
(

)
等篇之中,叙述
重复,且不能完整地叙述每一 历史事件发展过程,难以反映各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


3.

纪 事本末体:史书体裁名,以历史事件为中心的史书体裁。创始于南宋袁枢的《通鉴纪
事本末》
, 其兴起背景为随材料丰富,历史著作体量亦日益增长,一般读者难以通读。
其优点是每一历史事件独立成 篇,
各篇又按年月顺序编写,
能完整地叙述每一历史事件
的全过程。
缺点是不 能反映各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
且详于政治、
军事而忽略经济、
文化等方面。

4.

《别录》
:西汉刘向所撰目录著作。中国国目录学的 开创之作。其典校群书,每部之前
写一“叙录”,由其子刘歆汇集成书,名为《别录》。开创了提要目录 体例,并提出了
图书分类法,是中国目录学史上具有开创意义的著作。


5.

《七略》

西汉刘歆所撰目录学著作。
我国第一部图 书分类目录。
亦是一部古代学术史。
分辑略、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术数略和方技 略。反映了汉代丰富的国家
藏书,对汉以前学术进行系统的总结,奠定中国书目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优 良传统。
首次创立系统目录的分类体系,
许多类目为后世书目所沿用。
直接影响了正史 艺文志的
纂修。


6.

《汉书·
艺文志》
东汉班固所撰史部目录。
我国第一部史志目录。
本书以刘歆
《七略》< br>为蓝本,删繁就简,改编而成。分类体系与《七略》基本相同。本书把《七略》的分类
体系和各类 中所著录的书籍保存来下来,使后人得以了解中国第一部系统目录的概貌。
据官修目录编制正史艺文志,
创立史志目录这一新体裁,
并从此确定了艺文志的作法和
体例,影响了后世史志目录的 纂修。


7.

《隋书·经籍志》
:唐魏徵等所撰史部目 录。我国第二部史志目录。收录梁、陈、齐、
周、
隋五代官私书目所载

当时还存在的典籍,
分经、
史、
子、


四部排列 ,
体例完整,
有总序、大序、小序,简要说明诸家学术源流及其演变。首次以经、史、子、集类 目名
称,概括各部所属图书的内容性质,
确立“四分法”,直接影响了后世公、
私家书 目的
分类体系。而其不足主要在于重复与芜杂。


8.

《旧唐书·经籍志》
:后晋刘昫所撰史部目录。据《古今书录》撰成,但《旧唐志》为
保留其原 貌,
对开元以后新出之书概不收录,
仅附于撰述人的本传中,
不合史志目录或
2
中国历史文献学复习题整理

通录一代典藏、或表记一代著述的通例,且删去《古 今书录》之大小序及提要,此为其
二弊。


9.

《新唐 书·艺文志》
:北宋欧阳修所撰史部目录。据《开元四库书目》和收集到的开元
后唐人著述合编 而成,基本弥补了《旧唐书》之缺陷,又开后人补正史《艺文志》之先
河。且于书名下,间有作者小传, 优与其他史志。其不足在于补录著作中有阙佚,难以
反映开元后艺文全貌。


10.

《宋史·艺文志》
:元脱脱等所撰史部目录。据宋代四部国家藏书目 录删修而成。全面
记载了宋代的藏书与著述。然所收虽博,
剪裁不足;
虽有一定秩序,
但重复颠倒亦有不
少。后人多讥其草率。


11.
《明史·
艺文志》

清黄虞稷原撰,
王鸿绪、
张廷玉等删定之史 部目录。
黄虞稷撰有
《千
顷堂书目》
,王鸿绪纂《明史稿》时,将黄目所附明 代以前著作及无卷帙、爵里可考者
删去,张廷玉等奉敕修《明史》
,即用此删改本为《明史·艺 文志》
,其开专记一代著作
之先河。


12.

《清史稿·艺文志》
:清吴士鉴、章钰、朱师辙等所撰史志目录。分类主要依据《四库
全书总目 》
,分为经、史、子、集四部四十五类。取则《明史》
,所录断自清代,前代群
书一概 不录。缺陷有三:一是脱漏;二是错讹重复;三是无大小序。


13.
< br>《通志·艺文略》
:南宋郑樵所编著史志目录。据《汉书·艺文志》

《隋书· 经籍志》

《旧唐书·经籍志》

《新唐书·艺文志》

《 崇文总目》

《四库书目》
等编成。
贡献有二:
一为备录周全,横跨 古今;二为创设三级编目法,更利于辨章学术,考镜源流。


14.
《玉海·艺文》
:南宋王应麟所编类书。以《新唐书·艺文志》为著录基础,
《中兴馆阁< br>书目》为辑释基础,再以各史《艺文志》及唐宋官、私目录为补充。将历史文献与图书
目录相结合 ,表现出分类与主体相结合的目录作用,提出主题目录新方向。


15.

《文献通考·经籍考》
:元代马端临所撰辑录体书目。据《汉书·艺文志》

《隋书·经
籍志》

《旧唐书·经籍志》

《新唐书·艺文志》,以及《国史艺文志》编成。
《经籍考》
是一部收罗宏富、体制完备、有代表性的辑录体目 录。这种集众说于一书之下,既便检
读,在辑佚和校勘方面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尤为后世推崇和效法。 此外,
《经籍考》
开始使用互见方法,也值得注意。


16.

《晋中经薄》
:西晋荀勖所撰国家藏书目录。是较早的一部依四部( 甲、乙、丙、丁)
分类的目录学著作。开创了“四部分类法”
,是西晋目录事业成果的集中表现 。虽然缺
少对图书的评述论辨,但记录图书的存亡,为目录学增添了新内容。


3
中国历史文献学复习题整理

17.

《国史经籍志》
:明焦竑所撰史志目录。系作者修国史时作。以四部分类,下设子目,
各子目均有小序,末附“ 纠缪”一卷,系驳正历代目录学家分类疏误。
著录颇齐整。但
所收书,系抄撮历代目录书,作者 多未见其书,疏误甚多。


18.

《崇文总目》
:北宋 景祐中王尧臣等所撰目录学著作。崇文,指当时宫廷藏书崇文院。
庆历元年,仿《开元四部录》
,据
4
馆藏书修成,记录当时宫廷藏书。对于了解宋代的
国家藏书事业,检验古籍的存 佚,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19.

《四库全书总目》
:纪昀等所著目录学著作。清代纂修《四库全书》时,馆臣每校订一
种书,均在该书卷首写一篇提要,经 纪昀等汇集、删改成书。按经、史、子、集四部,
分四十四类编排。
要吸收研究成果,
对每书的作者生平、
著述渊源、
内容、
性质、
版本、
文字及其他优缺 点,作了介绍、考证和评论。因出于众手,仓卒成篇,兼出于维护清王
朝统治的需要,
致使书中 谬误甚多,
但仍是一次对中国传统学术的系统总结,
也兼及了
古典目录学的图书分类理 论,被公认为清代学术的一大成就。


20.

《郡斋读书志》< br>:南宋晁公武所撰目录学著作。我国最早的一部附有提要的私家书目。
分为经、史、子、集四部< br>40
多类。每类有序,称为总论。每小类第一部书的提要,多
半叙述学术源流。每书之下 ,或述作者简历,或论书要旨,或明学派渊源,或列不同学
说,
并加以考证。
因其所列 书籍多佚,
为后世了解宋代及宋代以前的古籍,
提供了依据。


21.

《直斋书录解题》
:南宋陈振孙所撰目录学著作。仿《郡斋读书志》 作解题,把历代古
籍分成五十三类,介绍作者生平,撮举每书大旨,品评得失,考辨讹谬。其著录之书后
多佚亡,可借以考辨古籍真伪异同。


22.

校勘三法 :
即死较法;
活校法;
合死、
活校为一法之总称。
所谓死较,
即以此本校彼本,
若有误字亦不改;所谓活校,则以死较为基,搜遍各书之相关材料,贯穿全书之体例 ,
上下之语气,选择各本之长,定为一本;所谓死活合一较,先依古本摹刻,不改其文,
后以附 录考辩。此三法于中国古典考据校雠学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23.
< br>校勘四法:陈垣在《校勘学释例》中提出的校勘的四种方法。即对校法、本校法、他校
法、理校法 。所谓对较,即以同书之祖本或别本对读,注出其不同之处;所谓本较,即
以本书前后互证,发其异同; 所谓他较,即以他书较本书,有前、后、同时之分;所谓
理较,即以通识与逻辑推断。对校雠学系统化梳 理,丰富了校雠之理论。


24.

史学三长:
唐代刘知 几之史学思想。
其认为真正的史学家,应具备史才、史学和史识三
个条件。
史才指搜集 、
鉴别和组织史料的能力,
驾驭史料以叙述史实和撰写史著之能力,
以及运用体例、< br>编次内容之能力;
史学指掌握丰富的史料、
历史知识;
史识指忠于史实、
秉笔直书之精神。
其继承了我国优良的史学传统,
促进我国史学思想的发展,
并成为 后
世所公认的名论。

4

萧亚轩好听的歌-仲秋


萧亚轩好听的歌-仲秋


萧亚轩好听的歌-仲秋


萧亚轩好听的歌-仲秋


萧亚轩好听的歌-仲秋


萧亚轩好听的歌-仲秋


萧亚轩好听的歌-仲秋


萧亚轩好听的歌-仲秋